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3.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查要点 课标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 模式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 戈尔巴乔夫改革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29 至 1933 年资本 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 了解 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 机爆发的 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考查要点 课标要求 罗斯福新政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 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等国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 ( 续表 ) 第 21 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 经济改革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背景: 苏维埃政权 ① 十月革命后,列强武装干涉,妄图推翻 _____________ 。 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 形势。 ③政府提出 “ 一切为了前线 ” ,采取非常措施。 农业 实行 _____________ ,余 粮低价交售国家 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 业实行监督 商业 取消 ____________ ,生 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 内容: 余粮征集制 商品贸易 (3) 评价: 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 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①经济 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 组织企业的生产。 战时共产主义 ② 政治危机:农民对 ______________ 政策日益不满,频繁 发生暴动。 (2) 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农业 实行固定的 ________ ,余粮由农 民自己支配 工业 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 _______ 所有;中、小企 业和国家 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_____________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__________ 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 (3) 内容: 粮食税 国家 外国资本家 自由贸易 (4) 意义: 社会主义 ① 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 ____________ 的途径。 ②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 基础提炼 】 1. 思维辨析: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 ) (2)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 生产,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 ) (3)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了。 ( ) 答案: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途径,它的持续实施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2)√ (3)×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 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下进行的,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 2. 选择: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 ( A.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 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 路 C. 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D. 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经历了一 个曲折的过程 答案: B 3. 选择:到 1925 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 ,农 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 基础上得以 ) 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粮食税的全面推行 B. 允许工农自由贸易 C. 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D. 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答案: A 二、斯大林模式 1. 背景: (1) 苏联的建立: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 式成立。 (2)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 被逐渐取消。 工业化 2. 确立:经过 _________ 和农业集体化,到 20 世纪 30 年代 中期确立。 3. 表现: 经济管理体制 行政手段 (1)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 实行高度集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 以 ____________ 管理经济。 4. 评价: (1) 成就: ①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 业化模式。 ②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 实力迅速增长。 ③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 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 ④ 高度集中的 ________________ 日益僵化,成 为以后苏联 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项目 背景 措施 评价 赫鲁 晓夫 改革 (1) “ 二战”后, ___________ 的 弊端日益暴 露 (2) 农业全盘集 体化制 约了工 业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 (1) 农业方面:用收购制代替 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 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 留地和饲养牲畜;开垦荒地; 开展大规模 ______________ 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 体农庄等 (2) 工业方面:下放部分企业 管理权;给予企 业调整部分工 资等权力;尝试推行 “ ______ ______ 原则” (1) 在一定程度上 冲破传统观念的 束缚,取得一定 成效 (2) 在理论上没有 突破斯大林模式, 只是在维持原有 经济 体制基础上 进行局部改革 (3) 在改革目标上, 不切实际和盲目, 最终失败 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 种植玉米 物质 利益 项目 背景 措施 评价 勃列 日涅 夫改 革 赫鲁晓夫改革 造成苏联社会 混乱 (1) 工业:推行 ______________ 。 注意运用 ___________ ,扩大了 企 业的经营自主权 (2) 农业:扩大农场的自主权、 降低 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 高农产品价格等 军备竞赛加重了 经济负担。 1975 年 以后,国民经济进 入 停滞时期 ( 续表 ) 新经济体制 价值规律 项目 背景 措施 评价 戈尔 巴乔 夫改 革 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 ,苏联出现 严重社会危机 (1) 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 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 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 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 _________ 形式,允许 ______ 经济存在 (2)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 构更加失调 改革并未取得成 功,之后改革转向 政治领域,最终导 致国内局势的失 控和苏联的解体 ( 续表 ) 公有制 个体 【 基础提炼 】 1. 思维辨析: ) (1) “ 二战”后,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 (2) “ 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 ) (3) 赫鲁晓夫改革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 关的工业部门。 ( ) (4) 戈尔巴乔夫改革对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 合资的企业。 ( ) 答案: (1)√ (2)× 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对世界尤其是“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但它 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 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 的工业部门。 (4)√ 2. 选择: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 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 A. “ 开垦、开垦、再开垦” B. “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 “ 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 “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 人 ” 答案: A ) 3. 选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似点是 ( A. 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 都是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 C. 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 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指导 答案: A 4. 选择: 1984—1986 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 2.6%, 1987—1989 年下降为 1.5% ; 1986—1989 年,年均进口粮食 3430 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进口量也日益增加。 据此可推知,苏联 ( ) A. 重工业的增长过快 B. 国产粮食用于工业 C. 经济结构持续恶化 D. 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答案: C 【 图示归纳 】 1. 新经济政策 2. 苏联的三次改革 重难点 1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作用 【 史料探究 】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 —— 因 而于 1921 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 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① 农民们 在向国家缴纳约占 其产量的 12% 的实物税之后, 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 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 所称的 “ 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 得的利润。不过,②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 了他所称的 “ 制高点 ” ( 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 。 对列宁来说,③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 而是暂时的退却, “ 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 。 ——[ 美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材料二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 渡 …… ④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 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 ——1921 年列宁 《 论粮食税 》 材料三 列宁指出: “ 新经济政策 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 且仅仅在于:⑤ 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 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 ”“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 除了交 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问题的实质就 在这里。 …… 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 —— 摘自王斯德 《 20 世纪的世界史 》 [ 读史 ] 信息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生产 ;信息 ②: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信息③④:新经济政策是实 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信息⑤: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业 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答案: (1) 利用市 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 义的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导,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属于过渡性政策。 (2) 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业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 工农业生产联系。 【 论从史出 】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及历史作用 1. 特点: (1)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 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 在。 (3)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 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 实质:在国家掌控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 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 历史作用: (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 1921 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 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 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 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是列 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3) 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哪 种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 [ 真题链接 ] (2013 年福建卷 · 节选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 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 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 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 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 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 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 摘编自 《 列宁全集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 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解析: 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落后 等方面说明苏维埃政权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的原因即可。 答案: 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 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果不快速发展重工 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重难点 2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 史料探究 】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 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 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①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 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 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 。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 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材料二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 们来说,② 苏联是一个在 30 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 后的农 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一惊人的 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 管大多数民族最近③ 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 独立 。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 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 这些 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 —— 以上材料均摘自 [ 美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 读史 ] 信息① :西方人对苏联的看法;信息②:发展中国 家对苏联成就的看法;信息③: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 等落后。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苏联社会 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 园”。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 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 答案: (1) 政治上 ,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 保障,法制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 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 社会上,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 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 (2) 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 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 (3) 西方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 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处于 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 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 【 论从史出 】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教训及启示 1. 原因: (1) 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 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 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 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 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 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2. 特点: (1)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 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 济。 (2) 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 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3. 教训: (1)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 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 生产积极性不高。 (4)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 启示: (1) 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2) 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 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 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年份 / 年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 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 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 582 14 134 10 231 1980 3712 10 080 14 800 11 141 [ 真题链接 ] (2019 年新课标 Ⅰ 卷 · 节选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 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 单位:万吨 ) —— 摘编自 《 19 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 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解析: 第一小问,表格中,美国钢产量 195 0—1975 年有所 增长, 1975—1980 年略有下降;日本钢产量 1950—1975 年成 倍增长, 1975—1980 年增长较少;苏联钢产量 1950—1965 年 成倍增长, 1965—1980 年增长减少;中国钢产量 1950—1980 年翻了 60 多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 “ 二战 ”后, 美国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 20 世纪 7 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二战”后,日 本在经济恢 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经济快速增长, 20 世纪 70 代年代,受到美国经济“滞胀”的影响,经济发展减速;苏 联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后因为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开始实行“一 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趋势:美国钢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20 世纪 70 年 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钢产量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增长迅猛, 20 世纪 70 年代放缓;苏联钢产量稳步增 长,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钢产量快速增长。原因: 美国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 “ 滞胀 ” 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 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 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500 万 1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700 万 1300 万 【 高考真题 】 1.(2019 年新课标 Ⅱ 卷 )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 ( 单位:吨 ) )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解析: 选 A 。 