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 MB
  • 2021-06-16 发布

专题14 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备战2021年高考数学(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专题 14 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易错点 1 忽略判断框内的条件 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若输入 n 的值为 9,则输出 S 的值为 . 【错解】依题意,该程序框图的任务是计算 S=21+22+23+…+28+1+2+3+…+8=546,故输出 S 的值为 546. 【错因分析】解题过程错在循环是在 k=10 终止,而不是在 k=9 时终止,所以循环体最后一次执行的是 S=S +29+9. 【试题解析】依题意,该程序框图的任务是计算 S=21+22+23+…+29+1+2+…+9=1067,故输出 S 的值 为 1067. 【参考答案】1067 【警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读懂程序框图,明晰循环结构程序框图的真正含义,对于本题,要认清程 序框图运行的次数. 1. 注意起止框与处理框、判断框与循环框的不同. 2. 注意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联系:对于循环结构有重复性,条件结构具有选择性没有重复性,并且循环 2 结构中必定包含一个条件结构,用于确定何时终止循环体. 1.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结果是 A.56 B.54 C.36 D.64 【答案】B 【解析】模拟程序框图的运行过程,如下: a=1,b=1,S=2,c=1+1=2,S=2+2=4; c≤20,a=1,b=2,c=1+2=3,S=4+3=7; c≤20,a=2,b=3,c=2+3=5,S=7+5=12; c≤20,a=3,b=5,c=3+5=8,S=12+8=20; c≤20,a=5,b=8,c=5+8=13,S=20+13=33; c≤20,a=8,b=13,c=8+13=21,S=33+21=54. c>20,此时结束循环,S=54. 故答案为 B.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模拟程序框图的运行过程,即可得出程序结束后输出的 S 值. (1)本题主要考查程序框图,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 (2)求程序框图的输入和输出结果,主要方法是模拟运行,认真计算. 3 易错点 2 误将类比所得结论作为推理依据 已知 1 1 1 2 2 2, , , , ,a b c a b c 都是非零实数,不等式 2 2 1 1 1 2 2 20, 0a x b x c a x b x c      的解集分 别为 M,N,则“ 1 1 1 2 2 2 a b c a b c   ”是“M=N ”成立的 条件(选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 要”“既不充分又不必要”中的一种). 【错解】由 1 1 1 2 2 2 a b c a b c   知两个不等式同解,即“ 1 1 1 2 2 2 a b c a b c   ”是“M=N ”成立的充要条件. 【错因分析】错解将方程的同解原理类比到不等式中,忽略了不等式与等式的本质区别. 【试题解析】当 1 1 1 2 2 2 a b c a b c   时,可取 1 1 1 2 2 21, 1a b c a b c       ,则 ,M N   R , 故 1 1 1 2 2 2 =/a b c M Na b c    ; 当 M N   时,可取 1 1 1 2 2 21, 1, 2, 3a b c a b c      ,则 1 1 1 2 2 2 a b c a b c   ,即 1 1 1 2 2 2 = / a b cM N a b c    . 综上知“ 1 1 1 2 2 2 a b c a b c   ”是“M=N ”成立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类比推理是不严格的,所得结论的正确与否有待用实践来证明,解题时若直接使用类比所得结论进行推 理则容易出现错误. 2. 下面给出了关于向量的三种类比推理: 4 ①由数可以比较大小类比得向量可以比较大小; ②由平面向量 a 的性质 22 a a 类比得到空间向量 a 的性质 22 a a ; ③由向量相等的传递性 a b ,   b c a c 可类比得到向量平行的传递性: ∥a b , ∥ ∥b c a c . 其中正确的是 A.②③ B.② C.①②③ D.③ 【答案】B 【解析】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向量不能比大小,①错; 当 b 为零向量,a 与 c 为不共线的非零向量时,不满足向量平行的传递性,③错误; 只有②正确, 故选 B.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向量和类比推理,向量是有方向又有长度的量,长度可以比较大小,向 量不可以比较大小,规定零向量是与任意向量共线(平行)的,所以考虑平行时要特别注意零向量.对三 个选项逐个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结论. 易错点 3 小前提错误 判断函数 | |2 xy  的单调性. 【错解】指数函数 ( 1)xy a a  是增函数,而 | |2 xy  是指数函数,所以函数 | |2 xy  是增函数. 【错因分析】错解中的小前提“ | |2 xy  是指数函数”是错误的,函数 | |2 xy  不是指数函数,而是一个分 段函数,在每一个分段区间上是指数函数,并且底数的取值不同,要对单调性进行讨论. 【试题解析】对于指数函数 xy a ,当 1a  时是增函数,当 0 1a  时是减函数,故当 [0, )x  时, | |2 2x xy   是增函数;当 ( ,0]x  时, | | 12 ( )2 x xy   是减函数. 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某种蕴含关系,解题时要找准正确的小前提. 5 3.