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2.10 KB
  • 2021-07-08 发布

2020-2021学年河北衡水高二上化学月考试卷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学年河北衡水高二上化学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 ‎1. 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都逐渐升高 B.卤素单质氧化性:F‎2‎‎ >Cl‎2‎ >Br‎2‎>‎I‎2‎,可用F‎2‎ 置换KI溶液中的I‎2‎ C.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可与氧气反应生成Li‎2‎O‎2‎ D.卤化氢‎(HX)‎中除HF分子间存在氢键外,其余HX分子均不存在氢键 ‎ ‎ ‎2. 元素周期表与同位素的应用比较广泛,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通过测定文物中‎​‎‎14‎C的含量,可以推断出文物的年代 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可以杀死人体内的恶性肿瘤 C.研制农药通常考虑含有元素周期表右上角元素(氟、氯、硫、磷等)的有机物 D.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的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 ‎ ‎ ‎3. 为了配合防疫,我们尽量做到每天测量体温,普通体温计中含有金属汞‎(Hg)‎。关于‎​‎‎80‎‎200‎Hg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质子数为‎80‎ B.核外电子数为‎80‎ C.中子数为‎120‎ D.核电荷数为‎120‎ ‎ ‎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干冰受热易升华但不易分解,原因是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 B.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碘原子间的作用力 C.氯化氢溶于水能电离出H‎+‎‎、Cl‎−‎,所以氯化氢是离子化合物 D.氯化钠固体熔化时需要克服离子键,属于化学变化 ‎ ‎ ‎5. 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 A.‎Mg+H‎2‎SO‎4‎=​=​=MgSO‎4‎+H‎2‎↑‎ B.‎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C.‎‎2Al+Fe‎2‎O‎3‎‎​=​=​=‎高温Al‎2‎O‎3‎+2Fe D.‎‎2H‎2‎O‎2‎‎=​=​=‎MnO‎2‎2H‎2‎O+O‎2‎↑‎ ‎ ‎ ‎6. 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 A B C D 水力发电 风力发电 铅蓄电池放电 太阳能发电 A.A B.B C.C D.‎D ‎ ‎ ‎7. 如图所示,ΔH‎1‎=−393.5kJ⋅mol‎−1‎,ΔH‎2‎=−395.4kJ⋅mol‎−1‎,下列说法或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C(s,石墨)‎=C(s,金刚石)‎ΔH=+1.9kJ⋅mol‎−1‎ B.拆开‎1mol金刚石和‎1mol ‎O‎2‎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395.4kJ的热量 C.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 D.石墨的总键能比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 ‎ ‎ ‎8.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 ‎ A.C‎2‎H‎5‎OH(l)+3O‎2‎(g)=2CO‎2‎(g)+3H‎2‎O(g)‎ΔH=−1367.0 kJ⋅mol‎−1‎(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kJ⋅mol‎−1‎(中和热)‎ C.S(s)+O‎2‎(g)=SO‎2‎(g)‎ΔH=−296.8 kJ⋅mol‎−1‎(反应热)‎ D.‎2NO‎2‎=O‎2‎+2NOΔH=+116.2 kJ⋅mol‎−1‎(反应热)‎ ‎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测定中和热时,要将NaOH溶液缓缓加入到盐酸中 B.已知‎2C(s)+O‎2‎(g)=2CO(g)ΔH=−221kJ⋅mol‎−1‎,则C(s)‎的燃烧热为‎221kJ⋅mol‎−1‎ C.太阳能、氢能属于新能源 D.已知H‎+‎‎(aq)+OH‎−‎(aq)=H‎2‎O(l)ΔH=−57.3kJ⋅mol‎−1‎,则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57.3kJ热量 ‎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10.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C(s,石墨)+O‎2‎(g)=​=​=CO‎2‎(g) ΔH=−393.5kJ⋅mol‎−1‎ ②‎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1‎ ③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kJ⋅mol‎−1‎ 则C(s,石墨)+2H‎2‎(g)=​=​=CH‎4‎(g)‎的ΔH是(        ) ‎ A.‎+74.8kJ⋅mol‎−1‎ B.‎−149.6‎ kJ⋅mol‎−1‎ C.‎−74.8kJ⋅mol‎−1‎ D.‎+149.6kJ⋅mol‎−1‎ ‎ ‎ ‎ ‎11. 可逆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 A.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加入水蒸气 B.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 C.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少量稀有气体 D.升高温度 ‎ ‎ ‎12. ‎ 在化学反应中,能引发化学反应的分子之间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用kJ⋅mol‎−1‎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曲线Ⅱ可以表示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B.图乙中HI分子发生了有效碰撞 C.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活化能接近于零 D.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 ‎ ‎ ‎13. ‎2020‎年‎1‎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教授领导团队历时‎20‎年科研攻关完成的重要科研成果“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关于催化剂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B.可以改变反应热‎(ΔH)‎ C.可以改变反应转化率 D.可以改变反应平衡常数 ‎ ‎ ‎ ‎14. ‎4NH‎3‎+5O‎2‎‎⇌‎‎△‎催化剂4NO+6H‎2‎O是工业上制硝酸的重要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C.达到平衡时,‎v‎(正)‎‎=‎v‎(逆)‎ D.增大O‎2‎的浓度可以使NH‎3‎全部转变为NO ‎ ‎ ‎15. 