• 123.0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卷·2017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2016-12)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静安区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 ‎ 漫谈读书 梁实秋 ‎ 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 ②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 ③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 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 ⑤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 ⑥‎ 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1.第①段说“(在古代),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其理由是:。(2分) ‎ ‎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畅销未必内容好,价廉未必货色差。‎ B. 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 ‎ C. 价廉未必货色差 ,畅销未必内容好。‎ D. 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 ‎3.第④段加点词“书卷气”的含义是:(2分) ‎ ‎4.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有关“移情”、“顿悟”的内容?()。(4分) ‎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2分) ‎ A.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确实下了一番苦功。‎ B.所谓“开卷有益”,就是只要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 C.不读书的人,一定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D.作者对“线装书”的偏爱,正是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 ‎ 6. 关于读书,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分)‎ ‎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7分) ‎ 请接受残酷 迟子建 ‎ ①一个儿童站在漆黑的楼道里敲一扇铁灰色的门,他没有听到回答声;一个年轻女子伫立在百货商场柜前为丈夫购买丧服的衣料;一个探险者倒在茫茫无际的丛林中,弥留之际他发现鹰和乌鸦在头顶鸣叫盘桓不休;一个终日坐在河边洗衣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河对岸那棵美丽的椴树让人砍了,而那椴树正是她曾与弃她而去却缅怀不已的恋人约会过,从此她不再来河边洗衣。这些景象的出现,标志着残酷的诞生。残酷走来的时候总是步履从容,不动声色。残酷可以出现在战场、医院,也可以出现在阳光明媚的网球场绿草簇拥着的花坛。生活让人学会残酷,而艺术必须让人接受残酷。‎ ‎  ②一幅画的失败,一首交响乐的流产,一篇小说的流于平庸,并不意味着残酷。艺术的残酷是一种精神自虐的残酷。当你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对全世界的人发表演说时,心里却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空虚、恐怖、甚至厌倦,残酷在这个时候威风凛凛地走向艺术。‎ ‎  ③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在残酷微笑着向他们走来时总是采取积极态度。海明威和三岛由纪夫,一个在西方用枪口对准自己的头颅,一个在东方用刀剖开自己的腹部。他们冷静地接受了艺术的残酷。尽管有许多饶舌的社会学家对他们的自杀做出了种种看似理由很充分的分析,但那只是社会学家的误解而已。能使艺术家结束生命的,只能是艺术。而我们总是在接受别人残酷上领略辉煌,这实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哀。‎ ‎④生活中出现残酷时尚有补救之机,而残酷走向艺术时只能面对死亡,你别无选择。没有任何伟大的艺术家会不断创造高峰,人在艺术的探索中越是执着、激动而勇往直前,同时又越是疲惫、绝望。艺术是狡猾的,当你迢迢奔向它时它能神采飞扬地向你招手,而当你切近它时却又将真实的面孔转向别处。所以总在路上行走的奔向艺术的人(不是艺术家)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尚且能在生活中占一席之地。而真正走到艺术临界点的艺术家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接受了双重残酷:生活的和艺术的。‎ ‎ ⑤卢浮宫的藏画,巴黎图书馆的藏书,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拉威尔留给我们的音乐,无一不是残酷的表现。我们在领略伟大和辉煌的同时,必须明白我们首先应该接受残酷。凡•高的金黄色的像太阳一样燃烧着的向日葵是残酷的,因为它曾使凡•高的心灵备受摧残而又令后来者手持画笔望洋兴叹。《老人与海》《神曲》《喧哗与骚动》《人间喜剧》是残酷的,因为后来的作家在涉及同类题材时没有达到它的精神境界。《红楼梦》也是残酷的,它站在中国古典小说塔尖的位置上使其他作品黯然失色。而中国的艺术,能让人领略到残酷的却是太少太少了。徐悲鸿画马与齐白石画虾,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不明白为什么之后还有一些国画家孜孜不倦地画马和虾,真是不可思议。‎ ‎ ⑥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让我看见三天》,在命题上是残酷的,因为她永远看不到她要看到的三天,只是她文章中的三天太罗曼蒂克,她没有让我们看到残酷的三天,因而这三天不是永恒,它时隐时现。‎ ‎ ⑦我非常喜欢福克纳的《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结尾:‎ ‎ 那男人躺在床上。