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4.00 KB
  • 2021-08-26 发布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学案岳麓版选修4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6 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活动。(重点) 2.对康熙帝的评价。(难点) 少年天子 1.8 岁登基,14 岁开始亲政。 2.在祖母严格管教下学习满汉文化、骑射军旅之技和帝王统治之术。 3.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组织编纂科学书籍,制造或购置科学仪器。 平定“三藩”与收复台湾 1.平定“三藩” (1)原因 ①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威胁来自“三藩”的割据势力。 ②康熙帝的雄才伟略和平定决心。 (2)结果:康熙帝采取剿抚并行的策略,历时八年,最终取得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胜 利。 2.收复台湾 (1)背景 ①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 ②郑氏提出将台湾“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 ③在招抚失败后,康熙帝毅然决定武力收复台湾。 (2)收复:1683 年,派施琅率军收复台湾。 (3)管辖 ①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②在台湾设总兵官一员,澎湖设副将一员,率兵驻守。 ③施行了“展界开海”和轻税政策。 (4)影响 ①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贸易的发展以及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②从此,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抗击沙俄与中国版图的奠定 1.抗击沙俄 (1)背景 ①17 世纪中叶,沙俄开始侵扰黑龙江流域,在中国领土上修筑尼布楚、雅克萨等城堡 作为侵略据点,对中国的东北边境构成威胁。 ②康熙帝亲政后,开始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积极为抗击沙俄侵略做准备。 ③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未果。 (2)经过:1685 至 1686 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 队。 (3)结果:1689 年,两国正式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2.历史评价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执政 61 年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统一 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 1 问题 2 问题 3 问题 4 康熙初年清朝面临的主要形势 1.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对中国的东北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中华民族与外来侵 略势力之间矛盾尖锐。 2.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使清廷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政局很不稳定。 3.云南、广东、福建的三藩割据一方,形成抗衡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影响了国家的 统一。 4.满清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中央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因此 ,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抵御外侮是摆在刚刚即位的康熙帝面前的最大问题。 1.下列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存在的矛盾是( ) 平定噶尔丹图 《尼布楚条约》文本 ①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 ②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 ③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 ④祖国统一与分裂国家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平定噶尔丹 图”“《尼布楚条约》文本”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中 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其中平定噶尔丹还反映了祖国统一与分裂国家的矛盾,②③④ 都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B 项。 【答案】 B 全面评价康熙帝 1.总评 康熙帝是清朝杰出的君主,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2.功绩 巩固 统一 国家 平定“三藩之乱” 削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统一台湾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 固了祖国的海防 三征噶尔丹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 管辖,巩固了统一 维护 国家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 次雅克萨之战,签订 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流域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 主权 《尼布楚条约》 3.局限性 (1)对内:大兴文字狱、设南书房,加强了专制制度,禁锢了人民思想,使许多知识分 子不敢过问政治。 (2)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先进潮流(发展资本主义),为后来西方 侵略中国埋下了战败隐患。 2.黄宗羲晚年为人撰写的碑铭传状和致友人书中赞誉康熙帝为“圣天子”,称清朝为 “国朝”,并使用清朝年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统治得到汉族知识分子认可 B.康熙帝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 C.黄宗羲充分肯定君主专制制度 D.清政府不再限制知识分子言论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黄宗羲认为康熙是“圣天子”, 称清朝为“国朝”,并使 用清朝年号。这说明康熙帝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B 项符合材料信息;A 项错误,黄宗羲 一人的思想不代表所有知识分子;C 项明显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D 项错误,清朝实 行文字狱。 【答案】 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 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 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 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 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 康熙二十年(1681 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 精兵 2 万、战船 300 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 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以上材料摘自《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 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 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 康熙十六年(1677 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 建水师已有战船 240 艘,官兵 28580 名。 材料五 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 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 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 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 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 接管台湾全境。 ——《大清王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 (4)概述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及所起到的作用。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康熙帝收复台湾 材料解读 材料一康熙帝派人前往(台湾)劝说回归祖国,而郑经称台湾“不是中国领土”; 材料二武力统一台湾;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为统一台湾奠定 了经济基础;材料四清政府建设“福建水师”,为统一台湾奠定了军事基础; 材料五主要是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终于统一了台湾全境。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及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 中康熙皇帝与郑经观点的内容归纳,郑经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而康 熙皇帝明确指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第(2)问直接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归 纳。第(3)问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回答。第(4)问在以上 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尝试解答】 (1)根本分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2)政策:政治招抚或劝降到武力统一。原因: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 (3) 原因:①采取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统一台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建立起强大的水师,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因剿寓抚”,迫使郑氏政权弃抗投诚。 (4)措施:设置机构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作用: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 之下,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选择题 1.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与上述康熙诗句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平定三藩之乱 B.清军进入台湾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收复雅克萨之战 【解析】 从材料信息“天山路”可判断这一事件发生在新疆地区,故 C 项正确。B 项 是在台湾地区;A 项涉及的三藩包括西南、华南以及东南地区;D 项是在东北地区。 【答案】 C 2.康熙帝在平定“三藩”的八年斗争中,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时他采用的军 事策略是( ) A.武力征服 B.剿抚并用 C.和平谈判 D.和平招抚 【解析】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康熙帝沉着稳定、及时掌握军情,采用剿抚 并行的方针,以分化叛军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 【答案】 B 3.面对沙俄的“无故犯边……剽劫人口,抢掳村庄”,康熙帝的反应是( ) A.平定三藩之乱 B.