电化学在化学实验、工业生产和生活中都有重要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室利用锌片和稀硫酸制H‎2‎时,在稀硫酸中滴加MgSO‎4‎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将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设计为原电池,正极反应为Cu−2e‎−‎=Cu‎2+‎ C.利用电解法除去酸性废水中的CN‎−‎离子,CN‎−‎在阳极被还原为N‎2‎和CO‎2‎ D.利用电解法精炼铜,原粗铜中的杂质有以离子形式被除去,也有以单质形式被除去 ‎ ‎ ‎16.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 A.检验NH‎4‎‎+‎时,加热有利于NH‎3‎的逸出 B.工业合成氨选择‎700K作为反应温度 C.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Cl‎2‎ D.压缩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针筒,气体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 ‎ ‎17. 下列有关反应限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可逆反应达到反应限度前,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一定不相等,但各物质的浓度可能相等 B.一定条件下,炼铁高炉尾气中CO含量不随高炉高度改变而改变,是因为该反应达到了限度 C.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 D.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限度不会随反应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 ‎ ‎18. 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密闭真空容器中(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平衡:NH‎2‎COONH‎4‎(s)⇌2NH‎3‎(g)+CO‎2‎(g)‎。可以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 ) ‎ A.‎‎2v(NH‎3‎)=v(CO‎2‎)‎ B.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 ‎ ‎19. 镍镉可充电电池可以发生如下反应:Cd(OH‎)‎‎2‎+2Ni(OH‎)‎‎2‎‎⇌‎放电充电Cd+2NiO(OH)+2H‎2‎O,由此可知,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A.Cd B.NiO(OH)‎ C.Cd(OH‎)‎‎2‎ D.‎Ni(OH‎)‎‎2‎ ‎ ‎ ‎20. 如图为以稀H‎2‎SO‎4‎为电解质溶液,Pt为电极的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       ) ‎ A.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B.a极为负极,电子由a极经外电路流向b极 C.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O‎2‎‎+4H‎+‎+4e‎−‎=2H‎2‎O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装置中c(H‎2‎SO‎4‎)‎不变 ‎ ‎ ‎21.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解质溶液通电后会使电解质溶液发生电离 B.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正极反应式:‎Fe−2e‎−‎=​=​=Fe‎2+‎ C.电解NaNO‎3‎溶液时随电解进行,溶液的浓度保持不变 D.铅蓄电池充电时,标示“+”的接线柱连电源的正极,电极反应式为:‎PbSO‎4‎(s)−2e‎−‎+2H‎2‎O(l)=​=​=PbO‎2‎(s)+4H‎+‎(aq)+SO‎4‎‎2−‎(aq)‎ ‎ ‎ ‎22.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Z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r(W)>r(Z)>r(Y)‎ B.由X、Y组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共价键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YW ‎ ‎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中,既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也有这些化学键的生成 ②同位素的性质完全相同 ③氢键是一种化学键 ④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如气体单质分子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⑤‎5.6g铁粉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⑥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 ⑦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相同 ‎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⑥⑦ D.②④⑤⑥‎ ‎ ‎ ‎24. 下列电子式或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 A.NH‎4‎Cl的电子式:‎ B.次氯酸的电子式:‎ C.‎ D.‎ ‎ ‎ ‎25. 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 ) ‎ A.CO‎2‎(g)+2NH‎3‎(g)⇌CO(NH‎2‎‎)‎‎2‎(s)+H‎2‎O(g)‎;‎ΔH<0‎ B.CO‎2‎(g)+H‎2‎(g)⇌CO(g)+H‎2‎O(g)‎;‎ΔH>0‎ C.CH‎3‎CH‎2‎OH (g)⇌CH‎2‎=CH‎2‎(g)+H‎2‎O(g)‎;‎ΔH>0‎ D.‎2C‎6‎H‎5‎CH‎2‎CH‎3‎(g)+O‎2‎(g)⇌2 C‎6‎H‎5‎CH=CH‎2‎(g)+2H‎2‎O(g)‎;‎ΔH<0‎ 二、解答题 ‎ ‎ ‎ 有A、B、C、D、E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A由到E逐渐增大。 ①A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②B的阴离子和C的阳离子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③在通常状况下,B的单质是气体,‎0.1molB的气体与足量的氢气完全反应共有‎0.4mol电子转移; ④C的单质与B的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淡黄色固体,该淡黄色固体能与AB‎2‎反应生成B的单质; ⑤D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D。 回答下列问题: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1)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 ‎ ‎(2)B、C、D三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离子符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 ‎ ‎ ‎(3)④中淡黄色固体中所含化学键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 ‎ ‎ ‎(4)D、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 ‎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D的简单气态氢化物比E的稳定 b.