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MB
  • 2021-08-23 发布

高二化学教案:第19讲-会考综合练习(一)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会考综合练习(一)‎ 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重点、难点,需要掌握的方法技巧 重点 ‎1.高一年级的所有重点内容 难点 高一年级所有的难点内容 ‎【教学建议】检测学生内容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后面的复习。‎ 1. 下列固体中,哪一种显黑色 A .Fe3O4 B. Al2O3 C. MgO D. Fe2O3‎ 2. 下列物质中,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A.Cl2 B.SO3 C.SO2 D.活性炭 3. 某烧碱部分变质后,生成了少量纯碱,要除去纯碱杂质,需适量的 A.盐酸 B.二氧化碳 C.氢氧化钙 D.氯化钙 ‎4.下列属于同位素的一组物质是 A.镁条,镁粉 B.Na2O,Na2O2 C.氕,氘,氚 D.‎ ‎5.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  A.降低噪音干扰       B.降低汽油成本  C.避免铅污染大气      D.铅资源短缺 6.下列物质在光照条件下不发生分解反应的是 A. CaO B. HClO C. HNO3 D. AgI ‎7. 下列各组气体中,通常情况下能共存,并都能用浓硫酸或碱石灰干燥的是 A.SO2,H2S,O2 B.CH4,H2,CO ‎ C.NH3,H2,N2 D.HCl,Cl2,CO2‎ ‎8.下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最大的是 A.0.8molN2 B.11.2LCO2 C.0.9gH2 D.8gO2‎ ‎9.1995年美国教授Lagow报道,他制得了碳的第四种同素异形体——链式炔碳:‎ V2O5‎ ‎…-C≡-C≡C-C≡C—…。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300—500个碳原子,性质很活跃。据此判断链式炔碳的熔点,估计比金刚石 A.高 B.低 C.相等 D.无法判断 ‎10.下列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 甲烷的结构式: B. 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 C. 氯化钠的电子式: D. 乙炔的分子式:C2H4‎ ‎11.可以跟水反应,且反应后溶液的PH值小于7的是 A. Cl2 B. K C. NH3 D. SiO2‎ ‎12.下列试剂保存方法或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盛浓硝酸、硝酸银用棕色试剂瓶,并置于阴凉处 ‎ B. 用带玻璃塞的磨口玻璃瓶盛氢氧化钠 ‎ C. 金属钠、钾通常保存在煤油里 ‎ D. 可用(NH4)2SO4代替NH4Cl与消石灰混合加热制取NH3‎ ‎13. 下列反应中,SO2属于氧化剂的是 A. SO2+H2O H2SO3 B. SO2+2NaOH → Na2SO4+H2O ‎ ‎ C. 2SO2+O2 2SO3 D. SO2+2H2S → 3S↓+2H2O ‎14. 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浓H2SO4 ‎ ‎170℃‎ ‎ A. 2NaI+Cl2 → 2NaCl+I2 B. CH2=CH2+Br2 → CH2Br CH2Br Br 催化剂 C. +Br2 +HBr D. CH3CH2OH CH2=CH2↑+H2O ‎ ‎15. 在相同条件下,下列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HI>HBr>HCl>HF B. HCl>HBr>HI>HF ‎ C. HBr>HI>HF>HCl D. HF>HCl>HBr>HI ‎16.下列关于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FeSO4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 B. 铁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第Ⅷ族 ‎ C. 在化合物中,铁通常呈现为+2,+3价 ‎ D. 通常情况下,铁丝在氯气里燃烧时生成FeCl3‎ ‎1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 B.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质量相等 ‎ C.等质量的CO和CO2中所含碳原子个数相等 ‎ D.500mL硫酸溶液中,含硫酸98g,其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18.某二价金属阳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其质量数为40,则它的原子核内中子数是 ‎ A. 18 B. 20 C. 22 D. 24‎ ‎19.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时,需要3倍于其体积的氧气。产生2倍于其体积的二氧化碳。该有机物质可能是 ‎ A. C3H6 B. CH3COOH C. C2H5OH D. CH3CHO ‎20.下列溶液中,阴离子浓度最大的是 ‎ A. 0.5mol/L H2SO4溶液50mL B. 0.6mol/L Al2(SO4)3溶液35mL ‎ C. 0.8mol/L NaCl溶液70mL D. 0.7mol/L Na2CO3溶液60mL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C C A B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C D D D B C B ‎【教学建议】后面的内容为高一年级的所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前面检测的学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可以适当删除。‎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1. 古典原子论 1) 惠施: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2) 墨子:物质分割是有一定条件的,提出了“端”的概念 3) 德谟克利特:物质是不可以无限分下去的, 它的最小单位叫原子(atom)。‎ 2. 近代原子论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 ‎ ‎ 他将古代思辨、模糊的原子假设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 葡萄干面包模型 ‎1903年,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他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就像葡萄干面包一样。‎ 二、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1.X射线(伦琴):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认为一切发生荧光的物质都会发出X射线。‎ ‎2.元素放射性——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 ‎3.放射性的进一步研究——卢瑟福 实验结论一:‎ 本质 性质 α射线 氦离子流 带正电荷,穿透力最差 β射线 电子流 带负电荷,穿透力稍强 γ射线 电磁波 不带电荷,穿透力最强 实验结论二:‎ 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与带负电的电子 三、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卢瑟福的α粒子的散射实验 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能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o,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o。‎ 结论:现象1:绝大部分α粒子都直接穿了过去。 ‎ 结论:原子是中空的。‎ 现象2: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发生了偏移,个别粒子偏转了180°,弹了回来。‎ 结论:原子中存在一个体积很小、正电荷集中、质量很大的核。‎ ‎2.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1 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2.构成原子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元素符号角标的意义 ‎:化合价 A:质量数 Z:质子数 ‎ :离子带电荷数 c:原子个数 ‎ 二、同位素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种原子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的原子。同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中子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原子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同素异形体和同位素 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3.特性 ‎(1)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2)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不变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 以一个碳126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它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 定义 区别 原子质量数 在忽略电子质量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相对质量取整数相加所得的数值 对原子而言是整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微粒(原子、离子)的真实质量与126C质量的1/12的比值 对微粒而言,与同位素的丰度无关,不为整数 同位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数值上等于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 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同位素丰度的加和 对元素而言,与同位素的丰度有关,不为整数 ‎1.3揭示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 一、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电子式 ‎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2.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描述 ‎(1)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能表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的排布 ‎(2)电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核和内层电子,并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来表示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电子式一般只适用于表示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 二、初步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 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分层排布。每个电子层所能容纳得最多电子数为K层2个,L层8个,M层18个……符合2n²。(n为电子层数)‎ 2. 每个电子层作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K层为2个)。当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K层为2)时,就达到了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3.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 4. 达到8电子时就是稳定结构,达到稳定结构(K层为2电子)的原子就是稀有气体原子。 ‎ 三、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K层为2个电子),是稳定结构,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2.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K层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3.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得电子而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4. ‎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1H ‎(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 ‎(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9)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四、离子 ‎1.定义: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称为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离子带电状况:离子或原子的结构和带电状况是不同的。