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综合测试(七)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伏尔泰(1694—1778年)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样评价:“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人)竟然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这个事件是( B )
A.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B.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D.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解析:由材料“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可以联系牛顿力学体系,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牛顿力学体系中,故B项正确。《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与题干伏尔泰所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1907年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实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C )
A.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
B.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
C.数学方式是主要的表达形式
D.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反比、正比、平方、乘积都是典型的数学学科的术语,所以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数学方式是其主要表达形式,故选C。
3.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其中第二朵“乌云”,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下列哪一理论驱散了这一朵“乌云”( D )
A.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C.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D.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
解析:
7
D 汤姆生所说的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势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符的结果,其中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普朗克提出的量子理论打破了能量的辐射是连续的这一传统物理学的观点。故D项正确。
4.“他利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证明,光速是极限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会变小变平。他认为,甚至时间也会受影响,移动的钟走得比静止的钟慢。”这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因为它( D )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理论
B.借鉴法国科学家拉马克的学说
C.打破了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
D.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速是极限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会变小变平……甚至时间也会受影响,移动的钟走得比静止的钟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理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拉马克是生物学家,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C项属于进化论思想;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故D项正确。
5.1907年7月,普朗克在致爱因斯坦的信中说:“相对论原理的倡导者仅仅形成了一个不大的圈子。”这反映了( B )
A.普朗克不接受相对论
B.相对论不符合世人固有的思维观念
C.相对论遭到众人抵制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存在重大缺陷
解析:材料“相对论原理的倡导者仅仅形成了一个不大的圈子”说明相对论不符合世人固有的思维观念,能够理解相对论的人较少,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普朗克不接受相对论,排除A;材料只是说明能够理解相对论的人较少,无法体现遭到众人抵制,排除C;D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并且说法错误,排除。
6.由于达尔文提供了丰富而恰当的进化的证据,加上他对于进化的解释,使绝大多数的生物学家都很快便相信了进化的发生是客观的事实。达尔文关于“进化的解释”是( A )
A.“自然选择” B.“物种同源”
C.“上帝创人” D.“用进废退”
解析:“自然选择”也称为物竞天择,指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某种劣势,因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并进而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被保存或是淘汰,符合达尔文关于“进化的解释”,故选A;“物种同源”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排除B;“上帝创人”是天主教会的观点,“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排除C、D。
7.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 A )
A.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7
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解析:由关键信息“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故选A项。
8.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创造了“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B )
A.直接导致中英两国政治改革
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9.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进化论、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C )
A.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B.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论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解析:进化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观察世界,量子论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观察世界,相对论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观察世界。故选C。
10.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道:“一场西方借以发迹的技术革命战胜了当时其他所有文明,并强行将它们联合成一个差不多是世界范围的社会。”这里的“技术革命”指 ( A )
A.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B.以电气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C.以原子能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D.以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
解析:与材料中的“借以发迹”“强行……联合”有关的技术革命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
11.恩格斯在评价某项技术的意义时曾指出:“这一发现使工业彻底摆脱几乎所有的地方条件限制,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这里的“某项技术”应该指( D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电力传输技术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将打破发展工业的地区限制,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故选D项。
12.“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选项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C )
A.牛顿力学体系—飞船—工业革命
B.内燃机—汽车、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7
C.电磁感应理论—发电机、电动机—电力工业
D.相对论—电子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飞船与工业革命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内燃机的创制属于技术革命,汽车和飞机属于新技术的运用,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电磁感应理论为电力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发电机、电动机的问世解决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两者均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因此答案为C项。相对论与电子计算机无关,排除D项。
13.下表为不同时期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D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B.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C.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D.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具体考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就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90年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材料与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无关,排除B;材料中不仅仅是美国,排除C;D项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14.下表为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
7
表中两届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 C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B.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
C.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D.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
解析:由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可以得出近现代中国科技的进步,不能体现国际地位的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中能体现的是中国科技进步,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业的凋零,故B项错误。2010年的中、美同时涉及环境问题,故C项正确。2010年虽然同时出现环保的技术,但是中国还有航天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故D项错误。
15.《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D )
A.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B.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C.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解析:材料中的“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说明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信息革命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即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14~15世纪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7
材料二: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竟然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神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性变革……它奠定了人类对生物进化认识的基础,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更加深入地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更有成效地改造自然。恩格斯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过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人文主义运动”的内在推动力及其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是什么?所谓“人类事务的永恒法则”有哪些?(6分)
(3)材料三中“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包括哪些基本观点?它为什么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关系的认识。(6分)
答案:(1)内在推动力: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
关系: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2)方法:实验和数学。
法则:理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
(3)观点:动植物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生物进化以自然选择为基础;人类都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原因:第一次对生物进化做出了科学解释;奠定了人类对生物进化认识的基础;彻底否定了长期流行的上帝造人说;有利于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改造自然;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并且得到认可。
(4)认识:思想解放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而自然科学的进步也进一步带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指出牛顿的这种物理学的分析方法就是重视实验和数学,这也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法则从启蒙运动的内容方面去分析。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生物进化做出了科学解释、人类对生物进化认识、上帝造人说”等方面分析归纳。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型.只要对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二者关系的理解,言之有理、符合史实等均可。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7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暴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6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4分)
答案:(1)特点:实用性,继承性。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作用: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原因:科技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理解: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
应对: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2021-08-259页
- 【历史】北京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普2021-08-2520页
-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19届高三2021-08-2522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2021-08-2517页
-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2021-08-25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2021-08-252页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2021-08-2510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2021-08-256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21-08-2514页
-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2021-08-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