高温灼烧C、E形成的化合物,火焰呈紫色 c.物质AB‎2‎的结构式为O=C=O ‎ ‎ ‎ 以下是关于“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的课题,回答问题: ‎ ‎(1)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①研究对象的选择,现有以下可逆反应: A.‎2NO‎2‎(g)⇌N‎2‎O‎4‎(g)ΔH<0‎ B.FeCl‎3‎+3KSCN⇌Fe(SCN‎)‎‎3‎+3KCl 其中,A适合于研究________对平衡的影响,B适合于研究________对平衡的影响。(填字母:a.浓度、b.温度、c.压强) ②研究方法: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的方法,并进行对比实验。‎ ‎ ‎ ‎(2)单一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①浓度:将FeCl‎3‎与KSCN反应后所得的混合液分为三等份,分别加入浓FeCl‎3‎溶液、浓KSCN溶液和NaOH固体,观察现象。 现象:加入浓FeCl‎3‎溶液后的混合溶液红色________;加入NaOH固体后,混合溶液红色________。 ②温度:将密封并相互连通的盛有NO‎2‎的两个玻璃球,一个放入热水中,另一个放入冷水中。 现象:放入热水中的球内红棕色________。‎ ‎ ‎ ‎(3)综合(2)中研究结果,请总结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利用化学反应将存储在物质内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科学家设计出了原电池,从而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电解池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 ‎(1)你认为________(填“是”或“不是”)所有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 ‎ ‎(2)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图‎2‎中,x轴表示图‎1‎装置工作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y轴表示(填字母)________。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c.c(SO‎4‎‎2−‎)‎ ‎ ‎ ‎ ‎(3)某同学依据反应:‎2Ag‎+‎+Cu=Cu‎2+‎+2Ag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当反应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某一电极增重了‎10.8g,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 ‎ ‎(4)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应用。下图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请回答以下问题: Ⅰ若要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银,则X电极的材料是________。 Ⅱ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铜,电解液a选用CuSO‎4‎溶液,则 ①X电极反应式________。 ②假若电路中有‎0.04‎摩尔电子通过时,阴极增重________克。‎ ‎ ‎ ‎ 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H‎2‎和I‎2‎,发生反应H‎2‎‎(g)+I‎2‎(g)⇌2HI(g)ΔH<0‎。测得不同反应时间容器内H‎2‎的物质的量如表; ‎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n(H‎2‎)/mol ‎1‎ ‎0.75‎ ‎0.65‎ ‎0.6‎ ‎0.6‎ 回答下列问题: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1)‎0∼20min内HI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容器内HI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 ‎ ‎(3)该条件下,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混合气体颜色不再改变 B.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 C.H‎2‎、I‎2‎、HI三种气体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D.混合气体密度不再改变 ‎ ‎ ‎(4)该反应在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H‎2‎)=0.02mol⋅L‎−1‎⋅‎s‎−1‎,②v(I‎2‎)=0.32mol⋅L‎−1‎⋅‎min‎−1‎,③v(HI)=0.84mol⋅L‎−1‎⋅‎min‎−1‎。则反应进行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衡水高二上化学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碱金属的性质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解析】‎ 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碱金属单质是金属单质熔沸点降低,卤素单质是分子晶体熔沸点升高;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C.Li与O‎2‎反应只会生成Li‎2‎O; D.F的非金属性强,吸引电子的能力强。‎ ‎【解答】‎ A‎.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升高,故A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排在前面的卤素单质均可将排在后面的卤素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氟气除外,氟气进入溶液中先和水反应生成HF和氧气,所以氟气不能置换出其它卤族元素单质,故B错误; C.Li与O‎2‎反应只会生成Li‎2‎O,得不到过氧化锂,故C错误; D.F的非金属性强,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则卤化氢‎(HX)‎中除HF分子间存在氢键,其余HX分子均不存在氢键,故D正确; 故选D。‎ ‎2.‎ ‎【答案】‎ D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解析】‎ A‎.通过测定物质中‎​‎‎14‎C的含量来推断文物的年代; B.放射性射线可用于治疗肿瘤; C.用来制造一些农药的元素有F、Cl、S、P等; D.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元素及制造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 ‎【解答】‎ A‎.测定文物的年代常通过测定物质中‎​‎‎14‎C的含量来推断,故A正确; B.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可以杀死肿瘤细胞治疗肿瘤,故B正确; C.用来制造一些新型农药的元素有F、Cl、S、P等,都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故C正确; D.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处元素单质的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属于半导体,所以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处找到的是半导体,故D错误; 故选D。