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仰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常年积累下来的灰尘。‎ ‎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⑧这是最精彩的结尾,因为它是残酷的,是岁月,爱情的残酷,同时更是艺术的残酷,让我们接受它。‎ ‎7.第①段是怎样解说“残酷”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4分) ‎ ‎8.赏析第④段画线句。(2分) ‎ ‎9.用福克纳的作品结尾有何用意?(3分) ‎ ‎10.分析本文引用名家名作的作用。(3分) ‎ ‎11.以第②、③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 ‎ ‎(三)默写。(7分) ‎ ‎12.‎ ‎(1)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 。 ‎ ‎(2) 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3)东隅已逝,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 ‎(4)古代游子常以“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 就是明证。‎ ‎(5)两位遭遇不幸、经历相似而又初次相逢的人,未免感慨万千。可以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来表达此时心迹的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 ‎(6)赞颂老师或教师自己表示对事业忠诚,多会用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 __________, __________”。 ‎ ‎(7)“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的诗句。 ‎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 ‎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① 杜甫 ‎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 但见文翁②能化俗,焉知李广③未封侯?‎ ‎ 路经滟滪④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 ①李剑州,时任剑州刺史,有才能而未被重用。②文翁,西汉蜀郡守,以政绩卓异闻。③李广,西汉名将,战功卓著却未能封侯。④滟滪,即滟滪滩,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13.对本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 A.“使君”指李剑州,他在剑州做了三年刺史。‎ ‎ B.引用李广喻指李剑州未被重用。‎ ‎ C.“路经”两句交代作者将赴荆南所经之地。 ‎ ‎ D. 末句说作者到了荆南回望蜀中,怀念故人。‎ ‎14.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 A.前四句写李剑州的政绩与政治待遇 。‎ ‎ B.后四句写自己意想中“将赴荆南”的情景。‎ ‎ C.“滟滪”、“一钓舟”、“沧浪”等词语,展示了一幅扁舟出峡图,表现了诗人不避风险的豪迈气概。 ‎ ‎ D.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自己,再由自己的离别之情折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起结转合自如。 ‎ 15. 就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4分)‎ ‎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 ‎ ①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 ②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 ③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 ④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 ⑤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 ‎ (节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 ‎(1)膺谢不受 (2) 膺等复废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 ‎(1)无所交接( ) ‎ ‎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2)故引用天下名士( ) ‎ ‎ A.使用 B.重用 C.荐用 D.任用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公事免官 乃以膺为长乐少府 B.乃复征为度辽将军 至乃杀孕妇 C.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 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 D.为司徒胡广所辟 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 ‎19.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 ‎20.请择其一例分析文中间接描写的作用。(4分) ‎ ‎21.依据相关事迹,概括李膺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迹 李膺的品质 矢石破虏 ‎(1)__________________‎ 拒收樊陵 ‎(2)__________________‎ 惩治张朔 ‎(3)__________________‎ 临难不辞 ‎(4)__________________‎ ‎  ‎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⑴,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⑵,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 ②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 ⑴子固,曾巩的字。