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3.离子半径的比较 ‎(1)同一元素: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H—)>r(H)>r(H+)‎ ‎(2)同一主族:周期表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离子半径逐渐增大。如r(Cs+)>r(Rb+)>r(K+)>r(Na+)>r(Li+)‎ ‎(3)同电子数: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不同元素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如r(O2—)>r(F—)>r(Na+)>r(Mg2+)>r(Al3+)‎ ‎ 电子式的书写 ‎ ①原子的电子式 ‎ 由于中性原子既没有得电子,也没有失电子,所以书写电子式时应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排列在元素符号周围。排列方式为在元素符号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每个方 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例如:。‎ ‎ ②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 ‎ 金属原子在形成阳离子时,最外层电子已经失去,但电子式仅画出最外层电子,所以在画阳离子的电子式时,就不再画出原最外层电子,但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所以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即为离子符号。如钠离子的电子式为Na+;镁离子的电子式为Mg2+,氢离子也与它们类似,表示为H+。‎ ‎ ③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 ‎ 一般非金属原子在形成阴离子时,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这些电子都应画出,并将符号用“[]”括上,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电荷的表示方法同于离子符号。例如,、、。‎ ‎④根离子的电子式 ‎ 根离子中,若不同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画法同共价化合物,因根离子带有电荷,所以应把符号用“[]”括起来,右上角标出电荷数。例如,铵根阳离子:;氢氧根离子:。‎ ‎2.1 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一、海水晒盐 ‎1.原理: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并进一步使食盐结晶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除去不溶性杂质:溶解、过滤、蒸发 过滤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时注意: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只有少量的液体时停止加热 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溶解时搅拌,加速固体溶解;过滤时引流,防止液体溅出;蒸发时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除去可溶性杂质 ‎ 先加稍过量的BaCl2除去Na2SO4,再加稍过量的Na2CO3除去CaCl2和过量的BaCl2 ,再加稍过量的NaOH除去MgCl2,用过滤法除掉所有沉淀,加适量稀盐酸将溶液的pH调为7,最后加热蒸发得到纯净的食盐。‎ 二、中国现代化工之母——氯碱工业 ‎ 1.氯碱工业是指工业上生产氯气和烧碱 ‎2.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可用右图表示:‎ 按右图装置进行电解,我们会看到如下现象:①在阴极附近溶液变红;②阴极和阳极分别产生气体。我们已经知道,溶液遇酚酞变红表明有碱性物质生成,根据溶液中存在的元素分析,生成的碱性物质应该是氢氧化钠。阴极和阳极分别产生氢气和氯气。‎ ‎3.反应产物及检验 ‎(1)阴极(接直流电源负极)上产生氢气。收集阴极上产生的无色气体,进行点燃,看到气体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阳极(接直流电源正极)上产生氯气。收集阳极上产生的黄绿色气体,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白色)检验该气体,观察到试纸变蓝。‎ ‎(3)在阴极周围可观察到溶液变红。这表明在阴极区生成NaOH,而使酚酞变红 ‎4.反应化学方程式:2NaCl+2H2O2NaOH+H2↑+Cl2↑‎ 三、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盐酸和烧碱 ‎1.将氯气和氢气化合,生成氯化氢,溶于水后得到盐酸。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盐酸中含有H+、Cl—及微量的OH—,还有水分子。浓盐酸在空气中冒白雾。‎ ‎2.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构成的微粒是氯化氢分子,极易溶于水 ‎3.氯化氢的制法 ‎(1)工业制法:H2+Cl22HCl(火焰苍白色)‎ ‎(2)实验室制法:H2SO4(浓)+NaClNaHSO4+HCl↑‎ ‎4.氢氧化钠是一元强碱,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全部电离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2.2 海水中的氯 一、氯气性质的研究 ‎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铁丝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棕褐色的烟;2Fe+3Cl22FeCl3‎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安静的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H2+Cl22HCl ‎(3)氯气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2NaOH+Cl2NaCl+NaClO ‎(4)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漂白作用:Cl2+H2OHCl+HClO ‎3.液氯和氯水的组分及作用 ‎(1)液氯:液氯是纯净物,由氯气分子构成,具有Cl2的化学性质 ‎(2)氯水:氯水是氯气溶于水所形成的混合物。在氯水中含有多种微粒:Cl2、H2O和HClO三种分子,H+、Cl﹣、ClO﹣及OH﹣四种离子 氯水中含有的微粒 相关的化学性质 Cl2‎ 较强氧化性,能和金属、非金属直接反应,能与NaBr、KI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HClO 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质褪色,灭杀水中的细菌 H+‎ 具有酸的性质 Cl﹣‎ 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沉淀 二、漂粉精和水的消毒 ‎1.次氯酸的漂白性 ‎2.漂粉精(主要成分:次氯酸钙、氯化钙;有效成分:次氯酸钙)‎ ‎(1)制造: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次氯酸钙在酸性溶液中,生成具有消毒作用的次氯酸 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三、探究气体体积的规律 ‎1.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温度、压强 ‎2.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 ‎(1)气体的物质的量——及气体分子的多少 ‎(2)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决定于气体的温度与压强(同温同压下,各种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3)气体分子的大小——气体分子的直径约为气体分子间距离的1/10,所以气体分子的大小基本上不影响气体体积的大小 ‎3.标准状况:温度为0℃、压强为101kPa ‎4.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单位L/mol,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在室温和101 kPa时,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4 L。‎ ‎5.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伽德罗定律: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里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 ‎①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 ‎②同温同体积下,不同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 ‎③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不同气体所占的体积之比与其摩尔质量成反比 ‎④同温同压同体积时,不同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摩尔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 ‎2.3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一、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溴和碘 ‎1.溴的物理性质:溴是一种深红棕色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在空气中会迅速挥发成红棕色的溴蒸气。溴具有刺激性气味,溴的蒸气有毒,且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特殊性:‎ ‎①液溴极易挥发,所以要保存在棕色瓶中,表面覆盖一层水,且液溴会使橡胶老化,试剂瓶不能用橡胶塞 ‎②Br2的CCl4层显橙色 ‎2.溴的提取:‎ ‎(1)富集:蒸发浓缩,制取海盐所得苦卤中,溴离子浓度可达6g/L ‎(2)氧化:通入氯气,使溴离子氧化成单质 ‎ ‎(3)提取粗溴:向苦卤中吹入热空气,使溴挥发,冷凝后即得粗溴 ‎(4)粗溴提纯:Br2→Br—→Br2。通入SO2:Br2+SO2+2H2O→2HBr+H2SO4;再次用Cl2氧化,吹入热空气或水蒸气,使溴逸出,即可得高纯液溴。‎ ‎3.碘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碘是一种紫黑色的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几乎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酒精、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单质碘加热时,不经过熔化直接变成紫红色蒸气,这种由固态不经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碘蒸气遇冷后,又重新凝聚成固体的单质碘。‎ 碘的特殊性:‎ ‎①AgI可用于人工降雨;②I2遇淀粉变蓝;③I2易升华 ‎4.碘的提取:‎ ‎(1)从海洋植物中得到碘离子:将海带晒干,灼烧成灰,用水溶解浸泡,使I—进入水中,过滤,除灰渣 ‎(2)氧化:通入氯气,使I—转化为I2‎ ‎(3)提取碘:用四氯化碳萃取,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得粗碘,利用升华法得到纯净的碘单质 ‎ ‎5‎ ‎.卤素单质的性质变化规律:颜色逐渐加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水溶性逐渐减小,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卤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溴和碘在不同溶剂中所生成溶液(由稀到浓)的颜色变化 水 苯 酒精汽油 四氯化碳 Br2‎ 黄橙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I2‎ 深黄褐 淡紫紫红 褐色 紫深紫 密度 ‎—‎ 比 水 轻 比 水 轻 比 水 重 ‎(1)与金属反应: 2Fe + 3Cl22FeCl3 ‎ ‎*①常温下,干燥的氯气可贮存于钢瓶中,潮湿的不可 ‎ ② Fe + I2 FeI2 碘不可贮存在钢瓶中 ‎ 结论:从氟到碘,氧化性减弱。‎ ‎(2)与非金属反应 H2 + F2 2HF (低温、黑暗处爆炸)‎ H2 + Cl2 2HCl (点燃或加热,安静地燃烧或爆炸)‎ H2 + Br22HBr (加热到500℃,反应较快)‎ H2 + I2 2HI (持续加热,反应较慢且同时有分解)‎ 归纳:①反应条件:逐渐增强;②反应速度:逐渐减慢;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④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增强;⑤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结论:从氟到碘,氧化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 X2 + H2O HX +HXO (一般指Cl2、Br2、I2)‎ ‎* 2F2 + 2H2O 4HF + O2↑‎ 规律:和水的反应程度逐渐减小。‎ 结论:从氟到碘,氧化性逐渐减弱。‎ ‎(4)与碱溶液的反应 X2 + 2NaOH NaX + NaXO +H2O(Cl2、Br2、I2)‎ ‎* 2F2 + 2NaOH 2NaF + H2O + OF2↑‎ 二、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从本质上来看,有电子转移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则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1)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 ‎(2)反应的先后规律:在溶液中如果存在多种氧化剂,当向溶液中加入一种还原剂时,还原剂先把氧化性强的氧化剂还原,反之亦然。