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24 KB
  • 2021-07-08 发布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单元综合练习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综合1‎ 专题 突破专练 ‎1钠及其化合物 ‎1.(2019·安徽淮北一中期中)某学生将两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和金属钾分别投入到盛有等量水的两个烧杯中,来研究二者与水反应的异同。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 ‎①观察法 ②实验法 ③分类法 ④比较法 ⑤假说法 ⑥模型法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⑤  D.全部 答案: B 解析: 通过钠、钾与水反应现象的对比,比较二者化学性质的异同,其中用到了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 ‎2.(2019·江西赣州中学期中)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Na2O2粉末,充分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溶液仍为紫色 ‎ B.除最终溶液褪色外,无其他现象 ‎ C.溶液最终变为蓝色 ‎ D.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变为无色 答案: D 解析: 根据2Na2O2+2H2O4NaOH+O2↑可知,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又因为有强氧化性物质存在,故溶液最终变为无色。‎ ‎3(.2019·云南昆明一中期末考试)事实上,许多非金属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Na2O2反应,且反应极有规律,如Na2O2+SO2Na2SO4;2Na2O2+2SO32Na2SO4+O2。据此判断下列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a2O2+N2O42NaNO3‎ - 15 -‎ B.Na2O2+2NO22NaNO2+O2‎ C.2Na2O2+2N2O34NaNO2+O2‎ D.2Na2O2+2Mn2O74Na2MnO4+O2↑‎ 答案: A 解析: 由Na2O2与SO2、SO3的反应方程式可推知Na2O2与最高价氧化物反应有O2生成,而与低价氧化物反应无O2生成。N2O4中N的化合价不是最高,生成物中无O2,反应的方程式为Na2O2+N2O42NaNO3,A项正确;NO2中N的化合价不是最高,反应不产生O2,B项错误;N2O3中N的化合价不是最高,反应不产生O2,C项错误;Mn2O7是锰的最高价氧化物,生成物应为NaMnO4和O2,D项错误。‎ ‎4.(2019·安徽淮南一中期中考试)3.6 g碳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32 g·mol-1,则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是(  )。‎ A.3.3 g   B.13.2 g   C.8.4 g   D.6.3 g 答案: D 解析: 3.6 g碳的物质的量为3.6 g÷12 g·mol-1=0.3 mol,由碳原子守恒知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3 mol,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32 g·mol-1,则混合气体的质量为32 g·mol-1×0.3 mol=9.6 g。设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则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3-x)mol,28 g·mol-1×x mol+44 g·mol-1×(0.3-x)mol=9.6 g,解得x=0.225 mol,则一氧化碳的质量为0.225 mol×28 g·mol-1=6.3 g。‎ ‎5.(2019·湖北黄冈检测)将0.4 g NaOH和1.06 g Na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 mol·L-1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 A  B - 15 -‎ C  D 答案: C 解析: 滴加盐酸先发生反应:NaOH+HClNaCl+H2O,再发生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最后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故B项错误;因为n(NaOH)=n(Na2CO3)=0.01 mol,故加入0.02 mol HCl后开始有气体生成,故A、D两项错误、C项正确。‎ ‎2氯及其化合物 ‎6.(2018·山东济南测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B.氯气常用于制备漂白粉和消毒剂 C.新制氯水具有漂白作用是因为Cl2具有强氧化性 D.氯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答案: C 解析: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A项正确;氯气常用于制备漂白粉和消毒剂,B项正确;新制氯水具有漂白作用是因为Cl2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C项错误;氯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D项正确。‎ ‎7.(2018·河南郑州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钠和氢气分别在氯气中燃烧,都产生白色的雾 B.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色的氯化铜 C.