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6 MB
  • 2021-06-16 发布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2)数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2) 南京师范大学 第Ⅰ卷 参考公式:球体的表面积公式: 24S R ,其中 R 为球体的半径.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5 分,计 70 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答案写在 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已知集合  -1,0,1A  ,  0,1,2B  ,则 A B  ______ . 【答案】{0,1} 【解析】      -101 , 0,1,2 , 0,1 .A B A B     ,, 即答案为 0,1 . 2. 若复数 z 满足 (1 ) 1 3z i i   ,则 z 的模是______. 【答案】 5 【解析】 【分析】 根据复数的除法运算,即可求出复数 z ,由此即可求出复数 z 的模. 【详解】因为 (1 ) 1 3z i i   ,所以       1 3 11 3 1 21 1 1 i iiz ii i i         , 所以    2 21 2 5z     . 故答案为: 5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复数的除法运算和复数的模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3. 一个算法的伪代码如图所示,执行此算法,最后输出的 S 的值为______. 【答案】16 - 2 - 【解析】 【分析】 逐步执行算法,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初始值: 1k  , 1S  ; 第一步: 1 5k   ,进入循环, 1 2 3k    , 1 3 4S    ; 第二步: 3 5k   ,进入循环, 3 2 5k    , 4 5 9S    ; 第三步: 5k  ,进入循环, 5 2 7k    , 9 7 16S    ; 第四步, 7 5k   ,结束循环,输出 16S  . 故答案为:16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循环语句计算输出值,属于基础题型. 4. 从学校高三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对该班 45 名学生的高校招生体检表中视力情况进行统 计,其结果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若高校 A 专业对视力要求不低于 0.9,则该班学生中最多 有______人能报考该专业. 【答案】18 【解析】 【分析】 根据频率  小矩形的高 组距求得视力在 0.9 以上的频率,再根据频数  频率 样本容量求得 该班学生中能报 A 专业的最多人数. 【详解】由频率分布直方图知:视力在 0.9 以上的频率为 (1.00 0.75 0.25) 0.2 0.4    , 该班学生中能报 A 专业的最多人数为 45 0.4 18  . 故答案为:1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由频率分布直方图求频率与频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频率  小矩形的 高 组距  频数 样本容量 .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5. 袋中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 4 只球,其中 2 只白球,2 只红球,从中一次随机摸出 2 只球, 则这 2 只球颜色不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 3 - 【答案】 2 3 【解析】 【分析】 根据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解:由题意,根据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所求概率为 1 1 2 2 2 4 2 3 C CP C   , 故答案为: 2 3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属于基础题. 6. 若双曲线 2 2 2 2 1x y a b   的一条渐近线经过点 (3, 4) ,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双曲线 2 2 2 2 1x y a b   的渐近线方程为 by xa   ,由渐近线过点  3, 4 ,可得 34 b a    ,即 4 3b a , 2 2 2 216 5 9 3c a b a a a     ,可得 5 3 ce a   ,故答案为 5 3 . 7. 若圆锥与球的体积相等,且圆锥底面半径与球的直径相等,则圆锥侧面积与球面面积之比 为 【答案】 【解析】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r,高为 h,球半径为 R,则 2 31 4 3 3r h R  , 因为 r=2R,所以 h R ,即圆锥的母线长为 2 2 5r h R  ,所以圆锥侧面积与球面面积之比为 2 5 4 r R R    = . - 4 - 8. 