因为对数函数  log 0 1ay x a a  且 是增函数,而 1 2 logy x 是对数函数,所以 1 2 logy x 是增函数, 上面的推理错误的是 A.大前提 B.小前提 C.推理形式 D.以上都是 【答案】A 【解析】由于三段论的大前提“对数函数  log 0 1ay x a a  且 是增函数”是错误的,只有当 a>1 时, 对数函数  log 0 1ay x a a  且 才是增函数. 故答案为 A. 【名师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三段论,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 (2)一个三段论,只有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才是正确的. 易错点 4 反证法误区——推理中未用到结论的反设 已知实数 p 满足不等式(2p+1)(p+2)<0,用反证法证明:关于 x 的方程 2 22 5 0x x p    无实 数根. 【错解】假设方程 2 22 5 0x x p    有实数根,由已知实数 p 满足不等式(2p+1)(p+2)<0,解得 12 2p    ,而关于 x 的方程 2 22 5 0x x p    的根的判别式 24( 4)p   . ∵ 12 2p    ,∴ 21 44 < p  ,∴    ,即关于 x 的方程 2 22 5 0x x p    无实数根. 【错因分析】错解在解题的过程中并没有用到假设的结论,故不是反证法. 【试题解析】假设方程 2 22 5 0x x p    有实数根,则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24( 4) 0p    ,解 得 2p  或 2p   ①, 6 而由已知实数 p 满足不等式(2p+1)(p+2)<0,解得 12 2p    ②. 数轴上表示①②的图形无公共部分,故假设不成立,从而关于 x 的方程 2 22 5 0x x p    无实数根. 利用反证法进行证明时,首先对所要证明的结论进行否定性的假设,并以此为条件进行归谬,得到矛盾, 则原命题成立. 4.利用反证法证明:“若 2 2 0x y  ,则 0x y  ”时,假设为 A. x , y 都不为 0 B. x y 且 x , y 都不为 0 C. x y 且 x , y 不都为 0 D. x , y 不都为 0 【答案】D 【解析】原命题的结论是 ,x y 都为零,反证时,假设为 ,x y 不都为零. 故选 D. 易错点 5 对复数的相关概念不理解出错 设复数 a+bi(a,b∈R)的模为 3 ,则(a+bi)(a-bi)= . 【错解】复数 a+bi 的模为 2 2 = 3a b ,则 a2+b2= 3 .又(a+bi)(a-bi)=a2-b2i2=a2+b2= 3 ,故(a +bi)(a-bi)= 3 . 【错因分析】上述的解题过程对复数模的运算处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失误,对于复数 z=a+bi 的模 |z|= 2 2a b ,故应为 a2+b2=3. 【试题分析】复数 a+bi(a,b∈R)的模为 2 2 = 3a b ,则 a2+b2=3,则(a+bi)(a-bi)=a2-(bi)2=a2 -b2i2=a2+b2=3. 【参考答案】3 7 复数的运算过程中要注意灵活运用复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如本例中模的计算要两边同时平方而得出正确结 论. 1. 判定复数是实数,仅注重虚部等于 0 是不够的,还需考虑它的实部是否有意义. 2. 对于复系数(系数不全为实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判别式不再成立.因此解此类方程的解,一般都 是将实根代入方程,用复数相等的条件进行求解. 3. 两个虚数不能比较大小. 4. 利用复数相等 a+bi=c+di 列方程时,注意 a,b,c,d∈R 的前提条件. 5. 注意不能把实数集中的所有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照搬到复数集中来.例如,若 z1,z2∈C, 2 2 1 2+z z =0,就不 能推出 z1=z2=0;z2<0 在复数范围内有可能成立. 5.复数 z 满足  2 i 3 6iz    (i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 z 的虚部为 A.3 B. 3i C.3i D. 3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得:       3 6i 2 i3 6i 15i 3i2 i 2 i 2 i 5z          , 据此可知,复数 z 的虚部为 3 . 本题选择 D 选项. 【名师点睛】首先化简复数 z,然后结合复数的定义确定其虚部即可.复数的代数形式的运算主要有加、 减、乘、除及求低次方根.除法实际上是分母实数化的过程. 易错点 6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误区——归纳假设只设不用 8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 4 7 (3 2) (3 1)( )2n n n n      N . 【错解】(1)当 1n  时,左边=1,右边=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当 *( )n k k  N 时等式成立,即 11 4 7 (3 2) (3 1)2k k k      . 那么,当 1n k  时,需证 11 4 7 (3 2) [3( 1) 2] ( 1)(3 2)2k k k k          (*). 由于等式左边是一个以 1 为首项,3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前 k+1 项的和,所以左边= 1 ( 1)(1 3 1)2 k k    1 ( 1)(3 2)2 k k  =右边,所以(*)式成立. 即 1n k  时等式成立,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 *nN 都成立. 【错因分析】错解在证明当 1n k  等式成立时,没有用到归纳假设“当 *( )n k k  N 时等式成立”,故 不符合数学归纳法证题的要求. 