‎ ‎(3)归中规律:同一种元素不同价态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高价态+低价态中间价态 ‎(4)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指的是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非得失电子数的多少。越容易得电子,氧化性越强;越容易失电子,还原性越强。‎ ‎①根据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判断:一般地,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剂 ‎②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氧化剂(或还原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或氧化剂)时,如还原产物(或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进行判断 ‎③根据产物的氧化或还原程度来判断 ‎④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判断:一般地,对于具有多种化合价的元素来说,元素的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元素的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⑤根据元素的金属或非金属活泼性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而相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而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Cl2、Br2、I2、O2、O3‎ ‎②高价态金属阳离子:Fe3+、Cu2+、Ag+‎ ‎③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MnO2、KMnO4、HNO3、H2SO4(浓)‎ ‎④其他:Na2O2、H2O2‎ ‎(2)还原剂 ‎①活泼或较活泼金属:K、Ca、Na、Fe ‎②低价金属阳离子:Cu+、Fe2+‎ ‎③非金属阴离子:S2—、I—、Br —‎ ‎④某些非金属单质:H2、C ‎⑤较低价态的化合物:CO、NH3、SO2、H2S 三、怎样检验Cl —、Br —、I—‎ ‎1. Cl—、Br —、I—的检验 离子 使用试剂 现象 Cl —‎ AgNO3+HNO3‎ 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Br —‎ ‎①AgNO3+HNO3‎ ‎②氯水和CCl4(苯)‎ ‎①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淡黄色沉淀 ‎②下层(上层)呈橙红色 I —‎ ‎①AgNO3+HNO3‎ ‎②氯水+淀粉 ‎③氯水和CCl4‎ ‎①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黄色沉淀 ‎②溶液变蓝色 ‎③下层(上层)呈紫红色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它更能体现反应的实质。‎ 四、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 ‎1.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间的计量关系 ‎(1)质量关系:各种不同物质间的质量比例关系 ‎(2)物质的量关系:各种不同物质间的物质的量比例关系 ‎(3)微粒个数关系:各种不同物质间的微粒个数比例关系 ‎(4)体积关系:各种不同气体物质间的体积(同温同压)比例关系 ‎(5)压强关系:各种不同气体物质间的压强(同温同容)比例关系 ‎2.过量计算中判断反应物过量的方法 ‎(1)当给出反应物的质量相同时,比较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相对分子质量小的那种反应物过量 ‎(2)当给出的反应物质量不同时,比较其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反应物质量大小。‎ ‎(3)对比反应物的质量。假设一种完全反应,而设另一种为未知,把所求的结果与其实际量相比较,如果理论值小于实际值,则说明假设成立。反之,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另一种完全反应。‎ ‎3.1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一、性能各异的物质 各种元素的原子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构建成性能各异的物质。‎ 二、化学键 ‎1.定义:物质中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2.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3.2离子键 一、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 ‎1.当原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大多有使其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 ‎2.活泼的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倾向于失去电子;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倾向于得到电子。‎ ‎3.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反应时,是通过得失电子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进行反应时,因它们都不易失去电子,只有通过电子的共用来达到稳定结构。‎ 二、离子键的形成 ‎1.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2.金属阳离子与非金属阴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吸引作用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当两种离子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作用达到了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 ‎3.一般来说,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典型的离子键 ‎(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不一定全是离子键,如AlCl3、AlBr3、FeCl3等是共价键 ‎(2)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以形成离子键,如铵盐:NH4Cl、NH4NO3、(NH4)2SO4等 ‎(4)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就越强。‎ 三、离子的结构特征 ‎1.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所带电荷与原子形成离子键时的得失电子有关。‎ ‎3.某些元素所形成的离子的电子层是饱和的 ‎4.离子的结构特征还有离子半径等。离子的结构特征是影响由离子键形成的物质性质的主要因素。‎ 四、离子化合物 ‎1.定义:以离子键结合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除了一定含有离子键之外,还可能含有共价键。如:NaOH、NH4Cl、Na2O2、CaC2。‎ ‎2.常温常压下,离子化合物一般都是晶体,在离子化合物的晶体中,阴阳离子按一定规律作空间排列。‎ ‎3.离子化合物在气化成气态时,以分子形式存在,但在常温下,离子化合物总是以固态形式存在。所以,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无“分子式”这个概念,只有“化学式”概念。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只表示组成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 ‎4.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间存在强烈的静电作用(即离子键),因此,离子化合物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硬度也较大。高温下,由于离子键受热被破坏,离子可以自由运动,故离子化合物受热融化时可以导电。但离子化合物溶于水后,由于水分子作用,离子键也被破坏而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故离子化合物溶于水也能导电。‎ ‎3.3 共价键 一、共价键的形成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2.共价化合物: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其原子间全部是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二、共价分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一般都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而结合在一起的 ‎1.共价分子:分子中原子之间全部是共价键的叫做共价分子 ‎2.共价分子构成的物质,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其最小组成单元是分子,因此,与离子化合物不同,共价分子的化学式就是分子式 ‎3.在共价分子中,除了原子间存在这强烈的共价键作用外,分子之间还存在比化学键弱得多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大量分子聚集成气、液或固态。所以共价分子构成的物质溶、沸点较低,硬度较小。‎ 三、原子以共价键直接构成物质 ‎1.原子可以通过共价键直接构成固体 ‎2.不同种原子也可以通过共价键直接构成化合物。‎ ‎ 离子键和化学键的比较 化学键 离子键 共价键 非极性 极性 配位键 本质 阴阳离子间静电作用 原子间共用电子对无偏向 原子间共用电子对有偏向 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由一方原子提供 存在 离子晶体的结构粒子间,即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间 同种非金属间 不同非金属间 不同非金属间 决定键能大小的因素 ‎①离子电荷数越大,键能越大 ‎②离子半径越小,键能越大 ‎①原子半径越小,键能越大 ‎②键长越短,键能越大 键能影响性质 影响离子晶体的硬度、熔沸点 影响原子晶体的硬度、熔沸点 ‎ ‎ 判断与区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方法 判断方法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不同 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如:NaH、KOH、Mg3N2等)‎ 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如:AlCl3、H2SO4、CO2、NH3、SiO2等)‎ 组成元素不同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形成离子化合物,但不能绝对化,如AlCl3、FeBr3属于共价化合物(极少数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 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铵盐等除外)‎ 物质的类别不同 活泼金属氧化物、碱和绝大多数盐等 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等 熔沸点高低不同 离子化合物一般具有较高熔沸点(如:NaCl熔点801℃,沸点1413℃)‎ 共价化合物除原子晶体熔沸点很高外,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如:AlCl3的熔点是190℃,沸点182.7℃)‎ ‎ 三种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结构 构成晶体的微粒 阴离子、阳离子 原子 分子 相互作用 离子键 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 性质 硬度 较大 很大 很小 熔沸点 较高 很高 很低 导电、传热 固体不导电,熔化或溶于水后导电 一般不导电 一般不导电 溶解性 易溶于极性溶剂 难溶 相似相溶 实例 盐、强碱等 金刚石、二氧化硅、晶体硅、碳化硅 ‎(非)极性分子晶体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及其规律 ‎(1)不同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类晶体:‎ ‎①原子晶体的熔沸点取决于共价键的键长和键能,键能越大,键长越短,熔沸点越高,如晶体硅<金刚砂(SiC)<金刚石 ‎②离子晶体的熔沸点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一般来讲,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KF<KCl<KBr ‎③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与分子内化学键的强弱无关),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强,其熔沸点也增大,如F2<Cl2<Br2<I2‎ ‎(3)借助常识判断:如Na>HAc>H2O,W>Si>NaCl ‎4.1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一、能量的守恒与转化 ‎1.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各种形式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的转化 二、溶解的过程和溶解热现象 ‎1.溶解的两个过程 ‎(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受到水分子的作用,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分子或离子之间的引力,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这是一个物理过程 ‎(2)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一个化学过程 ‎2.