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6.07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型: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1. 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
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
料体现了黄老之学( )
A.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C.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D.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答案】C
【解析】从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以“道生法”为基础,申明君主权力、“刑德相养”、阴阳微彰
等内容,可见黄老之学兼采“儒家、法家”的治国之道,C 项符合题意;黄老之学是以道家为基础的,A 项
不符合题意;材料对国家政治、刑德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黄老之学对治国理论的研究,B 项不符合题意;《黄
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以道家哲学为基础,D 项不符合题意。
2.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以思想上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
统一而服务,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了君主专制,D 正确。压制知识分子、区别对待古文化、完善法律
机制,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ABC,所以选 D。
3. 《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
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 )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复勿(免除)徭成。以十月赐酒肉”,可见重视“三老”实
际是重视道德教化,故选 B;西汉汉武帝起,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排除 A;材料中养老具有特定的限制,排
除 C;汉高祖刘邦是信奉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排除 D。
4. 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
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治以道德为上”可知,陆贾注重道德教化,符合儒家思想,故 D 正确;A 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排除;材料信息只是说明陆贾主张“治以道德为上”,无法体现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排除 B;
材料信息只是说明陆贾提出“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没有阐述社会教化的必要性,排除 C。
5.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
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
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
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 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
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 选项排除。
6.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
“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
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 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 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
7. 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
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治国思想 C.孟子的义利主张 D.墨子的兼爱思想
【答案】B
【解析】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材料“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体现重视赏罚,是儒家思想与法家
思想的融合,与荀子的王霸并用的治国思想一致,故 B 正确;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孟子的义利
主张与“庆赏罚刑”的主张不符,排除 AC;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互相关爱,不涉及“庆赏罚刑”,排除 D。
8.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
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
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 A 项排除;依据已
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
民本思想不合,故 C 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
故 D 项排除。
9. 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
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
万物来求理,B 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
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 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 选项排除。
10.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
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 A 项正确;B 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 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 项
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1.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
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
考。这说明( )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答案】C
【解析】根据“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包含有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具有进步作用,C 正确;王守仁的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 错误;王守仁的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
世界的本源,只是认识理的途径不同,B 错误;D 夸大了理学的作用,排除。
12.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
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
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 项正确;B
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 项排除;D
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 A。
13.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
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
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 项符合题意。A 项的“四民”“秩序”,B 项的“整合社会
阶层”,C 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 D。
14.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
共同特点是( )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尊崇,A 项错误。
佛教是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孔子儒学和董仲舒儒学不可能吸收佛教思想,B 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
并没有“君权神授”的内容,C 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强调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新儒学有
利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统治秩序,宋明理学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
序的合理性,D 项正确。
1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治国”、“平天下”相对应的儒家名言
是( )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对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解题时需要进口“治国”“平天下”,然后分析备选项的含义,据所学可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属于 “平天下”;“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属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题意
无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属于 “修身”,注重修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对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属于“治国”,
①④⑤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无关,故 C 项正确。点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熟知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1. 《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
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
改者’。”据此可知( )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在天象有异的
情况下能够反躬自省,注意问民疾苦,反映出天人感应理论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故答案为 B。从材料来看,
是宣帝诏书体现出天人感应思想,排除 A;C 项说法错误,《汉书》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后世研究存在重要价
值,排除 C;材料难以反映“影响巨大”,排除 D。
2.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至 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
家的一个典型案例。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 为国尽忠的士人。这反映出( )
A.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 B.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
C.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 D.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
【答案】B
【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和“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为国
尽忠的士人”可知,中国士大夫阶层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体现出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故 B 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士人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和儒
家思想无关,排除 D。
3. 《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
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
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
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
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
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 选项符合题意。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
学,A 选项排除。儒学地位的强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B 选项排除。《孝
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C 选项排除。
4. 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诏书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保存西汉诏书约 180 篇,
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 35 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 120 篇,共征引经文约 50 次。这说明汉代( )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
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
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答案为 A 项。B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C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 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
