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0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2)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纲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6.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法律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2)意义 ‎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文化大革命”‎ ‎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1.法制建设 ‎(1)措施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对包括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2)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3)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①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③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 ‎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②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2000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①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②2008年底,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轻巧识记] 新中国初期成立的政治建设 ‎[易误辨析] 新中国初期成立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轻巧识记] 1.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一、二、三、四”归纳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误区警示]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2)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概念阐释] “九二共识”‎ ‎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图解历史] 祖国的统一大业 ‎[答题术语必备]‎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 ‎4.“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6.“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7.“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但首先在香港问题上进行了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 考向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史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史料三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1.史料一信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反映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2.史料二反映了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成为政治协商机构。‎ ‎3.史料三新中国实行“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如“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试答:体现原则: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2.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及实施前提。‎ 试答:原因:近代各民族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团结斗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 ‎[史论归纳]‎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对点训练]‎ ‎1.(2017·湖南长沙第一中学月考)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 解析:选D。1954年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A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项错误;C项明显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选D项。‎ ‎2.(2017·湖北孝感六校联考)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认为,中苏两国民族分布状况不同,中国不能照搬苏联实行联邦制,而要实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故C项正确;A、B两项属于现象;材料未反映出民族矛盾,故D项错误。‎ ‎3.(2016·新疆乌鲁木齐二模)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全国委员会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会一国二公,是不行的”。与毛泽东这段话直接相关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不能把人民政协搞成像全国人大一样的国家权力机关,这说明当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召开,故选B项。A、C、D三项都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向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实践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邓小平 史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史料三 1982牟‎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2.史料二信息“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 ‎3.史料三主要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什么?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基本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 试答:(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2)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收回香港的理由和条件是什么?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是什么?‎ 试答:(1)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2)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谈判。‎ ‎[史论归纳]‎ ‎1.“一国两制”的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2.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 ‎[对点训练]‎ ‎1.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  )‎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确立 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1979年初”,两岸经济合作加强是在1987年后,故A项错误;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开始于197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是在1986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D项正确。‎ ‎2.(2017·山东临沂调研)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  )‎ 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两岸关系。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是对题干材料“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的曲解,故A项错误;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表明中央政府基于领土和主权完整角度解决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 ‎3.(2016·江西赣州期末)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作用。材料中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在公民参与政治方面获得突破,这是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故A项正确;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说明香港回归对民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 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