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质微粒扩散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所放出热量的相对大小 ‎3.综上所述,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放热或吸热现象,则是溶质微粒在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总效应。‎ 三、溶解和结晶 ‎1.结晶:将固体溶质的水溶液放在敞口的容器中让水慢慢地蒸发,或改变溶液的温度,都可能使晶态溶质从溶液中析出,这个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和溶解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 ‎3.溶解平衡:在单位时间内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时,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率等于结晶的速率,这时从表面看,固体溶质不再减少,也不再增加,我们称之为达到了溶解平衡 ‎4.随着温度变化而溶解度变化不大的物质,一般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改变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使溶质结晶析出。‎ ‎5.晶体和结晶水合物 ‎(1)晶体:自发形成且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叫做晶体 ‎(2)结晶水合物:有些晶体在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时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含有水分子的晶体叫结晶水合物 ‎6.风化和潮解 ‎(1)风化:有些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不太稳定,在室温下和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2)潮解:有些晶体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晶体的表面逐渐形成溶液,这种现象叫做潮解。‎ ‎4.2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反应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反应的热效应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3.“Q”是热量的符号,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放出热量,在反应式右方用“+Q”表示;吸收热量,在反应式右方用“-Q”表示。‎ ‎4.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看成是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或者是热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的能量而被储存起来的过程。‎ ‎5.反应热:当化学反应过程释放出或吸收的能量表现为热量时,反应物具有的能量总和与生成物具有能量总和的差值,即反应热。大量事实表明,物质化合时,放出能量越多,生成物的热稳定性越大。因此,在化合反应中生成相等物质的量的生成物时,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大小是生成物热稳定性的有效标志。‎ 二、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一个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还表明了一定量物质在反应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3.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是表示物质的量,因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有关,因此,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必须注明状态,因为化学方程式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多少是和反应物、生成物呈现哪一种聚集状态有关。‎ 三、燃料的充分利用 使燃料充分利用,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燃料的充分燃烧;二是热能的充分利用 ‎1.燃料的充分燃烧 ‎2.热能的充分利用:改进设备、利用余热、防止热损失 四、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1.电池 ‎(1)定义: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我们称为化学电源,习惯上称为电池 ‎(2)分类:原电池、蓄电池和燃料电池 ‎2. 铜-锌原电池 ‎(1)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电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入的电极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3.历史上第一个提供稳定连续电流的电源装置伏打电池诞生于1800年。伏打电池的发明归功于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和伏打。‎ ‎5.1 从黑火药到酸雨 一、除夕爆竹话硫磺 ‎1.黑火药:S+2KNO3+3CK2S+3CO2↑+N2↑‎ ‎2.结构:,常见化合价:-2、0、+4、+6‎ ‎3.硫的物理性质 1) 黄色或淡黄色的固体,俗称硫磺 1) 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等 ‎4.硫的化学性质 ‎1)硫与金属的反应(体现氧化性):硫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的低价硫化物 Fe+SFeS(黑褐色)‎ ‎2Cu+SCu2S(黑色)‎ Hg+SHgS(黑色,可用于实验室处理散落的汞滴)‎ ‎2)硫与非金属反应:‎ a.与H2化合(体现氧化性):S+H2H2S ‎ b.与O2反应(体现还原性):S+O2SO2 ‎ 2) 硫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a. 硫与碱反应:用于清洗除硫 ‎3S+6NaOH2Na2S+Na2SO3+3H2O b. 硫与强氧化剂反应:‎ S+2H2SO4(浓)3SO2↑+2H2O ‎5.硫的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制硫酸、农药、火药、药品、硫化橡胶 二、令人生厌的硫化氢 ‎1.物理性质 ‎1)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2)有毒,能溶于水,水溶液叫氢硫酸,呈弱酸性 ‎2.化学性质 ‎1)较高温度下,可分解生成氢气和硫 H2SH2+S↓‎ ‎2)还原性 a.与氧气反应 氧气充足时:2H2S+3O22H2O+2SO2‎ 氧气不足时:2H2S+O22H2O+2S↓‎ b.与其他氧化剂的反应 H2S+X2→2HX+S↓(X=Cl、Br、I)‎ H2S+H2SO4(浓)S↓+SO2+2H2O ‎3.氢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强还原性,一般由金属硫化物(如FeS)和非氧化性酸(如HCl等)反应制取硫化氢 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 ‎1.硫的氧化物 ‎1)SO2‎ a.物理性质 ‎①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溶解40体积二氧化硫)‎ b.化学性质 ‎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②具有若氧化性:SO2+2H2S3S↓+2H2O(混合二氧化硫和硫化氢气体的瓶壁上出现了黄色粉末和小水珠)‎ ‎③具有还原性:能被O2、Cl2、Br2、I2、KMnO4(H+)等强氧化剂氧化成SO42-‎ ‎④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褪了色的品红溶液加热后又显红色 c.作用 生产硫酸盐、制造防腐剂、漂白剂、去污剂、重要的冷冻介质之一 ‎2)SO3‎ a.物理性质 ‎①标准状况下为无色、易挥发的晶体 ‎②易溶于水,且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b.化学性质 ‎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2.酸雨 ‎1)定义:未污染的雨水的pH一般小于7大于5.6,这是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其他酸性污染物也溶于雨水中,雨水的pH明显下降。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就称为“酸雨”‎ ‎2)形成 SO2+H2O H2SO3 ‎ ‎2H2SO3+O2→2H2SO4‎ ‎2SO2+O22SO3‎ SO3+H2O→H2SO4‎ ‎3)危害:侵蚀树木、酸化土壤、腐蚀水泥、大理石、使建筑物受损、对人体健康也有危害 ‎4)防治 a.减少用原油、原煤(或使用原煤的脱硫技术)‎ b.开发新能源 ‎5.2 认识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 ‎2.符号:c ‎3.单位:摩尔/升(mol/L)‎ ‎4.定义式: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5.计算公式:c=n/V=m/(MV)=N/(NAV)‎ ‎6.注意事项 ‎1)单位体积为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 ‎2)溶质必须用物质的量来表示 ‎3)计算公式为概念中的单位体积,一般指1L,溶质可以指单质或化合物,也可以指离子或其他特定组合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1.水的电离程度很小,在25℃时,1L纯水中只有1*10-7mol水发生电离 水的离子积Kw=c(H+)c(OH-)‎ ‎ 25℃时,c(H+)= c(OH-)=1*10-7mol/L;Kw=10-14‎ 温度升高时Kw增大,所以对于Kw一定要注意其温度 ‎2.溶液的pH ‎1)定义:pH=-lgc(H+)‎ ‎2)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pH=7‎ 酸性溶液c(H+)>1*10-7mol/L>c(OH-),pH<7‎ 碱性溶液c(H+)<1*10-7mol/L < c(OH-),pH>7‎ ‎3)适用范围:稀溶液,0-14之间 ‎4)pH的测定方法 a.pH试纸测定: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测定时将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pH试纸只能粗略测定酸碱性 b.数字pH计:使用时,将数字pH计浸入待测液即能读数,精度为0.1‎ 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仪器 容量瓶:一般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几种 ‎2.步骤 ‎1)计算:计算所需固体溶质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3)溶解:将溶质加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 ‎4)转移:将已溶解而且冷却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再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倒入容量瓶中 ‎5)定容:缓慢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容量瓶液面接近刻度线2-3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6)摇匀:塞好瓶塞,反复摇匀 ‎3.误差分析 除溶解步骤外,其他步骤都可能导致误差,对于误差可从溶质和溶剂两方面进行分析 四、溶液的稀释与混合 ‎1.溶液稀释定律 由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得:‎ 由稀释前后溶质物质的量不变可得:c浓*V浓=c稀*V稀 ‎2.溶液在稀释或混合时,溶液的总体积不一定是二者混合的体积之和,如给出溶液混合后的密度,应根据质量和密度求体积 ‎3.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质量分数ω%的换算(ρ为溶液密度)c=1000ρω%/M ‎5.3硫酸 一、硫酸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1) 纯硫酸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 2) 沸点高、难挥发;‎ 3) 可与水以任何比例混合,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配制时遵循“酸入水”原则);‎ 4) 浓硫酸吸收了大量的三氧化硫后,就成了发烟硫酸。‎ 2. 稀硫酸的性质 稀H2SO4在水中完全电离:H2SO4→2H++SO42-,故稀硫酸具有强酸的一切通性。‎ 3. 浓硫酸的性质 浓硫酸中存在大量未电离的H2SO4分子,表现出一些特殊性质。‎ 1) 吸水性 ‎ 2) 脱水性 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的氢、氧原子按的数目脱去,使某些有机物发生碳化。‎ ‎(脱水) (产生气体)‎ 3) 强氧化性:‎ a) 与金属反应:在加热条件下,大多数金属(金、铂除外)能被氧化。‎ ‎ 常温下,浓硫酸使铁、铝钝化,不继续反应,但加热时反应仍能进行。‎ b) 与非金属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浓硫酸能氧化碳、硫、磷等非金属。‎ c) 与化合物反应:浓硫酸能与还原性较强的H2S、HI、HBr等反应。‎ 1. 用途 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制磷肥和某些硫酸盐。合成洗涤剂。制取挥发性的酸。