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20年3月浙江省高考模拟测试语文交流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静静伫立的大冰瀑布,被光与影幻化成各种颜色,让人眩晕(yūn)不已。春夏季是冰崩的季节,在很远处你也能听见硕大的冰块如万马奔腾,从山顶崩泄的声音。
B. 北方,无雪不成冬。每当天降大雪时,乱云便早早落下帷幕,把天空酝酿成一片沧茫。不久,雪花翩跹(xiān)而至。那一羽羽雪花,是从天际飞来的精灵。
C. 每个历经“人间世”的成年人,可能在各种各样的潜(qiǎn)规则中身心俱疲。但在面对这个小暖男的举动时,相信都会有一丝暖意融化,哪怕已如槃石的内心。
D. 诗,可拿来比喻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情玉女;而应用文,则完全着眼于实用,可称为“佣(yōng)人”型。散文呢,是诗和应用文的折中,兼有红尘的琐碎和形而上的寄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A项,“晕”应读“yùn”,“泄”应为“泻”;B项,“沧”应为“苍”;C项,“潜”应读“qián”,“槃”应为“磐”。对于字音与字形,主要靠学生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固然由于天资,另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甲]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乙]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六根清净,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丙]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尔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左右逢源。这就是忙中静趣。
(改编自朱光潜《谈静》)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固然 B. 六根清净 C. 偶尔 D. 左右逢源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25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D项,应为“油然而生”或“层出不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主语一般是人,而语境中主语是“无穷妙悟”。不合语境。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需熟悉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在读懂语句的基础上,注意标点符号的一些特殊用法。
根据冒号“一冒到底”的原则,和句号搭配才表示一句话的结束。语境中,由“这个定律”判定,冒号的内容已经结束,应在“空间”后用句号点断。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硬环境,还取决于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软环境。
B. 自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全球发展规划涵盖了非洲各国后,非洲各国热切期待中国铁路建设能够激发非洲经济新活力。
C. 评价一个政党,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其作风,心系群众、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是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
D. 吴京执导并主演的国产大片《战狼2》自7月28号上映至今,票房仅一个月时间竟然破50亿,并由此激发了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
【答案】B
- 25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成分残缺,在“社会秩序”前加“由”;
C项,不合逻辑:“优良作风”与“人心向背”一对二,应将“人心向背”改为“人心所向”,或在“心系”前加“有没有”;
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将“自”置于句首。
故选B。
5.根据下面的材料,请你以京州中学校长办公室的名义写一封邀请书(正文)。要求语言表达得体、简明。
京州中学校长办公室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跟著名作家肖复兴取得了联系,想邀请他在2019年10月25日学校建校一百周年的那天下午两点到学校为全校学生举行一次文学专题讲座。年逾六旬的肖老尽管事务繁忙,但他很重视中学生的文学教育,因而愉快地答应了学校的邀请。
邀请书
尊敬的肖老:
您好!
此致
敬礼!
京州中学校办公室
2019年8月26日
【答案】您是我们敬仰的著名作家,能聆听您的教诲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诚邀您拨冗莅临我校作一次文学专题讲座,时间是10月25日14:00点。万分感谢!届时恭候您的光临。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题干要求“请你以京州中学校长办公室的名义写一封邀请书”,就是写一封邀请函,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书写邀请函的格式和注意问题,涉及到语言表达的得体和简明。
根据文中所给材料,抓住关键处,“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2019年10月25日”“学校为全校学生举行一次文学专题讲座”,这三处涵盖了目的、时间和形式,这是邀请函里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表达简明;同时,注意肖老先生的身份和地位及邀请人的身份是“京州中学校办公室”,需表达得体。
【点睛】邀请函的写法:
一、称谓
邀请函称谓使用统称,并在统称前加敬语。如 ,尊敬的先生/女士或尊敬的总经理(局长)。
二、正文
邀请函的正文是指商务礼仪活动主办方正式告知被邀请方举办礼仪活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
正文结尾一般要写常用的邀请惯用语。如敬请光临、欢迎光临。
三、落款
落款要写明礼仪活动主办单位的全称和成文日期。
6.分析下面表格内容,回答相应问题。
年龄
美国
中国
9-23个月
自己扔尿布
认字
2-3岁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背唐诗
3-6岁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岁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做作业,艺术培训
13岁以上
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做作业,艺术培训
(1)中美两国家长的育儿经有什么不同?