⑵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 ‎22.第①段中,作者认定“贤人”的依据是: 。(2分)‎ ‎23.概括第②段的意思。(2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志同道合的人应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 B.与自己有相同知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 D.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25.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作者与曾巩分手后的赠别之作。‎ ‎ B.曾巩与孙正之虽是好友,但两人未曾谋面。‎ ‎ C.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自己追求至高境界的远大志 向。‎ ‎ D.作为一篇道别之作,本文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哲理睿思。‎ ‎26.联系全文,谈谈对文题中“同学”二字的理解。(4分)‎ 二 写作 70分 27. 根据下列材料作文。‎ 以下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几件事情。‎ ‎ 李小文是中国遥感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在他辞世很多天后,媒体才发了一条短消息;送葬的也仅仅是一些他生前的学生。‎ ‎ 歌星姚贝娜离世前,很多媒体就开始大肆炒作,让年轻的生命消失在阵阵喧嚣中。‎ ‎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不如演员黄晓明的婚礼受人瞩目。‎ ‎ 王宝强马蓉离婚案霸屏数周,几乎掩盖了“奥运”的光芒。‎ 这样的事情还在继续。它一遍遍冲刷着我们的眼球,同时也拷问着我们的内心。‎ ‎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及评分 1. ‎(2分)(古人)读书难,成书难;(1分)唯难而稀罕珍贵。(1分)‎ 2. ‎(3分)C 3. ‎(2分)因读书而汲取的清醇爽朗之气,(1分)其表现为境界高,胸襟广,谈吐不俗。(1分)‎ 4. ‎(4分)“移情”、“顿悟”是针对天赋禀异的人而言的,非常人所能及;(2分)就一般人来说,读书还是最好的修养途径。(1分)这样写,也体现了“漫谈”的特征。(1分)‎ 5. ‎(2分)D 6. ‎(4分)⑴现代人读书是幸福的 ⑵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 ⑶读书要有选择,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4)作为中国人,一定要读经书、史书 (5)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对1点得1分)‎ 7. ‎(4分)选用一组特定画面解说何为“残酷”,(1分)将抽象的的概念具象化,直观、形象、感性,(2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1分)‎ 1. ‎(2分)运用拟人的辞格,形象地揭示了人与艺术的特殊关系(1分)——艺术对人的诱惑,人追求艺术的艰难。(或:艺术的巨大魅力以及对人的残酷性)(1分)‎ 2. ‎(3分)再次选用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具体场景作为结尾,揭示生命、爱情、艺术的残酷与永恒的主题,(1分)卒章显志;(1分)在结构上,也与开头相呼应。(1分)‎ 3. ‎(3分)作用:其一,实例典型,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其二,通过干洗店材料来揭示主旨,体现了文体特征;其三,涉及到音乐、绘画、小说等相关的艺术领域,具有普遍性。(对一点1分)‎ ‎11.(5分)关键词重复出现。两段文字,“残酷”一词共出现7次,如不断敲击的重音,一次次震撼读者的心灵。(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残酷)威风凛凛地走向艺术”、“残酷微笑着向他们走来”,充分展示出艺术的魅惑与冷酷的双重特征。(2分)这些特点,凸现了本文的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分)‎ ‎12.(7分)(1)焚百家之言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桑榆非晚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 ‎(2分)D 14. ‎(2分)C 15. ‎(4分)本诗运用对比有两处:一处在诗的前半部,将李剑州的“能化俗”的政绩与“未封侯”的待遇作对比,为其不公的政治处境鸣不平;通过“文翁”“李广”用典,精炼含蓄。另一处在诗的后半部,将“一钓舟”与“滟滪”之“沧浪”作对比,展示赴南荆途中的险恶,惊心动魄。(指明对比得1分,赏析2分,文字1分)‎ ‎16.(2分)(1)拒绝 (2)(被)罢免(官职)‎ 17. ‎(2分)(1)A (2)C 18. ‎(2分)C 19. ‎(4分)自从李膺来到边塞,(敌寇)一见(他的)威势都惧怕降服,将原先抓捕的百姓都送还回来。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远震边塞。‎ 20. ‎(4分)间接描写有:第(2)段之末;第(5)段景毅“自表免归”。‎ ‎ 其作用:通过“诸黄门常侍”行为收敛,小心谨慎,表现李膺的威严震慑群官, 使之不敢胡作非为。当李膺遭祸,景毅毅然不避牵连,因其子为李膺门徒主动领罚,表现了李膺巨大的影响力及在朝野的正义力量。(例子1分;分析2分;表达1分)‎ 21. ‎(4分)(1)机智英勇 (2)明辨忠奸(3)疾恶如仇(4) 舍生取义 22. ‎(2分)“学圣人”(或:“向圣人学习”)‎ 23. ‎(2分)贤人之间互信不疑 24. ‎(2分)C 25. ‎(3分)D 26. ‎(4分)真正的“同学”是共同授业于圣人的同道中人,(1分)能够致力于学习圣人之道而确立一致的志向。(1分)以“中庸”作为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1分)“同学”之间是否同堂、有否来往交谈并不重要。(1分)‎ ‎27.(70分)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