已知函数    sin 0, 0, 2f x A x A           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4f      ______. 【答案】 3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象可求得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进而求得 的值,代入点 5 ,012      结合 的取值范围 可求得 的值,然后代入点 0,1 可求得 A 的值,可求得函数  y f x 的解析式,然后代值 计算可求得 4f      的值. 【 详 解 】 由 图 象 可 知 , 函 数  y f x 的 最 小 正 周 期 为 11 52 12 12T          , 2 2T    , 此时,    sin 2f x A x   , 由题意可知,点 5 ,012      为函数  y f x 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且函数  y f x 在 5 12x  附近单调递减,  52 212 k k Z         ,  26 k k Z     , 2 2     ,可得 6 π , 则   sin 2 6f x A x      , 由图象可得   10 sin 16 2f A A   ,解得 2A  ,   2sin 2 6f x x       , - 5 - 因此, 2sin 2cos 34 2 6 6f     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3 .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同时也考查了利用图象求正弦型函数的解析式,考查 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9. 若平面向量 (1, 1)a   与 b 的夹角是180 ,且| | 2 2b  ,则 b 等于______. 【答案】 ( 2,2) 【解析】 【分析】 由已知可知 a  与b 共线反向,令 = ( 0)b a   ,然后由 (1, 1)a   和| | 2 2b  列方程求解即 可. 【详解】解:因为平面向量 (1, 1)a   与 b 的夹角是180 , 所以设 = ( 0)b a   ,即 = (1, 1) ( , )( 0)b a          , 因为| | 2 2b  ,所以 2 2( ) 2 2    ,得 2 4  , 因为 0  ,所以 2   , 所以 ( 2,2)b   , 故答案为: ( 2,2) 【点睛】此题考查共线向量,向量的模,向量的坐标运算,属于基础题. 10. 已知 ,A B 是椭圆 2 2 : 14 x yC m m   的长轴的两个端点,P 是椭圆C 上的动点,且 APB 的最大值为 2 3  ,则椭圆 C 的离心率为______. 【答案】 6 3 【解析】 【分析】 P 是椭圆C 上的动点,且 APB 的最大值为 2 3  ,此时 P 是短轴顶点,利用直角三角形正切 函数性质可得解 - 6 - 【详解】 因为 P 是椭圆C 上的动点,当 APB 的最大值为 2 3  ,由椭圆性质得此时 P 是短轴顶点 且 60APO   ,所以 +4tan 60 m m = ,解得 2m  2 2 26, 2, 4a b c = = = 2 6= 36 ce a = = 故答案为: 6 3 【点睛】本题考查求椭圆离心率.求椭圆离心率的三种方法: (1)直接求出 ,a c 来求解 e 通过已知条件列方程组,解出 ,a c 的值. (2)构造 ,a c 的齐次式,解出 e 由已知条件得出关于 ,a c 的二元齐次方程,然后转化为关于离 心率 e 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3)通过取特殊值或特殊位置,求出离心率.在解关于离心率 e 的二次方程时,要注意利用椭 圆的离心率  0,1e )进行根的取舍,否则将产生增根. 11. 已知函数 2 4,( ) 2 , x x af x x x x a      ,若对任意实数 b,总存在实数 0x ,使得  0f x b ,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答案】[ 5,4] 【解析】 【分析】 作出函数 4y x  、 2 2y x x  的图象,根据分段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 求 a 的范围. - 7 - 【详解】作出函数 4y x  、 2 2y x x  的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当 1a  时, 4 1 2a    ,解得 5a   ; 当 1a  时, 24 2a a a   ,解得 1 4a   . 综上所述,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5,4] . 故答案为:[ 5,4] 【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图象、分段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属于基础题. 12. 在△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是 a,b,c.已知 a=2,3bsinC-5csinBcosA=0, 则△ABC 面积的最大值是 . 【答案】2 【解析】 试 题 分 析 : 由 正 弦 定 理 sin sin b c B C  得 : bsinC csinB . 