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汉高祖(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
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B )
A.废除宗法制 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御史台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汉高祖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
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分封诸侯王,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故 B 正确;
宗法制被汉朝继承下来,故 A 错误;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故 C 错
误;东汉时期开始设立御史台,故 D 错误。
2.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
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
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
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C )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推恩令 D.察举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
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
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
故选 C 项。
3.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
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 13 万,充当
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
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C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商品经济”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据材料“均田农民”可知是分配国家
掌握的土地给农民,“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府兵制改成募兵制,“长期戍边”,造成兵与将长期在一起,
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故 C 项
正确;“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4.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
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
施是( A )
A.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解析:“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
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是说宋太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改派文臣
管理地方,据此可知,A 符合题意;B 属于中央官员,故排除;C、
D 都不是“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而是负责财政和监督职能的官
员,不符合题干中的“最重要”,故排除。
5.有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
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从制度变革层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其主要
依据是( D )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C.皇帝逐渐放松对政府部门的控制
D.三省体制下,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解析:根据所学,秦朝开始确立三公九卿制,特别作为九卿的设
置,九卿中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
史、少府,除了太仆、廷尉、治粟内史三个外,其他都是直接为皇帝
或皇室服务,而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彼此相互配合制
约,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D 正确;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部门并
没有精简,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部门更加细化,A 错误。六
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是在明朝废除丞相后,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
时间不符合,故 B 排除。三省六部制下,丞相机构一分为三,分散
相权加强了君权,加强了皇帝对各部门的控制,故 C 排除。
6.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
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
位官阶相应。这一制度应是( B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察举制注重品德,符合材料中“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
相应”的信息,B 正确;A 注重血缘关系,C 注重门第,D 注重才学,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
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
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D )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依据引文“下其议”“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
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得出秦汉唐皇帝的做法均使得皇帝的
决策集思广益,据此分析可知 D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
率是提高还是降低,故排除 A;材料并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
故排除 B;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
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排除 C。
8.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时局和战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 D.中央政府机构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所学内容可知,
唐宋时期选官制度都为科举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 A 项;时局
和战和中央政府机构的变化与题干中思想观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故排除 B、D 两项;宋代与唐代相比,扩大了科举制的录取规模,同
时有鉴于唐末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局面,开始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武将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下降,文官成为政府官员的主流,由此导
致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故选 C。
9.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
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
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 D )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
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解析:各级地方长官有任期,而地方僚佐多世袭,因此东汉时期
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太守辟举属僚、
举荐秀孝,都必须考虑和依据乡论,而主持乡里清议即操纵乡论的,
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
故选 D 项。大姓冠族凭借门第把持地方政权,并非把持中央政权,
排除 A 项。B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
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
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
可知“行中书省”是( A )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中央的并列机构
解析:根据材料“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结
合教材所学知识,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行省制,行
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派出机构,故 A 正确;行省制是地方
行政管理制度,不是皇帝的顾问机构,B 错误;行中书省是中央的派
出机构,行省制是元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故 C、D 错误。
1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
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如果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
处分。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C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便于对权力进行约束 D.君主有效地控制了臣属
解析: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表明
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选 C 项;A 项中“遏止”、
B 项中“严密”、D 项中“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12.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
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
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 )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解析: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
皇权,故 A 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 B 项错
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 C 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
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
共 52 分)
13.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
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
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
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
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
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
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
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
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
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
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
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
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
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 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
地方关系如何?(8 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6 分)
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4)地方自主性(或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第(1)问,第
一小问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
信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西周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
的信息“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
力并存共容”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不
能用本地人”“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
这一角度来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朝廷总是在直接掌
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
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
(4)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
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
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
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
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
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
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
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
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
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
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
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
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
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
同点。(14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
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12 分)
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
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
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
央举荐人才。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
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教育与选
官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
官制度的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
可结合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
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从官吏选拔任免权的发展趋势概括。
相关文档
- 2020版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培2021-08-263页
- 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 解题技2021-08-266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2021-08-267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2021-08-2618页
-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2021-08-266页
- 【历史】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1-08-2615页
-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8-268页
-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一上2021-08-269页
- 【历史】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2021-08-2619页
- 【历史】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实验中2021-08-2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