(2)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为什么?
- 25 -
【答案】(1)美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料理生活的能力,中国更专注于孩子的学业和各种艺术培训,孩子不需要做家务。
(2)答案示例:认可美国的教育方式,因为美国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学会生存的基础,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图文转换包括图、表转换,看似只是两种形式的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多种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能力,更涉及学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图表类题解答:要看清题目要求;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答题步骤可分为: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和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此表格横看是中美两国的对比,纵看要抓细节,美国强调让孩子“自己”做什么:扔尿布、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重在培养孩子独立料理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的是:认、背、培训、作业,更专注于孩子的学业和各种艺术培训,不需要参与劳动,不强调动手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图表类题解答:要看清题目要求;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答题步骤可分为: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
根据题干“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为什么?”,是要求考生写出观点和结论,这就要结合(1)中的客观描述来解答。答案不唯一,要说出理由。例如认可美国的教育方式,就重在强调美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这种方式更关注孩子们的独立性和责任心。认可中国的教育方式,重在强调知识给孩子们带来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时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但我嫌其笼统,不如我的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 25 -
第一种人生态度,可名之曰“逐求”。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名利、声色、货财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此种态度,能彻底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确实很伟大,最值得令人称赞。而且他们能将此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第一种人生态度是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是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而所区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名曰“郑重”。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故谓之天真。天者天然,真者真切,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将这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主要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外力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而往前。受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乃是以欲望为逐求,非自觉地、尽生命自然去生活。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之路,郑重是道德之路,而厌离则为宗教之路。拿我来说,也正是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才归转于儒家。厌离之情极为深刻,因此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所以如果不是心里极干净,无丝毫贪求之念的人,是不能尽力生活的;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删改自梁漱溟《人生的艺术·三种人生态度》)
7. 据文意,对文中“三种人生态度”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逐求”的人生态度表现为人对于物的态度,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管苦乐,追求对物质的享受。
B. “厌离”表现为人对自身的态度,即苦难人生和无奈社会使自己感觉人世无趣而产生厌离之想。
C. “郑重”表现为人对于人的态度:一为顺从生命,自然生活;二为反观生活后自觉而尽力生活。
D.
- 25 -
逐求、郑重、厌离分别对应世俗、道德和宗教之路,故三种人生态度中,厌离是层次最高的。
8. 根据文意,对下列人生态度的判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五世纪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发现并登上了美洲大陆。——逐求
B. 七世纪中国玄奘历经艰险取回真经,潜心研究佛法,大力弘扬佛教。——厌离
C. 梁漱溟精通佛学、儒学,一生传承国学,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研究。——郑重
D. 周永康滥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收受巨额贿赂,成为当代贪腐大老虎。——逐求
9. 本文所谈人生观对你的人生态度有什么启发?
