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曾评价,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先秦诸子,莫不如此。材料表明
A.人类历史在发展中出现了倒退 B 先秦诸子否定了社会的进步性
C.当时的大同社会为人类所向往 D.先秦诸子渴望大同时代的和谐
【解析】大同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它强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
故 D 项正确;先秦诸子对和谐的向往不能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倒退,也不代表他
们就对现实社会进行否定,A、B 两项错误;先秦诸子对远古社会进行了美化,那
时候之所以没有压迫和剥削,但也有部落之间的战争、生产力极为地下,不会为人
类所向往,C 项错误。
【答案】 D
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不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解析】同时“相反而皆相成也”这一信息表明,他们在发展中可能在某些方
面达成共识,相互融合,故 B 项正确;由材料“其言虽殊”信息可知,诸子百家
言论是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的,所以他们没有求同之意,A 项错误;均为稳定统治
服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相反而皆相成也”不能表明他们殊途同归,
D 项错误。
【答案】 B
3.“夏礼吾能言之,祀(把国是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宋
国是商朝的后裔)不足征 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说明孔
子
A.熟悉夏商礼制 B.感叹祀宋衰落
C.重视文献记载 D.重建礼法规范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对夏商礼仪制度非常重视,如果有足够的文献,
孔子认为他可以证明夏商的礼法规范,由此可知孔子渴望重建礼法规范,故 D 项
正确;由于文献不足,孔子对夏商礼制能言但未必熟悉,A 项错误;宋国不能证明
商朝礼仪制度不等于祀宋衰落;B 项错误;文献不足不能表明孔子对文献记载的重
视,C 项错误。
【答案】D
4.孔子在向老子问礼后对其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
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今见老子,其犹龙也!”材料反映出
A.道家精髓高深莫测 B.儒道思想渊源甚深
C.道家文化植根传统 D.儒道文化相得益彰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对道家文化进行了赞叹,并把道家文化比作龙
而莫知其深,这反映了道家精髓高深莫测,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道两派
的关系如何,B、D 两项错误;孔子赞叹道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根植传统没有因果联
系,C 项错误。
【答案】A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5.在战国时期,根据当时形势,韩非子认为,“上古竞于道德”,“当今争于气
力”,必须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统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法家
A.在有意弱化儒家思想影响 B.力图建立完整的自身体系
C.主张以武力强化中央集权 D.改变了上古重视道德的传统
【答案】 C
6.墨子反对诸侯国互相侵伐,要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众
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由此可知墨家
A.主张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B.渴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
C.主张立法缓和社会矛盾 D.代表了百家争鸣最高成就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张不同阶层的民众和谐相处,这说明墨家思
想渴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故 B 项正确;各阶层民众和谐相处不能等同于平均
分配社会财富,A 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墨家缓和社会矛盾的手段,C 项错误;墨
家渴望建立安定社会秩序的主张不能说就是代表了百家争鸣最高成就,D 项错误。
【答案】B
7.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但是诸侯王仍在大量招致宾
客,成为其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中央集权亟待加强。材料可用来说明
A.诸侯王仍有抗衡中央的实力 B.有为而治逐渐成为时代需要
C.无为而治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D.诸侯王权力在当时出现反弹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诸侯王招纳宾客,对中央集权会造成一定威胁,中
央若再“无为”,就可能造成政权不稳、社会动荡,故 B 项正确;诸侯王招纳宾
客若不到一定程度,未必会有抗衡中央的实力,也不能说明诸侯王实力已经反弹,
A、D 两项错误;无为而治、有为而治是根据时代需要,有为而治不意味着无为而
治未取得预期效果,C 项错误。
【答案】B
8.董仲舒在谈及吏治改革时,明确指出,“大夫不得世”,“观乎世卿,知移权
之败”。其出发点是
A.维护中央集权 B.宣扬纲常观念
C.创新儒学体系 D.强化思想控制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明确指出,“大夫不得世”即为:大夫不能
世卿世禄,如果世卿世禄,权力下移,国家就会有失败危险,亦即“知移权之败”,
由此可以推知董仲舒主张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故 A 项符合题意;中央
集权与宣扬纲常观念不是同一概念,B 项错在偷换概念;否定世卿世禄与创新儒学
体系没有必然联系,也不等于就要强化思想控制,排除 C、D 两项。
【答案】A
9.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
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
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董仲舒思想中既含有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含有
阴对阳反作用,所以可以得出董仲舒的观点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论及君权合法性,也未谈到董仲舒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A、B 两项错
误;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思想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的信息,排除 D 项。
【答案】C
10.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曾孙汉宣帝却说“汉家自有制度,本
