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2.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结合“开国大典”的相关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3.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4.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5.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21日开幕。
(2)地点:北平。
(3)内容
15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伟大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反革命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2)措施: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夏至1952年底。
(2)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5
②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4)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
(1)背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千疮百孔,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3)措施
①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
(1)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③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3)经过
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③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5
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②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三大外交方针、成就及意义
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成就
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主要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4)意义: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过程
①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赞同。
②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5
4.参加万隆会议
(1)时间及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4)影响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
(1)措施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
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
(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思想引领:
15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1.阅读教材P15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图片:图中的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提示: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批注:
2.阅读教材P1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片:这一图案有什么含义?
提示: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象征和标志。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批注:
3.阅读教材P157 “分到土地的农民”图片:图中农民喜悦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民分得土地后心情喜悦。
批注:
4.阅读教材P157“思考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民主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批注:
15
5.阅读教材P157“历史纵横”: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为稳定物价采取的措施。毛泽东评价“银元之战”的作用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措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依据: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批注:
6.阅读教材P158“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图片: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入朝作战?
提示: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此外,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参战。
批注:
7.阅读教材P159“学思之窗”: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各国应该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批注:
8.阅读教材P159“史料阅读”:“求同存异”的“同”和“异”的含义是什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提示:含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意义:“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亚非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批注:
9.阅读教材P160“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提示:(1)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15
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3)通过集体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批注:
10.阅读教材P160“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图片:中国工商界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示: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实行赎买政策,并通过公私合营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进行改造。这种政策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因此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批注:
11.阅读教材P161“问题探究”,思考如下问题:
(1)与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宪法中规定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国家性质?
提示:(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人民民主国家又称“人民民主共和国”。与苏维埃共和国同为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是中国人民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国家形式。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也是依据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批注:
[思维导图]
15
巩固政权的斗争
史料一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 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 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史料二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史料三 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年)
15
史料四 这场战争的确使中国在世界上恢复了一个大国和强国的形象。在此前屈辱的一个世纪内,中国对西方和日本屡战屡败,不是大量割地就是巨额赔款。而在长达33个月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战争中,中国以弱抗强,竟然能够坚持到底,且与美国代表平起平坐地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不能不令世人对新中国刮目相看……由此开始的历史进程消除了长期埋藏在中华民族内心的屈辱感,中国人民真正可以自豪地呼喊“从此站起来了”。
——沈志华《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土地改革的作用。
提示:①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从史料三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参加朝鲜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其性质如何?
提示: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3)根据史料四,概括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提示: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1)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在全国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2)抗美援朝,打败美国侵略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
(3)1950-1952年,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4)为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了物价,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1)对朝鲜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着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15
(2)对美国的影响:在朝鲜战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进行了3年的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3)对中国的影响: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4)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总产量(万吨)统计表:
时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产量
11 318
13 213
14 369
16 392
16 683
这一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 )
A.体现了农民开始转变为土地的主人
B.创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条件
C.得益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D.标志着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已解决
B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1949—1953年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是因为土地改革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这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故选B项;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激发了劳动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B项(对国家角度)比A项(对农民角度)更符合题意,排除A项;1953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开始,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还没有体现,排除C项;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2.“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
A.美军 B.日军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A [根据材料“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知是抗美援朝战争。因此,材料中“敌人”
15
是指美军,故选A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史料一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
史料二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三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存在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但这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
(1)史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什么外交方针?有何意义?
提示:方针:“一边倒”。意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2)史料二阐述了哪一种外交方针?有何意义?
提示:方针:“另起炉灶”。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3)根据史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政策。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
比较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15
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A.亚非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第20届联大 D.朝鲜停战会议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会议,故选B项。]
4.60多年前,为了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60多年前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故选A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史料一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史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15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1)史料一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
方面
改造完成之前
改造完成之后
革命性质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我国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
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15
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
管理体制
市场调节与计划管理相结合
国家实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5.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A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的方式,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出现了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现象,故A项正确。]
6.下图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央国家机构组织,它所体现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 )
A.国家民主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图中没有反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图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于最上方充分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15
相关文档
-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选考专版第2021-08-266页
- 2017-2018学年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二2021-08-2610页
-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2021-08-267页
-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2021-08-2613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1-08-267页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新泰二中、泰2021-08-2610页
-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2021-08-2613页
-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2021-08-266页
-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2021-08-268页
-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2021-08-26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