【试题解析】(1)当 1n  时,左边=1,右边=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当 *( )n k k  N 时等式成立,即 11 4 7 (3 2) (3 1)2k k k      . 那么,当 1n k  时, 11 4 7 (3 2) [3( 1) 2] (3 1) (3 1)2k k k k k           21 1 1(3 5 2) ( 1)(3 2) ( 1)[3( 1) 1]2 2 2k k k k k k          . 即当 1n k  时等式成立.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 *nN 都成立. 判断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问题是否正确,关键要看两个步骤是否齐全,特别是第二步归纳假设是否被 应用,如果没有用到归纳假设,那就是不正确的. 9 6.已知正项数列 na 中, 1 2 1a   ,且 * 1 1 1 1 , .n n n n a a na a     N (1)分别计算出 2 3 4, ,a a a 的值,然后猜想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答案】(1) 2 3 43 2, 2 3, 5 2a a a      ; 1na n n   ;(2)见解析. 【解析】(1)令 1,n  得 2 1 2 1 1 1 2 2a aa a     ,化简得  2 2 2 3a   ,解得 2 3 2a   或 2 3 2.a    2 0,a  2 3 2a   . 令 2,n  得 3 2 3 2 1 1 2 3,a aa a     化简得 2 3 3 4a   ,解得 3 2 3a   或 3 2 3.a    3 0,a  3 2 3.a   令 3,n  得 4 3 4 3 1 1 4,a aa a     化简得 2 4 2 5a   ,解得 4 5 2a   或 4 5 2.a    4 0,a  4 5 2.a   猜想 1 .na n n   (*). (2)①当 1n  时, 1 2 1 2 1a     ,(*)式成立; ②假设  *1,n k k k  N 时(*)式成立,即 1ka k k   , 那 么 当 1n k  时 , 1 1 1 1 1 1 2 1.k k k k a a k k k k ka a             化 简 得  2 1 1 2,ka k k     1 0,ka   10 1 2 1,ka k k     所以当 1n k  时,(*)式也成立. 综上:由①②得当 *nN 时, 1 .na n n  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猜想-证明,这一常见思维方式,而与自然数相关的结论证明我们常用数学 归纳法. (1)逐个计算出 2 3 4, ,a a a 的值,再通过观察可猜 1na n n   . (2)先检验 n=1 满足,再假设  *1,n k k k  N 时(*)式成立,即 1ka k k   ,下证 1n k  时 1 2 1,ka k k     即可证明. 一、算法初步 1. 在设计一个算法的过程中要牢记它的五个特征:概括性、逻辑性、有穷性、不唯一性、普遍性. 2. 在画算法框图时首先要进行结构的选择.若所要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分情况讨论,只用顺序结构就能解决; 若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分若干种情况讨论时,就必须引入选择结构;若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进行许多重复的 步骤,且这些步骤之间又有相同的规律时,就必须引入变量,应用循环结构. 3. 循环语句有“直到型”与“当型”两种,要区别两者的异同,主要解决需要反复执行的任务,用循环语句来 编写程序. 4. 关于赋值语句,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例如 3=m 是错误的. (2)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赋值语句是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例如 Y=x, 表示用 x 的值替代变量 Y 的原先的取值,不能改写为 x=Y.因为后者表示用 Y 的值替代变量 x 的值. (3)在一个赋值语句中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不能出现多个“=”. 二、推理与证明 1.常见的类比、归纳推理及求解策略 (1)在进行类比推理时,不仅要注意形式的类比,还要注意方法的类比,且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找两类 对象的对应元素,如:三角形对应三棱锥,圆对应球,面积对应体积等等;②找对应元素的对应关系, 如:两条边(直线)垂直对应线面垂直或面面垂直,边相等对应面积相等. (2)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由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通常归纳的个 11 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2.利用综合法、分析法证明问题的策略 (1)综合法的证明步骤如下:①分析条件,选择方向:确定已知条件和结论间的联系,合理选择相关定义、 定理等;②转化条件,组织过程:将条件合理转化,书写出严密的证明过程.特别地,根据题目特点选取合 适的证法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2)分析法的证明过程是:确定结论与已知条件间的联系,合理选择相关定义、定理对结论进行转化,直 到获得一个显而易见的命题即可. (3)实际解题时,用分析法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用综合法书写解题过程,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 综合法,即从“欲知”想“已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找到沟通已知条 件和结论的途径. 3.