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52 KB
- 2021-04-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0
XXXXXXXXX
科学管理 公正廉洁 精心检测 文明服务
质 量 手 册
LJJ/QM01-2020
第 三 版
编 制:体系改版工作小组
审 核:XXX
批 准:
批准日期:2020.08.01
受控状态:
分 发 号:
持 有 人:
2020-08-01 发布 2020-08-01 实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发布
1
发 布 令
为确保 XXXXXX(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
适宜性,出具报告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各项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减少
和预防管理体系和管理活动的缺陷,并满足新发布的第 163 号《检验检测机构资
质认定管理办法》和国认实〔2020〕33 号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的要求,对第二版和第三版(试用) 的《质量手册》进行改版和修订,编制第三版
《质量手册》。
本手册是规范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内部文件,所描述的管理体系符合
质检总局第 163 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浙江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行政许可
工作程序》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阐述了本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完善
了检测工作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是本公司开展检测工作一切质量活动的基本准则,
是保证体系活动有效开展的依据和纲领性文件。
经审定,本手册符合本公司管理体系实际情况,现予以正式发布,并于 2020
年 8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请公司各部门及全体人员认真贯彻执行。
特批准发布。
XXXXXXXXXXXXXXXXXXXXX
发布人(经理):
日期:201X 年 1 月 3 日
质 量 手 册
第 1 章 第 1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发布令
第 3 版 第 1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1X 年 1 月 3 日
2
序
号 章节号 页
码 修 订 内 容 批准人 日 期
1 第 1 章第 1 节 1 发布人(经理)签名 201X.1.3
2 第 2 章第 1 节 8 公司识别中组织代码、法定代表人等 201X.1.3
3 第 2 章第 2 节 9
公司与外部组织关系图中行政管理部
门:路桥区城市建设集团
201X.1.3
4 第 2 章第 3 节 11 经理签名 201X.1.3
编制说明:1、本版为第三版《质量手册》,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为主线,结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管理的
相关法律法规等,在第二版和第三版(试用)基础上进行改版和修订。
2、本版《质量手册》所述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是包括其释义。
质 量 手 册
第 1 章 第 2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修订页和编制说明
第 3 版 第 1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1X 年 1 月 3 日
3
质 量 手 册
第 1 章 第 3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目录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序号 质量手册章节 对应准则条款 页 码
1 第 1 章:质量手册 / 0
2 1.1:发布令 / 1
3 1.2:修订页和编制说明 / 2
4 1.3:目录 / 3
5 1.4:范围、引用文件和术语 2、3 5
6 1.5:质量手册管理 / 7
7 第 2 章:组织 4.1 8
8 2.1:公司识别和简介 4.1.1 8
9 2.2:组织结构 4.1.2 9
10 2.3:诚信承诺和公正性声明 4.1.3、4.1.4 11
11 2.4:保证公正和诚信 4.1.4 12
12 2.5 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 4.1.5 13
13 第 3 章:人员 4.2.1-4.2.7 14
14 第 4 章:工作场所及环境 4.3.1-4.3.4 27
15 第 5 章:检测设备设施 4.4.1-4.4.6 29
16 第 6 章:管理体系 4.5 31
17 6.1:管理体系概述 4.5.1 31
18 6.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5.2 33
19 6.3:文件管理 4.5.3 35
20 6.4:合同管理 4.5.4 37
21 6.5:分包管理 4.5.5 39
22 6.6:服务和供应品 4.5.6 41
4
质 量 手 册
第 1 章 第 3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目 录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序号 质量手册章节 对应准则条款 页 码
22 6.7:服务客户 4.5.7 42
23 6.8:投诉与申诉 4.5.8 43
24 6.9:不符合工作 4.5.9 44
25 6.10:纠正、预防和改进 4.5.10 45
26 6.11:记录管理 4.5.11 48
27 6.12:内部审核 4.5.12 50
28 6.13:管理评审 4.5.13 51
29 6.14:检测方法管理 4.5.14 52
30 6.15: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5.15 54
31 6.16:数据控制 4.5.16 55
32 6.17:抽样控制 4.5.17 57
33 6.18:样品管理 4.5.18 58
34 6.19:质量控制 4.5.19 60
35 6.20:检测结果报告 4.5.20-4.5.27 61
36 第 7 章:特殊要求 4.6 63
37 第 8 章:附录 / 64
5
质 量 手 册
第 1 章 第 4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范围、引用文件和术语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1.4 范围、引用标准和术语
1.4.1 范围
1.4.1.1 本手册适用于本公司现有所有检测业务,也适用拓展新检测项目的工作。
1.4.1.2 本手册识别和描述的体系要素:本质量手册第 2 章到第 7 章对《检验检测
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条款要求进行识别,并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1.4.2 引用文件
1.4.2.1 编制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1.4.2.2 参考依据:下列文件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引用而构成本手册的条文。
1)《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2)GB/T 27000《合格评定 词汇和通用原则》
3)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4)GB/T 31880《检验检测机构诚信基本要求》
5)GB/T 27025《检测和校准检验检测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
6)GB/T 27020《合格评定 各类检验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
7)JJF 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8)《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
9)《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
10)GB50618-201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
1.4.3 支持性文件:本公司 LJJ/QP01~32-2020《程序文件》。
6
质 量 手 册
第 1 章 第 4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范围、引用文件和术语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1.4.4 术语和定义
本手册采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给出的以下术语和定义:
1) 资质认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有
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
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2) 检验检测机构: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
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
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3) 资质认定评审: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技术评
价机构,组织评审人员,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评审补充要求所进行的审查和考
核。
7
质 量 手 册
第 1 章 第 5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质量手册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1.5 质量手册的管理
1.5.1 质量手册的编制和审批
1.5.1.1 经理组织有关管理人员确定公司质量方针、目标、资源和质量职责。
1.5.1.2 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质量手册的编写和审核。
1.5.1.3 经理批准、颁布实施质量手册。
1.5.2 质量手册的日常管理
1.5.2.1 质量手册的印制按质量负责人的指令执行。
1.5.2.2 质量手册由资料管理员按文件管理负责统一编号、登记、发放和回收。
1.5.2.3 质量手册的发放对象为经理、副经理、各组组长、各内审员、单位 QQ 群
平台(电子版)。质量负责人负责统一宣贯工作,各组组长负责组内宣贯工作。
1.5.3 质量手册的修改和改版
1.5.3.1 一般情况下只进行修改。
1.5.3.2 下述情况下,需对质量手册进行改版:
a) 准则、标准或法律法规等依据的要求改变时;
b) 公司组织发生重大调整时;
c) 最高管理者更换时(除非有声明同意原版文件);
d) 现行手册规定不合理或多次修改内容,经管理评审决定需改版时。
1.5.3.3 质量手册修改和改版应根据管理体系评审决议进行,由质量负责人组织
工作小组进行修改或改版,经公司经理批准实施。
1.5.4 质量手册的文件化管理执行本公司《文件管理程序》。
8
质 量 手 册
第 2 章 第 1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公司识别和简介
第 3 版 第 1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1X 年 1 月 3 日
2.1 公司识别和简介
2.1.1 公司识别
公司全称(中文):XXXXXXXXXXXXXXXXXXXX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XXXXXX
类 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住 所:XXXXXXXXXXXXXXXX
法定代表人:XXXXXXXXXXXX
注册资本:贰佰捌拾万元整
营业期限:2007 年 07 月 18 日 至 长期
经营范围: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对涉及建筑物、构筑物的结
构安全和功能项目进行检测以及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进行见证取
样检测。
2.1.2 公司简介
本公司是接受社会各方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对涉
及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和功能项目进行检测以及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
料、构配件进行见证取样检测。向社会出具检测报告,实施有偿服务并承担相应
法 律 责 任 的 具 有 独 立 法 人 资 格 的 检 测 机 构 。 本 公 司 的 前 身 为
XXXXXXXXXXXXXX,成立于 1995 年,2008 年 7 月改制为有限公司。于 2003
年首次获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证书。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能承担
建筑工程材料、构配件和工程实体质量多项检测能力。
经过多年开拓,本公司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检测项目越来越齐全,
质量保证体系日臻完善,检测工作逐步规范化、程序化。本公司的宗旨为:及时
为社会提供准确、公正的检测数据,为建设工程服务。
9
质 量 手 册
第 2 章 第 2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组织结构
第 3 版 第 1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1X 年 1 月 3 日
2.2 组织结构
2.2.1 组织结构: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全面负责公司运行,下属财务部门和管
理层(不含财务运作);管理层协助经理负责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
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管理,质量负责人负责质量管理;设三个专业检测组(室内
检测组、现场检测组、桩基检测组)和综合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组内行政、
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组织结构图如下:
2.2.2 公司与外部组织关系图
经理
副经理(管理层)
室内检测组 综合组现场检测组 桩基检测组
财务部门
技术负责人 质量负责人
业务指导业务指导
资质管理 资质管理
委托检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
XXXXXXX
XXXXXX
XXXXXXXX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XXXXX
检测业务委托方
各协会
XXXXXXXX
行政管理
省建筑业管理局
10
质 量 手 册
第 2 章 第 2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组织结构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2.2.3 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
2.2.3.1 质量管理:是指进行检测时,与工作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质量管
理可分为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质量管理可保障技术管
理,规范行政管理。
2.2.3.2 技术管理:是指从识别客户需求开始,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过程输入,利