向液氯和氯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均会产生白色沉淀 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呈红色 答案: C - 15 -‎ 解析: 氯化氢溶于水生成盐酸小液滴,在空气中扩散可形成雾,而氯化钠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形成的是烟,A项错误;铜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产生棕黄色的烟,加水后溶液呈蓝色,B项错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溶液中存在氯离子,所以向液氯和氯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均会产生白色沉淀,C项正确;新制氯水中含有HClO,HClO具有漂白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故D项错误。‎ ‎8.(2018·甘肃西北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关于氯气的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或实验效果的是(  )。‎ ‎①可用于氯气的收集 ‎②可用于除去氯气中少量的氯化氢气体 ‎③可证明氯气具有漂白性 ‎④可用于实验室氯气的尾气吸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①正确;氯气微溶于水,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氯化氢易溶于水,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少量的氯化氢气体,故②错误;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后产生的HClO具有漂白性,无法证明有色布条褪色是氯气造成的,故③错误;氯气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④正确。‎ ‎9.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试分析褪色的原因:‎ ‎(1)是由于 。‎ 答案: 氯水与NaOH反应,碱性减弱 ‎(2)是由于 。‎ - 15 -‎ 答案: 氯水中的HClO有漂白性,将酚酞漂白 ‎(3)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退去的原因是(1)还是(2):           。‎ 答案: 向褪色后的溶液里再加入NaOH溶液,若变红,说明原因(1)正确,否则原因(2)正确 ‎10.(2019·贵州遵义四中期末考试)室温下,单质A、单质B、单质C分别为固体、黄绿色气体、无色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E溶液是无色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是    (填化学式,下同),B是    ,C是    。 ‎ 答案: Fe Cl2 H2‎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 答案: 2Fe+3Cl22FeCl3‎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 答案: 2HCl+FeFeCl2+H2↑‎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 答案: 2FeCl2+Cl22FeCl3‎ 解析: 本题的突破口是B为黄绿色气体。根据中学所学知识可知,B为Cl2,结合B(Cl2)+C(无色气体)E(气体),可推测C为H2,E为HCl;再结合A(固体)+B(Cl2)D(固体)、E(溶液)+A(固体)C(H2)+F(溶液)、F(溶液)+B(Cl2)D(溶液),可推测A为Fe,F为FeCl2,D为FeCl3。‎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11.(2018·广东深圳高一检测)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 mol水中含有NA个H2O分子 - 15 -‎ B.1 g氢气含有NA个H2分子 C.1 mol铁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NA个H2分子 D.16 g氧气中含有NA个氧气分子 答案: C 解析: A项,2 mol水中含有2NA个H2O分子;B项,1 g H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含有0.5NA个H2分子;C项,1 mol铁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1 mol H2,即NA个H2分子;D项,16 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即0.5NA个氧气分子。‎ ‎1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 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B.2 g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1 mol Al3+含有核外电子数为3NA D.17 g氨气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答案: B 解析: 2.4 g金属镁的物质的量为0.1 mol,1个镁原子变成镁离子失去2个电子,因此0.1 mol镁原子变成镁离子失去0.2NA个电子,A项错误;2 g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2 mol氢原子,即2NA个氢原子,B项错误;1个Al3+核外有10个电子,则1 mol Al3+核外电子总数为10NA,C项错误;1个氨气分子中共有10个电子,故17 g氨气,即1 mol氨气中含10NA个电子,D项正确。‎ ‎13.(2019·陕西岐山高一调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 g O2所含的分子数为6.02×1023‎ B.0.5 mol H2SO4含有的原子数为3.5NA C.18 g H2O中质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 D.22 g物质A中含有的分子数为3.01×1023,则A的摩尔质量为44 g·mol-1‎ 答案: B - 15 -‎ 解析: 16 g O2,即0.5 mol O2含有的分子数应为3.01×1023,A项错误;1个H2SO4分子中含7个原子,则0.5 mol H2SO4中含3.5NA个原子,B项正确;1个H2O分子中含10个质子,则18 g H2O,即1 mol H2O中质子的物质的量应为10 mol,C项错误;22 g物质A含3.01×1023个分子,即22 g物质A对应0.5 mol,则A的摩尔质量为‎22 g‎0.5mol=44 g·mol-1,D项错误。‎ ‎14.