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2 汉代儒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王朝建立之初,丞相李斯指出,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这种粗暴的文化政策标志着( C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
B.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的开始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转型
D.与民休息,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开始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这种粗暴的文化政策标志着先秦百家争鸣的现象的结束,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转型,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题干不符,排除A。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等内容,与题干中的文化专制不符,排除B。D项信息是汉初实行的治国政策,排除。
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 )
A.大一统思想 B.道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法家学说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通过西汉初几十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这种社会局面的出现为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A项。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没有采纳墨家思想,排除C项;汉武帝也采纳了法家的一些有利于统治的思想,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排除D项。
3.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 D )
A.圣人 B.儒者
C.官吏 D.帝王
解析:注意理解董仲舒这段话的含义。民性有善质却未能善,于是上天“立王以善之”,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依据,同时表明帝王有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故选D项。
4.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 C )
A.“焚书坑儒” B.建立“中朝”
C.独尊儒术 D.推崇兼爱
解析:根据董仲舒提出的主张以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可以得出这一措施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正确。
5
5.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B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解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才能成为统治思想,故选B项。
6.有学者指出,董仲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祈愿,这一方式能够相对有力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儒家所自任之道义对王权的规约。这主要在于董仲舒( B )
A.倡导“独尊儒术” B.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C.主张兴办太学 D.宣扬“三纲五常”理念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董仲舒的新儒学中能够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的是“天人感应”学说,要求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故B项正确。 “独尊儒术”是指确立了儒家思想正统与主导地位,与材料强调“对王权的规约”不符,故A项错误。太学的兴办,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与材料强调“对王权的规约”不符,故C项错误。宣扬“三纲五常”理念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与材料强调“对王权的规约”不符,故D项错误。
7.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捡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B )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断狱结合了法律和《春秋》经义的内容,“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在此案的判决中以儒家思想为主,说明两汉时期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故B项正确。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深入发展,到唐代最终完成,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符合两汉的历史事实,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
8.西汉初期,黄老之学达到极盛的同时,儒家也在积极寻找着自我发展的途径,儒家一方面从维护皇权的角度千方百计地讨取皇帝的好感和赏识,另一方面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由此可知汉代儒学( A )
A.注重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
B.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主张
C.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
D.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解析:
5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指的是以《春秋》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故A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并没有背离孔子儒学,故B项错误;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故C项错误;孔子的“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9.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C )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解析:题干中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而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
10.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C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解析: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儒生入仕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答案选C项。A项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不对,汉朝时,中央集权还在不断发展当中;B、D两项虽然符合历史史实,但不是太学人数增加的根本原因,人们不是因为儒学发展了而去学儒学,进入太学的目的是做官。
11.孔子收徒讲学,西汉设立太学,都是对古代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下列对两者分析有误的是( D )
A.办学性质并不相同
B.教育对象都涉及社会中下层
C.都推动儒学的传播
D.教授内容以《论语》等为主
解析:孔子讲授的是《论语》,太学讲授的是《五经》,故D错误,符合题意;孔子属于私学,太学属于官学,故A正确;私学和汉代太学教育对象都涉及社会中下层,故B正确;二者都对儒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故C正确。
12.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B )
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
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
解析:本题属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对科举制的正确认识。文人学士醉心于科举考场、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故选B项。
5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8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8分)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10分)
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评价: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①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②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从战国到西汉时期我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回答此题需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相关理论和基本史实。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8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
答案:(1)主张:办学校来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①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②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5
相关文档
-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全册2021-08-2697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20世2021-08-267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2021-08-2614页
- 广西玉林市启华高中2019-2020学年2021-08-266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2021-08-263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021-08-265页
-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2021-08-2612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021-08-269页
- 河北省承德市高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2021-08-2610页
- 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2021-08-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