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9 KB
  • 2021-04-19 发布

工作报告之儿科开题报告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儿科开题报告 儿科学是一门全面的医学科学,全面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保健和疾病预防。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提高小儿内科疾病治愈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年1月至年1月收治的120例儿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了临床数据和治疗方法的分析方法。结果在我院收治的120例儿科患者中,治愈72例,病情改善44例。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对于小儿内科疾病的治疗,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小儿内科疾病的治愈率,并尽快帮助儿科患者康复和出院。‎ ‎[关键词]小儿内科疾病;治疗效果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负担增加了孩子的父母照顾时间,并且没有预防一些儿科疾病,导致儿童肺炎,儿童急性支气管炎,腹泻等。儿童。疾病病例数逐年增加。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以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1]。根据以上情况,本院对儿科医疗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儿科患者的特异性,采用针对性治疗提高小儿内科疾病的治愈率,使其尽快治愈出院。‎ ‎1数据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年1月至年1月收治的120例小儿内科疾病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1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5.21.2岁。新生儿22例,1个月至5岁30例,4-10岁32例,10-13岁36例。其中,小儿肺炎25例,小儿急性支气管炎32例,小儿腹泻34例,其中小儿疾病39例。‎ ‎1.2方法 ‎1.2.1小儿肺炎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的方法。西医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患者的感染,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但由于孩子的特殊年龄在选择抗生素时,尽量选择一些刺激性小的,剂量不到成人的一半[2]。中药治疗方法是:大黄3g,炖蝎子,枸杞,紫苏6g,芒硝2g,白芥子3g,研成细粉,再 以香油为基料制成糊状,涂于天痰,痰,双肺和舒穴[3]。在涂药时先涂抹药膏。在针灸穴位,然后盖上纱布,最后用胶带固定。每天换一次敷料7天[4]。‎ ‎1.2.2患有急性支气管炎的儿童可能有临床表现,如麻疹和百日咳。应经常调整儿童的床位,以便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当孩子咳嗽太频繁时,会影响正常休息。服用镇咳药,但严格控制剂量,并适当使用儿童抗菌药物,以帮助他们的病情尽快恢复。‎ ‎1.2.3小儿腹泻1饮食治疗:对于小儿腹泻不严重或正常饮食,对于严重腹泻的儿童应禁食约5小时,但无水,经过一段时间的禁食后尽快恢复正常饮食。 2液体治疗:当孩子腹泻时,让他服用足够的液体以防止脱水。如果需要母乳喂养,继续母乳喂养,但喂食的频率和时间应该增加,当孩子粪便稀薄时,有必要及时补充一定量的水。对于脱水较严重的儿童,应给予口服补液盐。具体剂量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仍有脱水现象,需要及时调整复水液[5]。‎ ‎2结果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名儿科患者中,72名治愈,44名患者病情好转。总有效率为96.67%。‎ ‎3讨论 小儿内科疾病由于其特殊年龄,医生在治疗和药物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一些治疗方案,对小儿进行小刺激,防止因治疗不当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由于婴幼儿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求更加小心,以防误诊和漏诊。我们医院采用了针对120名儿童医学儿童的针对性方法。治疗后,治疗效果满意,总有效率达96.67%。为了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对儿童的过度刺激,还采用了一些外用中药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治疗成本低,毒副作用小,符合儿童及其家属,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医学疾病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提高小儿内科疾病的治愈率,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出院。‎ 引用 ‎[1]吴瑞平。胡亚梅,姜在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J]。:人民卫生出版社,,12(3):124。‎ ‎[2]刘润珍。儿童急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时机[J]。中华外科杂志,,19(30):177-178。‎ ‎[3]张芳,赵鹏琪,张桂莲。外用中药治疗38例肺炎患儿[J]。中华外科治疗杂志,,12(1):141-142。‎ ‎[4]赵艳珍,张莉,陈秀荣。 [医学科学院学报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李莹莹,王莹,王莹,王莹,王莹,王莹,王莹 ‎[5]李占勋。中药外敷治疗急性支气管炎25例[J]。四川中医,2002,20(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