‎ ‎3.‎ ‎【答案】‎ D ‎【考点】‎ 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及其相互联系 ‎【解析】‎ 原子符号中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 原子符号中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则‎​‎‎80‎‎200‎Hg的质量数为‎200‎,质子数为‎80‎。 A.‎​‎‎80‎‎200‎Hg的质子数为‎80‎,故A正确;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80‎,故B正确; C.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00−80‎=‎120‎,故C正确; D.核电荷数=质子数=‎80‎,故D错误; 故选D。‎ ‎4.‎ ‎【答案】‎ A ‎【考点】‎ 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和种类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 A‎.升华破坏分子间作用力,而分解是化学键断裂; B.碘晶体变成碘蒸气属于物理变化,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 C.氯化氢溶于水能电离出H‎+‎,Cl‎−‎; D.氯化钠固体熔化时需要克服离子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解答】‎ A‎.升华破坏分子间作用力,而分解是化学键断裂,所以干冰加热易升华却不易分解,说明化学键比分子间作用力要强,故A正确; B.碘晶体受热变成碘蒸气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不是用于克服碘原子间的作用力,故B错误; C.氯化氢溶于水能电离出H‎+‎、Cl‎−‎,但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故C错误; D.氯化钠固体熔化时需要克服离子键,但属于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5.‎ ‎【答案】‎ B ‎【考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解析】‎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铵盐和强碱反应、碳和水蒸汽反应以及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等,以此来解答。‎ ‎【解答】‎ A‎.镁与稀硫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正确;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C‎.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在二氧化锰作用下,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6.‎ ‎【答案】‎ C ‎【考点】‎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解析】‎ ‎ ‎ ‎【解答】‎ A‎.水力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故A错误; B.风力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故B错误; C.铅蓄电池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正确; D.太阳能发电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7.‎ ‎【答案】‎ A ‎【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由图可知,C(s,石墨)转化为C(s,金刚石)吸热,其ΔH=ΔH‎1‎−ΔH‎2‎=−393.5kJ⋅mol‎−1‎−(−395.4kJ⋅mol‎−1‎)=+1.9kJ⋅mol‎−1‎,故A正确; B.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由于不能确定生成物总键能,所以由已知条件不能确定拆开‎1mol金刚石和‎1mol ‎O‎2‎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该B错误; C.金刚石能量大于石墨的总能量,物质的量能量越大越不稳定,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C错误; D.由A可知,C(s,石墨)‎=C(s,金刚石)ΔH=+1.9kJ⋅mol‎−1‎,则石墨的总键能-金刚石的总键能‎=ΔH=+1.9kJ⋅mol‎−1‎,即石墨的总键能比金刚石的总键能大‎1.9kJ⋅mol‎−1‎,故D错误; 故选A。‎ ‎8.‎ ‎【答案】‎ C ‎【考点】‎ 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燃烧热应为:C‎2‎H‎5‎OH(l)+3O‎2‎(g)=2CO‎2‎(g)+3H‎2‎O(l)‎ΔH=−1367.0 kJ⋅mol‎−1‎(燃烧热),故A错误; B.中和热应为: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kJ⋅mol‎−1‎(中和热),故B错误; C.S(s)+O‎2‎(g)=SO‎2‎(g)‎ΔH=−296.8 kJ⋅mol‎−1‎(反应热),反应放热,符合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故C正确; D.物质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未标注物质聚集状态,不符合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求,故D错误; 故选C。‎ ‎9.‎ ‎【答案】‎ C ‎【考点】‎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中和热的测定 燃烧热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解析】‎ A‎.缓缓混合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 B.燃烧热是指‎1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为‎1mol,产物为稳定氧化物以此解答; C.太阳能、氢能都属于人类开发出的新型能源; D.醋酸是弱电解质,电离需吸收热量。‎ ‎【解答】‎ A‎.中和热测定时,缓慢混合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应快速混合,故A错误; B.碳的燃烧热是指‎1mol碳完全燃烧生成的稳定的氧化物CO‎2‎放出的热量,反应生成CO放出的‎221kJ⋅mol‎−1‎不是碳的燃烧热,故B错误; C.太阳能、氢能都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新型能源,都属于新能源,故C正确; D.醋酸是弱电解质,电离需吸收热量,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故D错误; 故选C。‎ ‎10.‎ ‎【答案】‎ C ‎【考点】‎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反应热和焓变 ‎【解析】‎ 已知反应①C(s,石墨)+O‎2‎(g)=CO‎2‎(g) ΔH=−39.5kJ⋅mol‎−1‎, ②‎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1‎, ③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kJ⋅mol‎−1‎, 结合盖斯定律反应①+②-③即可得目标反应的ΔH。