又 3 5 0bsinC csinBcosA  , 3 5 0bsinC cosA  ( ) , 0 3 5 0bsinC cosA    , , 即 3 5cosA= . 又 0A ( , ),∴ 2 41 cos 5sinA A = , 1 sin2ABCS bc A  , 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2 6 6 44 2 cos 4 2 55 5 5b c bc A b c bc bc bc bc bc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5b c  时,等号成立; 所以, max 1 1 4sin 5 22 2 5ABCS bc A      所以答案应填:2. 考点:1、正弦定理;2、余弦定理;3、基本不等式. - 8 - 13. 已知一个数列只有 21 项,首项为 1 100 ,末项为 1 101 ,其中任意连续三项 a,b,c 满足 b = 2ac a c ,则此数列的第 15 项是 . 【答案】 10 1007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数列中任意连续三项 a b c, , 满足 2 1 2 1 1b= 2 ac a c a c b ac b a c      ,故 数列 1 na 禳镲睚镲铪 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为100 ,第 21 项为101 , 20 101 100 1d    ,此数列的第 15 项为 15 1 14 1007100 20 10a    所以 15 10 1007a  ,答案应填: 10 1007 . 考点: 数列的通项公式. 14. 已知  0,2   ,若关于 k 的不等式  3 3sin cos sin cosk      在 , 2  上 恒成立,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答案】 0, 4       【解析】 【分析】 将不等式变形为 3 3sin sin cos cosk k      ,构造函数   6g x kx x  ,可知当 2k   时,函数  y g x 在 0, 上为减函数,可得出 cos sin 0   ,进而可求得 的 取值范围. 【 详 解 】 由  3 3sin cos sin cosk      , 可 得 3 3sin sin cos cosk k      , 构造函数   6g x kx x  ,当 2k   且当 0x  ,   6 1 0g x kx    , 此时,函数  y g x 在 0, 上为减函数, - 9 - 由于 3 3sin sin cos cosk k      ,则    sin cosg g  , 所以, cos sin 0   ,所以, 0 tan 1  ,  0,2  , 0, 4        . 综上可得 的取值范围为 0, 4       . 故答案为: 0, 4   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恒成立问题,构造函数,判断单调性,结合单调性把抽象不等式转化 为具体不等式,侧重考查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计 90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 15. 已知 (sin2 ,3)a  , (4,cos2 )b  , 4 2    02     ,且 a b  . (1)求 cos2 的值; (2)若 2 5cos 5   ,求 cos( )  的值. 【答案】(1) 4 5  ;(2) 2 10  . 【解析】 【分析】 (1)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公式列出sin 2 与 cos2 的关系式,再联立 2 2sin 2 cos 2 1   求解 cos2 的值; (2)利用 cos2 、cos 的值分别求出sin 、cos 、sin  ,再利用余弦的差角公式求解 cos( )  的值. 【详解】解:(1)因为 a b  ,所以 0a b   ,所以 4sin 2 3cos2 0   ,又 2 2sin 2 cos 2 1   ,得 2 16cos 2 25   , 因为 4 2    ,所以 22     ,所以 4cos2 5    . (2)由(1)知 24cos2 2cos 15      ,因为 4 2    , - 10 - 所以 10cos 10   , 2 3 10sin 1 cos 10     ; 因为 2 5cos 5   , 02     ,所以 2 5sin 1 cos 5       , 因为 4 2    , 02     ,所以 4       , 所以 10 2 5 3 10 5 2cos( ) cos cos sin sin 10 5 10 5 10               . 【点睛】本题以平面向量为载体主要考察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难度一般,解答时要灵活运 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等. 16. 如图,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190ABC AB BC BB    , ,点 ,D E 分别为 1,BC CC 的中点. (1)求证: 1B D  平面 ABE ; (2)若点 P 是线段 1B D 上一点且满足 1 1 2 B P PD  ,求证: 1A P ∥平面 ADE . 