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霸王道”,是指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严刑峻法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表面上看是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表面上看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所以此处所谓
“霸王道”,是指法家思想。
【答案】C
11.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兴办太学,学习科目为五经,由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
任选一经学习,每年只考试一次,考试合格者即可以做官。汉武帝这一举措
A.有利于学生思想自由发展 B.改变了选官的不公平状态
C.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成功压制了其他学说流传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授课内容,这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
地位,故 C 项正确;太学把五经作为授课内容,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控制,A 项错
误;材料没有显示怎样考试和面向什么人进行考试,因而不能得出改变了选官不公
平状态这一结论,B 项错误;汉武帝这一举措可以抑制其他学说发展,但其他学说
并未因这一举措而失传,D 项错误。
【答案】C
12.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他说的
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
A.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 B.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
C.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 D.凸显了传统经典的基础性
【解析】“因袭传统”等字眼意在强调董仲舒的学说对传统经典的继承。故 D
项正确;董仲舒的学说是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对《春秋》
完善,A 项错误;“杂糅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传统,
和新时代无关,C 项错误。
【答案】D
13.儒术独尊后,在魏晋之际受到佛道冲击后,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
主张;宋明之时,理学、心学相继出现。材料反映出儒学
A.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 B.据自我调节的功能
C.地位未因冲击而动摇 D.对各派均能兼容并包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儒学在受到冲击后,就提出了“三教合归儒”并出
现了理学、心学,这说明儒学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故 B 项正确;儒学的自我调
节不能说明其本质已发生变化,A 项错误;儒学地位曾经动摇过,C 项错误;对各
派均能兼容并包的表述过于绝对化,D 项错误。
【答案】B
14.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是超凡脱俗之
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希圣向之人,须向
自心上体察,明得自家心,便能达得圣贤意,便能获得本然之乐。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B.理学有教人消极出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程认为修身可以悟本达源、超凡
脱俗、至善圆满,也能获得本然之乐,所以可以推知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故
A 项正确;修身可以达到很多乐趣及境界,这并不是消极出世,B 项错误;材料中
修身与佛道文化没有必然联系,C 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二程对儒学改造
的程度,D 项错误。
【答案】A
15.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对历代史书广泛采用但又有所删减。在以《汉
书》为依据叙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这一内容时,司马光选择
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这一做法反映了
A.儒学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 B.理学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C.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D.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
【解析】司马迁属于北宋统治集团,他对儒学的损益主要是为政治服务,故 C
项符合题意;儒学本质从古至今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其本质有变,那就不能称其为
儒学了,排除 A 项;材料没有论述理学影响范围的扩大,B 项错在无中生有;仅凭
材料也不能得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D 项错在以偏概全。
【答案】C
16.朱熹要人们通过格物接受封建道德观念,王阳明则认为封建道德存在于人们心
中,只要通过“致良知”就可以了。材料说明
A.封建专制思想日趋强化 B.儒家认识论出现了分歧
C.心学逐渐脱离传统儒学 D.心学旨在改造理学本源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朱熹和王阳明对如何接受儒家“天理”出现了不同的
认知,这说明儒家认识论出现了分歧,故 B 项正确;如何接受封建道德规范不能
说明封建专制是否在强化,A 项错误;心学也是对儒学的继承,它并未脱离传统儒
学,C 项错误;心学也承认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强调通过内心反省来接受
天理,D 项错误。
【答案】B
17.某位思想家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千万世之前,
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程颐 D.陆九渊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故
D 项正确;董仲舒时期尚没有出现理学概念,A 项错误;程朱主张理在心外,须格
物方能致知,B、C 两项错误。
【答案】 D
18.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
的活动)中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
宋儒推崇的《四书》。这反映出乾隆时期
A.皇帝推动儒学复兴 B.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思想领域渐趋保守 D.君主意图控制思想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皇帝在选择性的对待儒家经典,其目的就在强
化对臣民思想的控制,故 D 项正确;儒学没有衰败也就无所谓复兴,A 项错误;
重视《五经》不等于就是经世致用,B 项错误;《五经》、《四书》都是儒家经典,