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
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B.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答案】A
【解析】“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 A 项正确;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
不是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故 B 项错误;“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
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材料没有提及遭到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故 C 项错误;材料的内
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为了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故 D 项错误。
6. 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
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
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答案】D
【解析】“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据材料“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
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可
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 D 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
步人政治舞台,排除 A;“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排除 B;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与官僚队伍
的廉洁性无关,排除 C。
7. 五代时因历仕四朝、官位不坠而被人称羡的冯道,北宋时则被斥为“无耻之尤”,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严厉
抨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完成了儒家伦理信仰的重建 B.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D.重塑了儒家传统道德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五代时历仕四朝的冯道,在北宋时受到士大夫的严厉抨击,可知北宋忠君观念提升,
这与当时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关,故 D 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排除
A 项;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B 项;三纲五常由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排除 C 项。
8.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 14 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较低等的妃嫔),后被唐高宗立为皇
后,唐高宗死后她先后废掉了唐中宗和唐睿宗,最后称帝建周。在北宋的理学家看来,唐代出现这种现象
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高 B.武则天具有较高政治智慧和野心
C.唐代时儒家的正统地位严重削弱 D.唐朝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妇女要守节,丧夫女子守节不再嫁,武则天“14 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
(较低等的妃嫔),后被唐高宗立为皇后”不符合儒家伦理“三从四德”,说明唐代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儒
家的正统地位严重削弱,故 C 正确;唐代妇女地位仍然低下,A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武则天具有较高
政治智慧,排除 B;材料反映武则天不符合理学伦理思想“三从四德”,武则天掌握大权,并非皇帝昏庸无
能,排除 D。
9. 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
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答案】C
【解析】“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即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
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表明王阳明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 C 正确;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
属于认识论问题,无法体现“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排除 A;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
B 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无法体现王阳明“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排除 D。
10.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 )
A.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智者学派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面强调了人的价值,另外一方面过分夸大人的主观作用,
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
故 C 选项为正确答案。A 选项主要针对的是理学;B 选项不符合心学思想;D 选项错误,两者主要强调的
是主观体验。
11. 古代一大儒与弟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
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
一段对话的大意是,人的成长需要做到( )
A.克己复礼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克己复是指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发明本心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
修养过程。这三个观点都和题意内容不符,故排除 A、B、C 项;根据“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
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可知该大儒主张思想和行动要符合,即知行合一,故选 D。
12. 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
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 )
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 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答案】B
【解析】“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说明朱熹盛赞三代时期圣人
治理,朱熹的思想主要是想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故 B 项正确;朱熹主要是从思想上维护封建统
治,不是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故 A 项错误;朱熹的观点不是强调士大夫修养,故 C 项错误;书院教育不
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
13.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 B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
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 错误。
14. 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
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B
【解析】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
故 B 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 A 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 C 错误;
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 D 错误。
15.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甲:“亲
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
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答案】C
【解析】“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是王阳明的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提出,“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保天下者,匹夫
之贱,与有责焉”是顾炎武思想,C 正确;A、B 和 D 项人物思想不符合,排除。
1.(2018 年浙江选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
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官学的建
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 A 项正确;B 项错在“结束了”,说法过于绝对,故
错误;中央官学的建立和儒学独尊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故 C 项错误;中央官学的
建立和儒学的独尊,结束了百家争鸣局面,故 D 项错误。
2.(2018 年浙江选考)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
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
出④;故选 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①与
题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
3.(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
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
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
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 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
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 选项排除。
4.(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
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
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
万物来求理,B 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
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 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 选项排除。
5.(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
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
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 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
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 选项排除。
6.(2019 年北京卷)《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
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
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 C 项;诸
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
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B 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
除 D 项。
7. (2020 年江苏卷)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
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
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 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
动摇的现象,A 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
哲学,C 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 项错误。
相关文档
-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2021-08-2517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21-08-256页
-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第32021-08-254页
-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42021-08-2525页
- 【历史】四川省遂宁市2019-2020学2021-08-2516页
-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两次世界2021-08-2513页
- 【历史】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20192021-08-2515页
- 历史卷·2019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高2021-08-257页
- 江苏省徐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2021-08-2517页
-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2021-08-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