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17 发布

思想品德计划总结之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思想品德计划总结之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 ‎ ‎ 一、教材分析 ‎ 本教材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基础上,以“我在成长”为教育主题,两册教材共编制了“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地成长”、“我的成长与家庭” 和“我的邻里生活”、“我的成长与学校”、“我的成长与他人”“家乡哺育了我”七个单元,共26课。一般每课安排2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各学校教师可以结合学期时间的长短和校本课程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 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对于自我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能物化的阶段。此时的教学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 ‎1、以游戏为载体 ‎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大特点。遵循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组织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本册书中从“自画像”“猜猜他是谁”到“为父母过生日设计活动方案”‎ ‎,处处闪烁着游戏的魅力。在游戏中,学生交流、展示,学会欣赏他人,也为自我的形象找到了参照,了解同学、家长眼中“我”的形象,开发了解自我的新视角。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展示与自我欣赏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互相学习,拓宽了视野,获得喜悦感和成功感,自信心得到了建立,从而产生积极向上、自我悦纳的自我概念。“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有秩序、有目标,有层次,有创意的、没有教育痕迹的活动最能吸引学生,也最能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多维目标。 ‎ ‎2、从多角度让学生认识自我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对于自我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他人期望是其成长的主要动力。同学、家长、老师是这一时期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自我概念,本册书中通过征求老师、家长的看法,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从现在的自我到可能的自我,提供实现这一可能的动力。苏东坡有诗曰:“不识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孩子跳出“庐山”看“庐山”,从而更好地建构正确的自我概念。 ‎ ‎3、关注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 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围绕公民素养确立人格发展、人性修养、人际交流,以及其他与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有关的态度、技能、知识等培养目标的。 ‎ 同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教材渐渐从关注自己走向关注身边的人,从同学、老师到邻居;渐渐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 ,教材又呈现如下特点: ‎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不可避免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普通劳动者接触。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融入邻里生活,相互关爱,彼此理解;融入校园生活,了解学校,体谅老师;关注社区,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 二、教学建议 ‎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 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 ‎3、巧妙组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 ‎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 ‎5、以适当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学习。 ‎ ‎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方法比较多,这里强调中高年级常用的调查学习法开展。从本册教材开始,有很多调查活动,也提供了不少调查表。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实践中落实起来有困难。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一是调查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不要一成不变地按照书上的调查表来使用;二是调查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安全因素。总之调查学习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它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在调查学习开展前,要充分培养儿童探究的好奇心,在重视儿童的调查活动和体验活动的同时,重视由活动中生成出的问题、疑问和发现。让儿童在调查中学会思考。教师要帮助儿童学会探究性学习,渐渐地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能积极关注,自主地观察和思考,形成具有社会性的思考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促进他们发展成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公民。同时,要根据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进行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 ‎ ‎6、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 ‎1 2.25~2.27 1、《邻居家的小伙伴》(2课时) ‎ ‎  ‎ ‎2 2.28~3.6 2、《不给邻居添麻烦》(2课时)  ‎ ‎3 3.7~3.13 3、《快乐的邻里生活》(2课时)  ‎ ‎4 3.14~3.20 4、《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2课时)  ‎ ‎5 3.21~3.27 5、《我是教室美容师》(2课时)  ‎ ‎6 3.28~4.3 6、《我送老师一朵花》(2课时)  ‎ ‎7 4.4~4.10 7、《我的劳动感受》(2课时)  ‎ ‎8 4.11~4.17 8、《有多少人为了我》(2课时)  ‎ ‎9 4.18~4.24 9、《不说话的“朋友”》(2课时)  ‎ ‎10 4.25~5.1  “五.一”放假 ‎ ‎11 5.2~5.8 10、《我的家乡在哪里》  ‎ ‎12 5.9~5.15 10、《我的家乡在哪里》(2-3课时)  ‎ ‎13 5.16~5.22 11、《请到我的家乡来》(2-3课时)  ‎ ‎14 5.23~5.29 12、《可爱 的家乡人》(2课时)  ‎ ‎15 5.30~6.5 13、《我们共同的家》(2-3课时)  ‎ ‎16 6.6~6.12 期末复习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