因而不能推知思想领域渐趋保守,C 项错误。
【答案】 D
19.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
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人们
越来越多的追求个人利益与物质享受,同时,封建统治者为了压制反封建思想,又
不断强化专制统治,故 C 项正确;世人追求享乐并不等于社会风气败坏,A 项错误;
明清之际,西方启蒙思想并未传入中国,B 项错误;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反而加强
了思想控制,D 项错误。
【答案】C
20.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同寡妇再嫁,公然声称武则天是
杰出的女政治家。材料表明李贽
A.主张求天理于人欲之中 B.跳出了传统儒学的窠臼
C.追求人性的自由和平等 D.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天理
【解析】自由恋爱、寡妇再嫁这些都反映了人性的自由和平等,李贽对此予以
肯定,这表明他积极追求自由和平等,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天理与人欲之
间的关系,A 项错误;李贽思想本身仍然是传统儒家“仁”的思想在当时的反映,
因而他并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窠臼,排除 B 项;李贽主张把天理和人欲相结合,
并未否定天理这一概念,D 项错误。
【答案】C
21.黄宗羲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颂扬商贾对社会作出的重要
贡献,提出“工商皆本”。材料表明黄宗羲
A.具有批判传统儒学之新理念 B.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潮流
C.有挑战现存经济秩序之意图 D.代表新兴阶级进行舆论宣传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并倡导功利的价
值,他的这一思想为资本主义萌芽进行了舆论宣传,也就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潮
流,故 B 项正确;“重农抑商”并非儒家传统理念,而是商鞅变法的产物,A 项错
误;对现存经济政策的批判不等就是挑战现存经济秩序,C 项错误;李贽本人并不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排除 D 项。
【答案】 B
22.明代著名学者费密指出,“古经之外,其言道也不中,不中必多虚少实”,“多
虚少实”或许“可以自全”但“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据材料可知
A.经世致用思想为当时所重 B.进步思想家传承了儒家精华
C.理性空谈渐被思想界摒弃 D.启蒙思想在明代影响深远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反对在治学中“多虚少实”,这是传统儒学
的精华所在,故 B 项正确;仅从个别学者的进步思想不能推知经世致用思想是否
仍为当时所重,也不能推知理性空谈逐渐被思想界摒弃,A、B 两项错误;费密的
思想在当时不能被称为启蒙思想,D 项错误。
【答案】B
23.顾炎武认为,“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
希望能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境遇,达到“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他还认
为,“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这说明顾炎武
A.具有经世致用情怀 B.推崇工商皆本思想
C.抨击重农抑商政策 D.力图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顾炎武希望通过发展经济改变普通百姓的穷困境遇,
因而可知顾炎武具有经世致用的情怀,故 A 项正确;顾炎武对贫困百姓困窘局面
同情不能说明他推崇工商皆本,也不必然表明他对重农抑商进行了批判,B、C 两
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缓和社会矛盾的信息,D 项错误。
【答案】A
24.明代儒学家王畿曾说,天地万物,一体相通,生生不息,儒者应该随其力之所
及,在家仁家在国仁国,在天下仁天下。材料可用来说明明清进步思想家
A.认为儒学需要与时俱进 B.主张治国应该兼采众长
C.认为理论应为实践服务 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王畿认为儒者应该服务于国家和天下,因而可知明清
进步思想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 D 项正确;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之前儒家
就具有的,因而材料不能说明“与时俱进”,A 项错误;材料只是论及儒者应对家
国天下负责,没有论及治国的手段,也没有论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B、C 两项错
误。
【答案】D
第 II 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诸子百家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天道、社会伦理、礼与法、政治论、认识论
等等,这些问题也都是在社会变动时期才会被人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各家虽然观
点不同,但是内容上大致一致。各家既相互独立,虽然有时也相互攻讦,但又有相
互学习、相互摄取的部分,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流和传播的基础就是当时
知识分子的学习氛围和崇尚教育、不分贵贱的学术风气。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
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本题属于高考 42 题模式,解答这一类型的问题要记住一个原则,那就是:对
观点的总结要尽量简洁,如果过于复杂,对下一问的论述或阐释就会造成一定麻烦。
只要属于材料中的观点,评析一个就行,不要求其具有全面性。先指出观点,就本
题而言,结合材料信息我们很容易就会找到其中一个观点:即在百家争鸣中,各家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学习。在评析中,对百家争鸣的背景及相互独立、相互学习的
原因进行评述。结论注意不要重复材料观点,要另辟思路,可从百家争鸣的影响以
及对后人的启示总结百家争鸣,但应该注意和材料观点的有机联系。
【答案】
示例:材料观点:在百家争鸣中,各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学习。(4 分)
评析: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各阶级(阶层)都对如何治理国家、推
动社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出现了百家争鸣。在争鸣中,都围绕本阶级(阶层)
利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有可能是不全面的,也有可能忽视了其他阶级(阶
层)的利益而遭到其他流派的攻击,因而各派思想在发展中对别派学说的“合理”
成分进行了吸收和借鉴。(8 分)
结论:百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相互借鉴,共
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4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