‎ ‎【解答】‎ 已知反应①C(s,石墨)+O‎2‎(g)=CO‎2‎(g) ΔH=−393.5kJ⋅mol‎−1‎, ②‎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1‎, ③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kJ⋅mol‎−1‎, 结合盖斯定律①‎+‎②‎−‎③即可得:C(s,石墨)+2H‎2‎(g)=CH‎4‎(g) ΔH=(−393.5−571.6+890.3)kJ⋅mol‎−1‎=−74.8kJ⋅mol‎−1‎,故选C。‎ ‎11.‎ ‎【答案】‎ C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度不大,掌握影响因素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 A‎.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加入水蒸气会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故A错误;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气体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B错误; C.容器体积不变,充入稀有气体不会改变各物质浓度,故反应速率不变,故C正确; D.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会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12.‎ ‎【答案】‎ B ‎【考点】‎ 催化剂的作用 活化能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从图中看出Ⅱ的活化能小于Ⅰ的活化能,说明了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并降低了活化能,故A正确; B.只有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图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B错误; C.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活化能接近于零,故C正确; D.增大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浓度增大可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故D正确; 故选B。‎ ‎13.‎ ‎【答案】‎ A ‎【考点】‎ 催化剂的作用 ‎【解析】‎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热,不能改变平衡移动,只与反应速率有关。‎ ‎【解答】‎ A‎.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而改变反应速率,故A正确; B.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不能改变反应热‎(ΔH)‎,故B错误; C.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不能改变反应转化率,故C错误; D.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平衡常数,故D错误; 故选A。‎ ‎14.‎ ‎【答案】‎ D ‎【考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有效碰撞的概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A正确; B.增大压强,气体浓度增大,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目增多,反应速率增大,故B正确; C.v‎(正)‎‎=‎v‎(逆)‎,说明各物质的浓度、质量等不变,说明达到反应限度,为平衡状态,故C正确; D.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进行,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故D错误; 故选D。‎ ‎15.‎ ‎【答案】‎ D ‎【考点】‎ 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的调控作用 ‎【解析】‎ A‎.锌不能置换出镁,不能形成原电池反应; B.铜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粗铜含有铁、锌、金、银等金属,比铜活泼的可被氧化.‎ ‎【解答】‎ A‎.锌不能置换出镁,不能形成原电池反应,不能加快反应速率,故A错误; B.铜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反应为Cu−2e‎−‎=Cu‎2+‎,故B错误; C.阳极发生氧化反应,CN‎−‎在阳极被氧化为N‎2‎和CO‎2‎,故C错误; D.粗铜含有铁、锌、金、银等金属,比铜活泼的可被氧化,金、银以单质存在,故D正确; 故选D。‎ ‎16.‎ ‎【答案】‎ B ‎【考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解析】‎ 勒沙特列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勒沙特列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 ‎【解答】‎ A‎.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加热后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氨气的逸出,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错误; B.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较高不利于提高原料利用率,工业合成氨的温度选择‎700K,主要考虑反应速率及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正确; C.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Cl‎2‎‎+H‎2‎O⇌HCl+HClO,由于饱和食盐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相当于氯气溶于水的反应中增加了大量的生成物氯离子,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氯气溶解量减小,可以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错误; D.对‎2NO‎2‎⇌‎N‎2‎O‎4‎平衡体系增加压强,体积变小,浓度增大,颜色变深,同时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变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错误; 故选B。‎ ‎17.‎ ‎【答案】‎ D ‎【考点】‎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 A‎.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一定不相等,但各组分的浓度可能相等; B.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了反应限度时,浓度将不再变化; C.对应可逆反应,达到反应限度时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 D.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改变条件后化学平衡会被破坏,然后从新达到平衡。‎ ‎【解答】‎ A‎.可逆反应达到反应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没有达到反应限度之前,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一定不相等,但各物质的浓度可能不相等,也可能相等,故A正确; B.