【答案】7. D 8. B
9. ①不要一味逐求物质享受;②时常反顾自己的人生之路,③虽然人生苦,但厌离无益;④保持心灵干净,自觉、郑重、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D项,“厌离是层次最高的”错,文中“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知“三种人生态度”层次比较是有条件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对应不正确,玄奘虽潜心佛教,却是普渡众生,并非厌离人世,而是“郑重”,“此种人生态度主要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厌离,“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和玄奘“潜心研究佛法,大力弘扬佛教”不符。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文章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对文章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 25 -
题干要求“本文所谈人生观对你的人生态度有什么启发”,尽管是“你”,也要不离文章内容,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文中“第一种人生态度,可名之曰‘逐求’。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名利、声色、货财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可知“不要一味逐求物质享受”;文中“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两处结合起来就是“时常反顾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人生苦,但厌离无益”;文中“所以如果不是心里极干净,无丝毫贪求之念的人,是不能尽力生活的;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就是要“保持心灵干净,自觉、郑重、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吊 炕
许福元
(1)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
靳书记是农村出身,小时是睡过土炕的,对土炕有天然亲切感。他很有兴趣地问泥瓦匠:“你这节能吊炕和传统土炕,有何区别呢?”
“靳书记您请看这吊炕:就是砌砖腿做烟道当过梁,上铺水泥板,将炕悬起来,热气的比重轻,烟往高处走嘛,火苗就顺着炕面舔。几掐柴火,炕就热了。整个炕面,就是一个大散热片。炕沿四周镶上白瓷砖,跟睡双人床似的,土炕不土。”
靳书记问:“连工带料,一盘吊炕多少钱能拿下来?”
“七百块钱,足够了。”
“七百块钱?还不够买一吨大同块原煤的呢!”靳书记转身对县电视台摄影记者说,“为国家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这吊炕是一个亮点。”
当晚,县电视新闻就播出了,靳书记下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为农民办实事,帮助农民建新型节能炕——吊炕,节约煤炭资源,等等。第二天,本县机关报也刊登了通讯、照片及编者按,说领导干部就要像靳书记那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在县委书记批示下,财政局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每户做一个吊炕,补助九百元。
半年后,靳书记因政绩突出,升迁县发改委副主任。有人说和吊炕有关,也许吧。
- 25 -
斗子峪乡又新来的尚书记有大专学历,学的专业是环护。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将吊炕给烧掉了。他历数吊炕的几大罪过:“烧掉植被,污染环境,制造一氧化碳,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贻害子孙,阻碍可持续发展。”最后对记者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亮点。”电视,这回是市电视台;报纸,这次是市委机关报;批示,这位是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都支持尚书记的高论。很快,这回是市财政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环保力度,出台奖励政策:每拆掉一盘土炕,奖励一千元。三个月以后,尚书记上调任为县环保局局长。有人说与吊炕有关,也可能。
尔后,斗子峪乡这次新来的是石书记,村委会主任出身。说来也怪,上任伊始,他也瞄准了吊炕。石书记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人跑遍了全乡十八村,考察四百盘吊炕的使用情况,最后在乡党委扩大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我们这嘎达,吊炕还是很需要的,农民冬天里用山柴做饭、取暖,比烧煤要经济实惠得多,如果烧烟煤,污染更大。在平原地区,有的也需要,如养殖户,种植户,他们有秸秆。有的就不需要,因为他们家里本来就装有土暖气。所以,好多户得了双份钱:大喇叭一喊,报名登记说搭吊炕,先得一个九百;大喇叭又一喊,报名登记说拆吊炕,又得了一千。实际上,好多家根本领了材料就没做。有的农户搭了吊炕也没睡。全县好几百万投入,不是打水漂了吗?这好几百万要放在改水、修路和帮助失学儿童上,会更有意义吧。我们是做基层工作的,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我们必须把线认真地穿到针鼻里去。所以,我们的工作要因地制宜。我提议以乡党委名义,写一个关于吊炕的调研报告,送给上级领导做参考。另外,我看到一个资料,利用秸秆粉碎,做光能秸秆气化炉的能源,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干事不要起哄,一哄而起,一哄而下。也不要轻易上电视,登报纸,咱们哑眯的干点实事得了。”
到现在,石书记在斗子峪乡都干两年多了,还没有一点高升迹象。靳、尚两书记和石书记本来是初中时的老同学,一次聚会时,两位前书记都替石书记惋惜:“论真本事,你都在我们之上,可你怎么就抓不住亮点呢?”
