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4-22 发布

地理(心得)之优化多媒体教学,和谐地理课堂((信息加工理论)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优化多媒体教学,和谐地理课堂((信息加工理论) ‎ 优化多媒体教学    和谐地理课堂——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运用的几点思考 张彩芬浙江省台州中学  317000 (手机:13586110342) 摘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于内容丰富开放性强的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合理提供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多媒体教学作为新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但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在信息的加工和整合上存在着过度行为,本文就现实的问题,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运用在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关键词:信息加工理论      多媒体教学   高中地理  近年来,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高中地理教学手段已开始走向现代化。以多媒体电脑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工具正悄悄地改变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随手涂”‎ 的传统的手工业式的教学方式。伴随着手段的现代化,高中地理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尤其是近年兴起的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更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一些地方,人们对多媒体教学正由初时的热情似火走向敬而远之。是多媒体教学本身出了问题还是人们的认识不到位抑或其它?本文试就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指导作用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实质上是对高中地理信息的加工和传递“多媒体”‎ 一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涵义也正日趋丰富。这里的多媒体教学指的是以多媒体电脑为核心的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如幻灯、投影、电视、录象机、录音机等的组合教学。这种教学以其教学方式灵活、手段多样、教学容量大、形象性强等特点为高中地理教育者所青睐,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掀起了一次视觉、听觉大革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们从高中地理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百分之十五;而从图象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百分二十五;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已是勿庸置疑。但无论使用怎样的媒体与工具,多媒体教学实质上都是为信息的加工和传递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信息刺激思维,发生回忆、联想、扩散、推断等思维状态,而教师则运用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和控制信息流程,对信息进行组块、加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理解教材,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研究的正是信息的加工和传递。它认为,学习和行为起源于环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既对环境作出反映,也作用于环境。可见,有效的信息媒体,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双方都能保持最大兴趣的平等和谐的氛围,是进行信息加工的前提条件。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涵盖广、综合性强、难度大,需要学生建立空间模型,尤其是现行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其正文语言精练,观点理论性强,开放性大,多媒体教学通过对丰富的课程资源的科学整合,提供与教学内容、教学的三维目标相符合的多样化素材,在刺激学生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拓宽感知视野,优化信息组块上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学科上的实践与具体应用。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原则笔者曾多次听过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观摩课,不同的教师其课件设计风格迥然不同。有的构思严谨,环环相扣;有的则汪洋恣睢,纵横千里;有的追求自然,以平淡取胜;有的则讲究材料的丰富性,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表现在课堂效果上,也是各各迥异。有的意蕴丰富,回味无穷;有的则走马观花,平淡如水。总体看来,作秀的多,优秀者寥寥。笔者认为,根据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有关观点,要高质量地进行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科学原则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对刺激作出反应时的积极选择的作用,而不是像在刺激—‎ 反应理论中所看到的那种起被动作用的人。信息加工本身具有的动态性需要人的主动性,尤其是教师的主动性。为了尽可能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以减少机械学习,从而增加人们的信息加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媒体组合时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及信息本身的特点,科学确定教学目标,以进行有效组块,不可因追求形式或所谓的讲深讲透而忽视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要求。科学的信息组块必须是与教学对象相谐和的组块。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下的科学原则还要求我们在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中,必须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相对随意性这个特点。由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因素及各种客观原因,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往往不能给予科学而合理的定位,不是高估就是低估。因此很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的手足无措。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类型,应从“流水型”课件向“积件型”课件转变。所谓“积件型”课件,即指那种以提供素材为主而非课堂操作流程的课件。如:在临海市第四届高中地理教学大比武时,上课的主题是《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有位选手并不是将课件制作成上课的流程,而是通过提供漫画、世界上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图片、身边存在的生态破坏图片、数量不多,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尤其是人类残忍捕杀海狮的视频,让学生惊叹不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是作为学生理解教材主题的素材被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从这些素材中归纳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虽然在课件没有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知识总结到课堂演练的完整流程,但起到的效果绝对超过“流水型”的课件。