【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利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即从线线垂直出发,这往往需 多次利用线面垂直判定与性质定理进行转化证明:先在在平面 1 1BCC B 中,利用平几中三角形 相 似 得 1B D BE , 再 根 据 直 三 棱 柱 性 质 得 1BB AB , 又 BC AB , 因 此 可 得 1 1AB BCC B 面 ,从而有 1AB DB (2)证明线面平行,因利用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即从 - 11 - 线线平行出发给予证明,而线线平行的寻找与证明,往往需利用平几知识,如本题需利用三 角形相似比得直线平行 试题解析:(1)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1BB ABC 面 , AB ABC 面 ,所以 1BB AB ,因为 90ABC  ,所以 BC AB ,又 1=BC BB B ,所以 1 1AB BCC B 面 , 因为 1 1 1DB BCC B 面 ,所以 1AB DB ,因为在平面 1 1BCC B 中, 1BC BB ,所以四边形 1 1BCC B 为正方形,因为点 ,D E 分别为 1,BC CC 的中点,所以 BCE ∽ 1B BD ,所以 1CBE BB D   ,所以 1+ = 2CBE B DB   ,即 1B D BE ,又因为 =BA BE B ,所以 1B D ABE 面 . (2)连接 PC 交 DE 于点 F ,连接 1AC 交 AE 于点G ,连接 FG , 在正方形 1 1BCC B 中利用 1 1 2 B P PD  及平面几何知识可得 2PF FC  ,在正方形 1 1ACC A 中利用 CE ∥ 1AA 且 1 1= 2CE AA 可得 1 2AG GC  ,所以在 1CA P 中, 1 =2AG PF GC FC  ,所以 1A P GF , 又 1A P  平面 ADE ,GF  平面 ADE ,所以 1A P 平面 ADE . 考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17. 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的支架 ABC , 90 C , BC 长为 6 米, AB 长为 12 米,现用 两根立柱 AD ,BE 将支架 ABC 撑起,要求 ABC 与立柱 AD ,BE 都在与地面垂直的同一 个平面内,且 AD , BE 和地面都垂直,立柱 AD 的高度不小于立柱 BE 高度,C 点离地面的 距离为 15 米,A、B 两点离地面的距离都不超过 15 米.已知支架 AD 的造价为每米 1 万元, 支架 BE 的造价为每米 4 万元. - 12 - (1)当立柱 AD 和立柱 BE 高度相同时,求两立柱的总造价; (2)求立柱 AD 和立柱 BE 总造价的最小值. 【答案】(1) 75 15 3 万元;(2) 75 6 19 万元. 【解析】 【分析】 设两立柱的总造价为 y 万元. (1)过 C 作 AB 的垂线分别交 AB ,DE 于T ,G ,根据题中数据,求出 15 3 3BE AD   , 即可得出结果; (2)过 B 作 AD 的垂线,垂足为 F,过 C 作 DE 的垂线,垂足为 G,设 ABF   , 其中 0 30   ,设 1AD d , 2BE d ,根据题中数据,得到 1 2 12sind d   ,  2 15 6sin 60d     ,从而得到  1 24 12sin 5 15 6sin 60y d d           ,化简 整理,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最值. 【详解】解:设两立柱的总造价为 y 万元. (1)过 C 作 AB 的垂线分别交 AB , DE 于T ,G , 在 RT TBC 中, sin60 3 3CT CB   , 由 AD DE , BE DE ,TG DE ,且 AD BE TG  , 可知,四边形TGEB 为矩形, 所以 15 3 3BE AD   , 此时,  15 3 3 4 15 3 3 75 15 3y       , 答:立柱 AD 和立柱 BE 高度相同时,两立柱的总造价为 75 15 3 万元 - 13 - (2)过 B 作 AD 的垂线,垂足为 F,过 C 作 DE 的垂线,垂足为 G,设 ABF   , 其中 0 30   ,设 1AD d , 2BE d . 在 RT ABC 中,因为 90 C , 6BC  , 12AB  , 由 1cos 2ABC  ,所以 60ABC   . 因为 1 2 12sind d   , 由 AD DE , BE DE , BF AD 可知,四边形 BFDE 为矩形, 所以  2 15 6sin 60d     , 因为支架 AD 的造价每米 1 万元,支架 BE 的造价每米 4 万元. 所以  1 24 12sin 5 15 6sin 60y d d           1 5 375 3sin 15 3 cos 75 6 19 sin cos 2 19 2 19              , 令 5 3sin 2 19 1cos 2 19       ,则角 为第一象限角,不妨  0 ,90   ,则 tan 5 3 3   , 所以 60 90   ,因此 60 120     , 又  1 5 375 6 19 sin cos 75 6 19 sin 2 19 2 19             , 所以当 90    时,  75 6 19 siny     取最小值 75 6 19 , 答:立柱 AD 和立柱 BE 总造价的最小值为 (75 6 19) 万元. - 14 -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应用,熟记三角函数的性质即可,属于中档题型. 