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1-05-17 发布

全国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22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第 1 页(共 6 页) 全国 2007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新闻作品的研究者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形成印象的感知,其认识就进入了( ) A.感性认识阶段 B.理性阶段 C.立体思维阶段 D.求异思维阶段 2.“倒金字塔结构”是西方新闻界哪一种新闻体裁的固定结构模式?( ) A.通讯 B.消息 C.特写 D.深度报道 3.下列关于新闻作品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不仅要确保具体事实本身的准确无误,还要求在总体上及发展趋 势上与客观世界的总体面貌保持一致。 B.新闻要求迅速及时,即“唯快是好”。 C.新闻价值的重要性要素是一个可变性要求,某些人认为重要的事件,但另一些人可 能并不关注。 D.新闻要求新鲜,但有些时候,一些事件虽不是新近发生的,但仍具有较强的新闻价 值,值得报道。 4.下列著名记者中,以采访世界政治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是( ) A.范长江 B.柏生 C.埃德加·斯诺 D.法拉奇 5.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要透过事实表面现象实现对其本质内涵的理解,主要依靠的是研究者 的( ) A.感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理性思维 D.求异思维 6.《文心雕龙·知音》云:“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 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如果将这句话运用到新闻作品的鉴赏中,则可以认为它较为贴近地说 浙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第 2 页(共 6 页) 明了鉴赏者的( ) A.创造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发散性 7.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作者是( ) A.柏生 B.范长江 C.穆青 D.郭玲春 8.要对新闻作品的形式做出分析,首先要认清新闻作品的( ) A.报道内容 B.新闻体裁 C.报道时机 D.刊载媒体 9.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是( ) A.主题鲜明 B.结构严谨 C.语言生动 D.用事实说话 10.下列不属于...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的是( ) A.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B.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C.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D.分析同一新闻作品中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功用 11.消息的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殊的要求,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 A.新闻的主题 B.新闻的内容 C.新闻的性质 D.新闻的形式 12.狭义的新闻是指( ) A.事件性新闻 B.非事件性新闻 C.消息(电讯) D.特稿 13.下列关于“解释性报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产生于 20 世纪初的西方国家 B.它强调对于“why”这一新闻要素的回答 C.简历性事实是构成该报道解释的方面之一 D.它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揭露与反思 14.以采写“水门事件”而闻名全球的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是哪家报纸的记者?( ) 浙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第 3 页(共 6 页) A.《费城问讯报》 B.《纽约时报》 C.《华盛顿邮报》 D.《洛杉矶时报》 15.归根到底,新闻的接近性是指与受众在( ) A.地理上的接近 B.心理上的接近 C.文化上的接近 D.利害关系上的接近 16.《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乔木 D.刘少奇 l7.下列关于新闻敏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新闻敏感主要是一种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B.新闻敏感主要体现在新闻采访之中,而不是新闻编辑之中 C.对于新闻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也需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 D.新闻敏感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新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职业能力 18.下列作品中以背景运用见长的是( ) A.《别了,“不列颠尼亚”》 B.《桌上的表》 C.《“一厘钱”精神》 D.《小城风光更迷人》 19.《“金”张掖的破产》一文的体裁是( ) A.人物通讯 B.旅游通讯 C.事件通讯 D.工作通讯 20.下列作品中属于名记者穆青的代表作的是( ) A.《访“葡萄常”》 B.《上海严寒》 C.《经济学家赶集》 D.《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顺应时代要求,一批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性思维的 深度见长的报道应运而生,它们有( ) A.《关广梅现象》 B.《红色的警告》 C.《黑色的咏叹》 D.