炼铁高炉尾气中CO含量不随高炉高度改变而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反应限度,故B正确; C.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中反应物转化率逐渐增大,达到反应限度时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则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故C正确; D.改变反应条件,可逆反应的限度是可以改变的,故D错误; 故选D。‎ ‎18.‎ ‎【答案】‎ B ‎【考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 NH‎2‎COONH‎4‎(s)⇌2NH‎3‎(g)+CO‎2‎(g)‎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百分含量等不再变化,以此分析解答。‎ ‎【解答】‎ A‎.当v(NH‎3‎‎)‎正=v(NH‎3‎‎)‎逆或v(NH‎3‎‎)‎正=2v(CO‎2‎‎)‎逆时,即该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2v(NH‎3‎)=v(CO‎2‎)‎不能表明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故A错误; B.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故B正确; C.混合气体是氨气和二氧化碳按物质的量之比为‎2:1‎混合而成,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故C错误; D.容器中混合气体是NH‎3‎和CO‎2‎按物质的量之比为‎2:1‎混合而成,NH‎3‎的体积分数始终为‎2‎‎3‎,故D错误; 故选B。‎ ‎19.‎ ‎【答案】‎ A ‎【考点】‎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 ‎【解析】‎ 根据总反应式结合化合价的变化判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物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解答】‎ 由Cd(OH‎)‎‎2‎+2Ni(OH‎)‎‎2‎‎⇌‎放电充电Cd+2NiO(OH)+2H‎2‎O可知,放电时Cd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在原电池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则Cd为原电池的负极,故选A。‎ ‎20.‎ ‎【答案】‎ D ‎【考点】‎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原电池原理,难度不大,掌握原电池原理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 A.由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知,氢氧燃料电池在工作时不会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故A正确; B.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入H‎2‎的a极为负极,电子由a极经外电路流向b极,故B正确; C.b极是氧气得电子产生水,故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故C正确;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产生了水,相当于稀释装置中的硫酸,硫酸的浓度会减小,故D错误; 故选D。‎ ‎21.‎ ‎【答案】‎ D ‎【考点】‎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 A‎.电解质溶液的电离是在水的作用下电解质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与是否通电无关; B.钢铁的电化学腐蚀中,负极上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C.电解硝酸钠溶液时,阳极上OH‎−‎失电子生成氧气、阴极上H‎+‎得电子生成氢气,实质上是电解水,溶液中硝酸钠浓度增大; D.铅蓄电池充电时,标示“+”的接线柱连电源的正极作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解答】‎ A‎.电解质溶液的电离是在水的作用下电解质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与是否通电无关,故A错误; B.钢铁的电化学腐蚀中,氧气在正极得电子,正极上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B错误; C.电解硝酸钠溶液时,阳极上OH‎−‎失电子生成氧气、阴极上H‎+‎得电子生成氢气,实质上是电解水,溶液中硝酸钠浓度增大,故C错误; D.铅蓄电池充电时,标示“+”的接线柱连电源的正极作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PbSO‎4‎(s)−2e‎−‎+2H‎2‎O(l)=PbO‎2‎(s)+4H‎+‎(aq)+SO‎4‎‎2−‎(aq)‎,故D正确; 故选D。‎ ‎22.‎ ‎【答案】‎ D ‎【考点】‎ 共价键概念及判断 原子半径及其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解析】‎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X为O;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其原子序数大于O,则Y为Na;Z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其原子序数大于Na,则Z为Al;W与X属于同一主族,则W为S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且原子序数大于X,则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ⅢA族,且原子序数大于Y,则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且为短周期元素,则W为S元素。综上,X、Y、Z、W分别是O、Na、Al、S元素。 A.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r(Y)>r(Z)>r(W)‎,故A错误; B.氧化钠中只含离子键,过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故B错误;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Na>Al,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Y>Z,故C错误;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O>S,则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X>W,故D正确; 故选D。‎ ‎23.