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易错集训: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易错集训 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 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小农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 2、春秋前期,诸侯主要政务官和军队高级长官均由世袭的卿大夫充当,三家分晋以后,“贵 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卿大夫)”。这 一 变 化 说 明 当 时( ) A.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B.血缘和政治相分离 C.官僚制度正在形成 D.专制皇权大大加强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 481 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 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 了(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 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 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5、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 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 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6、《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 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 A.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B.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C.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 D.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7、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 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 越大;中国必须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维持了亲族间的忠诚 B.封建制导致血缘纽带日益松弛 C.建构的新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 D.郡国并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 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9、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县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下列对该史料的解读正确的 是( ) A.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长水县是会稽郡的分封之地 D.长水县长官由会稽郡郡守任免调动 10、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1、图为国家一级陶质文物,秦代孤品官印“右丞相印”封泥,包括李斯在内的多位秦丞相都可 能使用过这枚印章。据此可知( ) A."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已经建立 B.使用这枚印章的人,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监察事务 C.封泥上的清晰文字体现出隶书的明显特征 D."孤证不立"是研究历史的一项重要原则,此印的出现,不能充分证明"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 已经建立 12、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 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 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 朝 的 政 事 堂 ( )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13、下表是西汉末到南北朝末期地方州郎县的数量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 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 150 西晋 19 173 1 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 (加镇 20) 1 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 1 500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郡国制盛行 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14、某教授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 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15、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官,按照“家世、道 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 “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16、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 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农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 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这反映了( )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17、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 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 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 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18、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 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 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 名实相称者。”材料表明朱元璋( ) A.深刻认识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 B.客观上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 C.真正以经世致用的思想确立人才选拔方式 D.对科举制度考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 19、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0、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 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 但因为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 上的分散性、松散型,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有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而是强调贵 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的原因,排除 A。西周时期属于 集体耕作的方式,尚未出现分散的小农经济,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王室日益腐败的问题, 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的原因,排除 D。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的大意是:春秋前期,诸侯国的高级长官由世袭 的卿大夫担任,但是三家分晋后,诸侯不任相位,将军以上的职位也不由世袭的卿大夫担任 了。A 项,该项内容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故 A 项 错误。B 项,该项内容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血缘和政治并没有完全分 离开来。故 B 项 错误。C 项,拫据材料信息可知,诸侯、卿大夫等不再世袭担任重要官职, 故这一时期以能力为标准的官僚政治正在形成。故 C 项正确。D 项,该项内容与史实不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并没有建立专制皇权,更谈不上专制皇权的加强。故 D 项错 误。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能力。 由材料“公元前 481 年”可知,这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大夫”“自立为国君”“册命为齐 侯”等相关信息可知,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故 D 项正确;A 项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B 项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是前 770 年至前 221 年,因此 B 不对;C 项应该出 现在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后。故选 D。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获得符 合两种制度的结论。A 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B 项只涉及分 封制;C 项只涉及宗法制;D 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在书写早期华夏史时,将古帝王及部族人物的 血缘都“追本于黄帝”,“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说明他们都认为黄帝是华 夏族的祖先,表明当时华复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故选 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对史 书记载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制对统治集团稳定的影响, 故 C 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D 项内容,故 D 项错误。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以军功作为封赏的标准,推行军功爵制,这种做法有利于促 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A 项正确。题干强调军功爵制促进社会关系的调整,与新的生产方式确 立无关,排除 B。题干强调军功爵制实行,没有说“开始”,排除 C。春秋时期地方制度仍以分封 制为主,D 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无法体现,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说明确立新的制度是大势所趋,这种新制度应当 是不再依靠血缘关系、不再赋予地方较大的权力,因此建构的新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故答 案为 C 项。根据“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说明宗法制已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排除 A 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是血缘纽带的松弛导致分封制难以维持下去,排除 B 项;D 项材料没有 涉及,排除。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至秦汉军功爵制度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以前列国普遍存 在“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在选拔人才,包括军事将领 时,实行“亲亲尊尊”路线,主要 在奴隶主贵族中选取;但是在新的军功爵制中,在量功录入时坚持 以“功”为主要标准, 新的军功爵制造就了一批爵禄及身而止,不再传给子孙的新官僚和一批军功地主,所以它不 但是新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新 爵制的实施进一步打击了贵族势力,破除了官吏来源的唯一通道,对于巩固官僚政治秩序具 有重 要作用。D 项为易错项,新爵制是一种向上流动的社会竞争机制,并没有爵位下降、 贬斥等规定,故 无从体现“双向流动”,故正确答案为 B。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根据材料“秦郡县天下”得出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B 项错误;秦朝郡县制下中 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长水县不是分封之地,故 C、D 项错误。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可知,汉宣帝强调 郡太守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即地方管理的重要性,故 A 项正确;B 项从材料中体 现不出来;根据“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可知,后世的君主只是认可汉宣帝 对地方吏治重要性的认识,不是沿用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也不是将汉宜帝作为治国 榜样,可排除 C,D 两项。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官制。A、B 项,材料表明秦朝存在官印“右丞相印”,结合所 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在中央设 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分设左右,称为“右丞相” “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 百官,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并结合所学可知,封泥上的文字诚于小 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文字统一为 后世所称的小篆;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右丞相印”说明秦朝已存在丞相这个官职, 且符合历史记载,能证明“三公九卿” 制度在秦朝已经建立,故 D 项错误。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材料大意为: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堂,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 开会议决,然后进呈由皇帝划一 个“敕”字,送往政事堂盖章下发,并且重大事项只有经过政事堂盖 印方合法有效。没有 政事堂所加盖章印的诏书,都算不上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A 项,“始终”表述不 当,故 A 项错误;唐朝时期设立政事堂目的是通过政事堂的分权来加强皇权的,故 B 项错 误;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是决策机构,而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政事堂并没有 成为尚 书省的替代机构,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政事堂有权开会决议政府法令,不 经政事堂决议、盖印的沼书就没有法律效力, 这说明唐朝政事堂发挥着较强的决策作用, 故 D 项正确。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西汉末到南北朝末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两汉到南北朝时期并不存在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是指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 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 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故 A 项错误;西汉初年,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 王国,郡国两制并行。汉朝时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郡县、封国并存。郡国制的实 行不能涵盖表格中涉及的所有时间。故 B 项错误。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地方上州、郡、县 数越多,地方的权力越小,割据的可能性就越小,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 由材料中能看出州郡县数量上的变化,但地方制度一直是州郡县制,故 D 项错误。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行省制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 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 A 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 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与题意无关,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正确,但此信息在材料中不能 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 D 项错误。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材料所述选官制度只是曹魏一个时代的,没有其他时期的制度做 比较,看不出选官的标准变化,故 A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地方的 中正官手里,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操控”在材料中 未体现,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 间‘儒雅并进’”得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是德才并举,故 D 项正确。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 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 正确;材料只是涉 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 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C 不正确;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D 不正确。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内阁制度。根据材料可知,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 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 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故 B 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是协 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 C 项错误;内阁制度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在材料中无法 体现,故 D 项错误。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A 项错在深刻认识。从朱元璋对科举制 的认识中不难看出,明代科举所考的仍然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统一的科举考试,传承 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客观上有利于主流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故选 B 项。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军机处。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然后负 责往下传达,工作比较死板,形同依样画葫芦,故 A 项正确。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封建制度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发展演变,其中皇权是不 断加强的趋势,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 因此选 B;ACD 都符合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趋势,故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