石书记淡然一笑:“要亮点干吗?刚才有雾,你们来时开车才打开雾灯;白天有霾,自然会亮起大灯;摸黑夜行,才需要灯笼火把。这都是亮点。现在青天白日,阳光灿烂,到处都是亮点啊。”
靳书记、尚书记听了,似懂非懂。但还是关切地对石书记说:“(2)咱们是老同学。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
石书记听毕,头往椅子后背一仰,哈哈大笑:“我心中本无吊桶,何来七上八下?”
10.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可你怎么就抓不住亮点呢?
(2)现在青天白日,阳光灿烂,到处都是亮点啊。
11.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 25 -
(1)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
(2)咱们是老同学。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
12. 概括揭示小说中石书记的性格特征。
13. 小说以“吊炕”为题,有什么内涵和作用?
【答案】10. (1)能让为官者出政绩、扬名声、高升职的工作。
(2)只要心底敞亮无私,真正为民办实事,到处都是工作亮点。
11. (1)①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答动作或神态也可)描写,形象地表现出靳书记发现“吊炕”这一亮点时的兴奋、激动、无限遐想等丰富心理。②通过语言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靳、尚两书记只求政绩、不务实事而问心有愧的忐忑心理。
12. ①工作勤恳踏实;②真正心系百姓;③注重调研,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④为官低调,无贪无求;⑤光明磊落,不计个人得失。
13. 内涵:以“吊炕”为题,以小见大,暗示主题,引人思考:社会的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党员干部;“吊炕”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民心和官心。
作用:“吊炕”是小说的线索,贯穿情节始终,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清晰;人物形象与“吊炕”密切相关,全文以三任乡党委书记对“吊炕”的态度和作为为核心设置情节,使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在理解词语本身含义的基础上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把握。
(1)可你怎么就抓不住亮点呢?这是两位前书记对石书记说的话,他们靠着吊炕,一建一拆,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仕途前景,所以这里的“亮点”指的是“能让为官者出政绩、扬名声、高升职的工作”。
(2)现在青天白日,阳光灿烂,到处都是亮点啊。这是石书记对两位前书记忐忑不安心情的一句调侃,同时也很委婉地说出了自己干事的光明磊落,所以“亮点”在这里是“心底敞亮无私,真正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亮点”。
【11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鉴赏的角度有: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先到文中找到两句话的语境,然后再结合句子的特色进行分析。
(1)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眼睛一亮”,真实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自己的目的应该很明确了,找寻的东西终于找到了的感觉,有一份窃喜;“盯”“转来转去”,这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既有喜悦、兴奋,又有激动、满足,更有对未来自己美好前程的无限遐想。
(2)咱们是老同学。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这句是对靳书记、尚书记的语言描写,“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运用比喻手法,将两位书记通过吊炕荣升的不安写出来,他们心中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因为并没有为百姓做实事,这也恰恰与石书记的为人处世形成鲜明的对比。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比如“他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人跑遍了全乡十八个村庄,考察四百盘吊炕的使用情况”,可见工作勤勉,一心为民,注重调研,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石书记的话“也不要轻易上电视,登报纸,咱们哑眯的干点实事得了”,可见为官低调,无贪无求;比如人物的语言“我心中本无吊桶,何来七上八下?”可见光明磊落。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内涵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题干问到“小说以‘吊炕’为题,有什么内涵和作用?”,应从内涵和作用两方面把握。
内涵上,可以从手法和主题上来把握,“吊炕”是斗子峪乡村民们常见的东西,两位书记却通过这小小“吊炕”的建与拆,通过报社报道等形式给自己贴金,让自己升官,而石书记却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该建的建该拆的拆,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老百姓在“吊炕”建与拆中也表现了自己的人性弱点,贪小便宜收双份钱等。“吊炕”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民心和官心。一件小事见社会大问题,真的是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作用上,“吊炕”贯穿小说的始终,两位书记因“吊炕”荣升;石书记在“吊炕”问题是实事求是,为民着想,与前两位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三位书记谈“吊炕”。所以说既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诗人物形象丰富饱满。