‎ 二、认识常见的硫酸盐 俗名 化学式 主要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重晶石 不溶于水和酸,不易被X射线透过 医疗做“钡餐”,作白色颜料 石 膏 制水泥、调节水泥凝结速率 熟石膏 塑石膏像,制医疗绷带 胆 矾 检查酒精中是否含水(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硫酸铜晶体是蓝色);配制波尔多液;作为电解液;制备含铜的化合物 明 矾 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发生水解,水溶液呈酸性。明矾水解生成胶状,有强吸附能力,所以明矾常用作净水剂 皓 矾 ‎(产物称为锌钡白)‎ 制白颜料(锌钡白)、木材防腐剂、收敛剂 绿矾 芒 硝 用于玻璃工业、造纸和纺织工业 三、SO42-和SO32-的检验 1. SO32-的检验 1) 与强酸反应,然后用品红溶液检验反应产生的SO2。 ‎ 1) 在被检验的物质中先加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然后加盐酸,有SO2气体生成。‎ 1. SO42--的检验 在被检验的物质中先加盐酸酸化,没有白色沉淀生成;然后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表明物质含有SO42-。 ‎ ‎5.4 化学肥料中的主角 一、氮的固定 1. 概念:把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氮的固定。‎ 2. 氮的固定的主要途径 1) 自然固氮 a.生物固氮 豆科植物的根部常附有小根瘤,其中含有固氮菌,能把空气中游离的氮变成氨(铵态氮肥)作为养分吸收。‎ b.大气固氮 闪电时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氮的氧化物,经降水生成极稀的硝酸(硝态氮肥),渗入土壤被植物根系吸收。 ‎ 2) 人工固氮 工业固氮:N2+3H22NH3‎ 二、氮气 1. 结构特点 1) 氮原子结构: 氮元素有多种可变化合价:‎ N N ‎·‎ ‎·‎ ‎·‎ ‎·‎ ‎·‎ ‎·‎ ‎·‎ ‎·‎ ‎·‎ ‎·‎ 2) 氮分子结构:电子式 ;结构式。‎ 两个氮原子通过三对共用电子对结合起来,键能大(比一般双原子),结构稳定,所以N2在常温下性质不活泼。‎ 2. 物理性质 1)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稍轻 2) 氮气在水里的溶解度很小,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0.02体积的氮气。‎ 3. 化学性质 N2+3H22NH3‎ 4. 氮气的工业制法:从空气中分离出N2‎ 1. 作用 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合成氨、制HNO3。‎ 三、氮的氧化物 1. 氮的五种正价能生成六种氧化物,它们均有毒,能污染空气。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受太阳光紫外线作用,会产生光化学烟雾。‎ 1) N2O(笑气):无色气体,常做麻醉剂 2) NO:无色气体,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而中毒 3) N2O3:亚硝酐,‎ 4) NO2:红棕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 N2O4:无色气体,易液化;能与NO2互相转化,2NO2 N2O4‎ 6) N2O5:无色固体,硝酐,‎ 2. NO与NO2的比较 物质 NO NO2‎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不溶于水,有毒气体 红棕色,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化学性质 还原性 四:氨(NH3)‎ H H N H ‎·´ ‎·‎ ´ ‎·‎ ´ ‎··‎ 1. 分子结构 电子式: 结构式:‎ 2. 物理性质 1)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 2) 易液化得到液氨(无色液体),并放出大量热,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3) 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 4) 氨水的密度比水小;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3. 化学性质 1) 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显碱性)‎ 2) 与酸反应(NH3与挥发性酸反应均产生白烟) (产生白烟)‎ 3) 与某些盐反应:Al3++3 NH3•H2O →Al(OH)3↓+3 NH4+‎ 4) 还原性:‎ ‎ ‎ 4. 氨的制法 1) 实验室制法:用铵盐与消石灰混和加热来制取氨气。‎ 原理:‎ 装置:“”加热装置;发生装置与制O2相似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在收集的试管口塞上棉团,防止NH3与空气对流。‎ 干燥:碱石灰 检验:(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2)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产生白烟)‎ 注意事项:‎ a. 制氨气所用的铵盐不能用硝铵、碳铵。因为加热过程中NH4NO3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发生危险;而碳铵受热易分解产生CO2,使生成的氨气中有较多的CO2杂质。‎ b. 消石灰不能用NaOH、KOH代替,原因是:‎ NaOH、KOH具有吸湿性,易结块,不利于产生NH3,且它们在高温下均能腐蚀试管。‎ c. 干燥剂用碱石灰或CaO固体或NaOH固体,不能用浓H2SO4、P2O5、无水CaCl2等,它们均能与NH3发生反应,生成、。‎ d. NH3极易溶于水,制备时尽可能不与水接触以减少损失和防止倒吸。‎ 2) 工业制法:N2+3H22NH3‎ 1. 作用:致冷剂;制化肥;制HNO3。‎ 五、铵盐 1. 物理性质:易溶于水的无色晶体。‎ 2. 化学性质 1)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注意 NH4Cl受热时先生成NH3和HCl两种气体,后又重新生成NH4Cl固体,此过程是化学变化不是升华,也不是可逆反应。‎ 2) 与碱反应 反应实质: ‎ 3. 的检验 将样品与碱共热,然后用检验NH3的方法检验生成的气体。若有NH3存在,则说明样品中有NH4+。‎ 六、硝酸 1. 物理性质 1)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硝酸溶液为无色液体;浓HNO3中因溶有HNO3分解产生的NO2而呈黄色。‎ 2) 沸点低、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而产生白雾。‎ 3) ‎69%以上的硝酸为浓硝酸,98%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2. 化学性质 1) 强酸性:HNO3 H++NO3— ‎ ‎ 硝酸是一元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稀硝酸红色。‎ 浓硝酸先变红,后褪色(漂白)‎ 1) 不稳定性:‎ 浓度越大,越易分解;‎ 硝酸应保存在玻璃塞(HNO3腐蚀橡胶)棕色细口瓶中,放于阴凉处。‎ 2) 强氧化性 a) 与金属反应:除Pt、Au外的金属均能与HNO3反应。 ‎ 常温下,浓HNO3使Fe、Al等金属钝化。‎ b) 与非金属反应:能氧化C、S、P等非金属。 ‎ c) 与H2S、HBr、HI、SO2、Na2SO3等物质反应。‎ 氧化性:浓硝酸 > 稀硝酸 一般情况下:‎ 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王水有很强的氧化性,能溶解Pt、Au等金属。‎ ‎6.1 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不一样 有的进行得很快:瞬间完成,如:氢氧混合气爆炸;酸碱中和等。‎ 有的进行得很慢:需数小时、几天、甚至几百年、几百万年….‎ 如:有机化合物间的反应,一般较慢,需数小时乃至数天;塑料的分解,需数百年.石油的形成需几百万年……‎ 2. 化学反应的速率:‎ 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定量地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叫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min)或mol/(L·s)‎ ‎3. 不同物质表示的同一化学反应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系数)之比。‎ ‎1)在同一反应体系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数值都表示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必须说明用那种物质来做标准。‎ ‎2)用同一反应体系中不同物质来表示同一反应速率时,其数值比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mA +nB = xC +yD ,有:vA :vB:vC :vD= m :n :x :y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 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分子百分数:活化分子数/反应物分子数*100%‎ 1. 内因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2. 外因 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减小化学反应的速率。‎ 2)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对气体来说,若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就是增加单位体积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即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因此可以增大化学反应的速率 1)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2)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即同时增大或减小正逆反应速率,且增大或减小的程度相同),如无特意说明,一般指正催化剂 3) 固体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定量的固体,其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反应中碰撞的机会越多,反应速率越快。如与盐酸反应时,大理石粉末比大理石块的反应更剧烈。‎ 4) 其他如光照、反应物固体的颗粒大小、电磁波、超声波、溶剂的性质等,也会对化学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 ‎6.2 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 一、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混合物。‎ ‎2.化学平衡 ‎ 1)定义: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 2)标志 ‎ ①v正=v逆 ‎②各组分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含量保持不变 ‎3)特征:‎ ‎ ①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持续进行,不会停止)‎ ‎②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③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一定 ‎④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反应举例 mA(g)+nB(g)pC(g)+qD(g)‎ 平衡判定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 平衡 平衡 平衡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同时生成mmolA,即v正=v逆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同时消耗了pmolC,即v正=v逆 平衡 ‎③v(A):v(B):v(C):v(D)=m:n:p:q,‎ 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消耗了qmolD 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②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不一定平衡 ‎①Mr一定,m+n≠p+q ‎②Mr一定,m+n=p+q 平衡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 温度 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 平衡 体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 其他 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 平衡 二、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增大(或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或增大)的方向移动,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则改变压强时平衡不移动 ‎3.温度:升高(或降低)温度,平衡向吸热(或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无影响 ‎6.3 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 一、工业制硫酸 1. 原理 4FeS2+11O22Fe2O3+9SO2‎ ‎2SO2+O22SO3‎ SO3+H2OH2SO4 ‎ 2. 生产过程 生产阶段 SO2的制取、净化 SO2氧化成SO3‎ SO3的吸收及硫酸的生成 反应式 ‎2SO2+O22SO3‎ 技术措施 ‎(1)粉碎硫铁矿 ‎(2)净化(除尘、洗涤、干燥)以防止催化剂中毒 ‎(1)两层或多层催化剂 ‎(2)使用热交换器 使用的浓硫酸吸收 尾气 SO2、N2、O2、水蒸汽、杂质(As、Se的化合物、矿尘)‎ SO2、SO3、O2、N2‎ 设备 沸腾炉 接触室 吸收塔 3. 