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50 KB
  • 2021-08-26 发布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跟踪检测(原卷版)岳麓版必修1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4‎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新课标Ⅰ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C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2018·北京卷)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3.《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D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4.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显示被割占地区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得以实现的是( D )‎ ‎5.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C )‎ 年龄 ‎(岁)‎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伸 缩差(cm)‎ 肺气容 量(mL)‎ 握力 ‎(kg)‎ 4‎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 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 129‎ ‎31‎ A.清军战斗给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6.阅读下面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各国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B )‎ A.英国在华势力被日俄排挤 ‎ B.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 C.英国侵略中国失去优势地位 ‎ D.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动 ‎7.学者马勇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这是因为这个条约( D )‎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 B.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 D.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8.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C )‎ A.与戊戌变法的目标完全一致 ‎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 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9.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B )‎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4‎ ‎10.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C )‎ A.《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B.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C.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1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C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B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6分,第14题3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国人撤出朝鲜半岛。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4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 ‎——《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材料二 早在1894年,赫德就预见到,“中国人的热血,已被过去20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冷却凝固。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出北京”。‎ ‎——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 ‎(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哪些?(8分)‎ ‎(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后来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哪几次重大战役?(4分)‎ ‎(3)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 材料一 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 1888~1900年,中国进口有限地超过了出口,每年平均入超40 876 000海关两。1900年以后入超大大增加,1901~1911年每年平均达121 377 000海关两,在1894年至1911年期间,清政府向外国人签订的贷款达746 220 453两库平银。其中330 587 160,两贷款用作兴建铁路之用,以后用铁路本身的收入偿还、除了铁路建设的巨额借款外,借款主要用作中日战争的军费(119 838 648两)以及中国必须支付这个战胜国的巨额赔款(263 176 701两)。……从1902年起至少要筹措同样多的款项已偿还每年的庚子赔款、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归还各项借款和庚子赔款的数额每年合计达四千六七百万两。‎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18世纪的中国和印度还占有一半以上世界财富,1900年中国却沦落到工业化程度最低、最贫穷的国家之中。当时世界80%的工业产品都来自欧美,10%来自日本,中国仅占7%。‎ ‎——摘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说明材料三所反应的历史现象。(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