- 25 -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赅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 25 -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14.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风仪,而土木形骸 土木:以……为泥土木头。
B. 不自藻饰 藻饰:美化词句。
C. 知其不可羁屈也 羁屈:束缚屈服。
D. 康善谈理,又能属文 属文:写作文章。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 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C. 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简要交代了嵇康的文才学识、风度仪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追求,较为全面地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流名士——嵇康的形象。
B. 山涛离任吏部选官前,举荐好友嵇康来接替自己,可嵇康竟然给他写了封绝交信,从中可知嵇康刚烈傲岸、任性不羁的个性。
C. 吕安事件是嵇康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命运的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D. 作者赞颂稽康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虚伪世俗所拘,又重视真正情谊。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2)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答案】14. B 15. D 16. C
- 25 -
17. .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
18. (1)王烈于是叹息道:“嵇康志向与情趣都不同常人,却总是不能遇上(好时机),(这真是)命中注定啊!”
(2)他的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趣,全然便达到了神妙悠远的境界。(他又)撰写了自上古以来的高雅人士的事迹,并为他们作传称颂,(他这)是想把千年以来的那些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藻饰:美化词句”错,“不自藻饰”的意思是“从不对自己进行美化修饰”,知“藻饰”应是“美化修饰自身(仪表)”。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D项,两个“因”都是“趁(机)”。
A项,第一个“而”,表顺承,然后,接着;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B项,第一个“以”,介词,表原因,因为;第二个“以”,介词,表方式,用…(的罪名)。
C项,第一个“焉”,代词,他(嵇康);第二个“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了。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 25 -
C项,“后来”说法有误,文中“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知得罪钟会在前,吕安事件在后,“初”的意思是“在这之前”。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当初,嵇康曾经在洛阳西边游览。晚上住在华阳亭,拿过琴来弹奏。半夜时分,忽然有位客人来造访他,自称是古人,跟嵇康一同谈论音律,把乐理说得既清楚又明白,接着又要过琴弹奏,于是弹奏了一曲《广陵散》。
初,表时间的词语,应在后面断开;“洛西”与“暮”,一个表示地点,一个表示时间,中间应该断开;“暮宿华阳亭”与“引琴而弹”,虽主语一致,但是两件事,故中间应断开,“暮宿华阳亭”后应断开;“夜分”表示时间,应该在后断开;“之”是嵇康,“称是古人”的是客人,故在“之”后断开;“与康共谈音律”的是客人,不是古人,故在“古人”后断开;“辞致清辩”主语是“辞致”,而“因索琴弹之”主语为客人,故在“辞致清辩”后断开;
“因索琴弹之”的“之”指琴,“而为《广陵散》”的主语是客人,不是“之”,故在“之”后断开。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第一句中,乃叹,于是叹息;非常,不同常人;辄不遇,却总是不能遇上。
第二句中,高情远趣,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趣;率,全;玄远,神妙悠远的境界;为之传赞,为他们作传称颂;友,意动用法,当做朋友。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 25 -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人。嵇康早年丧父,他有着奇异的才华,才情高远豪迈与众不同。身高七尺八寸,文采优美,风度优雅,但是他视自己的形体为土木,从不对自己进行美化修饰,人们认为他像蛟龙的花纹、凤凰的姿容一样,天生的本质自然生成。他闲适安静,清心寡欲,能忍受屈辱,不在意别人的过错,宽容简约有大度量。学习不用老师传授,博览群书,所读书没有一本不是全部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嵇康跟魏朝皇室结亲,官拜中散大夫。常常研究调养性情、服食丹药之类的事情,平时弹琴咏诗,自得其乐。能与他进行心灵交流的人只有陈留人阮籍、河内人山涛,后来参与到他们中间的还有河内人向秀、沛郡人刘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琅邪人王戎,于是七个人经常在竹林进行聚会宴游,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竹林七贤”。
嵇康曾采草药游览山川湖泊,每逢心领神会之时,便全然忘记了回去。当时正好有砍柴的人遇上他,都称(他)为神人。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就跟着他游览。孙登沉默不言,只管做自己的事,对嵇康什么都没有说。嵇康要离开了,孙登才说“您性情刚烈并且才华俊逸,怎能幸免于祸呢!”离开孙登后,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两人一同进山。王烈曾经找到一堆像软糖一样的石髓,于是就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吃,但是石髓一到嵇康手里全都凝结成石头了。王烈又在一间石屋子中看到一卷白色的书,赶紧叫嵇康去拿,可是嵇康等赶过去,书马上又不见了。王烈于是叹息道:“嵇康志向与情趣都不同常人,却总是不能遇上(好时机),(这真是)命中注定啊!”