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
主流意识形态的王座。与此同时,他还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
在政治举描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都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
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
材料二 不难发现,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
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
真理。…董仲舒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生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他编造的一套“三
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以致尽管各
个封建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它们却都直接间接、或明或暗地为“三纲五常”
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论证。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位作者对董仲舒的态度并说明他们各自的理由。
(12 分,只写态度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解析】
第一小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这一问无论结合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均可
得出,相对较为容易。由材料“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信息可知其主
张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材料“他编造的一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
规范”这一信息可知,其第二个主张是提出被后世称为““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
规范。
第二小题考查两位材料的作者对董仲舒的态度。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得出两位
作者分别肯定和否定了董仲舒。由材料“西汉……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顺应
了……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信息可以得出肯定董仲舒的原因。同理由材料
“‘背离了客观真理’……‘永恒性’作论证”信息可知否定董仲舒的原因。
【答案】
(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被后世称为“三纲五常”的封建
道德范。(6 分)
(2)材料一态度:肯定。理由:董仲舒综合先秦诸子的思想,构建起新的儒
学体系;其思想顺应了历史流,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6 分)
材料二态度:否定。理由:董仲舒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脱离了客观实
际;编造学说维护封建等制度,主要反映了地主阶级利益。(6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有官员对王阳明说:“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王阳明回答说“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
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闲,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王阳明还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
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席常,不敢以为非也,
而况其出于孔子乎?”
材料二 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人皆以孔
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
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
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他还说:“大抵圣言切实有
用,不是空头,若如说者,则安用圣言为耶!”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践《实心实学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基本观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的积极意义。(6 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阳明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6 分)
【解析】
第一小题考查王阳明的观点,属于概括类设问。这一题只有结合材料信息回答,
因为材料所展示观点与教材理学空谈等信息截然不同,需要运用逆向思维。由材料
“我何尝……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信息可以得出王阳明的观点之一是:反
对脱离现实空谈学术,主张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台;由材料“虽其言之出于孔
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以得出王阳明的观点之二是:治学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
能迷信权威。
第二小题考查李贽思想的积极意义。这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李贽思想的
积极意义有: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启蒙色彩等积极意义,然后
在进行丰富润色。
第三小题考查王阳明、李贽思想的相似之处。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二
人均主张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反对封建权威、经世致用等。
【答案】
(1)基本观点:反对脱离现实空谈学术,主张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台;
治学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能迷信权威(6 分)
(2)积极意义:李提出童心说,反对把孔子言论作为评价事物的唯一标准,
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和战斗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
启蒙色彩。(6 分)
(3)相同点: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都反对封建权威;都主张经世致用。(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