用技术人员、设施、设备等资源开展检测活动,通过检测活动得出数据和结果,
形成检测报告的全流程管理。对检测的技术支持活动,如仪器设备、试剂和消费
性材料的采购,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服务等也属于技术管理的一部分。
2.2.3.3 行政管理:是指公司的法律地位的维持、机构的设置、人员的任命、财务
的支持和内外部保障等。
2.2.3.4 技术管理是工作的主线,质量管理是技术管理的保障,行政管理是技术管
理资源的支撑。
2.2.4 专门工作小组:
为实施行政管理、质量管理或技术管理特定工作时,经理及管理层、技术负责
人或质量负责人可组织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例如质量管理体系改版小组、采购小
组、安全事故调查工作小组、新检测项目开展工作小组等,应符合公司管理体系
的相关要求。
11
质 量 手 册
第 2 章 第 3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诚信承诺和公正性声明
第 3 版 第 1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1X 年 1 月 3 日
2.3 诚信承诺和公正性声明
为推动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正公平、科学准确、规范有序的检测环境,树
立诚信公正、廉洁高效的社会形象,确保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检测工作,现
做出以下承诺和声明:
1、严格遵守《公司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建设工程质量检测
管理办法》、《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等国家、行业和本省的各项法律和法
规,依法施检。
2、严格遵守检测工作程序,执行标准、规范等技术文件,禁止伪造检测数据,禁
止出具虚假报告,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保证检测报告真实可靠,
对检测结果负责。
3、本公司为独立法人的检测机构,保证不受来自商业、财务等方面的干预和其它
内部和外部的行政压力,独立对外开展检测工作。
4、本公司不从事检测以外的、有潜在利益冲突或损害判断独立性和检测诚实性的
活动,即不存在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
设备供应商等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即不存在推荐或监制监销建筑材
料、构配件和建筑设备。
5、执行“科学管理、公正廉洁、精心检测、文明服务”的质量方针,严格遵守对
客户的承诺,遵守非歧视原则,一视同仁地为所有客户提供科学、公正、优质、
高效的检测服务。
6、严格实施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维护客户合法权益,不利用客户的技术和资
料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盈利活动。
7、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执行党风、行风廉政规定,廉洁自律,自
觉维护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经理:
201X 年 1 月 3 日
12
质 量 手 册
第 2 章 第 4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保证公正和诚信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2.4 本公司建立保证公正和诚信检测管理程序,避免降低能力(承担法律责任、管
理和技术等能力),防止检测工作受到干扰,确保公正性、判断力或运作诚信等方
面的可信度。保证检测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和公正性,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4.1 保持《保证公正和诚信检测管理程序》,以避免卷入任何会降低本公司在能
力、公正性、判断力或运作诚实性方面的可信度的活动,向客户、法定管理机构
或对本公司提供承认的组织展示本公司良好的诚信度。
2.4.2 保持《保证公正和诚信检测管理程序》,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程序、声明、
投诉申诉流程,确保本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在受到任何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
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时有措施来抵制、投
诉及消除这些压力和影响,保持检测人员的独立性、公正性。
2.4.3 本公司不从事检测以外的任何盈利性活动。
2.4.4 本公司不使用在其他检测机构同时从业的人员。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签订职
工任职承诺书。
2.4.5 支持性文件:《保证公正和诚信检测管理程序》、《诚信承诺和公正性声明》。
13
质 量 手 册
第 2 章 第 5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2.5 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
2.5.1 本公司建立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管理程序,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属于客
户财产的所有权,保证客户的利益不受损失,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2.5.2 保持《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管理程序》,为保护客户的秘密信息和所有权,
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保护检测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
和技术秘密,保护客户提供的样品及其它材料在本公司的保管、流转中的有效性、
符合性,充分保护客户的所有权;同时对客户自身的商业活动、客户的数据等客
户的相关信息在本公司的传输、应用、查阅等活动进行控制,在不违背法律的情
况下为客户的信息进行保护。
2.5.3 支持性文件:《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管理程序》、《诚信承诺和公正性声明》。
14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5 节
共 13 页 第 1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 人员:配备相适应的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包括:最高管理者、技术负
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内审员、检测人员、设备管理人员、业务受理
人员、文件管理人员、报告审核人和授权签字人等。
3.1 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对人员资格确认、任用、授权和能力保持等进行
规范管理。建立与组织管理结构、实际工作规模和发展相适应的全岗图,明确岗
位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明确岗位任职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制,并配备足够的
与工作类型、工作范围和工作量相适应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依据规定建
立劳动、聘用和录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
3.2 经理为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应履行对管理体系中的领
导作用和承诺: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测的全过程;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确保管理体系
实现其预期结果;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提升客户满意度;运用过
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3.3 设技术负责人一名,为技术主管,总体负责技术运作和提供检测所需的资源,
应具备高级技术职称。各专业检测组组长为相应检测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负责
该检测组技术运作和提供检测所需的资源,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
称或者同等能力。
3.4 设质量负责人一名,为质量主管,全面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赋予其在任何时候使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能与经理直接接触
和沟通。
3.5 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为确保公司的管理、检测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
不受关键管理人员不在岗的影响,实行指定代理人的权力委派制度。代理人应满
足相应的资格和能力要求。a)由指定副经理或质量负责人为经理代理人;b) 技术
负责人与质量负责人互为代理人,均不在岗时,由指定代理人代行其职责;c)副
组长为组长代理人。
15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6-10 节
共 13 页 第 2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6 授权签字人由本公司提出,经资质认定部门考核认可,负责计量认证附表中授
权签字领域中规定项目的检测报告的批准签发,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测报告。
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并经考核合格。
3.7 同等能力:以下情况可视为同等能力:
a) 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测活动 1 年及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从
事相关专业检测活动 3 年及以上;
b) 大学本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测活动 5 年及以上;
c) 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测活动 8 年及以上。
3.8 所有从事抽样、检测、签发检测报告、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人
员,按岗位任职要求进行(教育、培训、经验、技能)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相
关任命或授权文件)
3.9 建立质量监督管理程序,对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监督。
3.10 建立岗位培训管理程序,确保各岗位人员具有和保持相应的资格和能力,并
按照管理体系要求工作。确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
培训,并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培训计划应与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
3.11 建立人员档案,动态保持人员的劳动、聘用、录用关系,保留所有技术人员
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资格、培训、技能、经验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
能力确认的日期。以便在需要时及时的获得和取阅。档案内容可包含(但不限于)
以下内容:1) 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2) 身份证复印件;3) 劳动合同;4) 学历毕
业证书(以当前最高学历);5) 上岗证复印件;6) 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执业证书;
7) 职称证书;8) 任命书或授权书;9) 人员培训记录(培训记录、试卷、各类培训
合格证等材料);10)监督记录。
16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1-12 节
共 13 页 第 3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12 人员变更: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等主要人员
发生变更后,应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3.13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任职条件与职责:
3.12.1 通用要求
(1)各类人员均应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2)熟悉或了解有关法律法规,与所承担的职务和工作相对应的体系文件要求;
(3)应当熟悉《准则》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项目的安全标准、检测方法原理,
掌握检测操作技能、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控制要求、安全与防护知识、计量和
数据处理知识等。
(4)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勤于钻研,团结协作。
3.12.2 最高管理者(经理)
(1) 最高管理者是本公司最高行政领导,即公司经理。对本公司检测业务、行
政等工作全面负责;
(2) 认真贯彻执行本公司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的法规、条例,以及上级行
政管理部门的指示和决定;
(3) 负责制定并授权发布本公司质量方针和目标,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
批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主持实施管理体系管理评审;
(4) 提供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和证据;
(5) 确保在本公司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并就与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事宜进
行沟通;
(6) 及时将满足客户要求和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全体员工;
(7) 确保管理体系变更时,能有效运行;
(8) 组织起草阶段性和年度工作总结,并及时在本公司相关会议中报告;
(9) 保障本公司各项管理、技术工作获得足够的资源保证;
(10) 负责设备、设施的采购、报废的批准;
17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2 节
共 13 页 第 4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11)行使必须由最高管理者处理或特殊情况下需由最高管理者处理的重大问
题。
(12)赋予质量负责人在任何时候使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
3.12.3 各部门负责人任职条件与职责
(1) 任职条件
各部门负责人由精通本部门业务和技术,熟悉业务管理,了解有关法律、法规
的人员担任。
(2) 职责
——在经理层领导下,组织部门人员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任务;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本公司