1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圆 2 2 1 : ( 4) 1C x y   ,圆 2 2 2 : ( 4) 4C x y   , A 是第一象限内的一点,其坐标为 ( , )t t . (1)若 1 2 12AC AC     ,求 t 的值; (2)过 A 点作斜率为 k 的直线 l, ①若直线 l 和圆 1C ,圆 2C 均相切,求 k 的值; ②若直线 l 和圆 2C ,圆 2C 分别相交于 ,A B 和 ,C D ,且 AB CD ,求 t 的最小值. 【答案】(1) 2t  ;(2)① 3 55 55 或 7 21 ;② 3( 2 1) 8  . 【解析】 【分析】 (1) 1 2 12AC AC     ,利用数量积坐标公式代入计算即可求得 t 的值; (2)①设直线 :l y kx b  ,由直线 l 和圆 1C ,圆 2C 均相切,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 径,计算可求 k 的值; ②设直线 l: ( )y t k x t   ,由弦心距公式及 AB CD ,化简得 23 1 16 (1 ) kt k k    ,通过分 离常量化简,构造函数借助基本不等式可求 t 的最小值. - 15 - 【详解】解:(1)因为 ( , )A t t , 1( 4,0)C  , 2 (4,0)C ,所以 1 2( 4 , ), (4 , )AC t t AC t t          , 因为 1 2 12AC AC     ,所以 2( 4 )(4 ) 12t t t      ,又 0t  ,所以 2t  ,所以 A 点的 坐标为 ( 2, 2) . (2)①设直线 :l y kx b  ,则 t kt b  ,所以 (1 )k t b  ,因为 0t  ,所以 (1 ) 0k b  . 因为直线 l 和圆 1C ,圆 2C 均相切,所以 2 2 4 1 1 4 2 1 k b k k b k         ,所以| 4 | 2 | 4 |k b k b   ,所以 4 2(4 )k b k b   或 4 2(4 )k b k b    ,即 4 3b k 或 12b k , 当 4 3b k 时, 4(1 ) 03k k  得 0 1k  ;当 12b k 时, (1 ) 12 0k k   得 0 1k  ,总 之, 0 1k  . 将 4 3b k 代入 2 | 4 | 1 1 k b k     得 3 55 55k  ;将 12b k 代入 2 | 4 | 1 1 k b k     得 7 21k  ,故 k 的值为 3 55 55 或 7 21 . ②直线 l 的方程为 ( )y t k x t   ,即 (1 ) 0kx y k t    , 1C 到直线 l 的距离 1 2 | 4 (1 ) | 1 k k td k     ,所以 2 2 1 2 [ 4 (1 ) ]2 1 2 1 1 k k tAB d k        , 同理 2 2 [4 (1 ) ]2 4 1 k k tCD k     , 因为 AB CD ,所以 2 2 2 2 [ 4 (1 ) ] [4 (1 ) ]2 1 2 41 1 k k t k k t k k         , 且 2 2 [ 4 (1 ) ]1 01 k k t k     , 将 2 2 2 2 [ 4 (1 ) ] [4 (1 ) ]2 1 2 41 1 k k t k k t k k         化简得 23 1 16 (1 ) kt k k    ,因为 0t  ,所 - 16 - 以 0 1k  ,所以, 2 2 3 1 3 1 (1 ) 116 16 11 1 t k k k k k        , 设 1 (1,2)k    ,则 2 2 1 1 1 2 1 21 ( 1) 1 22 2 22 k k              , 等号当且仅当 2  即 2 1k   时取得, 所以 2 3 1 3 1 3( 2 1) 116 16 82 11 11 2 t k k        ,等号当且仅当 2 1k   时取得. 当 2 1 3( 2 1) 8 k t     时, 2 2 [ 4 (1 ) ]1 01 k k t k     成立,故 t 的最小值为 3( 2 1) 8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考查了数量积在求参数中的应用,考 查了基本不等式在求范围中的应用,着重考查了分析问题与运算能力,属于难题. 19. 已知数列 na 是首项为 1,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且 0 1( )q q R   ,数列 na 的前 n 项的和记为 nS ,前 n 项的积记为 nT ,数列 nb 满足 n n n Tb S   , (1)若 2 1 2b  , 3 1 6b  ,求 1b 的值; (2)若存在 0  ,使 1 2 3, ,b b b 成等比数列,此时满足条件的 q 组成集合 M,且 ,11 k Mk      , k N ,求 k 的最小值. 【答案】(1) 1 3 2b  ;(2)4. 【解析】 【分析】 (1)解方程 1 1 2 q q    , 3 2 1 1 6 q q q     ,即得解; (2)若存在 0  ,使 1 2 3, ,b b b 成等比数列,即 2 3 2 1 *1 1 1 q q q q q              ,令 - 17 - 1 t  ,因为 0  ,所以 1t  ,由题得 3 2 1 0q q   ,令 3 2( ) 1f x x x   ,由 ( )f x 在 (0,1) 上是单调递增函数即得解. 【详解】解:(1)因为 2 1 2b  , 3 1 6b  , 所以, 1 1 2 q q    , 3 2 1 1 6 q q q     , 解得 2 3q  或 1 2q   ,又因为 0 1q  , 所以 2 3q  ,从而 1 3    . 