山涛将要离任吏部侍郎了,他向朝廷推举嵇康来代替自己。嵇康竟然给山涛写信宣布绝交,这封信被传播后,(人们)知道他是不可以被束缚屈服的。
- 25 -
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并且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柳树长得十分茂盛,于是他挖了个水沟绕着柳树。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呆在柳树下面而打铁。东平人吕安钦佩嵇康的高雅情致,每次一想到他,总是让人驾车不远千里来拜访,嵇康把他当作朋友并和他很要好。后来,吕安被他哥诬告,因为这事而被关进了监狱,吕安在供词里请嵇康来作证,于是官府把嵇康也抓了起来了。
在这之前,嵇康生活贫寒,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供养自己。颖川人钟会,是个贵族公子,精明干练有口才,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嵇康。嵇康没对他行礼,而是继续打铁不停。过了好长时间,钟会要离开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才跑来的?又看到什么而离开?”钟会说:“听到了我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我所看到而走。”钟会因此对嵇康怀恨在心。到这时(嵇康下狱时)。他对晋文帝说:“嵇康,是条睡卧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人怎么样,只是要把嵇康当作必须忧虑的人罢了。”接着钟会趁机进谗言说:“嵇康和吕安言谈放纵,毁谤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这是做帝王的不应宽容的。应当乘这个机会除掉他们,以便使社会风俗淳正。” 晋文帝原本就亲信钟会,听信了他的话后,就把那两人一起杀了。
嵇康即将在东市被行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把嵇康作为他们的老师,但最终没被准许。嵇康环顾了一下阳光(在日晷上)投下的影子,(看看行刑时间未到)就要来了琴想弹奏,说:“以前袁准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却总是吝惜固执不教他,《广陵散》从今天起要断绝了啊!”当时年仅四十。四海之内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为他悲痛的。晋文帝不久也醒悟并后悔了。当初,嵇康曾经在洛阳西边游览。晚上住在华阳亭,拿过琴来弹奏。半夜时分,忽然有位客人来造访他,自称是古人,跟嵇康一同谈论音律,把乐理说得既清楚又明白,接着又要过琴弹奏,于是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美妙得无与伦比,于是把(《广陵散》)传给了嵇康,只是让嵇康起誓绝对不传给别人,他也不说他的姓与名字。嵇康擅长谈论玄理,又能够写文章。他的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趣,全然便达到了神妙悠远的境界。(他又)撰写了自上古以来的高雅人士的事迹,并为他们作传称颂,(他这)是想把千年以来的那些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啊。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各题。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 25 -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19. 词的上阕划画线句化用的典故涉及哪两个历史人物?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20. 结合相关词句,简要赏析下阕的表现手法及词人的情感。
【答案】19. (1). (楚狂)接舆 (2). 屈原
20. (1)“一杯酒”三句,运用反问手法,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人间万事”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斥责朝廷轻重倒置、是非不分、一味苟安。
(3)“悲莫”三句,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与友人情谊深厚,不忍分离之情。
(4)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表明自己并不贪求个人富贵,宁愿归隐与白鸥结伴,含蓄地抒发了对投降派鄙视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找出运用的手法,再看此手法的效果。
题干问“上阕划画线句化用的典故涉及哪两个历史人物”,这是针对用典手法来设题,需要找出关键语句及涉及到的人物。“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所以“听我楚狂声”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激愤的情感,而根据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可知,他处于南宋时期,常抒发抗金收复失地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而上文“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恨意连绵却无法言尽,“何人”为疑问,实则暗含无人理解诗人,表达了诗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处于东晋动荡时期,社会黑暗,但他生性质朴,不慕名利,过着简单的隐居生活,此处诗人借用他的话,实则是表达自己也像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20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手法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下阕的表现手法及词人的情感”,回答时要指出手法再说出诗人的情感。