我们还应注意,并非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宜采用多媒体手段来组织教学。比如:在讲授人教版“气候资源”的风与城市规划以及现行湘教版“工业区位因素”的风向与工业布局时,很多教师往往将此块知识制作成最小风频、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季风与工业布局的关系,或制作成动画让学生将工业区和居民区正确布局,其实,我们还是“‎ 三十六计,无为为上策”,还其本来面目,运用塑料模型让学生亲自上台布局,这样,既增加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城市规划的成就感。如在讲“实地范围、比例尺、图幅之间的关系”时,大可不必用课件放实际地图,只要用不同大小的几张白纸就能讲清问题。如关于昼夜半球、昼夜更替,教师只要用地球仪、手电筒、一根有色线即可教学。2。适度刺激原则我们知道,回忆机械习得的内容比在较有意义的情境里习得的内容更困难些。因为人的信息保持基本上是随着刺激加工的深度而变化的。但这只是认知建构中的第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还只是粗略地转换信息,以便根据贮存的信息形成想法,这一阶段基本上是自动地发生的。如学生对图片、声音素材的喜欢。第二个过程则涉及到有意义的控制,是比较精致地转换和建构观念和印象。相比之下,这一过程受贮存的信息、教师的意图和教师的期望的影响程度更大些,也就更能体现教师作为主导者的主动性。根据这些理论,我认为,要使信息保持取得更大的成功,便要注意信息刺激与学习者之间的和谐性,即适度刺激原则。但实际上,很多老师认为,在一节中,只要围绕教材主题,给予的图片、文字材料、甚至视频更多一些,就会让学生更加明白教材的阐述,素材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的,因此在公开课中,课件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使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比如:在分析湘教版必修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时,为了给予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足够认识,有位教师每讲一种环境问题就放一张图片,共约放了三十多张图片和四段视频,开始时,学生由于好奇发出阵阵惊叹,但由于过度刺激,因疲惫约有三分之一学生趴在桌上。我想,整个课堂似乎给予学生足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扪心自问,学生又从这一个接一个的刺激中学到了什么?如在学习有关地球仪、地轴、赤道、两极点等知识点时,只用一个地球仪就足可解决,而无需追求豪华的多媒体模式来模拟显示。因此适度刺激原则给我们提出了要求,课件设计应该遵循适度刺激原则和必要性原则,有些内容是要通过学生的理性思考才能深刻领会,如果盲目将所有内容都制作成课件,那就成了“电灌”的方法,和以前的“满堂灌”有何本质差别?还有一类很普遍的现象,则是走向了适度刺激的另一个极端。一些地理多媒体课件除了一张作者头像、几张作按钮用的卡通图片外,从头至尾,整个一个“板书大展示”‎ ‎。思考题、答案、目标、艺术特色、板书等等全在其中,这种对文本材料的粗浅加工,不可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多深的印象,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多媒体教学,因为它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刺激,不过是把本该由教师口述的内容搬上电脑而已。3。过滤原则现代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每一时刻只能加工数量有限的信息,受到限制的是信息加工的速率。为了防止能量有限的通道拥有过多的刺激,信息有必要通过过滤才允许进入能量有限的通道,这就是过滤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内部认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之中加工的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不给他们留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判断、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过程,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许多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而不考虑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究竟停留多长时间及被加工的深度质量如何,其结果是多媒体教学就像放电影电视一样,许多教学内容甚至重难点内容一闪而过,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知识表征,当然更谈不上高水平的信息加工了。如在人教版选修一的“旅游景观欣赏”‎ 的教学中,有一位老师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放了二十多幅风景优美、色彩绚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一一欣赏,播放声情并茂的配音,解释了旅游景观的欣赏原则和方法,整堂课可谓节奏紧凑,给人毫无喘息的时间,犹如一队游客,在伶牙例齿的导游带领下,奔向一个又一个景点。学生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奋状态中,没有一个缓冲。这种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缺乏通道过滤知识的结果。把教师教学容量的多少即信息流量的多少作为教学评估的唯一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4。文本原则信息的最终表征是言语形式,映象是根据语言代码重建的,并最终归于言语(即文本)。这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又一个重要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怎样的多媒体课件,都是言语即文本的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是对言语的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想象力的信息加工而已。因此,我们制作高中地理多媒体课件应当源自文本,高于文本,归于文本。文本是高中地理教学之本,离开了这个本,高中地理课将不成为高中地理课,而可能变成政治课、社会课或文化研究课。比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简单谈谈他们因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或者适当放几张某地农村和城市两个时期的景观图,以便学生理解城市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但有些在处理此段内容时,既引用农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图片、文字材料,又引用许多世界大城市的景观图片,,而本节主题“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却以寥寥几句的文字形式体现,也许课堂上会热闹非凡,也许学生会眼界大开,但当你询问学生这节内容给他们的感受时,他们往往回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学习的是“城市化与我们身边的生活”,而不是“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我想,评价一个多媒体课件的优与劣,是否可以少一些浮躁,少一些热闹,多一些理性呢?毕竟,多媒体只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它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呵护。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应坚持这一点。我们应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遵循其科学原则、适度刺激原则、过滤原则、文本原则,实施文字与图象声音等的双重编码策略,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充分的训练与培养,使多媒体教学不再局限于媒体的自身功能而转化到努力挖掘媒体内涵、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学习功能上来。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会拥有一个更为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王子桢.地理课件制作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4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