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要把握的三点 (1)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 (2)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须依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 (3)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已知事实矛盾等,且推导 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 4.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要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的推理,导出逻辑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否定(即肯定 原命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下面三个步骤: (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原结论的反面为真; (2)归谬——由“反设”作为条件,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得出矛盾; (3)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错误,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 即反证法的证明过程可以概括为:反设——归谬——存真. 5.应用数学归纳法的常见策略 (1)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关键在于“先看项”,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由 n=k 到 n=k+1 时等 式两边变化的项. (2)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关键是由 n=k 成立证 n=k+1 时也成立.在归纳假设后应用比较法、 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等加以证明,充分应用不等式的性质及放缩技巧. (3)应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归纳—猜想—证明”,是不完全归纳与数学归纳法的综合应用,关键是先由合 情推理发现结论,然后再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三、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2 1. 复数的代数形式的运算主要有加、减、乘、除及求低次方根.除法实际上是分母实数化的过程. 2. 在复数的几何意义中,加法和减法对应向量的三角形法则的方向是应注意的问题,平移往往和加法、减 法相结合. 3. 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了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复数集 C 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 合及平面向量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4. 复数运算常用的性质: (1)①(1±i)2=±2i;②1 i =1 i   i,1 i =1 i   i. (2)设ω= 1 3+ i2 2  ,则①|ω|=1;②1+ω+ω2=0;③ =ω2. (3)in+in+1+in+2+in+3=0(n∈N*). 1.(2018 全国卷Ⅲ理)  1 i 2 i   A. 3 i  B. 3 i  C.3 i D.3 i 2.(2018 浙江)复数 2 1 i (i 为虚数单位)的共轭复数是 A.1+i B.1−i C.−1+i D.−1−i 3.在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①两个复数不能比较大小; ②复数 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 ③若 是纯虚数,则实数 ; ④若 ,则 . A.0 B.1 C.2 D.3 13 4.已知复数 iz x y   ,x yR ,若  1 i 1 ix y    ,则 z = A.2 B. 2 C. 5 D.5 5.已知 是虚数单位,则复数 = 的虚部是 A. B.1 C. D. 6.已知 为虚数单位,且 = ,则复数 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7.复数  2 i i1 2i m A B m A B    R、 、 ,且 0A B  ,则 m 的值是 A. 2 3  B. 2 3 C. 2 D.2 8.下面关于复数 = 的四个命题: 的共轭复数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的坐标为 的虚部为-1; , 其中的真命题是 A. B. C. D. 9.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  2,2x  ,则输出的 y 值的取值范围是 A. 5 2y   或 0y  B. 22 3y   14 C. 2y   或 20 3y  D. 2y   或 2 3y  10.(2018 全国卷 II 理)为计算 1 1 1 1 11 2 3 4 99 100S        ,设计了下面的程序框图,则在空白框中 应填入 A. 1i i  B. 2i i  C. 3i i  D. 4i i  11.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图,“大衍数列”:0,2,4,8,12… 来源于<乾坤谱>中对<易传>“大衍之数五十”的推论,主要用于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衍生过程中曾 经经历过的两仪数量总和.下图是求大衍数列前 项和的程序框图.执行该程序框图,输入 ,则输出 的 A.100 B.140 C.190 D.250 15 12.