重新统一台湾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组织收复雅克萨之战 【解析】 面对沙俄的侵略行为,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了俄国 军队。 【答案】 D 4.取得抗击沙俄战争胜利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反击战具有正义性 B.康熙帝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了充分准备 C.战争得到了军民和边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D.俄国改革失败,国内动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A、B、C 三项都是取得胜利的原因,D 项表 述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2016·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 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 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 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纪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 佳话。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 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圣 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 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 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 ——据《清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 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 要予以展开。 【解析】 第(1)问,“职能”从“修得民心”的角度作答,“木兰”意为哨鹿,康熙 帝把“木兰围场”作为围猎、避暑、练兵之所,真正职能还是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 “避暑山庄”是北京到木兰围场的途中康熙帝设立的行宫之一,后来康熙将其变成引见官 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实际上是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 边防的政治中心;每年除夕,皇帝在“故宫保和殿”举行盛宴,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和 朝廷文武大臣;“经验”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角度概括,康熙帝加强维护与少数民 族的团结,以包容的心态因地制宜的处理边疆和民族关系。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从四 个角度的认识中任选一个展开阐述康熙帝的“文治武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 述即可,观点与史实结合,规范准确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 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 经验: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 (2)选择①: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 选择②: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缓和矛盾。 选择③: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 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 选择④: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 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 课时作业(六) 一、选择题 1.40 集电视连续剧《少年康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太皇太后孝庄”非常 富有智慧,康熙亲政前就是在她的严格管教下,认真学习的内容不包括( ) A.满汉文化 B.骑射军旅之技 C.帝王统治之术 D.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前三项是在太皇太后孝庄的严格管教下学习 的,而西方自然科学是在其亲政后的学习内容。 【答案】 D 2.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 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部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解析】 题干中出现地名“乌兰布通”“驼城”,这些地名应该是新疆地区,三藩之 乱发生在云南,故 A 项错误;攻占澎湖发生在台湾,故 B 项错误;准噶尔部叛乱属于新疆地 区,故 C 项正确;击退沙俄是在东北地区,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1700 年,当清政府商讨出兵新疆平叛时,康熙帝认为“今欲用兵,兵非不敷,但虑 路远,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遂“敕所司留意”。材料主要表明康 熙帝( ) A.认为出兵新疆劳民伤财将激化社会矛盾 B.从维护新疆安定角度考虑屯田问题 C.命令户部尽力为出兵新疆做好物资准备 D.力主屯田西北以促进边疆开发 【解析】 材料中主要是说“路远,运饷艰难”,并没有说激化社会矛盾,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的信息说明康熙帝从屯田的角度来维 护新疆安定,故 B 项正确;“敕所司留意”是留意屯田,不是作物资准备,故 C 项错误;材 料中主要论及依靠屯田来推进军事行动,是稳定新疆局势,而不是边疆的开发,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4.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鳌拜集团被铲除 B.清军平定三藩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解析】 从材料信息“海上”“扶桑”“水军”等可以看出,这是康熙帝为清军进入 台湾而写。 【答案】 D 5.1683 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 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以及材料中的“海上”“海隅”与“九壤同”,意思是海 岛台湾与全国一样,即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答案】 D 6.注意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原则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 是( ) 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解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建立反清基地,康熙帝设置台湾府是中央 政权的行为,但是二者都是维护中国的主权,故 C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单方面的。 【答案】 C 7.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的统一国家。在 下列四项有关康熙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他事件根本不同( ) A.平定三藩 B.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解析】 C 项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其他三项都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措施, 故 C 项与其他三项性质不同。 【答案】 C 8.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作为签约一方,清朝使用了“中国”国号,这反映出的 实质问题是( ) A.《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B.清初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C.《尼布楚条约》是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D.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解析】 清政府使用“中国”国号签约,意味着其代表中国政府来行使外交权力。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帝)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指国库)金,非用师赈 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 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清实录》 材料二 康熙始终没有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 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井且从那以后,旧中国与旧俄国在近代工业和科学水平上,在将近两 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着相当距离。 ——刘大年《论康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绩。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对康熙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本题以康熙帝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 料中“平定三藩,扫清漠北”“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等信息归纳概括。第(2)问要依据 材料中“始终没有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 状态的独特尝试”“在将近两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着相当距离”等信息归纳概括“评价”。 “看法”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爱惜民力;生活节俭。 (2)不认同材料二中的观点。当时中国处于中国封建统治晚期,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的政策;现代科学技术力量不足;远离 西方,受其影响较小等。所以,当时中国不具备超越封建制度的条件,康熙帝“越雷池一步” 的可能性较小。康熙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康乾盛世”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 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 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 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 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 《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 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 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 出这种不同。 (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 有哪些。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都没有偏见”可看出作者的鲜明态度,从材料二中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 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 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第(2)问,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 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 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要看清主流,看历 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