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8.00 KB
  • 2021-08-25 发布

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1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2011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 一、古代的中国与世界 ‎1.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一、选择题 ‎1.右图是戴帝王冠的孔子像,这说明(  )‎ A.孔子的地位无比尊崇 B.经考证孔子曾经做过鲁国国君 C.孔子曾想谋反称王 D.孔子拥有帝王的权力 解析:儒家思想为历代所沿袭,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戴帝王冠”说明了孔子无比 尊贵的历史地位。‎ 答案:A ‎2.(2010·上海,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 答案:B ‎3.(2009·广东珠海模拟,1)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史上有个著名思想家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个思想家应该是 (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解析:由政治上的“无为”可判断是道家思想。‎ 答案:D ‎4.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  )‎ 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的主张 C.“克己复礼”的主张 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6‎ ‎ ‎ 解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非常气愤,主张“克己复礼”,其实质就是恢复西周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度。‎ 答案:C ‎5.(2010·湖南怀化一模,18)“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最能 体现以下哪一理论 (  )‎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天赋人权 D.社会契约 解析:所谓“屈民而伸君”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做服贴的良民,不要造 反,也就是“君为臣纲”,这并非先秦儒家的思想。所谓“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 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就是用天的权威限制皇帝私欲。‎ 答案:A ‎6.(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这里的《春秋》指《春秋公羊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白衣指平民百姓,‎ 天子三公相当于丞相的高位。这段话的意思是,公孙弘以平民百姓的身份熟读《春 秋公羊传》,因此得以封侯,并居高位,天下学士纷纷仿效,这说明儒学地位显著提高,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7.顾宪成、高攀龙等创办的东林书院将正直的士大夫吸引过去,因为在他们看来万历 皇帝偏袒第三个儿子,而对他长子的偏见是不合乎道德、不合乎礼仪的。士大夫们 这一行为的思想理论依据不可能是 (  )‎ A.存天理 B.致良知 C.礼 D.天下为主,君为客 解析:前三项都是明朝及其以前产生的思想,D项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思想,不可 能成为这些士大夫的思想依据。‎ 答案:D 6‎ ‎ ‎ ‎8.(2010·山东德州一模,9)“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 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从材料中“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汉武帝 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 的独尊地位。‎ 答案:B ‎9.(2010·北京西城抽样测试,8)“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 知又有开悟,但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应出自 (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解析:明确提出以“致良知”的方式探寻理存在的理学家是明朝的王阳明。‎ 答案:D ‎10.(2010·山东潍坊一模,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 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心学“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只注重内心修养,不关注社会实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 认为宋明理学出现了危机。王阳明不倡导“经世致用”,也没有受西方影响,顾炎武也没有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答案:A ‎11.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 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 6‎ ‎ ‎ 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孙中山 解析:董仲舒和朱熹都是支持君主专制的,A、B两项不符合题意。黄宗羲的思想 特点之一就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项从时间上看要远远晚于黄宗羲,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2.(2009·烟台模拟)“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 的处世智慧。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 和谐。“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 和基本价值取向。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 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B.(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董仲舒)“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 D.(程颐、朱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D项压抑人性,产生消极后果,与“和”‎ 背道而驰。‎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要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 6‎ ‎ ‎ 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2)根据材料四,指出儒家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 解析:(1)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西汉时期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做出贡献的董仲舒、‎ 宋代程朱理学的代表之一朱熹、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思想先驱李贽,结合对人物的这一认识,结合材料信息归纳即可;(2)注意材料中涉及的“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中进行提炼;(3)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即可。‎ 答案:(1)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朱熹等 人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 ‎(2)集体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 ‎(3)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是 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 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也带来了禁锢思想,‎ 压抑人性,封闭保守的消极影响。‎ ‎14.(2010·模拟汇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 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四 ‎ 6‎ ‎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 样的思想追求?‎ ‎(3)材料五反映的思想与材料四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以儒家思想的言论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 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宋明理学这一知识点。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不可移意,唯 古之圣人为能尽之”,材料二中“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等信息 比较分析;第(2)问注意材料三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信息及材料四 中“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第(3)问注意结合王守仁和朱熹的思想进行比 较。‎ 答案:(1)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 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2)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 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思想追求: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 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 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3)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所谓心学不过是程朱理学的延伸和发展,程朱理学宣扬 的是理在心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是典型的主 观唯心主义,因此,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回复良知,强调道 德自律,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