“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这三句与首句相呼应,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了作者“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此处运用对比手法,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识。”这里是对陈端仁说的,表示对陈端仁有深厚的感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这两句主要表明自己的心迹,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子曰:“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21. 根据上两段文字,简要概括孔子、孟子对“孝道”理解的差异之处。
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你对“孝”的理解,说说你对孔孟这两种孝道观的评价。
【答案】21. (1). 孔子:注重精神方面的敬 (2). 孟子:注重物质方面的养
22. 我认为孔孟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失偏颇。孔子重对父母精神方面的敬,但却忽视了物质方面的养;孟子重对父母物质方面的养,但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敬。在我看来,敬而不养、养而不敬都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应该是两者兼顾,不可偏废。
【解析】
【2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来解答。
孔子对“孝”的理解,抓住“色难”,即“对父母和颜悦色”,认为“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即“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并不是真正的“孝”,孔子强调精神层面的“孝”。
孟子对“孝”的理解,抓住“惰其四支”“博奕好饮酒”“好货财,私妻子”,强调自己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父母,要放父母在心上,关注父母的吃穿住行,这是物质层面的“孝”。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文学名著的内容,进行拓展性解读。
题干要求“结合你对‘孝’的理解,说说你对孔孟这两种孝道观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孔孟的观点答出自己是怎样理解“孝”的,同时点评孔孟的观点。点评中可全部赞成或全部否定,亦可赞成一方否定一方,要辩证地看问题。赞成孔子的“孝”可抓住精神层面的敬,可问题是只一味地“敬”父母,却不给他们物质方面的供养,不解决父母衣食住行问题,这是片面的。同理,孟子只是物质方面的“养”,只让父母吃饱穿饱,不注意对父母的态度等问题,就是不关注父母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也是片面的。正确的做法应是二者兼备,缺一不可。
参考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孟子说:“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
2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论语》)
(2)静言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使我怨。(《诗经·氓》)
(3)___________,尘埃也,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李密《陈情表》)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答案】 (1). 君子周而不比 (2). 小人喻于利 (3). 躬自悼矣 (4). 及尔偕老 (5). 野马也 (6).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 皇天后土 (8). 实所共鉴 (9). 不识庐山真面目 (10).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周、喻、躬、偕、野、息、后、鉴、庐、缘。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著名华语作家、台湾诗人席慕容曾说:红尘中,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非洲人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对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这两种说法加以综合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在自主与合作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我们都是那过河的人。”此言得之,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自主,右岸是合作,我们每个人都撑着自己的生命之船在自主与合作的两岸穿梭。
自主与合作,一个在生命之河的左岸,一个在生命之河的右岸,似乎遥不可及,但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25 -
如果只朝着左岸摆渡,那是一味地封闭自守,墨守成规。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清朝统治者却靠着四大发明做着夜郎自大的迷梦。于是他们封闭港口,闭关锁国,讲求自给自足,换来的却是割地赔款,落后挨打的教训。如果只朝着右岸摆渡,那是一味地依赖别人,永远也看不见真自我。中国革命最初与苏联密切合作,不顾自身实际,硬套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结果却是被动挨打。