1970 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 蔬菜与瓜果等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表明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 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 A 项;材 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 B 项;赫鲁晓夫 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 上,排除 C 项; 1970 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 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 D 项。 2.(2018 年新课标 Ⅲ 卷 )1959 年,苏 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 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 ,其中发电 ) 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 选 A 。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 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 A 项正确;苏联应对 “马 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 划” 在 1951 年已经结束,故 B 项错误; 1959 年,苏联仍然实 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 品货币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 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3.(2017 年新课标 Ⅲ 卷 )1953 年, 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 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 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 ) 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 选 A 。苏联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的发放期限缩短,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这一措施实际上是利用物 质刺激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 及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故 B 项错误;此措施不能消除 城乡之间的差别,故 C 项错误;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已经实 现了农业集体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4.(2016 年新课标 Ⅱ 卷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 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 《 俄罗斯的黎明 》 俄国今 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 选 B 。 1929—1 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 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 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故 A 项错误; 1928 年, 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 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 1 932 年,苏联“一五” 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美国正经历着经济 大危机,因而苏联经济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 B 项正确;苏联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 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 美国人的注意,故 C 项错误;维护美国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其根 本,其不会关注苏联的公有制,故 D 项错误。 5.(2016 年江苏卷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 间,苏联 政府在各地 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 ) 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 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 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解析: 选 C 。材料“农 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 表明,农 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 A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 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 显增产的原因,故 B 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 计划的深入, 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 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D 项材料中 没有涉及。 6.(2015 年新课标 Ⅱ 卷 )1930 年苏联 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 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 ) 克, 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选 A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 口增多。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上是苏联 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 B 项错误;粮 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 象,故 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 下降的一个原因,但是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 D 项错误。 【 典题模拟 】 7.(2019 年广东湛江二模 ) 在苏俄 ( 联 ) 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 后苏俄 ( 联 ) 党的领导核心以至普通党员中有许多人认为退却的 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在这种强烈要求下, 列宁宣布 停止退却,转入进攻。在此后的年代里,要求进攻的呼声不但 ) 没有消停,反而越来越强烈。这反映出 ( A.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B.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 C. 列宁的经济思想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D. 新经济政策不符合苏俄 ( 联 ) 的国情 解析: 选 B 。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苏俄 ( 联 ) 国情提出的正确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克服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从材料中可 知,苏俄 ( 联 ) 领导核心逐步把这一正确的道路边缘化,体现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故选 B 项;苏俄 ( 联 ) 想要停止 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布尔什维克党“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 到,要求转入进攻” ,而不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排除 A 项; “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列 宁的经济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排除 C 项;新经济政策 是列宁根据苏俄 ( 联 ) 国情提出的,是符合国情的,排除 D 项。 8.(2020 届广东六校联考 )1928 年斯大 林明确提出一个“贡 税论 ” ,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 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 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 ( ) A. 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 B. 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 解析: 选 D 。由材料“ 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 更多的钱 ” 可知,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 故选 D 项;材料中斯大林的“ 贡税论 ” 旨在让农业为工业服务, 不可能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排除 A 项;材料中的 “ 贡税论 ” 主要涉及农民,与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 B 项;材料 中仅体现农民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没有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 排除 C 项。 时间 / 年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国家为发展农业生产投 入资金 /10 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 / 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 / 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 / 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 / 百万吨 16 40 65 9.(2020 届重庆南开中学模拟 ) 下表为 196 1—1975 年苏联农 ) 业投入情况表,此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B. 苏联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 C. 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反哺农业 D. 苏联的农业得以迅速发展 解析: 选 C 。由表格可知, 1961—1 975 年,苏联对农业的 投入在各方面都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结合这一时期的苏联经 济结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苏联力图改变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 展滞后的状况,故选 C 项; 1961—1975 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 期,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排除 A 项;农业机械化程度是指农业 生产中使用机器完成的作业量占总作业量的比例,表格中缺乏 相应数据,排除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农 业改革收效甚微,排除 D 项。 答题术语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 “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具 有 “ 共产主义 ” 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 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 产,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 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 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确 立了斯大林体制。通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苏联迅速 实现了工业化。 4.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上,是 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 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 人、财、物等。 5.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 部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 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 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