(2019·名师原创)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标准状况下,22.4 L盐酸含有NA个HCl分子。 (  )‎ 答案: ×‎ 解析: 盐酸为混合物且标准状况下不为气体,无法知晓HCl分子数。‎ ‎(2)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中含有CCl4分子数为NA。 (  )‎ 答案: ×‎ 解析: 标准状况下,CCl4不是气体。‎ ‎(3)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中含有NA个CO2分子。 (  )‎ 答案: ×‎ 解析: 常温常压下,22.4 L CO2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故CO2分子数小于NA。‎ ‎(4)标准状况下,46 g乙醇的分子数为NA。 (  )‎ 答案: √‎ 解析: 46 g乙醇即为1 mol乙醇,分子数为NA。‎ ‎(5)在标准状况下,5.6 L NO和5.6 L 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0.5 NA。 (  )‎ 答案: ×‎ 解析: NO与O2组成的混合气体无论反应与否,总原子数不变,为‎(5.6+5.6)‎‎22.4‎mol×2NA=NA。‎ ‎(6)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  )‎ 答案: √‎ - 15 -‎ 解析: 分子总数为NA,即1 mol CO2与NO2混合物含氧原子为2 mol,即2NA个O。‎ ‎(7)48 g O2和48 g O3含有的原子数分别为2NA和3NA。 (  )‎ 答案: ×‎ 解析: 48 g O2与48 g O3均有3 mol O,故各自均有3NA个氧原子。‎ ‎(8)标准状况下,22.4 L空气含有NA个单质分子。 (  )‎ 答案: ×‎ 解析: 空气中含有CO2、H2O等化合物,所以单质分子小于NA。‎ ‎(9)1 mol Na2O2固体中含有离子数为4NA。 (  )‎ 答案: ×‎ 解析: 1 mol Na2O2含2 mol Na+,1 mol O‎2‎‎2-‎,离子总数为3NA。‎ ‎(10)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 (  )‎ 答案: √‎ 解析: 18 g H2O即1 mol H2O,含10 mol质子,即10NA。‎ 真题 分类专练 ‎1钠及其化合物 ‎1.(北京高考改编)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2Na+O2Na2O2‎ B.将Na块放入水中,产生气体:2Na+2H2O2NaOH+H2↑‎ 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黏稠物:2Na2O2+2CO22Na2CO3+O2‎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答案: B - 15 -‎ 解析: 将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4Na+O22Na2O,表面由光亮逐渐变暗,A错误;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黏稠物是因为2Na2O2+2H2O4NaOH+O2↑,生成的氢氧化钠潮解,C错误;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NaHCO3+Ca(OH)2CaCO3↓+NaOH+H2O,D错误。‎ ‎2.(高考组合题)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全国卷Ⅱ)CO2通过Na2O2粉末,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 B.(2019·江苏卷)室温下Na与空气中O2反应制取Na2O2‎ C.(山东高考)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2017·江苏高考)Na2O2吸收CO2产生O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答案: C 解析: C项,Na能与CO2发生反应,故钠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须用沙土盖灭。‎ ‎3.(浙江高考)化合物甲和NaAlH4都是重要的还原剂。一定条件下金属钠和H2反应生成甲。甲与水反应可产生H2,甲与AlCl3反应可得到NaAlH4。将4.80 g甲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金属钠和2.24 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的H2。‎ 请推测并回答:‎ ‎(1)甲的化学式是    。 ‎ 答案: NaH 解析: 由甲受热分解得到单质钠和H2分析,甲由Na、H两种元素组成,且4.80 g化合物甲分解得到0.1 mol H2,即0.2 g H2,说明同时得到4.6 g金属钠,所以甲的化学式为NaH。‎ ‎(2)甲与AlCl3反应得到NaAlH4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4NaH+AlCl3NaAlH4+3NaCl 解析: NaH与AlCl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H+AlCl3NaAlH4+3NaCl。‎ ‎(3)甲在无水条件下可作为某些钢铁制品的脱锈剂(铁锈的成分表示为Fe2O3),脱锈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 15 -‎ 答案: 3NaH+Fe2O32Fe+3NaOH 解析: Fe2O3与NaH反应生成Fe和NaOH,反应为Fe2O3+3NaH2Fe+3NaOH。‎ ‎(4)某同学认为:用惰性气体赶尽反应体系中的空气,将铁和盐酸反应后的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再与金属钠反应,得到的固体物质即为纯净的甲。取该固体物质与水反应,若能产生H2,即可证明得到的甲一定是纯净的。‎ 判断该同学设想的制备和验纯方法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 答案: 制备过程不合理,因为盐酸易挥发,H2中混有HCl,导致产物中有NaCl;验纯方法不合理,如果有Na残留,Na与水反应也产生H2;没有考虑混入的NaCl 解析: 由该同学的方法所制得的H2中含有HCl,所以反应所得固体产物中会含有NaCl,若用与水反应并检验所得的气体方法检验,一方面若有Na残留,Na与水反应也有H2产生;另一方面也无法验证固体中是否存在NaCl,所以得出固体是纯净的NaH也不合理。