工作秩序,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遇到较重大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根据本公司的工作计划安排,落实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及时组织完成
各项工作,并负责督促检查,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完成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审核本部门的各类检测数据、报表和结果报告,确保各类检测数据和结果
报告质量;
——组织本部门人员参加进行业务学习和技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
水平,充分调动本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负责考核部门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
作质量;
——负责起草部门的阶段性和年度工作总结;
——负责本部门各类工作、技术文件的技术性审核;
——负责识别本部门日常专职活动中出现的不符合工作活动及原因分析和纠
正措施的组织实施;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18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2 节
共 13 页 第 5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12.4 技术负责人
(1) 任职条件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法定退休年龄以内的专职人员,通过《检验检测机构
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培训合格;
——熟悉公司质量和技术管理要求,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和技术管理经
验;
——熟悉本行业的检测业务,勇于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组
织本公司的技术攻关活动;
——具有较高的检测理论基础。
(2) 职责
——全面负责本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贯彻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组织论证重大技术项目的可行性;
——负责本公司内外部的技术交流、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工作;
——主持新增项目、检测方法的可行性、适用性分析和技术验证、审核工作;
——负责对检测过程中技术问题允许例外偏离的批准;
——负责组织开展技术校核工作,编制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评价报告;
——负责组织编写各类型的作业指导书和检查计划及批准工作;
——负责检测仪器设备的申购、停用、报废的技术审核;
——负责检测工作所需环境和设施配置改造的技术审核;
——负责组织人员解决日常检测工作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负责整个体系技术运作,如:比对活动、质量控制活动、审核活动、投诉
活动等涉及技术运行活动中不符合工作的识别,及暂停工作的恢复批准;
——完成经理层交办的其它事项。
19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2 节
共 13 页 第 6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12.5 质量负责人
(1) 任职条件
——质量负责人应是管理层成员,有直接渠道接触决定政策或资源的最高管理
者,法定退休年龄以内的专职人员,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培训合格;
——熟悉本公司质量和技术管理要求,有丰富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管理经验;
——熟悉法定管理机构的方针、政策和对本公司的要求,了解国内实验室管理
体系动态情况;
——熟悉本公司的检测业务,具有较强的与上级沟通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及时、果断地处理质量体系运行中出现的偶
发问题;
——为人公正公道,办事认真务实,执纪严明。
(2) 职责
——全面主持本公司质量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编制、修订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负责指导和组织质量监督活动的开展;
——具体组织管理体系审核活动;
——负责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质量保证的监督;
——负责各项认证/认可的准备及申报工作;
——负责客户投诉的处理活动的组织和协调;
——负责整个体系管理活动,如:审核活动、投诉活动中涉及的体系运行中不
符合工作的识别,及暂停工作的恢复批准;
——负责管理活动中允许例外偏离的批准;
——负责结果报告质量、仪器设备管理状况和样品管理状况的监督;
——负责质量事故的分析调查、编写事故分析报告;
——完成经理交办的其它事项。
20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2 节
共 13 页 第 7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12.6 内审员
(1) 任职条件
——内审员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获得对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并
经内部文件授权;
——熟悉、了解本公司的管理和技术工作流程;
——应配置 2 人以上的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工作,保证审核的客观、公正。
(2) 职责
——服从内审组长的安排,参加本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的审核;
——负责审核范围内内审检查表的编制、内部审核的开展;
——编制审核范围内不符合项报告,参与内审报告的编制;
——负责内审结果中审核范围发现的不符合项的识别、纠正措施执行情况的跟
踪和验证。
——有权力对发现的不符合工作提出暂停。
3.12.7 收发员
(1) 任职条件
——了解检测的要求并经内部文件授权;
——定期参加管理体系方面的培训;
——认真负责、熟悉相关项目业务受理要求和管理要求。
(2) 职责
——负责接受顾客就检测业务的各种问题的咨询;
——负责与顾客就检测方法、检测时限、检测费用以及其他有关检测的问题与
顾客进行协商并予以确认;
——负责指导顾客办理委托工作;
——做好顾客提供资料的符合性审查工作;
——应熟悉业务,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严格执行程序文件的有关规定做
21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2 节
共 13 页 第 8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好业务受理、退回资料等工作;
——做好样品、客户提供技术资料的收集、确认、暂存工作,保证样品的有效
性;
——负责在检测过程中任何各方对检测要求、过程的变更进行沟通和反馈;
——负责结果报告的发放工作;
——完成部门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
3.12.8 设备管理员
(1) 任职条件
——具有仪器设备的建档、校准、维护和状态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管理知识并经
内部文件授权;
——熟悉管理范围内的仪器设备的性能、用途及使用情况;
——熟悉与仪器设备管理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了解仪器设备日常维护要求。
(2) 职责
——负责执行与测量设备有关的控制、管理、核查、量值溯源程序;
——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和监督,组织检查仪器设备使用、期间
核查、保养和维修情况;
——负责本公司仪器设备档案动态管理;
——根据仪器设备周检计划组织实施仪器设备量值溯源工作,确保仪器设备性
能完好;
——负责检测仪器设备状态标识管理;
——协助有关部门编报仪器设备购置、更新申请计划,经批准后负责协助新购
仪器的调研、选型、订购、验收、调试工作,保证新购仪器设备的质量;
——对需要维修、报废的仪器设备,列出清单,阐明理由,经本公司领导批准
后组织实施。凡需报废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负责设备管理工作的协调、备案、收集整理、核查工作。
22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2 节
共 13 页 第 9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12.9 资料管理员
(1) 任职条件
——具有基本的文件、档案管理知识和经验,熟悉与文档管理有关的法律和法
规,了解检测业务并经内部文件授权。
(2) 职责
——负责检测资料、数据、报表、业务文件的收发、登记、保管等工作,按档
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索取、装订、立卷、归档;
——负责受控文件的登记、发放等日常管理工作;
——负责受控文件档案管理及借阅工作;
——负责跟踪标准、规范、规程等技术文件的有效性,及时收集整理,保证技
术文件的现行有效;
——负责存档结果报告、原始记录的归档保存;
——负责人员技术档案、分包机构、供应商记录及内审、管理评审等各项管理
活动记录的归档保存工作;
——严守档案机密,保护顾客的信息和所有权;
——妥善保管档案,防止丢失、受潮、霉变和虫蛀。在销毁失去利用价值的档
案材料前,必须与有关技术人员共同鉴定,并经审定批准后,造册注销;
——负责发放文件的定期检查和需要文件的上报发放工作;
——负责本公司各类文件资料的日常监督管理、归档工作;
3.12.10 检测人员:
(1) 任职条件
——所有检测员均应考核合格持有检测资格证书,且每个检测项目应配备 2 名
及以上持有上岗证的检测人员;
——身体健康,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经过与从事的检测活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
23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2 节
共 13 页 第 10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熟悉本岗位检测规程或技术标准、仪器设备性能,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按程序熟练操作相应岗位的仪器设备,懂得如何进行正常维护,能独立
进行检测;
——有合适的误差理论、数据处理、数理统计知识和质量体系知识;
——熟悉检测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要求;
——知道检测的原理和方法中的注意事项。
(2) 职责
——负责公正、科学地开展现场检测,填写或校核检测原始记录,在原始记录
上签名,对原始记录的准确性负责;
——当承担校核数据工作时应检查数据记录是否完整、抄写或录入计算机时是
否有误、数据是否异常等,并考虑以下因素:检测方法、检测条件、数据的有
效位数、数据计算和处理过程、法定计量单位和质量控制数据等;
——辅助检测人员可在检测人员指导下进行记录检测数据,整理检测资料;
——检测人员可编制一般的检测规程,并按检测规程独立进行检测操作,评定
检测结果;
——对现场自身和协助人员及设备、被检样品的安全性负责;
——负责校对同岗位检测人员的检测结果;
——参加仪器的验证活动;
——参加人员培训开展活动;
——有义务和责任参加新项目、新方法的验证和开发活动;
——有义务和责任参加内外部的能力验证活动;
——负责所涉检测仪器的日常使用、管理和维护,检查并记录仪器的使用状态;
——负责出具检测报告。
24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2 节
共 13 页 第 11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12.11 质量监督员
(1) 任职条件
——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和目的,能正确评价检测结果并经内部文件授权;
——有丰富的检测工作经验。
(2) 职责
——负责对新上岗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开展的活动进行监督;
——负责对关键检测活动(如:新项目、新方法的验证开发活动;能力验证活
动;比对活动;质量控制活动;投诉复检活动等)过程进行监督;
——负责监督记录的填写;
——负责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工作所采取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验证工
作;
——有权力暂停发现的不符合工作。
3.12.12 报告审核员
(1) 任职条件
——熟悉相关的检测方法、程序和目的,能正确评价检测结果;
——有丰富的检测工作经验,较高的检测理论基础。
(2) 职责
——按本公司程序文件中规定的结果报告审核程序和审核内容(审核包括检测
标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检测结果是否真实、准确;检测报告
的信息是否充分等。)对结果报告进行独立的审核;
——对报告给出的数据的准确性、逻辑性、可比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重点考
虑以下因素:检测点位;检测工况;与历史数据的比较;同一检测点位的同一
检测结果,连续检测结果之间的变化趋势等。
——对结果报告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有权要求报告编制人进行改正;
——在符合要求的结果报告上签字。
25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2 节
共 13 页 第 12 页
标 题:人 员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12.13 授权签字人
(1) 任职条件
——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法定退休年龄以内的专职人员,
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培训合格,并经资质认定主管部门考
核合格;
——所在的岗位(报告的审核或批准岗位)经过公司内部授权;
——具备与检测工作相应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经验,拥
有的专业技术知识、经历和资格与报告批准范围相对应或符合行业规范文件要
求;
——熟悉授权签字范围内有关检测方法、标准及检测程序,能对检测结果作出
正确的评价;
——熟悉报告编制要求规范和报告编制、审核、批准、更改等管理程序,熟悉
本公司检测项目的技术能力限制范围;
——熟悉认证要求和政策、认证条件,特别是获准认证后的本公司义务,以及
带认证标识结果报告的使用规定;
(2) 职责
——按本公司程序文件中规定的结果报告管理程序对结果报告进
行独立的审批,并对其审批的结果报告负责;
——有权要求对异常数据报告进行复检;
——有权要求对数据勘误报告进行重新编制;
——有权按照相关要求对非样品原因造成数据异常的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测报告或证书。
26
质 量 手 册
第 3 章 第 13-14 节
共 13 页 第 13 页
标 题:人 员
第 三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3.14 新进人员要求
(1) 所有新进人员应根据本公司需求和其提供的可证明的材料对其能力进行初
步预审,分配其相关的职务或岗位;
(2) 对新进检测人员有相关经验和专业能力证明的,需要经过内部管理制度、
体系知识的培训考核及专业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后,方能授予检测岗位资格;
(3) 对新进检测人员不能提供相关经验和专业能力的证明时,需要经过内部管
理制度、体系知识的培训考核,并由最高管理者指定其指导老师进行专业理论
学习和分析操作学习,在按规定时间完成各项理论和操作学习后,对其进行专
业理论和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授予其检测辅助人员资格;
(4)培训内容为所检项目的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检测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及法律、法规知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其它相关知识;