所以 1 1 3 1 2b   . (2)证明:若存在 0  ,使 1 2 3, ,b b b 成等比数列, 即 2 3 2 1 *1 1 1 q q q q q              , 令1 t  ,因为 0  ,所以 1t  , 所以*式可化为 2 3(1 ) (1 ) 0q t q qt q     , 由求根公式得 2( 1) 1 2 3 2(1 ) q q q q qt q      又因为 1t  ,所以 2( 1) 1 2 3 12(1 ) q q q q q q      , 因为1 0q  ,不等式可化为 (1 )(1 3 ) (1 ) 2(1 )q q q q q q      , 即 (1 )(1 3 ) (1 )( 2)q q q q q     , 即 2 2(1 3 ) (1 )( 2)q q q q    , 化简得 3 2 1 0q q   , 令 3 2( ) 1f x x x   ,则 2( ) 3 2f x x x   , 所以 ( )f x 在 (0,1) 上是单调递增函数, - 18 - 又因为 3 23 3 3 11 04 4 4 64f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4 4 4 191 05 5 5 125f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0f   , 所以 4 ,15 M     ,所以 k 的最小值为 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利用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项,考查等比中项的应用,考查利用导数研究 函数的单调性,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20. 设 ,a bR ,b 为常数, *, 2n N n  ,函数 ( ) ,nf x x ax b x R    , (1)设 3n  , ①已知 2, 1a b  ,求函数 ( )f x 的所有极值的和; ②已知 0a  ,0 2b  ,函数 ( )f x 在区间[0,1] 上恒为非负数,求实数 a 的最大值;并判断 a 取最大值时函数 ( )f x 在 R 上的零点的个数; (2)求证:无论 ,a n 如何变化,只要函数 ( )f x 同时存在极大值和极小值,那么所有这些极值 的和就是与 ,a n 无关的常数. 【答案】(1)①2;②a 的最大值为 233 22 b ;恰有两个零点;(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①直接对函数求导,令导函数等于零解方程,然后列表判断极值即可 ②函数 ( )f x 在区间[0,1] 上恒为非负数,等价于 min( ) 0f x ≥ ,然后对函数求导,利用导数判函 数的单调性,从而可确定函数在区间[0,1] 上的最小值是否非负,进而可求判断其零点的个数; (2)由于 1( ) nf x nx a   ,所以对 a 的正负讨论, n 的奇偶讨论,判断导函数的正负,从 而可得到其极值,得出两个极值点互为相反数,代入函数求和化简可得结论. 【详解】解:(1)①因为 3, 2, 1n a b   ,所以 3( ) 2 1f x x x   ,所以 2( ) 3 2f x x   , 由 23 2 0x   得 6 3x  或 6 3x   ;同理,由 23 2 0x   得 6 6 3 3x   . 所以函数 ( )f x 的单调性如下表: - 19 - x 6, 3       6 3  6 6,3 3      6 3 6 ,3      ( )f x + 0 - 0 + ( )f x ↗ 极大 ↘ 极小 ↗ 所以 6 6( ) ( ) 3 3f x f x f f               极小值极大值 3 3 6 6 6 62 1 2 1 23 3 3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 3n  时,函数 3( )f x x ax b   , ( )f x 在区间[0,1] 上恒为非负数,即 min( ) 0f x ≥ , 因为 2( ) 3f x x a   ,所以, (i)当 3a  时, ( ) 0f x  ,所以 ( )f x 在[0,1] 上单调递减, 所以 min( ) (1) 1 0f x f a b     ,解得 1 1 2 3a b     ,这与 3a  矛盾; (ii)当 0 < < 3a 时,因为 ( ) 3( )( )3 3 a af x x x    ,所以 ( )f x 在区间[0, ]3 a 上递减, 在区间[ ,1]3 a 上递增,所以 3 min( ) ( ) ( ) 03 3 3 a a af x f a b     , 233 22a b ,因为 0 2b  ,所以 23 33 32 8 32 2b    ,所以 2330 22a b  .综上所述,a 的最大值为 233 22 b . 当 233 22a b 时, 3 233( ) 22f x x b x b   ,解不等式 2 233( ) 3 2 02f x x b    得 3 2 bx  或 3 2 bx   ,所以 ( )f x 在区间 3( , )2 b  和 3( , )2 b  上单调递增,同理在区间 3 3( , )2 2 b b - 20 - 上单调递减,所以 3( ) ( ) 2 02 bf x f b   极大值 , 3( ) ( ) 02 bf x f 极小值 , 所以 ( )f x 在 R 上恰有两个零点. (2)证明:因为 1( ) nf x nx a   , (i)当 0a  且 n 为奇数时, 1n  为偶数,所以 ( ) 0f x  在 R 上恒成立,函数 ( )f x 在 R 上 单调递增,不存在极值; (ii)当 0a  且 n 为偶数时, 1n  为奇数,由 1( ) 