‎ ‎【答案】‎ C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反应热和焓变 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化学键 同位素及其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化学键及反应热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相关概念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 ‎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氧气,反应过程中既有过氧化钠中离子键、O−O非极性共价键和水分子中H−O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也有氢氧化钠中离子键、O−H极性共价键和氧气中O−O非极性共价键的生成,故正确; ②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故错误; ③氢键是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故错误; ④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不一定存在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单质分子中不含有共价键,故错误; ⑤‎5.6g铁粉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可形成铁铜原电池,能够加快生成氢气的速率,但是与盐酸反应的铁减少,则生成氢气的量减少,故错误; ⑥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故正确; ⑦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的ΔH,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的条件无关,故正确; 故①⑥⑦说法正确, 故选C。‎ ‎24.‎ ‎【答案】‎ D ‎【考点】‎ 电子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氯离子是阴离子,应表示出其最外层的电子数,故氯化铵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HClO中O原子分别与H原子、Cl原子形成共价键,故次氯酸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用电子式表示MgCl‎2‎的形成过程应为:,故C错误; D.H原子和Cl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相结合,故其形成过程为,故D正确; 故选D。‎ ‎25.‎ ‎【答案】‎ A ‎【考点】‎ 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到达平衡的时间就越少,因此T‎2‎‎>‎T‎1‎;同理压强越大,反应越快,到达平衡的时间就越少,因此P‎1‎‎>‎P‎2‎; 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水蒸气的含量降低,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水蒸气的含量增大,符合图象,故A正确; B.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水蒸气的含量增大,反应是一个体积不变的,压强对水蒸气的含量不影响,不符合图象,故B错误; C.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水蒸气的含量增大,正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水蒸气的含量减小,不符合图象,故C错误; D.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水蒸气的含量降低,正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水蒸气的含量减小,不符合图象,故D错误; 故选A.‎ 二、解答题 ‎【答案】‎ ‎(1)第二周期ⅣA族 ‎(2)‎S‎2−‎‎>O‎2−‎>Na‎+‎ ‎(3)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4)‎HClO‎4‎>H‎2‎SO‎4‎ ‎(5)‎c ‎【考点】‎ 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化学键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有A、B、C、D、E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由A到E逐渐增大,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A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A为碳元素;B的阴离子和C的阳离子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C处于第三周期、B处于第二周期,在通常状况下,B的单质是气体,‎0.1molB的气体与足量的氢气完全反应共有‎0.4mol电子转移,B元素表现‎−2‎价,则B为O元素;C的单质在点燃时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生成淡黄色的固体,此淡黄色固体能与AB‎2‎(CO‎2‎)‎反应可生成B的单质‎(O‎2‎)‎,则C为Na;D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D,则D为S元素,则E为Cl。 (1)A为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ⅣA族。‎ ‎(2)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S‎2−‎‎>O‎2−‎>Na‎+‎。‎ ‎(3)④中淡黄色固体为Na‎2‎O‎2‎,所含化学键类型为:Na‎+‎与O‎2‎‎2−‎之间的离子键、O与O之间的非极性共价键。‎ ‎(4)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D为S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2‎SO‎4‎,E为C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ClO‎4‎,其酸性强弱为:HClO‎4‎>H‎2‎SO‎4‎。‎ ‎(5)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E的简单气态氢化物HCl比D的简单气态氢化物H‎2‎S稳定,故a错误; b.C为钠元素,E为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Cl,其焰色反应呈黄色,故b错误; c.A为碳,B为氧,物质AB‎2‎是CO‎2‎,结构式为O=C=O,故c正确; 故选c。‎ ‎【答案】‎ ‎(1)①bc,‎a ‎(2)①变深,变浅,②变深 ‎(3)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考点】‎ 探究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解析】‎ ‎(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进行判断。‎ ‎(2)①浓度:Fe(SCN‎)‎‎3‎为血红色,加入浓FeCl‎3‎溶液后,铁离子浓度增大,平衡向着正向移动;加入浓KSCN溶液后,增大了SCN‎−‎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加入NaOH固体后,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三价铁离子的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 ②温度:升高温度后球内红棕色变深;放入冷水中,球内红棕色变浅,‎ ‎(3)根据(2)中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行解答.‎ ‎【解答】‎ ‎(1)反应A.‎2NO‎2‎(g)⇌N‎2‎O‎4‎ (g)ΔH<0‎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可以研究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反应为放热反应,可以研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增大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平衡不好判断;故A适用于研究温度、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故bc正确; 反应B.FeCl‎3‎+3KSCN⇌Fe(SCN‎)‎‎3‎+3KCl在溶液中进行,压强不影响平衡,未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无法判断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只有浓度可以影响平衡,则B适合研究浓度对平衡的影响,故a正确。