(5)在培训的新进人员不能独立开展检测活动。
3.14 支持文件:《人员管理程序》、《人员培训管理程序》、《质量监督管理程序》、
《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管理程序》、《岗位说明书》
27
质 量 手 册
第 4 章 第 1-3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工作场所及环境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4 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测要求。
4.1 建立检测环境控制程序,检测环境的控制覆盖本公司所有的工作场所和检测
项目,工作场所包括本公司地址的固定场所和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内,检测项目
包括三个专业检测组所有检测项目。
4.2 通过建立并实施检测环境控制程序、安全管理程序、内务管理程序、检测实
施细则等,正确识别和控制检测环境的影响因数,特别是工程项目现场检测项目
的环境控制,确保检测环境符合健康、安全、环保的要求,符合检测项目检测方
法的要求,减少或防止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保障检测过程中人身及财产的安
全和健康。
4.3 确保环境符合要求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控制措施:
a)应具备满足检测工作开展所必备的场地、照明、电源、水源和通风条件。
b)对电源、水源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应具有相应的电源、水源备用设施(如
不间断电源、发电机、蓄水池)的保证。
c)对于有温度、湿度要求的,应有温、湿度调节措施。
d)对于有电磁干扰、辐射要求的,应具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屏蔽、隔离等措施),
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和人身安全。
e)对于噪声严重的,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消声隔离措施。
f)对振动有较高要求的,应对试验设备采取避振措施。
g)有废气、废水、烟雾产生的,应有排放系统将废气、废水、烟雾排出。
h)对试品有燃烧、爆炸危险的试验,应划定规定的试验区域,并有相应防护措施。
i)应将检测区域、样品制备和存放区域与办公场所隔离,防止对检测工作质量产
生不利影响。应合理布局检测项目,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间
的不利影响。
j)对会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只允许与检测有关的人员进入,并对这些区域加以明
显的标志予以区分,与工程无关的人员不准进入。
28
质 量 手 册
第 4 章 第 3-5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工作场所及环境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k)样品收发、制备、测试和贮存环境应符合标准规定或样品的要求。
4.4 检测过程中,应按规范、方法和程序等要求,当影响检测结果质量情况时,应
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测的结果时,应停止检测活动。
4.5 支持性文件:《检测环境控制和环境保护管理程序》、《安全管理程序》、《内务
管理程序》和各检测实施细则等。
29
质 量 手 册
第 5 章 第 1-5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检测设备设施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5 检测设备设施:具备从事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测设备设施。
5.1 公司应根据检测项目和工作量,正确和足够配备进行检测活动,包括抽样、样
品制备、检测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所有仪器设备设施。
5.2 建立仪器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对检测设备设施的申请、购置、验收(含使
用前校准)、建帐(标识)、领用、使用(含外借使用)、维护、量值溯源、期间核
查、停用、报废、档案等进行管理,对租用设备设施相应进行管理,确保所有设
备设施正确、正常、安全使用,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5.3 建立标准物质管理程序,对标准物质的选购、验收、建帐、领用、使用、核
查、溯源等进行管理,确保安全、有效和正确使用。
5.4 建立检测设备设施和标准物质档案,保持相应的记录,对重要影响的设备和
软件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以下信息记录:
a) 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 核查设备是否符合规范;
d) 当前的位置(如适用);
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 所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设备调整、验收准则和下次校准
的预定日期;
g) 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适当时);
h)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
5.5 常规检测设备设施授权给对应检测项目的检测人员使用,授权检测岗位或检
测项目视为设备设施的授权。(必要时)当有特殊设备设施(特别贵重、技术要求
高等)时,另行授权使用。
30
质 量 手 册
第 5 章 第 6-10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检测设备设施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5.6 应确保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符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检测相应的规范要求;
b) 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
c) 得到保护,以避免发生因错误的调整致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失准;
d) 使用受控,并对其进行有计划的保养,以确保其功能正常,防止污染或性能退
化。
e) 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本说明书,应便于合适的有关人员使用。
5.7 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应确保:
a) 制订其校准计划;
b) 在投入工作前进行校准或核查;
c) 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核查或校准;
d) 按量值溯源管理要求进行的计量校准;
e) 使用标签、编码或其它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
f) 需要时,对其进行期间核查以维持其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g) 加以唯一性标识;
h) 当校准产生新的修正因子时,应使所有原修正因子得到及时更新;
i) 保存其记录档案,其内容 5.4 条规定。
5.8 当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出现缺陷、给出可疑结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加以
明显的标识,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证实其可正常工作为止。同时应核查该仪器设
备对先前的检测的影响,程序执行《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
5.9 当仪器设备脱离了公司的直接控制,在其返回后,应确保在使用前对其功能
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确保显示满意结果方可使用。
5.10 支持性文件:《仪器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标准物质管理程序》
31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管理体系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 管理体系:建立并有效运行保证检测工作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6.1 管理体系概述:
6.1.1 本公司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了管理体系,并结合本
公司实际情况,形成了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所需的管理体系文件,发放到有关人员
和场所,以方便地被获得、理解和执行。
6.1.2 本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由三个层次组成:如下图所示,第一层次为“质量手册”,
第二层次为“程序文件”,第三层次为作业指导书(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实施细
则、记录表格等)。
a)质量手册:公司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
标、组织机构以及职责的要点。
b)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描述为实施管理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
各职能部门的活动的完成所规定的途径(或方法),明确了具体质量活动的目的、
范围、责任部门(人)和工作流程。
c)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程序文件的细化,指导开展检测工作和管理工作
的操作性文件;记录表格是检测工作和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
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书
32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管理体系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3 体系运行管理结构:为确保管理体系运行,明确职责和分配,在组织结构
基础上的管理体系运行结构如下图:管理体系运行结构图,职能分配见附录:程
序文件目录及主要职能分配表。
管理体系运行结构图
1 经 理
(最高管理者)
2 副经理
(管理层)
5 室内组组长 6 综合组组长5 现场组组长 5 桩基组组长
财务部门
4 技术负责人 3 质量负责人
(管理层兼)
7 授权签字人 8 设备管理员 9 质量监督员 15 内审员
10 检测人员
13 设 备 员
10 检测人员
13 设 备 员
10 检测人员
13 设 备 员
11 收 发 员
12 资料管理员
12
14 总 务
财 务
出 纳
33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2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2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6.2.1 质量方针:科学管理 公正廉洁 精心检测 文明服务
科学管理: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强化管理,保持公司发展的持续性。
公正廉洁:恪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保持检测行为的独立性和诚实性。
精心检测:严格按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工作,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明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沟通,确保检测服务的规范性和满意度。
质量方针是本公司质量的宗旨、承诺和行动方向,体现了:
a) 最高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客户提供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b) 最高管理者关于服务标准的声明;
c) 管理体系的目的;
d) 要求所有与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质量文件,并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e) 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承诺。
34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2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2.2 质量目标:建立质量目标管理程序,规范质量目标的制定、考核和修订,
保证质量目标的有效实施,确保质量方针贯彻落实和公司总体目标实现。
6.2.3 对本公司质量目标体系的制订、考核(评审)和修订的管理,执行《质量目
标管理程序》,应做到以下要求:
6.2.3.1 建立总体目标、年度目标、各组及岗位目标三个层次的质量目标体系。
总体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体现,质量工作的战略性目标,一般为三年质量目标。
年度质量目标是指具体年度的质量目标,是年度质量工作的具体目标。根据年度
质量目标,分解到各组检测质量目标,并分解到具体岗位目标。
6.2.3.2 明确三个层次目标的建立、实施和考核要求。
6.2.3.3 保存质量目标相关文件和记录,输入管理评审。
6.2.4 支持性文件:《质量目标管理程序》
35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3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文件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3 文件管理
6.3.1 本公司建立文件管理程序,控制内外部文件,确保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
范性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以及通知、计划、图
纸、图表、软件等文件的有效使用。
6.3.2 控制构成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保证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
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活动受控,确保文件现行有效,执行《文件管理程序》,
应做到:
6.3.2.1 文件分类: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内部制订(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质量和技术记录表格、行政文件)和来自外部(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性文件、检测方法、主管机构行政文件、机构法律地位证明文件,以
及通知、计划、图纸、图表、软件)的文件;根据其表现形式和载体可分为:硬拷
贝、电子媒体、数字的、模拟的、摄影的或书面形式。
6.3.2.2 对内部文件从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有效性检查、修订、换版、
作废、留存、销毁等活动进行描述,对外部文件从应用审查、批准执行使用、有
效性检查、作废、留存、销毁等活动进行描述,其中文件的有效性控制、留存等
活动应体现出本手册 6.3.3.2 条内容。
6.3.2.3 应对计算机或自动设备、软件系统应用中检测数据的计算和数据转移进
行系统和适当的检查,执行《自动化数据控制管理程序》。记录不在本章控制范围
内,应执行《记录管理程序》。