0nf x nx a    得 1 1nax n      ,由 1( ) 0nf x nx a    得 1 1nax n      ,函数 ( )f x 的单调性如下表: x 1 1 , na n          1 1na n     1 1 , na n         ( )f x + 0 - ( )f x ↘ 极小 ↗ 由上表可知,函数 ( )f x 仅存在极小值,不合题意; (iii)当 0a  且 n 为偶数时, 1n  为正奇数,由 1( ) 0nf x nx a    得 1 1nax n      ,由 1( ) 0nf x nx a    得 1 1nax n      ,函数 ( )f x 的单调性如下表: x 1 1 , na n          1 1na n     1 1 , na n         ( )f x + 0 - - 21 - ( )f x ↘ 极小 ↗ 由上表可知,函数 ( )f x 仅存在极小值,不合题意; (iv)当 0a  且 n 为奇数时, 1n  正偶数,由 1( ) 0nf x nx a    得 1 1nax n      或 1 1nax n      ,由 1( ) 0nf x nx a    得 1 1 1 1n na axn n              ,函数函数 ( )f x 的单调性 如下表: x 1 1 , na n          1 1na n     1 1 1 1 , n na a n n                1 1na n     1 1 , na n         ( )f x + 0 - 0 + ( )f x ↗ 极大 ↘ 极小 ↗ 由上表可知,函数 ( )f x 在区间 1 1 , na n          和 1 1 , na n         上单调递增,同理 ( )f x 在区 间 1 1 1 1 , n na a n n                上单调递减,因此, 1 1nax n      时,函数 ( )f x 取得极大值 M, 1 1nax n      时, ( )f x 取得极小值 N.因为 ( ) ( ) ( ) ( ) 2 2n n n nf x f x x a x b x ax b x ax x ax b b                 ,所以 1 1 1 1 2 n na aM N f f b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证毕. - 22 - 【点睛】此题考查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和零点,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考查了数学转化思 想,考查了计算能力,属于难题. 第Ⅱ卷(附加题) 【选做题】 21. 已知矩阵 1 1 aA b      的一个特征值为 2,其对应的一个特征向量为 2 1        . (1)求矩阵 A; (2)若 x aA y b           ,求 ,x y 的值. 【答案】(1) 1 2 1 4A      ;(2) 0, 1. x y    . 【解析】 【分析】 (1)根据矩阵的特征向量的定义和矩阵的乘法运算列出方程组,解之可得答案; (2)利用矩阵的乘法法则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可得 x , y 的值. 【详解】(1)由题意,得 1 2 221 1 1 a b                 ,即 2 4, 2 2, a b      解得 2a  , 4b  . 所以 1 2 1 4A      . (2) x aA y b           ,即 1 2 2 1 4 4 x y                 ,所以 2 2, 4 4, x y x y      解得 0, 1. x y    【点睛】本题考查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矩阵的乘法运算,属于基础题. 22. 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23 2 25 2 x t y t       (t 为参数).在极坐标系(与 直角坐标系 xOy 取相同的长度单位,且以原点 O 为极点,以 x 轴正半轴为极轴)中,圆C 的 方程为 2 5sin  . - 23 - (1)求圆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设圆C 与直线l 交于点 A , B ,若点 P 的坐标为  3, 5 ,求 PA PB . 【答案】(1)  22 5 5x y   (2) 3 2PA PB  【解析】 【分析】 (1)根据极坐标与直角坐标方程的转化,可直接求解,并将圆的一般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即可. (2)将直线参数方程代入圆的方程,可得关于t 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 即可求得 PA PB . 【详解】(1)由 2 5sin  ,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  ,可得 2 2 5 sin   . ∴ 2 2 2 5x y y  , 即  22 5 5x y   . (2)将 l 的参数方程代入圆C 的直角坐标方程. 得 2 2 2 23 52 2t t                ,即 2 3 2 4 0t t   . 由于  2 3 2 4 4 2 0       , 故可设 1t , 2t 是方程 2 3 2 4 0t t   的两实根, 所以 1 2 1 2 3 2 4 t t t t      . 