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若输出 3S  ,则判断框中 M 为 A. 14?k  B. 14?k  C. 15?k  D. 15?k  13.宋元时期数学名著<算学启蒙>中有关于“松竹并生”的问题:松长五尺,竹长两尺,松日自半,竹日自倍,松竹 何日而长等.下图是源于其思想的一个程序框图,若输入的 分别为 则输出的 A. B. 16 C. D. 14.用秦九韶方法求多项式 = 在 的值时, 的值为 A.34 B.220 C.-845 D.3392 15.某班有三个小组,甲、乙、丙三人分属不同的小组.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公布情况如下:甲和三人中的第 3 小 组那位不一样,丙比三人中第 1 小组的那位的成绩低,三人中第 3 小组的那位比乙分数高.若甲、乙、丙三 人按数学成绩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16.中国有个名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中的“筹”原意是指<孙子算经>中记载的算筹,古代是用算 筹来进行计算,算筹是将几寸长的小竹棍摆在平面上进行运算.算筹的摆放形式有纵横两种形式.如图,表 示一个多位数时,像阿拉伯计数一样,把各个数位的数码从左到右排列,但各位数码的筹式需要纵横相间, 个位,百位,万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千位,十万位用横式表示,以此类推,例如 用算筹表示就是 ,则 用算筹表示为 A. B. C. D. 17.某运动队对 A,B,C,D 四位运动员进行选拔,只选一人参加比赛,在选拔结果公布前,甲、乙、丙、 丁四位教练对这四位运动员预测如下: 甲说:“是 C 或 D 参加比赛”, 乙说:“是 B 参加比赛”, 丙说:“是 A,D 都未参加比赛”, 丁说:“是 C 参加比赛”. 若这四位教练中只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则获得参赛的运动员是 A.A B.B C.C D.D 17 18.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参加某次过关考试,甲乙丙三个人分别去老师处问询成绩,老师给每个人只提供了其他 三人的成绩.然后,甲说:我们四个人中至少两人不过关;乙说:我们四人中至多两人不过关;丙说:甲乙丁恰 好有一人过关.假设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甲没过关 B.乙没过关 C.丙过关 D.丁过关 19.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已知 x,y∈N*,如果 xy 可被 7 整除,那么 x,y 至少有一个能被 7 整除”时,假设 的内容是 A. x y, 都不能被 7 整除 B. x y, 都能被 7 整除 C. x y, 只有一个能被 7 整除 D.只有 x 不能被 7 整除 20.在一次体育兴趣小组的聚会中,要安排 人的座位,使他们在如图所示的 个椅子中就坐,且相邻座位(如 与 与 )上的人要有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现已知这 人的体育兴趣爱好如下表所示,且小林坐在 号位置 上,则 号位置上坐的是 A.小方 B.小张 C.小周 D.小马 21.下图的表在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 1261 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里就出现了,这又是我国数学史 上的一个伟大成就.如图所示,在“杨辉三角”中,从 1 开始箭头所指的数组成一个锯齿形数列: 1,2,3,3,6,4,10,5,…,则此数列前 16 项和为 A.120 B.163 C.164 D.165 22.四个小动物换座位,开始是鼠、猴、兔、猫分别坐在编号为 1,2,3,4 的 4 个位子上(如图),第一 次前后排动物互换座位,第二次左右列动物互换座位,…,这样交替进行下去,那么第 2018 次互换座 18 位后,小兔的座位对应的编号为______________. 23.“求方程 的解”有如下解题思路:设 ,则 在 上单调递减,且 ,所以 原方程有唯一解 .类比上述解题思路,不等式 的解集是 . 24.给出下列等式: π2 2cos 4  , π2 2 2cos 8   , π2 2 2 2cos16    , …… 请从中归纳出第  *n nN 个等式: 2 2 2 n      个根号 =___________. 25.有一个游戏:盒子里有 n 个球,甲、乙两人依次轮流拿球(不放回),每人每次至少拿一个,至多拿三 个,谁拿到最后一个球就算谁赢.若甲先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 ①若 4n  ,则甲有必赢的策略; ②若 6n  ,则乙有必赢的策略; ③若 7n  ,则乙有必赢的策略; ④若 9n  ,则甲有必赢的策略. 26.已知 ,分别求 f(0)+f(1),f(﹣1)+f(2),f(﹣2)+f(3),然后归纳猜想一般性结论,并证明你的结论. 27.设数列{an}满足 a1= 1 2 ,  *1 1 2 1 2,2 n n n aa n na      N . 19 (1)证明:数列 1 1 n n a a      为等比数列,并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 cn=(3n+1)an,证明:数列{cn}中任意三项不可能构成等差数列. 28.(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 时, + + ⋯ + ,且 , ); (2)求 + + ⋯ + 的值. 29.已知正项数列 na 满足 1 1 2a  ,且 2 3 13 2 2n n na a a  ,设  1 12n n n nb a a a   . 20 (1)求证: 1n na a  ; (2)求证:  1 2 1 1 2 ln ln ln 2ln 2n n n bb b aa a a     ; (3)设 nS 为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求证: 1 4nS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