6.3.2.4 对文件进行识别并建立受控文件清单,按规定进行定期审查。
6.3.3 文件的批准和发布
6.3.3.1 经理应组织相关人员根据体系文件的要求确定管理体系范围中内部文件
的编制、审核、批准人员和外来文件的应用审查、批准人员。凡作为管理体系组
成分发给公司人员的所有文件,在发布之前都应由授权人员审查并批准使用。
36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3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文件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在《文件管理程序》中应对如何识别管理体系中文件当前修订状态和受控标识要
求进行描述,并通过修订状态和受控标识来识别文件的有效性,建立发放的审批
记录和分发记录清单。这些记录和标识应随时易于获得、查阅,以防止使用失效
或作废的文件。
6.3.3.2 文件管理程序应确保:
1) 在对本公司有效运作起重要作用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得到相应文件授权版本;
2) 定期审查文件的时效性、适用性、完整性、追溯性,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满足
使用要求;
3) 及时地从所有使用或发布处撤除无效或作废文件,并加盖作废标识,表明其作
废启始时间,保证防止误用;
4) 出于法律或知识保存目的而保留的作废文件,应有适当的作废留存标记。
5) 如果出现已被替代但仍然有效版本标准,应由标准使用提出方提供相关标准管
理机构出具的或发布的公告文件,方可使用,当不能提供标准管理部门的证明时,
本公司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只承认其替代标准。
6.3.3.3 《文件管理程序》中应对管理体系文件按不同的来源作用进行分类并制
订唯一性标识有描述。该标识应包括发布日期和/或修订标识、页码、总页数或表
示文件结束的标记、发布机构和文件编号。
6.3.4 文件变更/修订
1)除非另有特别指定或审查责任人发生变更,本公司文件的变更应由原审查责任
人进行审查和批准。被指定的人员应获得进行审查和批准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2)修订的内容应在“文件更改申请表”中体现,《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修
订情况修订页中标明。
6.3.5 支持性文件:《文件管理程序》、《自动化数据控制管理程序》
37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4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合同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4 合同管理要求:着重应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合同的程序,对合
同的变更和偏离进行管理。
6.4.1 建立检测合同管理程序,对客户(委托方)的检测委托进行评审,签订并及
时履行检测合同,在检测合同履行中任何变更或偏离,应先征得客户同意,并通
知检测活动的相关人员,确保检测合同履行,更好地服务客户(委托方)。
6.4.2 对客户要求、标书、合同进行识别和评审,执行《检测合同管理程序》,应
确保:
6.4.2.1 对包括所用方法在内的要求应予充分规定,形成委托受理指导和参照性文
件,并易于本公司业务受理人员和客户的理解;
6.4.2.2 识别本公司是否具备了必要的资格、能力、资源,是否储备了必要的技能
和专业技术来满足客户的要求;
6.4.2.3 选择适当的、能满足客户要求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应符合《检测方法管
理程序》的要求;
6.4.2.4 在受理时应考虑法律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影响,当客户的要求或标书与合
同之间的任何差异,应在工作开始之前得到解决。每项合同应得到本公司和客户
双方的签字确认。
6.4.3 合同评审的方法及合同生效
6.4.3.1 工程项目检测合同评审和生效:该类合同和其它新的、复杂的特殊服务合
同,应由经理组织人员对本公司的技术能力和客户需求程度、范围进行全面评审,
双方签字或盖章后合同生效。
6.4.3.2 桩基检测合同:该类合同由桩基检测授权人负责对客户的要求进行评审,
当桩基检测授权人不能确定时,桩基检测组组长参与评审,经过评审确认后,由
桩基检测授权人编制检测合同,由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6.4.3.3 结构检测代合同(现场检测任务单):该类合同由授权受理人负责对客户
的要求进行评审,必要时现场检测组组长参与评审,代合同经双方确认和客户付
38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4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合同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款后生效。
6.4.3.4 常规材料检测代合同(委托检测收样单):该类合同授权综合组办理,由
客户填写委托单(代合同)或登录公司网上委托系统填写相关信息,邀约内容转
化委托检测收样单(代合同)形式,代合同经双方确认和客户付款后生效。
6.4.4 合同的执行和变更:
6.4.4.1 在执行合同期间,就客户的要求或工作结果与客户进行讨论的有关记录,
应予以保存;
6.4.4.2 由于客户原因需要对已经确认和执行的合同进行修改,则应记录这些要
求,必要时应由客户提出书面修改申请;
6.4.4.3 由于本公司的原因需要对合同已经约定的内容进行修改或执行中出现了
偏离合同的活动时,均应先征得到客户的认可;
6.4.4.4 工作开始后如果需要修改合同,应重复进行同样的合同评审过程,并将所
有修改内容通知所有受到影响的人员。
6.4.5 支持性文件:《检测合同管理程序》、《检测方法管理程序》
39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5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分包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5 分包管理
6.5.1 建立检测分包管理程序,规范分包(原因)需求和分包项目的确认、分包项
目的委托方书面同意确认、分包方评审、含分包检测的结果报告、记录保存等工
作,确保分包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分包结果。
6.5.2 由于本公司工作中未预料的原因需将工作分包时,应分包给依法取得检测
机构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分包方。分包原因包括:短期内工作量大,
以及关键人员、设备设施、技术能力等条件不满足时。
6.5.3 分包方要求
a) 其法律地位、管理体系、项目和应用的技术应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
审准则》要求,获得资质证书;
b) 其应用的技术应符合本公司使用的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c) 有满足分包项目检测工作所需的环境设施、测量设备等硬件资源配置;
d) 有熟悉检测依据和检测方法的有资格的人员;
e) 其应能提供通过计量认证证书、与分包项目对应的证书附表、项目承担人
员的技术能力证明材料、项目所用设备的有效性的溯源证书、分包双方的协议。
——与其签定有分包协议,协议内容包括:
(1)分包项目名称和执行的检测依据;
(2)分包项目检测费用;
(3)双方承担的责任义务;
(4)违约责任;
(5)分包有效期限。
6.5.4 分包活动的控制:
a) 在合同评审前如果决定执行分包活动,则应将分包安排以书面形式(独立
告知或在合同中进行约定)通知客户,得到客户签字的准许;如客户自行指定
分包机构,本公司有义务可以帮客户就其自己提供的分包机构进行识别,
40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5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分包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拒绝或接受客户的要求,但应书面告知客户并由客户签字;
b) 法定管理机构指定的分包方不在本公司的控制范围内,但需要告知客户,由
客户自由选择是否需要委托本公司进行代理。
c) 在合同执行后如果需要执行分包活动,则应将分包安排以书面形式通知客
户,并应得到客户书面的同意。
d) 本公司就分包方的工作对客户负责,根据本章要求结合《检测分包管理程
序》和《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对本公司选择的分包方进行控制,但由客户
或法定管理机构指定的分包方除外。
e) 本公司相关部门应保存所有本公司选择的分包方的相关记录,形成分包方
档案,档案内容应包含但不限制以下内容:
(1)分包机构的资质证明材料(机构法人机构注册证明、计量认证证书、包
含分包项目的授权范围复印件);
(2)分包项目的检测设备有效的检定/校准证书复印件;
(3)承担分包项目的检测人员的资格证书;
(4)能力评审记录;
(5)历次分包的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的复印件。
(6)获得外部机构的能力验证证明等材料复印件。
6.5.5 分包结果的应用:
a) 由本公司选择的分包方提供的数据,本公司应进行必要的核查分析;
b) 分包方的检测结果必须以独立结果报告的形式提交给客户,并在报告中以
“××项目由××××××机构分包”字样明确标识出分包的机构。分包方提供的检测
结果报告应连同本公司检测原始记录与检测报告一起存档;
c)应向客户提供分包机构的联系方式和相关的资质证明。
6.5.6 支持性文件:《检测分包管理程序》、《检测合同管理程序》、《记录管理程序》
41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6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服务和供应品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6 服务和供应品
6.6.1 建立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
买、接收、使用、存储等进行控制,并保存重要服务和供应品的相关记录,确保
服务和供应品符合检测质量要求。
6.6.2 确保所有购买的影响检测质量的供应品,只有在经过检查或证实其符合相关
标准、规范或要求时才投入使用,确保所使用的服务和供应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应执行《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
6.6.3 服务和供应品的范围
6.6.3.1 服务的范围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对本公司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计量检定/校准服务;
b) 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人员培训服务;
c) 检测工作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的运输、安装、调试、维修等服务;
d) 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试剂、消耗性材料等服务;
e) 计算机系统的硬、软件提供、维护、技术咨询等维护服务。
6.6.3.2 供应品的范围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试剂、消耗性材料等。
6.6.4 应保存采购物品验收、检查活动的记录。
6.6.5 采购文件应包含描述所购服务和供应品的资料,该描述可包括型式、类别、
等级、准确的标识、规格、图纸、检查说明、包括检测结果批准在内的其他技术
资料、质量要求和进行这些工作所依据的管理体系标准。
6.6.6 采购文件在发出之前,其技术内容应经技术负责人或相应检测组组长审核。
6.6.7 技术负责人组织各检测组对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供应品和支持服务的供应
商进行评价,并保存这些评价的记录和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录。
6.6.8 支持文件:《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记录管理程序》
42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7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服务客户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7 服务客户
6.7.1 建立服务客户管理程序,保持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客户进
行检测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提升服务质量。在保密的前提下,允许客户或其代表,
合理进入检测的相关区域观察。
6.7.2 应保持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客户进行检测服务的满意度调
查,如何收集、处理、反馈等工作,应执行《服务客户管理程序》,应做到:
6.7.2.1 在服务客户方面,应做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1)本公司遵守监督
管理部门或相关法律法规对工作质量、完成时间等方面的规定,为顾客提供有关
的检测服务。(2)在确保其他客户秘密的前提下,本公司积极与客户或其代表合
作,就客户要求、见证与工作相关操作方面达成一致意见。(3)本公司可以将这
种合作通过在合同、协议、委托书、满意度的调查、投诉的处理等环节在相关的
记录和处理要求中加以约定。(4)本公司应向客户征求对各种活动(包括:客户
满意度调查、对投诉结果的反馈、与客户一起评价结果报告等)的反馈意见,无
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并使用和分析这些意见,形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并加
以实施,同时应在管理评审中将服务客户的反馈意见进行总结,输入到管理评审
中加以分析评审以改进管理体系、检测活动及客户服务。
6.7.2.2 在投诉和申诉的收集、处理、反馈方面,应建立《投诉和申诉管理程序》
处理来自客户或其他方面的投诉和申诉,按《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纠正措施
管理程序》、《预防措施管理程序》等,持续改进,提高服务客户水平。
6.7.3 支持性文件:《服务客户管理程序》、《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纠正措施管
理程序》、《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43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8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投诉和申诉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8 投诉和申诉
6.8.1 建立投诉和申诉管理程序,明确对投诉和申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回
避措施),并保留相关记录,输入管理评审。
6.8.2 认真、有效地处理来自客户和其它方面的申诉和投诉,执行《投诉和申诉处
理程序》,应做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6.8.2.1 公开监督电话、设置意见箱等措施,确保投诉和申诉信息来源。
6.8.2.2 投诉为客户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表达对本公司服务、行为的不满意或抱
怨。明确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要求。与客户投诉相关的人员、被客户投诉的
人员,应采取适当的回避措施。
6.8.2.3 申诉为客户以书面形式表达对本公司决定不满意或对检测数据和结果存
在异议。
6.8.2.4 投诉或申诉涉及不符合工作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执行《不符合工作管理
程序》,确保投诉或申诉的处理。
6.8.2.5 投诉、申诉受理的相关文件资料、处置记录、检测报告等由质量负责人负
责收集、汇总、分析、归档等,输入管理评审。
6.8.3 支持性文件:《投诉和申诉管理程序》、《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