‎ ‎2氯及其化合物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17·全国卷Ⅱ10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可以证明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提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气体有氯甲烷和氯化氢)‎ B.(2017·北京高考8B改编)氯气能使KBr溶液变黄,氯气被还原 C.(2017·天津高考1C)用氯气处理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离子 D.(2017·江苏高考13D)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说明溶液中含Br2‎ 答案: B 解析: 氯气与甲烷反应生成的氯甲烷不具有酸性,但生成的氯化氢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A项错误;溶液变黄说明有溴单质生成,反应后溴元素化合价升高,氯元素化合价降低,氯气被还原,B项正确;氯气与Cu2+、Hg2+等重金属离子不反应,不能用氯气处理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离子,应用Na2S来处理,C项错误;该黄色溶液中还可能含有Fe3+,Fe3+可将I-氧化成I2,淀粉遇I2变蓝,故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Br2,D项错误。‎ ‎5.(上海高考)向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能增强溶液漂白能力的是(  )。‎ - 15 -‎ ‎ A.碳酸钙粉末 B.稀硫酸 ‎ C.氯化钙溶液 D.二氧化硫水溶液 答案: A 解析: 在氯水中加入CaCO3粉末会与生成的盐酸反应,而使HClO浓度增大,从而增强漂白能力。‎ ‎6.(上海高考)实验室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氯气中是否含有空气:  。 ‎ 答案: 用试管收集氯气,收集满后将试管倒立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试管内有无残留气体 解析: 本题是有关于氯气的性质的问题,主要是从氯气的两个主要的化学性质来考虑:一是氯气的氧化性;二是氯气与水和碱的反应的性质。氯气和氧气都具有氧化性,根据这一条性质无法进行验证;氯气能和水、碱反应,并且可被碱完全吸收,而空气里的氧气和某些气体不能和水、碱反应,可据此进行验证。‎ ‎7.(福建高考改编)为测定饱和氯水中氯元素的总量,某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使用如图装置,加热15.0 mL饱和氯水试样,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此方案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是          (不考虑实验装置及操作失误导致不可行的原因)。 ‎ 答案: 存在Cl2的重新溶解、HClO分解等,此方案无法测算试样含氯总量(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题中装置用于测定氯气的体积,但氯气会重新溶解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分解会产生O2,使测得氯气的体积不准确,因此实验方案不可行。‎ ‎3阿伏加德罗常数及计算 ‎8.(2017·高考真题组合改编)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苯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6H6+15O212CO2+6H2O(  )。‎ A.(全国卷Ⅲ理综)2.24 L(标准状况)苯在O2中完全燃烧,得到0.6NA个CO2分子 - 15 -‎ B.(全国卷Ⅱ理综)2.4 g 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C.(全国卷Ⅱ理综)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 NA D.(海南高考)1 mol的CO和N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4NA 答案: D 解析: 标准状况下苯是液体,不能利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 L苯在O2中完全燃烧产生CO2分子的数目,A项错误。2.4 g Mg为0.1 mol,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0.2 mol电子,B项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为0.1 mol,其分子数为0.1 NA,C项错误。1个CO分子和1个N2分子中均含有14个质子,所以1 mol的CO和N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4NA,D项正确。‎ ‎9.(高考真题组合改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四川高考)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Cl-、MnO‎4‎‎-‎ B.(四川高考)标准状况下,5.6 L CO2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5NA C.(全国卷Ⅲ理综改编)浓盐酸与MnO2反应的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制备纯净的Cl2‎ D.(全国卷Ⅰ理综)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答案: B 解析: MnO‎4‎‎-‎为紫色,且酸性条件下,Cl-与MnO‎4‎‎-‎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标准状况下,5.6 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5.6 L‎22.4 L·mol‎-1‎=0.25 mol,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5NA,B项正确;干燥装置应该放在净化装置之后,C项错误;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以除去HCl,但会带出水蒸气,得到的氯气中混有水蒸气,D项错误。