穿梭在生命之河的两岸,我们不能一味地讲求自主,也不能一味地讲求合作,那么我们应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呢?依笔者浅见,在生活中,我们应理智地作出判断,该自主时就自主,该合作时也要毫不犹豫地选择合作。
如今的我们正处于高三,我们所面对的是一次次的考试,纵然考试是单调枯燥的,但却是毛毛虫蜕变成美丽蝴蝶不可或缺的过程,在考试面前我们无疑应选择自主,独立面对,唯有这样才能找出不足,取长补短。
自主,这是高三的我们在一次次考试中共同做出的明智摆渡,穿梭在生命之河中,我们远离合作,摒弃作弊,毅然驶向自主,在自主中我们为梦想铺下基石。
2008年对于无数国人来说无疑是值得铭记的。几十年不遇的雪灾无情地肃杀华南,淮河洪灾又让数万人失去家园,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悄然而至。然而正如余秋雨所云:“道是无情却有情”。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合作,团结一致,共同抗灾。子弟兵火速赶赴灾区,送去大爱与无私;温总理不顾个人安危,执意前往救灾一线,送去温暖与慰问;外国救援队来了,他们跨越国界,送去生的希望。2020年不一样的春节,我们的国家经历了新冠的考验,战胜新冠靠的就是全国人民的合作。合作,这是我们在大难面前做出的明智摆渡,因为我们深知:一场灾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份爱乘以13亿就会变成无疆大爱,在合作与灾难中我们兴邦。
穿梭在自主与合作的两岸,记住自主在左,合作在右,理知地做出选择,摆渡出生命的完美航线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对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这两种说法加以综合评说”,这就要求将两则材料放在一起不能孤立地解读某一句话。
- 25 -
【审题】首先解读材料,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席慕容的话“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强调了独立及独立的意义;非洲谚语“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两句话各有侧重点,两种观点各有偏颇,正确的做法是二者的融合,既要独立,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立意】综合评说的最佳立意:人生在世,既要学会独立,又要学会团队合作。
【结构】第一段:引材料得出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撑着自己的生命之船在自主与合作的两岸穿梭。
第二段:论述自己与合作的关系,列举史上只强调一方面的失败案例,得出理智判断:该自主时就自主,该合作时也要毫不犹豫地选择合作。
第三段:联系实际论证中学生在学习考试中就要独立自主。
第四段:举例论证在大灾大难面前就要合作。
第五段:重申观点。
【素材】1、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
佛印说:“求人不如求己。”
夏洛蒂·勃朗特说: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2、个人独立与集体合作让蒲松龄万古流芳。个人的努力是一块宝石,若再有集体的合作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实为个人努力与集体合作的典型。蒲松龄一介书生,在民间设茶访客,虚心向路人请教,集百家之长终成经典之作《聊斋志异》。固然,蒲松龄的成功与个人努力分不开,但博采众长更把他推到了人生辉煌的巅峰。
3、个人独立与集体合作成就了刘备霸业。蜀主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到拥有九五之尊的帝王之位,为后人留下了独立与合作完美结合的佳话。首先,刘备宽厚仁爱,他三顾茅庐,求贤纳士,招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智士猛将为自己开山辟路,终成大业。有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合作,成功的道路自然芳香弥漫。
【点睛】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25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5 -
- 25 -
相关文档
- 浙江省2020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1-06-0926页
- 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915页
- 浙江省舟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916页
- 【语文】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2021-06-0922页
- 浙江省杭州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2021-06-0926页
- 【语文】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202021-06-0914页
- 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2021-06-0913页
-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奉化高级2021-06-0920页
-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2021-06-0910页
-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9-2020学2021-06-09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