44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9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不符合工作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9 不符合工作
6.9.1 建立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对检测前中后全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工作进行识
别、评价和处理,确保检测活动满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的要求、与客户约定的要
求或者满足体系文件的要求。
6.9.2 及时对检测活动前、中、后全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工作进行识别和控制,确
保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应执行《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应做到包括但不限于
以下要求:
6.9.2.1 明确可能发生不符合工作的环节,应包含检测前中后全过程,确保不符
合工作信息源识别。
6.9.2.2 明确不符合工作控制原则:一般不符合工作:检测全过程发生不符合检测
方法和本公司有关程序的要求,对检测安全、检测数据和结论造成一定影响,或
超出检测结果质量控制预判,但未给客户造成损失或造成外界不良影响的不符合
工作。严重不符合工作:经审核证明不符合工作致使体系运行出现系统性失效、
区域性失效;或者检测全过程不符合检测方法和本公司有关程序的要求,已对检
测安全、检测数据造成严重影响或者得出错误检测结论,并给本公司或客户带来
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者造成严重的外界不良影响的不符合工作。
6.9.2.3 不符合工作处理:明确一般不符合工作和严重不符合工作处理规定,确保
不符合工作的消除,持续改进,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6.9.2.4 当启动纠正措施后发现不符合可能重复出现,或怀疑本公司的运作不符合
或偏离本公司的政策和程序时,不符合工作所涉及的主要质量职责部门应将此情
况报告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及时向经理汇报,启动附加审核。
6.9.2.5 对年度不符合工作的控制情况及采取的纠正措施由质量负责人做汇总、分
析、报告,并输入管理评审。
6.9.3 支持性文件:《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
45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0 节
共 3 页 第 1 页
标 题:纠正、预防和改进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0 纠正、预防和改进
6.10.1 纠正措施
6.10.1.1 建立纠正措施管理程序,在识别出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出现对政策和
程序偏离等不符合时,应分析原因,确定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措施予以监控。必
要时,可进行内部审核。
6.10.1.2 对发现的偏离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时的不符合工作采取的改进纠正措
施,执行《纠正措施管理程序》,应做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当识别出不符合工作可能对检测结果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或将给客户造成损失、
或危害安全检测工作等情况时,应立即终止检测活动,采取纠正措施,等纠正不
符合工作后,经批准恢复工作。
b)制定最佳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具体纠正措施及完成时间,提出资源
需求或配置等合理化建议,经审核后实施。为消除不符合原因,防止不符合工作
再次发生,经选择确定的纠正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
防止不符合工作再发生;(2)与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风险大小相适应;(3)
兼顾全面、经济、快捷、合理的原则;(4)、有实现的现实性;(5)符合客户的需
求和期望。
c) 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检查、验证并记录。
d) 当识别出问题严重或对业务有危害时,才有必要进行附加审核。对相关活动区
域进行一次附加审核,以确定纠正措施的有效性。附加审核按照《内部审核管理
程序》进行。
e) 保存所有有关纠正措施实施的措施、跟踪和验证结果记录。重要的纠正措施实
施的相关记录应输入到管理评审。
46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0 节
共 3 页 第 2 页
标 题:纠正、预防和改进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0.2 预防措施
6.10.2.1 建立预防措施管理程序,在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原因和改进时,启动预防
措施,应制定、执行和监控这些措施计划,减少类似不符合情况发生并借机改进。
6. 10.2.2 对发现的管理体系和检测技术方面潜在的不符合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执行
《预防措施管理程序》,应做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当检测活动全过程中识别出产生不符合工作的潜在因素,可能对检测过程和结
果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或将给客户造成损失、带来外界不良影响时,应立即终止
检测活动,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符合原因,防止不符合工作
的发生。
b) 分析不符合可能发生的原因,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经审核后实施。采取的预
防措施应与潜在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预防措施的制定应考虑以下要素:(1)
潜在不符合原因的严重程度;(2)对体系和其他要素或相关岗位的影响;(3)采
取措施所需要的资源和时间;(4)选择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不符合的潜在因素的
措施;(5)负责实施的责任人员;(6)如何控制措施的效果;(7)完成的时限。
c) 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以保证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在预防措
施实施后,要对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验证,并进行效果评价。
d) 保存每项潜在不符合所涉及的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内容、预防措施实施的验证
和有效性评价的记录,重要的预防措施实施的相关记录应输入管理评审。
47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0 节
共 3 页 第 3 页
标 题:纠正、预防和改进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0.3 持续改进
6.10.3.1 持续改进,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6.10.3.2 应利用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实施来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实施改进
的途径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式:(1)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对其进
行统计分析以改进管理体系;(2)利用客户的满意度调查数据、投诉的分析结果、
内部质量监督的实施结果来改进管理体系;(3)应用审核结果,这种审核可以包
括内审、外部机构的审核、报告的审核、数据的审核等审核活动;(4)数据分析,
结合本手册 “质量控制”中的相关质量控制要求和活动进行以改进管理体系;
(5)预防措施的实施;(6)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通过主持管理评审和制订实
施内部沟通来改进管理体系,发挥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
6.10.3.3 改进的实施:(1)对体系日常运行中出现的不符合工作,按《不符合工
作管理程序》、《预防措施管理程序》、《内部审核管理程序》进行改进;(2)每年
实施一次管理评审,评审公司管理体系中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方法等资源
配置及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评审公司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形成决议,对部分存在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以完善公司管理体系的资
源配置、实现管理体系过程的优化,从而持续改进公司管理体系。
6.10.4 支持性文件:《纠正措施管理程序》、《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预防措施管
理程序》、《内部审核管理程序》、《管理评审管理程序》
48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1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记录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1 记录管理
6.11.1 建立记录管理程序,对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
保留和处置进行控制,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
6.11.2 记录是检测活动全过程符合要求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对所有质量
活动和检测过程的及时记录,保证记录信息的完整性、充分性、原始性、规范性
和可追溯性。对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的
控制,应执行《记录管理程序》。
6.11.3 对记录的控制,保证检测过程和管理体系的运行符合规定要求,应做到包
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6.11.3.1 质量记录表式和技术记录表式的设计,应有唯一标识和包含充分的信
息,便于检索,并确保信息的必要性、充分性、适宜性和可追溯性。检测记录的
信息完整性要保证能通过记录识别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记录应包括负责抽样的人
员、每项检测的操作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检测环境条件、检测所使用的
检测设备、检测所依据的方法、检测所设置的技术参数信息等,以确保检测活动
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过程重复。
6.11.3.2 记录应符合以下规定:(1)记录是检测行为的如实记载,不允许随意涂
改,更不允许删除;(2)记录的格式应按规程和规范规定的格式填写。检测记录
所反映的信息量要充分,一般以事后能尽可能复现当时的检测情况为准;(3)记
录应用墨水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应填写完整,记录应有检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等
有关人员的签字识别;(4)记录应真实、准确,字迹要清晰、工整,不得弄虚作
假。记录如需更改,应在作废的数据上划二横,将正确的数据填写在作废的数据
上方并签上更改人姓名,记录的更改必须由原记录者更改,其他任何人一律无权
更改;(5)记录中没有内容的空白项,应识别标识。
49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1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记录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1.3.3 检测记录的保存可以纸质的或者电子拷贝的,在通过测量系统直接记录
原始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不保留原始观察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应按《自动化
数据控制管理程序》要求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保留修
改痕迹。必要时,进行电子存储记录的存储介质更新,以保证存储信息能够读取。
6.11.3.4 各部门的各类记录应分别根据各程序文件的规定按固定流程和时间要求
传递,凡程序文件中未规定归档时间的记录,使用后先保存在各使用部门,年终
归档至资料管理员,资料管理员进行登记。
6.11.3.5 记录可存于任何媒体上,例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
6.11.3.6 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防火、防潮、防尘、防盗等),保证归档记录在保存
期限内完好无损。
6.11.3.7 所有记录实施保密制度,不允许外借,对其查阅或复印实行权限管理和
审批管理,防止泄密、丢失和损坏。
6.11.3.8 记录归档保存期一般至少 6 年,质量记录可在第二个认证周期结束后销
毁上一认证周期内形成的质量记录,检测记录应和检测报告一起至少存期 20 年,
仪器设备档案记录应保存至该仪器设备报废或注销。如超过保存期或其它特殊情
况需要销毁时,经审批后执行销毁。
6.11.4 支持性文件:《记录管理程序》、《自动化数据控制管理程序》、《检测报告
管理程序》
50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2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内部审核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2 内部审核
6.12.1 建立内部审核管理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和评审准则的
要求。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审
核应涉及全部要素,包括检测活动。审核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即具备
内审员和评审员资格,审核员通常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应
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保存内部审核记录并输入管理评审。
6.12.2 本公司每年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定期对管理体系、检测工作运作进行内部审
核,以验证其对计量认证评审准则持续的符合性,应执行《内部审核管理程序》。
6.12.3 内部审核要求:(1)应制订计划,计划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
检测活动;(2)质量负责人负责按照预定的日程表组织内部审核,确定内审组长,
由内审组长制订内审实施计划;(3)应由经过培训和具备资格的人员来执行;可能
时,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
6.12.4 当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涉及公司管理体系运作的有效性,或检测结果的正确
性和有效性时,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应执行《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纠正