‎ ‎10.(2018·高考组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全国卷Ⅰ)22.4 L(标准状况下)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A B.(全国卷Ⅲ)24 g镁与27 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C.(全国卷Ⅱ)标准状况下,11.2 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A - 15 -‎ D.(全国卷Ⅲ)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答案: B 解析: 24 g镁和27 g铝,物质的量均为1 mol,而镁原子的质子数为12,而铝原子质子数为13,故二者的质子数分别为12NA和13NA,不相同。‎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1.(江苏高考)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 答案: B 解析: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内,而且还应遵循“左物右码”,A错误;固体溶解的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溶解,B正确;转移溶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溶液洒出,C错误;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量瓶内,应在容量瓶正上方,悬空滴加,D错误。‎ ‎12.下列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浙江高考)为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过程中向容量瓶内加蒸馏水至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B.(全国卷Ⅰ)洗涤的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C.(全国卷Ⅰ)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D.(重庆高考)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NaNO3溶液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如图所示 - 15 -‎ 答案: A 解析: B项中,容量瓶的精确度受温度的影响,不能烘干。C项中,吸出的液体中含溶质,应重新配制。D项中,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NaNO3固体。‎ ‎13.(全国卷改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锥形瓶不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 B.室温下,可以将浓硫酸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稀释 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高 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答案: C 解析: 可将锥形瓶置于石棉网上加热,A项错误;室温下,容量瓶不能用于稀释溶液,B项错误;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液面实际在刻度线以下,溶液浓度偏高,C项正确;当溶液本身呈中性时,D项操作对测量结果不产生影响,当溶液本身呈酸性时,D项操作会使测量结果偏高,错误。‎ ‎14.(江苏高考)碱式碳酸铝镁[MgaAlb(OH)c(CO3)d·xH2O]常用作塑料阻燃剂。‎ ‎(1)碱式碳酸铝镁具有阻燃作用,是由于其受热分解需吸收大量热量和 。 ‎ 答案: 生成的产物具有阻燃作用 解析: 碱式碳酸铝镁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热量,同时分解生成的CO2等具有阻燃作用。‎ ‎(2)MgaAlb(OH)c(CO3)d·xH2O中a、b、c、d的代数关系式为 。 ‎ 答案: 2a+3b=c+2d 解析: 根据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有2a+3b-c-2d=0。‎ - 15 -‎ ‎(3)为确定碱式碳酸铝镁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准确称取3.390 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 0.560 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 ‎②另取一定量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样品的固体残留率(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100%)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样品在270 ℃时已完全失去结晶水,600 ℃以上残留固体为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碱式碳酸铝镁样品中的n(OH-)∶n(CO‎3‎‎2-‎)(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n(CO2)=‎0.560 L‎22.4 L·mol‎-1‎=2.50×10-2 mol,‎ m(CO2)=2.50×10-2mol×44 g·mol-1=1.10 g,‎ 在270~600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2和H2O,‎ m(CO2)+m(H2O)=3.390 g×(0.734 5-0.370 2)=1.235 g,‎ m(H2O)=1.235 g-1.10 g=0.135 g,‎ n(H2O)=‎0.135 g‎18 g·mol‎-1‎=7.50×10-3 mol,‎ n(OH-)=7.50×10-3 mol×2=1.50×10-2 mol,‎ n(OH-)∶n(CO‎3‎‎2-‎)=(1.50×10-2mol)∶(2.50×10-2 mol)=3∶5。‎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