‎ ‎(2)①浓度:加入浓FeCl‎3‎溶液后,平衡向着正向移动,Fe(SCN‎)‎‎3‎浓度增大,则混合溶液红色变深;加入NaOH固体后,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三价铁离子的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混合溶液红色变浅; ②温度:因为反应‎2NO‎2‎(g)⇌N‎2‎O‎4‎(g)‎ ΔH<0‎,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后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氮浓度增大,球内红棕色变深。‎ ‎(3)根据(2)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知道: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即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答案】‎ ‎(1)不是 ‎(2)‎c ‎(3)‎‎0.1‎ ‎(4)Ⅰ铁,Ⅱ①Cu‎2+‎+2e‎−‎=Cu,②‎‎1.28‎ ‎【考点】‎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电解池电极反应式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解析】‎ ‎ ‎ ‎ ‎ ‎ ‎ ‎ ‎ ‎【解答】‎ ‎(1)并不是所有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只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 ‎(2)该装置构成原电池,Zn是负极,Cu是正极。 a.在正极Cu附近溶液中的H‎+‎获得电子变为氢气,Cu棒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b.Zn是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所以溶液中c(Zn‎2+‎)‎增大,故错误; c.由于反应不断消耗H‎+‎,所以溶液的c(H‎+‎)‎逐渐降低,故正确; d.SO‎4‎‎2−‎不参加反应,其浓度不变,故错误; 故选c。‎ ‎(3)在‎2Ag‎+‎+Cu=Cu‎2+‎+2Ag反应中,铜失电子作负极,电极反应为Cu−2e‎−‎=Cu‎2+‎,银得电子作正极,电极反应为Ag‎+‎+e‎−‎=Ag,原电池工作时,负极铜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铜离子,铜的质量逐渐减少,溶液中的银离子在正极银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银,所以正极增重的质量就是析出银的质量,当银电极质量增加‎10.8g时,n(Ag)=‎10.8g‎108g/mol=0.1mol,根据正极电极反应可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 ‎(4)ⅠX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Y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因此若要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银,则X电极的材料是铁; Ⅱ①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铜,电解液a选用CuSO‎4‎溶液,则X电极是精铜,铜离子放电,X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②假若电路中有‎0.04mol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电子通过时,则根据Cu‎2+‎+2e‎−‎=Cu可知阴极析出‎0.02mol铜,因此阴极增重‎0.02mol×64g/mol=‎1.28g。‎ ‎【答案】‎ ‎(1)‎‎0.0175mol⋅L‎−1‎⋅min‎−1‎ ‎(2)‎‎40%‎ ‎(3)‎AC ‎(4)①‎>‎③‎>‎②‎ ‎【考点】‎ 化学平衡的计算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解析】‎ ‎ ‎ ‎ ‎ ‎ ‎ ‎ ‎ ‎【解答】‎ ‎(1)‎0∼20min内,H‎2‎消耗了‎1mol−0.65mol=0.35mol,反应速率为v(H‎2‎)=‎0.35mol‎2L‎20min=0.00875mol⋅L‎−1‎⋅min‎−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HI)=2v(H‎2‎)=2×0.00875mol⋅L‎−1‎⋅min‎−1‎=0.0175mol⋅L‎−1‎⋅min‎−1‎。‎ ‎(2)列出三段式:                    H‎2‎‎(g)+I‎2‎(g)⇌2HI(g)‎ 初始‎(mol)‎     ‎1‎          ‎1‎            ‎0‎ 转化‎(mol)‎    ‎0.4‎       ‎0.4‎          ‎0.8‎ 平衡‎(mol)‎    ‎0.6‎       ‎0.6‎          ‎0.8‎ 则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内HI的体积分数为‎0.8‎‎0.6+0.6+0.8‎‎×100%=40%‎。‎ ‎(3)A.碘蒸气是紫色的,当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不变,则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可以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正确; B.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压强始终不变,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达平衡状态,故错误; C.H‎2‎、I‎2‎、HI三种气体体积分数不再改变,该反应体系中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则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可以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知,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所以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气体密度始终不变,所以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 故选AC。‎ ‎(4)反应H‎2‎‎(g)+I‎2‎(g)⇌2HI(g)‎,以氢气的反应速率为标准进行判断; ①v(H‎2‎)=0.02mol⋅L‎−1‎⋅‎s‎−1‎,即v(H‎2‎)=1.2mol⋅L‎−1‎⋅min‎−1‎; ②v(I‎2‎)=0.32mol⋅L‎−1‎⋅‎min‎−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此时v(H‎2‎)=0.32mol⋅L‎−1‎⋅‎min‎−1‎; ③v(HI)=0.84mol⋅L‎−1‎⋅‎min‎−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此时v(H‎2‎)=‎0.84mol⋅L‎−1‎⋅‎min‎−1‎‎2‎=0.42mol⋅L‎−1‎⋅‎min‎−1‎; 则反应进行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①‎>‎③‎>‎②。‎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