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3 KB
  • 2021-04-28 发布

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篇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篇 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 量之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 一 在谈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时,费孝通指出,“在相当早的时 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 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 这一历史演进,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 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 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自秦朝建立首个统一王朝后,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执掌的中央王朝,都 以建立大一统政权为首要政治使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秦国“书同文,车同轨, 量同衡,行同伦”改革是一个重要背景,其中尤以“书同文”影响深远。秦统一 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推进文字统一,文书行政之制的大体确立,为大一统 格局提供了文化支撑。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 条件,也是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中交流、互动、融合,共同开拓 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在 长期演进中,各民族逐步实现了文化认同、心理与共、情感相通,构筑了看待世 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从而形成了中 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近代以来,亡国灭种危机空前沉重,各 族人民携手共进,御外侮、赴国难,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 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在历史的互动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 体意识得以巩固。 二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近百年 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奠定了坚实根基。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使命。七七 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 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各族人民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海南琼 崖纵队,滇桂黔边区纵队,冀中、渤海回民支队,大青山蒙古族游击队,与全国 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各民族的空前团 结。在 1954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被载入宪法。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发 挥了巨大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末,针对苏联和东欧出现的动荡,邓小平同志对 一些来访的外国领导人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 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例如,坚持民族平等 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 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 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 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 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党的十九 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 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问冷暖、听心声,以精准扶贫实际举措, 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告别绝对贫困,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 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向前发展,才能以不断增强的民族团结进步伟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增强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 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应当大力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加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的研 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 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使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 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强化维护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 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 行使自治权,帮助支持自治地方解决好本地方的特殊问题。另一方面,善于用法 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力量、平衡利 益、调节关系、规范行为,深度拓展各民族交往融通渠道,巩固和强化民族团结。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应聚焦发 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缩小差距,补齐短板, 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 扶支持,促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成为我们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继承与发展我们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 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 线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工程、根 基工程、民心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 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 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 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聚焦核心点。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守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开展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 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高校立 德树人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 求。要围绕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 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 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 位,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认 真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 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握首要环节,坚 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 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要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 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 红色资源,大力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 育,用生动翔实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 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 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审视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使广大学生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筑牢生命线。质量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 持把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 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因此,必须把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作为有效落实“四个服务”的使命线、 作为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保障线。高校坚守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 必须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以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 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 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着眼“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巩固”等育 人要素和环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有效 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内涵品位,努力 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使学生主动收起手机来、 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互动热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在教师。要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立标,以“四个 引路人”为打造新时代“筑梦人”进行使命定位,以“四个相统一”为培养“经 师”“人师”相统一的“名家大师”进行实践指向,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 起“三传播”“三塑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扩大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线上的工作,涉及 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着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制, 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工作 格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立标”,健 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形成一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中华 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明确发展“坐标”;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 归,进一步明确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实践的“目标”,不断提升以文化 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 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测评体系和评价 “指标”,推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 约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围绕构筑 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这一价值追寻,紧扣增强“五个认同” 这一核心要义,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 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 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 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垒台,巩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幸福线。要倡导嵌 入式学习,打造具有交往性与情境性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应坚持“严、爱、 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实行混合编班、小班教学,深化分 级、分层、分段培养,重点做好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切 实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要倡导融入式科研,形 成具有参与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应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 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 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等, 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各民族师生形成整体、合作、协同、共融的 科研共同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要倡导渗透式实践,构建具有共生 性和关联性特征的“实践共同体”。应坚持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 通联动,既要在学校内部按照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求,持续 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搭建各 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实践根 基,又要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 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 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要完善协同性机制, 培育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特征的“家校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 庭、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 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多彩的大课堂,生活是生动的教科书。应健全家 校、校社互联互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全链条,凝聚育人合力,坚决杜绝家 庭教育、社会养成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 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大局。必须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 深刻认识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理论 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 命线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 捍卫者。 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至关重要。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第七 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必须 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这是我们党 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 点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 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对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 主动权,推动西藏民族团结基础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实践充分证明,西藏工作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维护西藏和谐稳定、 实现西藏繁荣进步。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地区。西藏 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特殊重要性,主要体现为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对国家统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要着眼全局,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 坚决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夯实西藏长治久安的 根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 反对分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 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民族团结,基础 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 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 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 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 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 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认同。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 教中国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牢牢把握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西藏,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雪域高原,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 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 风险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