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3 KB
- 2021-04-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克服增收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
问题。 今年 4 月,政协xx县委员会经济委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农民
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查, 我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
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
20xx 年的 2357 元,提高到 20xx 年的 3406 元,年均增长 7.64 %。
一、农民增收难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
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 20xx 年到 20xx 年,农村农民人
均纯收入五年共增加 1049 元,年均增长 7.64 % 而同期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2602 元,年均增长 8.74 %,农村低于城镇发展水
平。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于种植业和
家庭养殖业, 从乡镇企业及村级集体组织经营收入极少, 缺乏龙头企
业带动,很少有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品牌等附加值
增值收入。 20xx 年全县农户种、养业收入 152693万元,占农民总收
入的 64%。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不明显, 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 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
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
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市场卖价低,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抗御自然风险、
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 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水利电力、 道路交通、
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又差,特别是近年来水灾、旱灾、风雹灾等
自然灾害频繁,给农民增收造成了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 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 “3861”型,
即中老年妇女、老年人、学生儿童占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少,农业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 高中学历文化的几乎没有, 有一技之长的就更
少。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
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不强、思
想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
收入低。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随着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
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村水电、 运输等成本的不断增加, 从
统计数据上看, 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 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
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
孩子教育和红白喜事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 造成收支极不平衡。 如现
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 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 若遇大病就
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
7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附加值不
高,异致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上不去、成本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质量差。我县农业结构调
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 一些
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 农民失位问题; 有的地方把调整
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
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压力,
价贱伤农。
2、农村从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农村现有
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
强、思想观念落后,技术资料看不懂,适用技术学不会,先进理念接
受不了,信息获取渠径太少,农业科技成果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收入稳定性差。由于历史原因和
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
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农村道路多数不能确保晴雨畅通,
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增效差。 目前,我县列入省、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只有富民食品一家,县级扶持的企业有 15 家,
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太小,带动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
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
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
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的手段不力。
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线
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经网”、“农业
科技 110”和 “村支部 +协会” 等有效载体, 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
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
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