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选择适宜条件 ‎2SO2+O22SO3+Q ‎1)温度 二氧化硫接触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可逆反应,根据化学平衡理论判断,温度较低对反应有利。但是,温度较低时,反应速率低,考虑催化剂在400~500℃活性最大,在实际生产中,选定400~500℃作为操作温度,这时反应速率和二氧化硫的转化率都比较理想。‎ ‎2)压强 二氧化硫接触氧化是一个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根据化学平衡理论判断,加压对反应有利。但是,在常压、400~500℃‎ 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加压必须增加设备,增大投资和能量消耗,故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常压操作,并不加压。‎ ‎3)二氧化硫接触氧化的适宜条件 常压、较高温度(400~500℃)和催化剂 二、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1.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工业上用N2和H2合成氨:‎ ‎ N2+3H2 2NH3+Q ‎(1)适宜的压强:为何强调适宜?压强越大、有利于NH3的合成,但太大,所需动力大,材料强度高,设备制造要求高,成本提高,选择2×107-5×107Pa压强。‎ ‎(2)适宜的温度:温度越低越有利于NH3的合成,为何还要选择5000C高温?因为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小,达平衡时间长,单位时间产量低,另外5000C时,催化剂活性最大。‎ ‎(3)使用催化剂 ‎(4)及时分离出NH3,并不断补充N2和H2(N2要过量,提高成本较高的H2转化率)。‎ ‎2. 工业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考虑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料选择、产量和设备等多方面情况,以确定最佳的生产条件。‎ ‎7.1 电解质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融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针对化合物而言,金属同样能导电,但金属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O2、S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但并不是CO2、SO2分子电离出的离子导电,而是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电离出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因此,H2CO3、H2SO3是电解质,而CO2、SO2是非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电离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离解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三、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弱酸、弱碱)。强、弱电解质的判定是依据电离程度而不是溶液的导电能力,因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小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由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溶度大小决定,因此强电解质的稀溶液导电能力也不强。‎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称为电离方程式。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 ”表示。‎ 四、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会达到平衡状态,称为电离平衡(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电离)‎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温度:电离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浓度:溶液浓度越小,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3)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如CH3COOH溶液中加入CH3COONa,使c(CH3COO-)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抑制CH3COOH电离。‎ ‎(4)盐效应:在弱电解质的平衡体系中,加入无关的离子,如CH3‎ COOH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可以认为是溶液的稀释,促进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7.2 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一、离子反应 化学上把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能更好的表示离子反应的实质。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特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把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3.化学方程式中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省略不写 ‎4.检查反应前后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目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注意:微溶物要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做反应物时写成离子形式,做生成物时写成化学式。但如果做反应物的微溶物是悬浊液,则该微溶物写成化学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需要注意反应物的先后反应顺序计反应物的用量,如:在Ca(HCO3)2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Ca2++OH-+HCO3-→CaCO3↓+H2O;在Ca(HCO3)2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Ca2++2OH-+2HCO3-→CaCO3↓+2H2O+CO32-。‎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2Fe+6H+→2Fe3++3H2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2.反应能否写离子方程式。不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进行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固体NH4Cl与Ca(OH)2反应制NH3、浓H2SO4与Cu反应、浓H2SO4与NaCl固体反应制HCl等,均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3.“→”、“↓”、“↑”等是否正确。一般情况下,可逆符号和气体符号不同时使用。如制Fe(OH)3胶体应用“→”。‎ ‎4.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如HCO3-不能写成CO32-+H+,HSO4-在水溶液中通常应写成SO42-+H+,HCOO-不可写成COOH-。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成离子符号,若是悬浊液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在化学式标上“↓”符号。氨水作为反应物写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溶液浓度很大时,可写NH3标上“↑”,其余情况写成NH3•H2O ‎5.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既要写Ba2+与SO42-的离子反应,又要写Cu2+与OH-的离子反应;过量的Cl2与FeBr2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4Br-+3Cl2→2Fe3++2Br2+6Cl-‎ ‎6.电荷是否守恒。如FeCl2溶液与Cl2反应,不能写成Fe2++Cl2→Fe3++2Cl-,而应写成2Fe2++Cl2→2Fe3++2Cl-,同时两边各原子数也应相等 ‎7.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如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H++OH-+Ba2++SO42-→BaSO4↓+H2O,应写成2H++2OH-+Ba2++SO42-→BaSO4↓+2H2O ‎8.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及要求。如Ca(HCO3)2与NaOH溶液混合,当NaOH溶液足量时,Ca2++2HCO3-+2OH-→CaCO3↓+2H2O+CO32-,当NaOH少量时,Ca2++HCO3-+OH-→CaCO3↓+H2O;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当氯气少量时,2Fe2++Cl2→2Fe3++2Cl-,当Cl2足量时,2Fe2++4Br-+3Cl2→2Fe3++2Br2+6Cl-;当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2Fe2++2Br-+2Cl2→2Fe3++Br2+4Cl-‎ ‎7.3 盐溶液的酸碱性 ‎ 一、盐溶液都是中性的吗 只有c(H+)=c(OH-)的盐溶液才是中性溶液。在25℃时,pH=7的溶液是中性溶液 二、盐类的水解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的某种离子跟水电离出的H+或OH-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 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酸强碱盐呈中性(越弱越水解);盐类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盐的水解反应一般是微弱且可逆的,故书写盐类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时要用“”,且水解生成难溶物及气体时,一般不标“↓”或“↑”(双水解反应除外)。‎ ‎(2)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且以第一步为主 ‎(3)双水解反应:阳离子是Al3+、Fe3+等,阴离子是S2-、HCO3-、CO32-、AlO2-等,两两结合易发生双水解反应,书写这类离子方程式时,要用“→”,生成的难溶物或气体要标“↓”或“↑”。‎ 离子共存问题 ‎(1)在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弱酸根离子,如CO32-、HCO3-、S2-、SO32-、SiO32-、AlO2-等,也不能大量存在OH-离子 ‎(2)在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弱碱金属离子,如NH4+、Cu2+、Al3+、Fe2+、Mg2+等;也不能存在大量的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H2PO4-、HS-等 ‎(3)相互结合成沉淀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Ca2+与CO32-、Ag+与Cl-、Ba2+与SO42-、Al3+与AlO2-等 ‎(4)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也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I-、Cu2+与I-、H+(Fe2+)与NO3-、H+(NO3-)与I-、H+与S2O32-、ClO-与S2-、ClO-与Fe2+等 ‎(5)能结合形成络合离子的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CN-、Fe3+与C6H5O-、Fe3+与F-、Ag+与S2O32-等 ‎(6)若题干指明为无色溶液,则有色离子如Fe3+、Fe2+、Cu2+、MnO4-等不能大量存在 ‎7.4 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的变化 使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解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氯碱工业总反应方程式 ‎2NaCl+2H2O2NaOH+H2↑+Cl2↑‎ 阳极:2Cl—2e→Cl2;阴极:2H++2e→H2‎ 电解氯化铜溶液总反应方程式 CuCl2Cu+Cl2‎ 阴极:Cu2++2e→Cu;阳极:2Cl-—2e→Cl2‎ ‎ ‎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原电池 电解池 能量转化 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电极名称 由两种金属作电极的原电池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为正极 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是阳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是阴极 电极反应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一般是作为电极的较活泼金属失去电子)‎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一般由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由阳极或其周围的还原性较强的物质首先失去电子)‎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由阴极或其周围的氧化性最强的物质首先得到电子)‎ 钢铁的电化腐蚀和电化学保护法 ‎1.