措施管理程序》、《预防措施管理程序》等程序。
6.12.5 如调查表明,检测结果可能已受到影响时,应书面通知客户。
6.12.6 应对审核活动进行跟踪,验证和记录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
6.12.7 内审实施计划、审核过程质量记录、采取的纠正措施及效果验证记录均应
予以保存。
6.12.8 内部审核后应形成内部审核报告,并输入管理评审。
6.12.9 支持性文件:《内部审核管理程序》
51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3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管理评审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3 管理评审
6.13.1 建立管理评审管理程序,由经理负责每 12 个月一次的管理评审。经理应
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
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6.13.2 公司经理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本公司管理体系和检测活
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进行持续改进。
6.13.3 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信息:a)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情况;b)与管
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c)客户满意度、投诉和相关方的反馈;d)质
量目标实现程度;e)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f)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g)内外
部审核的结果;h)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i)检测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j)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k)资源的充分性;l)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
的有效性;m)改进建议;n)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员工培训。
6.13.4 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a)改进措施;b)管理体系所需的变更;c)资
源需求。
6.12.5 管理评审包括对日常管理会议中有关议题的研究,其结果应当输入公司策
划系统,并包括下年度工作的计划、目标和活动计划等。
6.13.6 针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管理层确保这些措
施在适当和约定的日程内实施。
6.12.7 管理评审后形成管理评审报告,与其它管理评审记录,包括确定的问题,
采取的措施以及实施结果记录等一并存档。
6.13.8 出现以下特殊情况时应进行相应范围内的管理评审:
(1) 最高管理者或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 组织技术运作形式和方向发生重大
变化;(3) 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并涉及到对管理评审实施有效性的异议;(4) 最
高管理者认为有必要时。
6.13.9 支持性文件:《管理评审管理程序》
52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4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检测方法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4 检测方法管理
6.14.1 建立检测方法管理程序,控制检测方法的选择、确认和使用,确保按照计
量认证证书附表的认证项目开展检测工作,不自行制定检测方法,不使用未经资
质认定(计量认证)的检测方法。对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检测项目,
应制定检测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必须符合标准检测方法。对检测方法的偏离,须
在该偏离已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经批准和客户接受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
动态跟踪计量认证证书附表中检测方法,及时进行标准变更确认,应确保使用标
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6.14.2 检测方法的选择、确认和使用,应执行《检测方法管理程序》,应做到包
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6.14.2.1 方法选择:通过合同评审,确保使用的检测方法为资质认证证书附表(能
力表)中的方法标准,不涉及自行制定的方法和非标方法的应用。
6.14.2.2 作业指导书:(1)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结果时,应制订所有相
关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说明书,以及样品的处置、制备等作业指导书。如果标准、
规范中已包含了如何进行检测的简明和足够信息,则无须再制订作业指导书。(2)
作业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等应保持现行有效并易于员工取阅。
6.14.2.3 检测方法的偏离:在特殊情况下,当出现检测工作不能完全满足检测方
法或有关规定时,由检测人员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偏离的原因和内容,做出不影
响检测质量的技术判断或控制措施,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必要时需经
客户同意。偏离的程度和细节应在原始记录中表明,必要时应在检测报告中说明。
6.14.2.4 所使用最新有效版本标准的措施:动态、及时、定期跟踪能力表中标准
的有效性,当出现标准更新时,及时申报标准变更确认。标准变更过渡期,即当
方法还没有进行变更,但现有的技术能力和设备精度都超出了当时方法制订的技
术能力的情况下,检测部门可以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加以补充,以确保应用的一
致性和评判的一致性。
53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4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检测方法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4.2.5 新开展项目使用的方法管理,执行《检测方法管理程序》外,还应满足
《开展检测项目管理程序》相关要求。
6.14.2.6 按规定保存标准有效性跟踪、变更确认等记录。
6.14.3 支持性文件:《检测方法管理程序》、《开展检测项目管理程序》
54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5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5 测量不确定度
6.15.1 建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管理程序,确保需要时,对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
评估。
6.18.2 根据建设工程检测特点,基本上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绝大部分检测项目
未要求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
6.18.3 必要或适用时,对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执行《测量不确定
度评定管理程序》。(1)某些情况下,检测方法的性质会妨碍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
严密的计量学和统计学上的有效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应至少努力找出不确定度
所有分量且作合理评定,并确保结果的表达方式明确。(2)某些情况下,公认的
检测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的值的极限,并规定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
式,这时,只要遵循该检测方法即可。
6.15.4 支持性文件:《测量不确定度管理程序》
55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6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数据控制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6 数据控制
6.16.1 建立自动化数据控制管理程序,对用于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记录、报
告、存储或检索等功能的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包含软件)进行有效控制,对计
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地检查,确保检测数据输入或采集准确性,确保检
测数据存储、转移和处理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6.16.2 对利用计算机和自动设备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等检
测数据的控制,以及对计算机和自动设备的维护,应执行《自动化数据控制管理
程序》。
6.16.3 数据完整性保证:(1)在检测工作中,需要对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输入数
据或参数的,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操作前后须仔细核对输入数据或参数是
否完整、正确并符合检测工作的要求。(2)在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必须保证
整个采集、处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过程完成后,进行检查、核对。若在
操作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检查原有或现有数据是否完整、有效,
必要时重新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3)对于计算机输入、采集、处理后的数据
及结果必须妥善地加以保存,及时地进行备份。所有检测结果均应打印并作为原
始记录予以保存。无论是存贮于计算机中或是备份的数据必须进行分类、建立目
录,以便于检索或调用。有关软件及数据库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使用不当而
造成数据的破坏和丢失。(4)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应对传输装置及线路进行检
查,保证其得到了良好的维护和保养。操作人员应正确地、完整地执行有关操作
规程,并作好数据传输前后的处理程序(如必要时进行的数据压缩、打包和解压缩
操作)。传输过程前后数据的完整性应进行核对。
6.16.4 软件使用和管理:(1)检测组对所使用的软件、数据库等应建立相应的目
录,如可能应对软件进行备份和程序打印、形成文件,并由专人负责保管。不得
将上述备份随意外借,确有必要,需经审批。(2)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增
删或改动计算机内的文件。当软件升级或更新时,在确认不会对校准或检测工作
56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8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数据控制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应及时地由专人负责将新版软件进行安装和调试,必要
时可要求软件供应商提供支持。(3)计算机软件应能符合检测工作的需要。软件
中有关数据的输入、采集、处理、存贮及检索等过程应符合有关检测工作的要求
或有关检测依据中的规定。检测组应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确认、验证和运行检查,
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改变或升级后应重新确认,并保留相关记录。
6.16.5 数据安全、保密:(1)用于检测用计算机必须设立使用权限,严禁超越权
限使用。不准将有关程序、数据等资料置于可共享状态,防止非授权人员通过有
关途径(如局域网等)接触和修改计算记录。(2)不准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进
行与检测工作无关的活动。(3)各部门对计算机中有需要保密内容的,应作加密处
理,限制加密措施的扩散范围,以防止失密。(4)计算机应设置防病毒程序,使用磁
盘进行操作的,必须事先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查,未经检查的磁盘不得使用,以免计
算机感染病毒,一经发现病毒应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或自行杀灭病毒,若程序或数
据已被破坏的,应及时使用备份恢复。(5)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应及时通报设备管理
员,查明情况后,确须外部人员修理的,应在修理过程中采取安全保密措施,防止计
算机中存贮的程序或数据失密或被修改。
6.16.6 支持性文件:《自动化数据控制管理程序》
57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7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抽样控制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7 抽样控制
6.17.1 建立样品抽样管理程序,规范抽样工作原则、抽样方法、抽样方案、抽样
人员、抽样过程记录、所抽样品管理等工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6.17.2 当依据所抽样品的检测结果对整体工作做出判断,即抽样为检测工作的一
部分时,应使用统计技术或按照与客户的约定方案进行抽样,以减小风险。
6.17.3 本公司检测业务主要为见证委托检测或委托检测,一般情况由委托方负责
样品的抽样,当有参与或独立抽样时,应执行《样品抽样管理程序》,规范管理
整个抽样过程,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6.17.4 抽样方法:(1)有关标准、规范或合同对抽样方法和程序有规定时,按照
有关规定进行抽样。(2)没有抽样方法的规定,应制定具体实施抽样的方法和程
序。(3)应事先准备文件化的抽样计划和程序,供抽样人员现场使用,现场应能
获得相关文件。(4)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6.17.5 抽样记录:(1)抽样人员在现场应将必要的数据和操作过程记录在规定
的表格中。(2)如果客户要求偏离、添加或删节相关文件化的抽样程序,要对偏
离进行评估,经批准后实施,抽样人员应将变动情况详细记录。抽样偏离应记录
在包含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并通知所有相关人员。(3) 抽样记录应包括足够
信息,包括抽样程序、抽样人员识别、现场条件、被抽样品的信息等。
6.17.6 支持性文件:《样品抽样管理程序》
58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8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样品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8 样品管理
6.18.1 建立样品管理程序,规范检测样品的标识系统、样品的接收、流转、存储