又直线l 过点  3, 5P , 故由上式及t 的几何意义得 1 2 1 2 3 2t t t tPA PB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极坐标与直角坐标方程的转化,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及线段关系求 法,属于中档题. 23. 已知 a R ,设关于 x 的不等式 2 3 2 4x a x x     的解集为 A . (1)若 1a  ,求 A ; (2)若 A R ,求 a 的取值范围. - 24 - 【答案】(1)A={x|x≤0 或 x≥2} (2)a≤-2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分 3x   、 13 2x- < ≤ 、 1 2x  讨论集合 ;(2)分 2x ≤ 、 2x   讨论 的取值范围. 试题解析:(1)当 3x   时,原不等式化为 3 2 2 4x x    ,得 3x   , 当 13 2x- < ≤ ,原不等式化为 4 2 4x x   ,得3 0x  , 当 1 2x  时,3 2 2 4x x   ,得 2x  ,综上,  | 0 2A x x x  或 . (2)当 2x ≤ 时, 2 3 0 2 4x a x x      成立, 当 2x   时, 2 3 2 3 2 4x a x x a x x         , 得 1x a  或 1 3 ax  , 所以 1 2a    或 11 3 aa   ,得 2a   , 综上, a 的取值范围为 2a   . 考点:绝对值不等式. 【必做题】 24. 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已知棱 AB , AD , AP 两两垂直,长度分别为 1,2,2. 若 DC AB  ( R  ),且向量 PC 与 BD 夹角的余弦值为 15 15 . (1)求  的值; (2)求直线 PB 与平面 PCD所成角的正弦值. - 25 - 【答案】(1) 2  ;(2) 10 5 . 【解析】 【详解】(1)依题意,以 A 为坐标原点, AB 、 AD 、 AP 分别为 x 、 y 、 z 轴建立空间直角 坐标系 A xyz (1,0,0), (0,2,0), (0,0,2)B D P ,因为 DC AB  ,所以 ( ,2,0)C  , 从而 ( ,2, 2)PC   ,则由 15cos , 15PC BD    ,解得 10  (舍去)或 2  . (2)易得 (2,2, 2)PC   , (0,2, 2)PD   uuur ,设平面 PCD的法向量 ( , , )n x y z , 则 0n PC  , 0n PD  ,即 0x y z   ,且 0y z  ,所以 0x  , 不妨取 1y z  ,则平面 PCD的一个法向量 (0,1,1)n  ,又易得 (1,0, 2)PB   uur , 故 10cos , 5 PB nPB n PB n            , 所以直线 PB 与平面 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0 5 . 考点: 1、空间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2、利用向量求直线和平面说成角的正弦. 25. 设 m 是给定的正整数,有序数组  1 2 3 2, , , , ma a a a 中 2ia  或 2(1 2 )i m   . (1)求满足“对任意的  *,1k k N k m   ,都有 2 1 2 1k k a a    ”的有序数组  1 2 3 2, , , , ma a a a 的个数 A; - 26 - (2)若对任意的  *, , ,1k l k l N k l m    都 2 2 1 4 l i i k a    成立,求满足“存在  *,1k k N k m   ,使得 2 1 2 1k k a a    ”的有序数组 1 2 3 2, , , , ma a a a 的个数 B. 【答案】(1) 2mA  ;(2)  2 3 2m mB   . 【解析】 【分析】 (1)根据 2 1 2 1k k a a    , 2ia  或 2(1 2 )i m   ,可得  2 1 2, ( 2,2)k ka a   或 (2, 2) ,从而 可以断定 2mA  ,得到结果; (2)根据题意可得 2 1 2 4k ka a   或 4 或 0,出现 4 和 4 的次数为 x,则出现 0 的次数为 ( )m x ,分析清楚排列方法,得到 B   2 3 2m m . 【详解】(1)因为 2 1 2 1k k a a    ,所以 2 1 2, ( 2,2)k ka a   或 (2, 2) ,所以 2mA  . (2)若对任意的 k,  *, , 1l k l N k l m „ „ „ 都 2 2 1 4 l i i k a    成立, 由 2 1 2 4k ka a   或 4 或 0,若出现 4 和 4 的次数为 x,则出现 0 的次数为 ( )m x 将这 ( )x m x  排列,先从 m 个元素中先选出 x 元素排列 4 或 4 ,且 4 和 4 只能相间排列, 共有 2 种排法,而其余 ( )m x 个元素共有 ( )2 m x 种排法, 因此      1 21 2 02 2 2 2 2 2 2 2m m m xx m m m m mB C C C C          2 3 2m m  .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排列组合的综合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对条件的正确理解, 以及对事件的正确分析,利用好公式,正确得出结果,属于较难题目.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