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1.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23课 推荐作品 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
可能,每一个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显得很平凡,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用最短暂的生命创造一个最精彩的瞬间,便可以照亮后人前行的路。今天,我们要学的两篇文章《方山子传》和《大铁椎传》,便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1.作家作品
苏轼简历及代表作见第二单元《新城道中(其一)》。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县人。明亡后隐居宁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
2.背景解读
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方山子的身上有某些令苏轼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钱财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苏轼的触动很深。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大铁椎传》:本文有删节。原文后面还有一段评论:“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作者是明末遗民,具有民族气节。原来他意图反清复明,由大铁椎联想到秦始皇博浪沙遭刺客椎击的故事,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以期有朝一日真正发挥他的作用。因此,本文有所寄托,是很显然的。
方山子传
1.通假字
(1)前十有九年(通“又”)
(2)犹见于眉间(通“现”,显现)
(3)往往阳狂垢污(通“佯”,假装)
2.一词多义
(1)而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表并列关系)
提刀而立(表修饰关系)
使骑逐而射之(表顺接关系)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转折关系)
(2)之
而岂山中之人哉(结构助词,的)
余既耸然异之(代词,他)
是二者,余未信之(指示代词,它们)
3.古今异义
(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古义:老样式,遗制。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2)环堵萧然
古义:指墙。
今义:堵塞。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4)问余所以至此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4.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2)庵居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鹊起于前(名词作状语,像鹊一样)
(4)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5)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
5.文言句式
(1)见方山子从两骑(省略句,“见”前省略主语“余”)
(2)然终不遇(被动句,不被提拔重用)
(3)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4)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5)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
(6)鹊起于前(状语后置句)
(7)呼余宿其家(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宿”后省略了“于”)
大铁椎传
1.通假字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通“叩”,询问)
2.古今异义
(1)子灿见窗户皆闭
古义:窗子和门。
今义:窗子。
(2)力请客
古义:请求客人。
今义:请人吃饭、看戏等。
3.一词多义
(1)工
工技击(动词,擅长)
如是十年,以为极工(形容词,精巧)
(2)过
故尝与过宋将军(动词,访问)
过犹不及(动词,超过某个限度)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名词,过错)
(3)许
引之长丈许(数词,表示约数)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名词,处所、地方)
时人莫之许也(动词,赞同)
(4)省
省兄河南(动词,探望)
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名词,省份)
(5)故
故尝与过宋将军(副词,曾经)
宋将军故自负(副词,本来)
4.词类活用
(1)不冠不袜(名词用作动词,戴帽,穿袜)
(2)故仇我(意动用法,以……为仇敌)
(3)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作状语,从四面)
(4)客奋椎左右击(名词作状语,从左右两侧)
(5)则不快吾意(使动用法,使……感到痛快)
5.文言句式
(1)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定语后置句)
(2)客不得已,与偕行(省略句)
1.《方山子传》中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提示: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2.《方山子传》的最后一段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最后一段中,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3.《大铁椎传》中叙述了有关大铁椎的哪两件事?从中表明大铁椎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第一件事:夜半外出杀响马,夺其物,可以看出大铁椎身怀绝技,行踪飘忽。第二件事:星夜与强盗决斗,表现他勇力过人,武艺高强。
4.《大铁椎传》中宋将军这一人物,对表现大铁椎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文中的宋将军“工技击”“好事者皆来学”,但当目睹大铁椎与贼人决斗时却“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这就从侧面衬托了大铁椎勇猛过人。
1.课文主旨
《方山子传》这篇传记主要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展示了一位出生富家,少年威武侠义、意气风发,晚年舍弃荣华、自甘淡泊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的赞赏,抒发了“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当朝用人体制的批判,以及有识之士对明主的渴求,彰显了文人志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
《大铁椎传》以细腻生动的手法、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身怀绝技、行踪不定的侠客“大铁椎”的故事,刻画了“大铁椎”这一人物性格深沉、武艺高强的特点,透露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人才不为世所用的感慨。