《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浙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第 4 页(共 6 页) E.《绿色的悲哀》 22.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的起步阶段,它具有以下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 ) A.比较肤浅、片面 B.低级阶段 C.局限性 D.表面性 E.抽象性 23.西方新闻界一般把消息分为( ) A.动态消息 B.简讯 C.综合消息 D.硬新闻 E.软新闻 24.新闻语言是一种与下列哪几种语言相比较的书面语言? ( ) A.文学语言 B.学术语言 C.政论语言 D.科学语言 E.口头语言 25.下列以记载重大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作品有 ( ) A.《上海严寒》 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C.《日本签字投降》 D.《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E.《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26.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该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27.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8.简述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3 分,共 26 分) 29.试述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30.试析《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色。 五、分析题(本大题 1 小题,共 20 分) 31.海伦·福斯特·斯诺是美国有影响的女记者、女作家,也是著名记者,《西行漫记》作者 埃德加·斯诺的前妻。她曾于 1931—1940 年和 1972—1973 年两度在中国采访和游历。 1986 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自传《一个女记者的传奇》,以下段落就选自该书,这是一 浙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第 5 页(共 6 页) 则可以独立成篇的人物报道。请从采访和写作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 600 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采访周恩来 在中国漫长革命的三巨头政治中,如果毛泽东是头脑,朱德是心脏,那么周恩来就是 执行的手。 关于周恩来的第一个新闻,是我在 5 月份到达延安时听到的。有人告诉我:“在你到达 前的一星期,一辆载着周恩来和毛泽东的主要工作人员的卡车遭到枪击,10 个红军当场被 打死,7 个受伤后死去。这是距延安只有 15 里的事。周和参谋长以及一个新闻记者同另外 一个人奇迹般地逃脱——他们用奔跑来掩护。只有四人没有受伤。”这就是一星期前我曾经 希望搭乘而最终未乘的从西安到延安的卡车。 l936 年 6 月,周曾骑马到城外迎接埃德加·斯诺,此后他们一直是好朋友。直到 1937 年 6 月,我还没有看见周,因为他去了西安。从那以后,我们有过几次交谈。 1898 年,周恩来生于一个满清官吏家庭,他经历了两次革命和古老的宗族主义的转变。 周和他的妻子邓颖超的婚姻,是这个国家现代婚姻的典范。1920 年他在法国留学时,是中 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访问过伦敦、德国和莫斯科。1924 年,他在蒋介石手下 任黄埔军校副校长,成为 1925—1927 年革命中青年干部的楷模。起义失败时,他逃到苏联, 后又回到江西。在那里,他开始了长征,从这时起,他和毛泽东在遵义联合,继续了很长 时期。 1949 年,周恩来成为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据说,当他因劳累、工作过度、心脏病和癌 症住院时,仍坚持工作。他的风度,像毛泽东一样,是极端中国式的——但又和毛相反。 周是一位天生的外交家,终其一生,对内对外都起着这样的作用。“周恩来主义”立足于联 络,寻找共同立场和结合的纽带。他从一开始就掌握住权力,好像坐在一个运动着的陀螺 上,他总是在中间,从一边转到另一边。 浙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第 6 页(共 6 页) 当毛泽东愿意搅起人们心中的火山时,周恩来就像个工程师似的前来组织零部件,对 细节给予最仔细的注意,在处理“中国的”形势时有超级的才能。没有哪个古老的满洲官 员能够以计胜周。毛是个政治家,周也是,但他还是一个天生的善于和人民相处的政治家。 周是协调合作中的主人,是同国民党搞统一战线的联络人。总听说周恩来生活美满,没有 一个人像他那样,遭受过那么多次未遂的谋害。在 20 世纪 60 年代,成千上万的极“左”分子 红卫兵包围了他的办公室,索取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秘密档案,周说服了他们,他们离去 了。1967 年,周发现一群红卫兵暴徒,正在袭击英国代办处。他到了那里,愤怒地命令他 们“回家去,哪儿也别去。” 周恩来不像毛,没有平民模样。他代表着被中国人称做学生的那类人,是知识界的保 护人。他的事业始于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他那时在天津的南开中学:他比朱和毛更富有 商业城市人的气息,也更灵活,更熟悉世故。他实际上是一位被中国人称为“军事学者” 的人。 在周恩来任总理的活跃时期,东西方能够缓和是不使人惊讶的。周是伟大的、自由的、 温和的、高度文明的、有魅力的、开朗的、坦率的。 (我在 1972 年到中国旅行时,没有请求会见毛泽东或者周恩来,毫无疑问我应该这样做。 后来有人告诉我,毛愿意见到我。人们不能随便地会见毛泽东,我怕他会拒绝。我离开北 京后,有两个专门送急件的人带来两位领导人给我的信,邀请我做一次回访。周恩来说他 很抱歉没有会见我,同时他请他的妻子照管我的访问,他说我愿意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 我可以到中国的任何地方去。他的妻子邓颖超和朱德的妻子康克清一起,在人民大会堂接 见了我,并为我举行了一次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