和处置等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样品检测有效性,以及保护对客户保密、所有
权等利益。
6.18.2 检测样品的标识系统、样品的接收、流转、存储和处置各过程控制管理,
应执行《样品管理程序》,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样品不发生混淆、损坏、变质和
丢失,保证样品的有效性、完整性和代表性,并做好样品的保密工作。
6.18.3 对样品管理控制,应做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6.1.3.1 应对检测样品的标识系统进行描述。无论用何种方式,样品标识应能在样
品整个检测过程清晰的保留在检测样品上。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应确保样品不
会在实物上或在涉及的记录和其他文件中混淆(样品的唯一性标识不光只是编号,
有时还包括反应出样品特性/特点/唯一性标志的照片、图片等图片信息)。
6.18.3.2 在接收检测样品时,应记录其状态,如异常情况或对检测方法要求的正
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等。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在工作开始前询问客户或
相关人员,以得到进一步说明,并记录讨论的内容,方可开始检测:(1)对检测
样品是否适合于检测有疑问;(2)检测样品不符合所提供的描述(如抽样单、合
同或其它方式);(3)对检测样品的检测要求描述或规定不够详尽、明确。
6.18.3.3 应配置适当的设施确保检测样品在本公司的存储、流转、处置的准备过
程中不发生质量上的退化、丢失或损坏。根据检测样品的储存要求,需存放在规
定的环境条件下时,应维持、监控和记录这些条件;当某些检测样品有安全保护
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保护检测样品的状态和完整性。若发现样品
有异常,应如实记录,并通知委托方尽快采取相关处理措施。
59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8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样品管理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8.3.4 应按委托方约定、有关标准规定或本公司相关规定留样和处置检毕样品。
6.18.3.5 应严格执行《保护客户保密和所有权管理程序》,对客户的样品、附件及
有关信息负有保密责任,留样期内的样品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
6.18.4 支持性文件:《样品管理程序》、《保护客户保密和所有权管理程序》
60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19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质量控制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19 质量控制
6.19.1 建立检测质量控制管理程序,规范内、外部质量控制计划编制、检测项目
和监控方法选择、计划实施过程控制、结果评价和利用等,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
数据,当发现偏离预先判据或出现不符合时,应采取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
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确保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6.19.2 为有效的监控检测工作的有效性,采用技术校核工作,来验证检测工作持
续满足预定目标的能力,证明检测工作的稳定性、准确性,执行《质量控制管理
程序》,其中能力验证时, 执行《能力验证管理程序》。
6.19.3 质量的监控可选用(但不限于)下列方式:(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
考物质)和(或)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2)参加检测
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3)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4)对
存留物品进行再检测;(5)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6.19.4 质量的监控应有计划地进行,并对质量控制活动情况进行监控、对结果进
行评价分析,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在进行具体质量控制时,应对结果进行评
价,在例行的检测活动中只要质量控制数据在预期范围内可以不进行复杂的分析,
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
现的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和纠正措施记录,以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6.19.5 积极参加同行检测机构组织的经验交流、新技术介绍、标准化等活动,提
高检测能力,促进质量控制工作。
6.19.6 保存质量监控计划、控制活动、监督、评价报告等记录,年度质量控制管
理输入管理评审,持续改进。
6.19.7 支持性文件:《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61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20 节
共 2 页 第 1 页
标 题:检测结果报告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6.20 检测结果报告
6.20.1 建立检测报告管理程序,规范检测报告型式(含格式、主要内容、结论、
解析说明等),确保检测报告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测结果,并符合检
测方法的规定。规范检测报告的编制、审核、批准和用章等过程,确保检测报告
质量,规范检测报告发放、归档、更改、保存以及销毁等工作。
6.20.2 本公司应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报告检测结果,并符合检测方法中规
定的要求,结果报告以书面的检测报告形式出具。检测报告应包括客户要求的、
说明检测结果所必需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执行《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6.20.3 检测结果的报告,应做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6.20.3.1 结果报告的基本信息,每份结果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以下信息:a) 标题(例
如 “检测报告”);b) 本公司的名称和地址,进行检测的地点;c) 结果报告的
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结果报
告的一部分,以及表明结果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d)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e) 所
用方法的识别;f) 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g) 对结果的有效性和
应用至关重要的检测样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的日期;h) 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
应用相关时,本公司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i) 检测的结果,
适用时,带有测量单位,同时对检测结果的处理及表述应符合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和有效数字及数值修约的要求;j) 结果报告批准人的签字或等效的标识;k) 相
关时,结果仅与被检测样品有关的声明;l) 结果报告应当有页码和总页数。e) 关
于复制检测报告的相关声明。
6.20.3.2 必要时,结果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a) 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
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b) 相关时,符合(或不符合)
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c) 适用时,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声明。当不确定度与测
量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的指令中有要求,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
范限度的符合性时,结果报告中还需要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62
质 量 手 册
第 6 章 第 20 节
共 2 页 第 2 页
标 题:检测结果报告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d) 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e) 特定方法、客户要求的附加信息。
6.20.3.2 意见和解释:(1)“意见和解释”属于附加服务,一般情况下,不提供
“意见和解释”,当客户用于改进或指导需要书面形式的“意见和解释”时,实行
审批制度;(2)经批准后按程序和规定出具书面形式的“意见和解释”;(3)审批
文件、“意见和解释”文本以及形成过程等相关记录(例如:会议记录、领取文本
签字记录等),应与对应的检测报告一起归档。
6.20.3.3 从分包方获得的检测结果:(1)当存在分包活动时,本公司选择的分包
方应根据约定的数据传送方式(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将分包数据提供给本
公司。(2)本公司从分包方处获得的分包数据,应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客户
并在客户其他项目报告中注明独立报告的编号。
6.20.3.4 检测报告的印章标识:检验检测专用章、CMA 标识章、骑缝章和资质章
等报告印章使用应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浙江省检验机构
管理条例》要求。
6.20.3.5 结果的电子传送:本公司对结果报告以书面的检测报告形式出具和发放,
不采用使用电子传送。
6.20.3.6 检测报告的型式:根据本公司检测业务情况,每个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
均以设计定型的“******检测报告”形式出具,形成固定统一的格式,便于报告
使用者理解,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
6.20.3.7 检测报告的更正:(1)执行审批制度和授权更改;(2)更正报告的编号
在原报告编号后加大写字母 G,以区别原报告。更正报告还需在备注栏中声明:“本
报告为 XXXX 报告的更正报告,原 XXXX 报告作废”。(3)更正报告进行编制、审核、
批准、发放和存档等应满足《检测报告管理程序》的要求。
6.20.3.9 检测报告的保存:依据建设工程检测行业相关规定,检测原始记录、检
测报告的保存期限为 20 年。
6.20.4 支持性文件:《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63
质 量 手 册
第 7 章 第 1 节
共 1 页 第 1 页
标 题:特殊要求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7 特殊要求:应符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
准、技术规范,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殊性,制定和发布的评审补充要求。应
符合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相关要求。
7.1 本公司专业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检测工作应遵循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
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当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有针对
本领域制定和发布评审补充要求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管理体系,予以符合评
审补充要求。
64
质 量 手 册
第 8 章 第 1 节
共 3 页 第 1 页
标 题:附录(程序文件目录和主要职能
分配表、主要岗位代号一览表)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8 附录:程序文件目录和主要职能分配表
附录 1:程序文件目录及主要职能分配表
序号 程序文件 领导岗位 责任岗位 配合岗位
1 质量目标管理程序 1 所有岗位 /
2
保证公正和诚信检测
管理程序 1 所有岗位 /
3
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
权管理程序 1 所有岗位 /
4 人员管理程序 1 3、4、5、6 其他岗位
5 岗位培训管理程序 4 3、5、6、12 其他岗位
6 质量监督管理程序 3 9 其他岗位
7
检测环境控制和环境
保护管理程序 1 4、5、10 其他岗位
8 安全管理程序 1 所有岗位 /
9 内务管理程序 6 所有岗位 /
10
仪器设备设施管理程
序 4 8、5、13、10 其他岗位
11 标准物质管理程序 5 10、13 其他岗位
12 文件管理程序 3 12 其他岗位
13 检测合同管理程序 1 5、6、11 其他岗位
14 检测分包管理程序 1 3、5 其他岗位
15
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
序 1 4、5、8 其他岗位
16 服务客户管理程序 1 所有岗位 /
17 投诉和申诉管理程序 1 3 其他岗位
18 不符合工作管理程序 3 所有岗位 /
65
质 量 手 册
第 8 章 第 1 节
共 3 页 第 2 页
标 题:附录(程序文件目录和主要职能
分配表、主要岗位代号一览表)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附录 1:程序文件目录及主要职能分配表
序号 程序文件 领导岗位 责任岗位 配合岗位
19 纠正措施管理程序 3 5、6、9、15 其他岗位
20 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3 5、6、9、15 其他岗位
21 记录管理程序 3 所有岗位 /
22 内部审核管理程序 3 15 其他岗位
23 管理评审管理程序 1 2、3、4、5、6 其他岗位
24 检测方法管理程序 4 5、6、12 其他岗位
25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管
理程序 4 5 其他岗位
26
自动化数据控制管理
程序 4 所有岗位 /
27 样品抽样管理程序 4 5、10 其他岗位
28 样品管理程序 4 5、6、10 其他岗位
29 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4 5、9 其他岗位
30 能力验证管理程序 4 5、9 其他岗位
31 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3 所有岗位 /
32
开展检测项目管理程
序 4 5 其他岗位
66
质 量 手 册
第 8 章 第 1 节
共 3 页 第 3 页
标 题:附录(程序文件目录和主要职能
分配表、主要岗位编号一览表)
第 3 版 第 0 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
附录 2:主要岗位代号一览表
序号 岗位名称 岗位编号
1 经理(最高管理者) 1
2 副经理 2
3 质量负责人 3
4 技术负责人 4
5 检测组组长 5
6 综合组组长 6
7 授权签字人 7
8 设备管理员 8
9 质量监督员 9
10 检测人员 10
11 收发员 11
12 资料管理员 12
13 设备员(检测组) 13
14 总 务 14
15 内审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