2.结构图示
方山子传
3.写法赏析
(1)语言奇妙,构思奇特
《方山子传》用字准确,如第二段第一句的“适”
字刻画出作者想见方山子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个细节,渲染了隐士的特征,活现了其神态,且蕴含着人生的沧桑与感慨。此外,随物赋形,切合隐士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从而见出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大铁椎传》设置层层悬念,大铁椎的名字、身份,怪异的行为和装束,到宋将军这里的动机以及他毅然离开的原因,都是读者想要知道的。然而读完通篇,有的疑问得到了答案,有的疑问却仍然无法解答,这一“异人”形象更使人难以忘怀。
4.课文译释
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
名词用作动词
一、知识讲解
二、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的词语并释义。
(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登记)
(2)顺流而东也(《赤壁赋》)(东:向东进军)
(3)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筑舍定居)
(4)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罪:归罪、归咎)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说》)(下:低于)
(6)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宋元丰八年苏轼受命复朝奉郎知登州,这一年他五十岁。此行是他六年前由于“乌台诗案”被陷下狱,后又被贬黄州,复出后首次移职地方官。登州处于“地瘠民贫,商贾不至”的沿海之地,千里迢迢上任后,他耳闻目睹的是登州百姓深受榷(专卖)盐法之苦。这一带百姓多为“灶户”,即以煮盐换钱为生计。可自从朝廷颁布实施“榷盐法”,即推行食盐专卖制度以后,灶户所产之盐必须卖给官家,不准私自出售。这样,灶户所得的钱还不及以往直接卖给百姓的三分之一。许多灶户因此破产,只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另一方面,百姓向官家买盐,又要付出高昂的价钱,吃不起盐。而官府所屯之盐“有入无出”,“一、二年间即化为粪土”,主管屯盐的官吏也要因此破家赔偿损失。结果是朝廷无利,百姓遭害。面对这种状况,刚刚上任的苏轼再次把个人恩怨置之度外,毅然上书朝廷,递上《乞罢登州榷盐法》一道奏折,力陈罢行榷盐法的利害。当即获得皇帝准奏,为登州百姓争得生计之路。登州城北当时有一座水军寨——刀鱼寨,是防御北卤(当时对北辽的恶称)的重要军事基地。苏轼上任后巡视刀鱼寨发现,这里武备松弛,且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深为不安。就在上任后的第五天,他接到受命被封为礼部郎官召还朝廷的诏书时,又向朝廷递上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的奏折,直陈登州武备松懈之忧,建议“朝廷详酌,明降指挥,今后登州……兵士并不得差往别州屯驻”,以保国家安全。登州之任,短短五日,苏轼先后两上奏折,一惠民一忧国,以其任职时间与所上两折之比例看,可谓“政绩显赫”。
【运用示例】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从意气风发步入仕途,其间有得意,更有坎坷。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忘怀得失、超然物外、闲适洒脱的心境,虽然命运多舛,人生路途烟雨飘零,多次遭贬,甚或深陷乌台诗案几近生命之忧,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窘居黄州,亲耕东坡时,他依然乐观高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纵笔酣畅淋漓,《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成千古名唱。
[拓展阅读]
烟雨任平生
一考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们懂得用开朗、宽容、阔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与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自己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我们的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掉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念家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风雨的一生得以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赏析】 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苏子的豁达与超脱,以此作为题目,既紧扣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真可谓“一石双鸟”。首段运用了顶真手法,紧扣所选定的话题——苏轼,同时也确定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入题迅速;接着紧承首段阐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具体内涵,恰当的议论使观点凸显,常中出新、平中见奇;然后文章用了四段话结合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夹叙夹议,写出了苏轼在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坦然、豁达与超脱,所引诗句与文章内容有机统一,十分恰当;文章的结尾部分的“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一句,不仅高度概括了苏轼的人生,同时也呼应了开头,使整篇文章文脉通畅,各个部分的内容都统摄在“风雨任平生”一句之下,作者为文的功夫可见一斑。当然,最后一句“苏轼,永垂不朽”略显粗糙了一些,但瑕不掩瑜。
相关文档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96页
- 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课时作业2含2021-06-096页
- 【语文】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92021-06-0913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2021-06-093页
- 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6、平津侯2021-06-095页
-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3 人教版2021-06-096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2021-06-094页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再别康2021-06-094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2021-06-0916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2021-06-09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