钢铁的电化腐蚀 由于空气中存在氧气和二氧化碳,当水膜中溶有二氧化碳后就可起电解质溶液的作用。钢铁中一般都含有炭,于是构成了铁为负极、炭为正极、水膜为电解质溶液的很多微小原电池 ‎(1)析氢腐蚀:如果水膜里溶解了较多的酸性气体,水膜里的H+浓度较大,水膜的酸性较强,这时就由H+作为氧化剂 电极反应为 负极:Fe—2e→Fe2+;正极:2H++2e→H2‎ ‎(2)吸氧腐蚀:如果水膜的酸性很弱或者呈中性,就由溶解在水膜里的氧气作为氧化剂。‎ 电极反应为 负极:Fe—2e→Fe2+;正极:O2+2H2O+4e→4OH—‎ 钢铁等金属的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2.钢铁腐蚀的防护 ‎(1)在钢铁表面覆盖保护层,从而隔绝空气与钢铁的接触。常见的马口铁即是一种镀锡铁,白铁是一种镀锌铁。‎ ‎(2)在钢铁中加入一些其他成分来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增强钢铁的抗腐蚀能力 ‎(3)电化学保护法 ‎①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对钢铁闸门和轮船船壳的防护,经常使用一种比铁还原性更强的金属(如锌)与钢铁相连,这种还原性更强的金属在原电池中作为负极,从而对钢铁起了保护的作用。这种方法,由于用了一种金属代替铁来发生氧化反应,在电化学中又常把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称为阳极,所以通常又叫牺牲阳极法。‎ ‎②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根据电化学原理,将钢铁制件与外加电源的负极相连,使钢铁不易发生氧化反应从而保护钢铁不易腐蚀,这种方法通常称为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教学建议】此环节教案预期时间20(练题)+15(互动讲解)分钟。‎ 本单元综合检测,教案在提供基本练习题(简单+中档)之外,设置“附加题”环节,为本次知识的加深题型,供TR根据情况选择使用。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 ‎1、今年3月11日是日本大地震核辐射两周年,在福岛地区仍可检出辐射的碘-131,已知碘-131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而生活中的碘盐、碘酒所含碘-127对人体无害。对于放射性同位素I,其左下角数字“53”表示 ‎ A.质量数 B. 中子数 C. 质子数 D.电子数 ‎2、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以下物质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A.H2O B. Cl2 C. NH3 D. NaCl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A.硬铝 B.黄铜 C.钢铁 D. 水银 ‎4、下列溶液由于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 A. NaHCO3 溶液 B. AlCl3溶液 C. Na2S 溶液 D. NaHSO4溶液 ‎5、氯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原因是 A.只发生了水合过程 ‎ ‎ B.只发生了扩散过程 ‎ C.因为物质溶解过程中不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 ‎ D.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近似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 ‎6. 与NaOH含有相同化学键的物质是 ‎ A. NaCl B. K2SO4 C. SO2 D. NH3‎ ‎7、同温同压下,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其中放出热量最小的是 ‎ A.2A(l)+B(l)→2C(g) B.2A(g)+B(g)→2C(g) ‎ ‎ C.2A(g)+B(g)→2C(l) D.2A(l)+B(l)→2C(l) ‎ ‎8、有关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CO2的电子式:‎ B.C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醋酸的结构式: CH3COOH D.乙烯的比例模型:‎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稀 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 B.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2SO4 反应:Ba2++SO42-→BaSO4↓‎ ‎ C.氨水与醋酸反应:NH3•H2O + CH3COOH → NH4+ +CH3COO- +H2O ‎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0、右图是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a、b为石墨电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为正极,b为负极 B.b极上产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气体 C.b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D.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 ‎ ‎11.配平化学方程式:(做在答题纸上)‎ ‎ K2S+ HNO3→ KNO3+ S↓+ NO↑+ H2O ‎ 氧化剂是 ___________ , 还原剂是 ‎ ‎12.我国政府正抓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防治非典型肺炎疫情。要求对学校、公交车辆等公共场所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因此,市场上的清洁剂和消毒剂格外畅销。“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试写出以氯气为原料制取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该商品使用说明上指出:本产品易使带色衣物脱色,你认为导致脱色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使用说明还指出:本产品应密闭、避光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A、B、C均为短周期元素,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常用于制造日常生活中的炊具,但其离子对人体有害。B元素的单质常用于自来水消毒。C元素是构成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元素,它的化合物作为肥料能促进作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试回答下列问题:‎ ‎(1)A元素的名称为 ,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周期第____族,写出其单质与氯化亚铁溶液作用的离子方 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元素单质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 其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1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 B十C,达到平衡 ‎①若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则逆反应是________(放、吸) 热反应 ‎②增加或减少B时,平衡不移动,则B是_______态 ‎③增加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则A一定是_______态 ‎15.下图是实验室制取NH3和HCl两种气体并验证气体性质的装置图 ‎ 试回答:‎ ‎(1)用气体发生装置(I)制取的气体是 __ ,用气体发生装置(II)制取的气体是 __ 。‎ ‎(2)气体发生装置(I)中标号为①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 _______ 。‎ ‎(3)A瓶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 。‎ ‎(4)若气体发生装置(II)中产生的气体导入A瓶反应后过量,从瓶口逸出,可在瓶口用湿润的 _________ 试纸验证。‎ ‎16.氨(NH3)是重要的含氮化合物。1774年该气体由英国普里斯特里利用熟石灰和氯化铵加热反应制成。‎ ‎(1)写出实验室制备NH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装置与实验室制备___气的装置相同.。要 制备干燥NH3一般用_______做干燥剂。‎ ‎(3)如右图在圆底烧瓶里收集干燥的氨气。挤压胶头滴 管中的少量水,使它射入烧瓶中,接着你会观察到 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说明氨气具 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4)在上图氨的喷泉实验装置烧瓶中充满某干燥气体, 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某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___。‎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5)有同学用氨的喷泉实验装置做喷泉实验,但实验失败,请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7. 有机物A、B、C、D、E、F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A是石油裂解中最简单的烯烃,75%的D溶液在医药上可作消毒剂,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中含有3%—5%的F。‎ (1) A→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 (2) A→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 (3) ‎ B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 E的物质名称_______________‎ (4) ‎ F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 ‎18.现有NaOH和Na2CO3混合粉末0.292g,配成50ml混合液,然后加入50mL 0.14mol/L的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混合液的pH=2(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求:(1)反应后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 ‎ (2)反应后溶液中剩余HCl的物质的量 ‎ (3)原混合粉末中NaOH的质量 ‎(4)反应后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B D B A D C D ‎11.3 8 → 6 3 2 4 HNO3 K2S ‎ ‎12.Cl2+2NaOH→NaCl+NaClO+H2O HClO ‎ 防止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HclO光照分解失效 ‎13.(1)铝 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3)‎ ‎(2) 三 ⅦA Cl2 + 2Fe2+ → 2 Cl— + 2Fe3+ N N NH3 ‎ ‎14.① 放 ② 固 ③ 气 ‎ ‎15.(1)HCl NH3 ‎ ‎(2)圆底烧瓶 ‎ ‎(3)产生浓厚的白烟 ‎ ‎(4)红色石蕊 ‎ ‎16.(1) NH4Cl+Ca(OH)2 → NH3↑+H2O+CaCl2‎ ‎(2)氧气 碱石灰 (3)红色水柱往上喷 易溶于水 与水反应生成碱 ‎(4) B (5)气密性差 烧瓶不干燥 选用试剂不当等(答对一项即可)‎ ‎ 催化剂   催化剂 ‎17.(1)CH2=CH2↑+ H2O → CH3CH2OH (2)n CH2=CH2 → [-CH2--CH2-] n ‎ ‎ 加成 加聚 ‎(3)CH3—CH2Cl 乙酸乙酯 (4)CH3COOH ‎ ‎18.解:(1)CH+ = 0.01mol/L ‎ ‎ (2)剩余HCl = 0.01 × = 0.001mol ‎ ‎ (3)设NaOH x mol Na2CO3 ymol 40x+106Y = 0.292 ‎ NaOH+HCl→NaCI+H2O X+2Y = 0.005×0.14-0.001 = 0.006‎ ‎ X X ‎ Na2CO3 +2HCI一2NaCl+CO2 ↑+H2O x = 0.002‎ Y 2Y Y = 0.002‎ ‎ WNaOH = 40 × 0.002 = 0.08g ‎ ‎ (4)CCl- = = 0.07mol/L ‎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10分钟内)‎ ‎(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教案中给到重难点/易错点等的总结条目。)‎ ‎1. 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高一年级的知识框架,看是否有缺漏的地方 ‎2.可以带领学生用高一年级的状元智慧树进行复习。‎ ‎1. 包含预习下次课内容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 ‎ ‎2. 建议作业量不宜过多,最好控制在学生30分钟内能够完成;‎ ‎3. 每节课前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 ‎1.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H2SO4反应, 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①NaHCO3 ②Al2O3 ③Al(OH)3 ④Al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全部 ‎2.能证明SO2有漂白性的是 ‎ ‎ A.酸性KMnO4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后紫色消失 ‎ ‎ B.品红溶液通入SO2气体后红色消失 ‎ ‎ C.显红色的酚酞溶液通入SO2气体后红色消失 ‎ ‎ D.溴水通入SO2气体后橙色消失 ‎3.. 的正确命名是 ‎ A.2,2-二乙基丁烷 B.3-甲基-2-乙基戊烷 ‎ C.2-乙基-3甲基-戊烷 D.3,4-二甲基已烷 ‎4.二氧化氮通入水中,发生下列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 该反应中,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2O作还原剂 B. 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 C. H2O作为溶剂 D. N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5.下列实验操作会引起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 A. 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实验中,加热晶体完全失去结晶水后,将盛试样的坩埚 放在实验桌上冷却。‎ ‎ B. 中和滴定用的锥形瓶加入待测液后,再加少量蒸馏水稀释 ‎ C. 测定一包碱石灰的质量,为了结果更加准确,用电子天平称量了很长时间 。‎ ‎ D. 取待测液的滴定管用水洗后,直接盛放待测液 ‎ ‎6.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 ‎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Ca2+‎ ‎7.实验室可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干燥、收集某气体R,并吸收多余的R,则R是 ‎ A.CH4 B.HCl C.Cl2 D.NH3‎ ‎8.有关实验室制取乙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温度计要伸入到反应物的液面以下 ‎ ‎ B.酒精与浓硫酸混合时应把酒精倒入浓硫酸中 ‎ C.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逐渐变黑 ‎ ‎ D.生成的乙烯气体中混有少量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是 A.25℃时,1 L pH=12的Na2CO3溶液中含有Na+的数目为0.02NA ‎ B.2.24 L水蒸气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 ‎ C.0.44gC3H8中含有的共价键总数目为0.1NA D.15g甲基(-CH3)含有10 NA个电子 ‎10.总物质的量为0.50mol的Fe粉与Al粉混合物分为等质量的两份;在一份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aL;在另一份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bL。则a+b的数值不可能是 A .6.5 B. 7.3 C 8.2 D. 18‎ ‎11.元素周期表是指导我们系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表中的每个字母表示一种短周期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1)写出A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 。 (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下同)‎ ‎(2)A、B可以组成一种常见的气体,这种气体在固态时被称为__________,可用于人工降雨,该分子内含有________(填“极性键”或“非极性键”)。 ‎ ‎(3)A、B、C、D、E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 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 ‎ ‎(4)F是第三周期第ⅥA族元素,F元素的非金属性比B元素的非金属性 (选填“强”、“弱”),能说明这一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是 (任写一个)。‎ ‎12. 实验室制备硫化氢往往用稀硫酸或稀盐酸而不能用稀硝酸是因为会发生以下反应:‎ ‎3H2S + 2HNO3(稀) → 4H2O + 3S↓ + 2NO↑‎ ‎(1)在上述方程式上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该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还原剂是 ‎ ‎(3)若反应中转移1.2mol电子,则生成气体 L(标准状况下)。‎ ‎13.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其主反应在℃并有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1)一定温度下的密闭的容器中,下列描述中不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平衡的是 。‎ a. (O2)=1/2(SO3)‎ b. SO3的质量保持不变 c. 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d. SO2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容器体积以减小反应体系的压强, ‎ ‎(选填“增大”、“减小”,下同), ,平衡向 方向移动(选填“正反应”、“逆反应”)。‎ ‎(3)若容器容积为2L,开始加入的SO2为0.20mol,10s后测得SO2的物质的量为0.16mol,则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S)。;若继续通入氧气,则平衡时的SO2转化率 (选填“增大”、“减小”)‎ ‎14.空气质量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影响空气质量成分之一,是硫氮化合物。请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 农业上在施用氨态氮肥时,应注意不能与 物质混合,以免发生“跑氨”现象。‎ ‎(2)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实验室可制备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余气直接放空,会造成 环境问题,处理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硝酸和浓硫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但在常温下,通常用铝槽车运输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15.海域辽阔,海水资源丰富,利用海水可以制得取食盐、碘、溴、金属镁等产品,下面是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流程:‎ 晒干灼烧 ‎(Ⅲ)‎ ‎(Ⅱ)‎ 氯气 适量 ‎(Ⅰ)‎ 后浸泡 海带 海带灰的悬浊液 残渣 含碘离子的溶液 含碘的水溶液 含碘的CCl4溶液 晶态碘 根据上述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Ⅰ) 、(Ⅱ) ;‎ ‎(Ⅲ) ‎ ‎(2)含碘离子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 _____。‎ ‎(3)碘水中加入CCl4后,充分振荡后静置分层,CCl4在下层,这是因为 ;如果在太空中做该实验,则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 ‎16.实验室中有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某学生为测定该盐酸的浓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填空:‎ ‎(1)配制100mL 0.10mol/L NaOH标准溶液。‎ ‎① 需称量NaOH g;‎ ‎② 配制标准溶液时,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胶头滴管 B.锥形瓶 C.容量瓶 D.玻璃棒 ③ 上述②中仪器标明体积和温度的是______(填字母)。‎ ‎(2)滴定。‎ 次数 滴定前(mL)‎ 滴定后(mL)‎ ‎1‎ ‎0.30‎ ‎21.20‎ ‎2‎ ‎0.10‎ ‎①取20.00mL待测稀盐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 作指示剂,用上述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作,记录数据如上表。‎ ‎②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 。‎ ‎③第2次滴定后滴定管的读数如右上图所示,将这一读数填入上表中。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出盐酸的浓度为 mol/L。‎ ‎(3)会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操作是 (填写编号)。‎ a. 滴定时不小心滴定管中的液体滴在锥形瓶外 b.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立即装入待测溶液 c. 未用标准液润洗滴定管 d. 振荡时溶液溅出锥形瓶外 ‎17.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它具有特殊的结构。完成下列填空:‎ ‎(1)苯不能使溴水褪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乙烯一样的 (填官能团)。‎ ‎(2)苯既能与液溴发生 (填反应类型)反应,又能与氢气发生 (填反应类型)反应,说明它同时具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 ‎(3)苯与液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和苯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最简单的炔烃与足量氢气加成后的产物互为同系物的 是 (选填编号)。‎ a.C2H4 b.C2H2 c.C4H10 d.CH2=CHCH3‎ ‎18.石油通过裂化和裂解可以得到乙烯,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下图是有关由乙烯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转化关系图。‎ H2O 催化剂 CH2==CH2‎ A C O2‎ 催化剂 CH3CHO O2‎ 催化剂 B 浓H2SO4‎ ‎△‎ D 填写下列空白:‎ (1) 写出乙烯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烯→B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 ‎(2)高聚物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3)B + C → 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氨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 + 2NH33Cu + N2 + 3H2O,完成下列计算:‎ ‎(1)0.45molCuO完全反应生成氮气的体积为 L(标准状况)。‎ ‎(2)3mol NH3和3mol CuO反应生成1 molN2,过量的氨溶于产物水中成为氨水,计算该氨水中氨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写出必要计算过程。‎ ‎(3)氧化铜也可与甲烷发生类似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4+4CuOCO2+2H2O+4Cu ‎2.016L(标准状况)含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盛有红热CuO粉末的硬质玻璃管,当甲烷完全反应后,硬质玻璃管的质量减轻4.8g。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吸收,生成沉淀8.5g。计算原混合气体中甲烷的物质的量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体积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写出必要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D C C D B C D ‎11‎ ‎(1) ‎ ‎(2)干冰; 极性键 ‎(3)Na;NaOH,Al(OH)3 ‎ ‎(4)弱 O2+ 2H2S→2H2O+2S↓ ‎ ‎12.(1) ‎ ‎(2)+5价的氮;H2S ‎ ‎(3)8.96‎ ‎13.‎ ‎(1)c ‎ ‎(2)减小;减小;逆反应 ‎(3)0.001 ‎ ‎(4)增大 ‎14. ‎催化剂 高温高压 (1) N2 + 3H2 2NH3 碱性 ‎(2)Cu+2H2SO4(浓)CuSO4+ SO2↑+ 2H2O, ,通入碱性溶液 ‎(3) 常温下,铁遇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会发生钝化 ‎15.‎ ‎(1)过滤;萃取;蒸馏 ‎(2)2 I—+ Cl2→ 2Cl—+I2 ‎ ‎(3)CCl4密度比水大;四氯化碳和碘水混为一体,不分层 ‎16. ‎ ‎(1)0.400; B ; C ‎ ‎(2)酚酞;20.00‎ 直到滴入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指示剂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并在半分钟内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1分);0.102‎ ‎(3)d ‎17.‎ ‎(1)碳碳双键 ‎ ‎(2)取代;加成 ‎(3)(催化剂Fe也可以) ‎ ‎(4)c ‎18. ‎ ‎ (1) 生产聚乙烯塑料等 加成反应 ‎ ‎ (2) ‎ ‎(3) CH3CH2OH + CH3COOH CH3COOCH2CH3 + H2O ‎19. ‎ ‎(1)3.36 ‎ ‎(2)23.9% ‎ ‎(3)0.075mol;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