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2.96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 年安徽合肥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段考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
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解析:根据材料中“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
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可知以父兄、宗子治之,可以是不善化于闺内,
使刑措,即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而父兄、宗子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故选 C。
答案:C
2.2011 年 8 月 22 日,安徽正式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
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
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早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在今合肥、
巢湖分设合肥县和居巢县,同属九江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九江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B.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C.郡守、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D.郡、县长官不得世袭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始
皇确定以郡县制为地方行政制度。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故 B、C、D 三项
说法正确。故选 A。分封制下的诸侯需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
答案:A
3.“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
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
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由此可以得出,元代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选 A。B 项说法与材料观点相反;
C 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 项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排除;
答案:A
4.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
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
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依据材料中“以郡县取代封建”,“成就了“天下之公”可以看出柳宗元肯定了秦朝废
分封,推行郡县制。故①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反映了封建制度日
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故选②、③,即 B。
答案:B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
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下列最符合材料观点
的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依据所学
知识,A 项是宗法制的核心,故排除;察举制是一种以品德、才能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九品
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第、血缘;科举制是一种以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的选官制度。故选 B。
答案:B
6.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人之后,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
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
A.商业征服
B.宗教皈依
C.财富侵蚀
D.文明同化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罗马最终被希腊灿烂的文明同化。故选 D。
其他三个选项均与希腊无关。故排除。
答案:D
7.同属海洋文明,古希腊有法律但倚重民主,古罗马有自由选举但更崇尚法律,之所以产生
如此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治家的执政理念不同
B.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邦体制与帝国的政治需要不同
D.人文主义的弘扬程度不同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同属海洋文明,希腊和罗马却形成不同的政治文明。产生其差异的原
因有多方面,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决定一个国家形成不同的政治文明方式的是经济
因素,故本题选 B。
答案:B
8.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义务》中指出“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
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
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罗马法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
西塞罗的观点评价古罗马法律,正确的是( )
A.习惯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
B.《十二铜表法》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的表现
C.由公民发到万民法体现了维护国家整体的精神
D.经过不断发展,罗马法基本实现了国民平等
解析:材料观点认为,国家领导人应维护公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依据所学,习惯法
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压迫平民。经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颁
布的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故 A、B 说法错误。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
族的统治,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上,故 D 说法错误。选 C。
答案:C
9.马克思、思格斯指出:“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
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由此可得出 ( )
A.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源泉
B.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
C.自古至今西方国家一直崇尚民主
D.罗马帝国曾扩展到英国版图
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英国有关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定参照了罗马法的原则。由此可见,罗马
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渊源和先驱。B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C、D 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选 A。
答案:A
10.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旺盛而著称,到 1770 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
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
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 )
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新制度的确立、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解析:依据所学,1689 年《权力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确立了法律至上,
议会主权的原则,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初步确立。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典
型的代议制国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材料中乔治三世表明君主立宪
制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故选 B。
答案:B
11.观察下边漫画,站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肩头的山姆大 叔说:“大家可以慢慢挪到中间吗?”
为防止出现税收增加和开支削减的“财政悬崖”,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必须尽快达成妥协方
案,但目前双方仍然互不相让,僵持不下。材料直接表明了( )
A.美国两党本质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两党对垒轮流执政是美国政治的特色
C.美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内耗
D.美国的政党制度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保障
解析:材料中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对于必须尽快达成妥协方案的财政问题,却互不相让,僵
持不下。这直接表明了美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严重的内耗。故选 C。A、B、D 三项说法都符
合美国政治,但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故排除三项。
答案:C
12.1880 年 7 月法国政府规定:“凡 1880 年 7 月 6 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
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
法国 ( )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国民议会中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宪法规定议会有立法、缔结条约和特赦权力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75 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
立。故排除 A。依据材料中“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可以排除 B;
材料反映的是法国政府的行为,而非议会,故 D 项排除。故选 C。
答案:C
13.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
用”,“(太平天国胜利后)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害人之物为禁。今后还可以成为
亲密的朋友”。这表明太平天国政权( )
①反对西方国家支持清政府
②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
③反对外国人侵略中国
④希望西方各国与太平天国结成同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可以得出①说法正确;“不惟英国通商,万
国皆通商”,可以得出②说法正确;“害人之物为禁”,可以得出③说法正确;“今后还可以成
为亲密的朋友”,表明太平天国希望和西方各国友好通商,而非结盟。故选 B。
答案:B
14.《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
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
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听而提出的,是近代第一个带有资
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
向,因而《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故选 C。
答案:C
1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
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极
大刺激了列强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
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其
共同的目标是挽救民族危亡。故选 A。
答案:A
16.著名学者萧功秦指出:“从清末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
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
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清末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
原因是( )
A.传统君主体制创新能力减弱
B.顽固派势力远远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解析:依据所学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项改革措施体现了学习西方的时代发
展潮流;故 C 说法错误。B 项说法不符合清末新政;C 项说法对于三项改革都不符合;D 项
说法不符合洋务运动。故选 A,在传统君主体制创新能力减弱。
答案:A
17.下图是 1909 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
最恰当的是( )
A.灵活的策略
B.洋人的朝廷
C.无奈的选择
D.末日的徘徊
解析:材料反映了 1909 年清政府对内怒容、对外笑容的信息;依据所学,1901 年签订《辛
丑条约》,条约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这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 B。
答案:B
18.下列图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党员数量和成分构成变化的情况,导致 a 年到 b 年
变化的原因( )
a 年 b 年 a 年上半年 a 年下半年 b 年 6 月
图一 党员成份构成变化 图二 党员数量变化
①国民革命失败
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③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共党员成份构成由以工人为主到以农民为主;党员数量从急剧
减少到急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1927 年 4 月,由于国民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
杀共产党人,党员数量急剧减少;1927 年 9 月,毛泽东带领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开辟了农
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党员的数量急剧上升且党员成份以农民为主。
故选 C。
答案:C
19.2011 年 7 月,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60 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
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白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
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C.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D.1954 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
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1947
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故 A、B 说法错误;D 项说法
太过绝对,与含义不符。故选 C。
答案:C
20.1992 年 7 月 31 日,台湾当局颁布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条例第一条
指出,“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之往来,
并处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条例。”这反映出( )
A.台湾当局力图阻碍两岸人民的交往
B.台湾当局认同两岸是一个国家
C.随着两岸交往台湾对大陆敌意增加
D.两岸人民交往面临着严峻考验
解析:材料反映了台湾当局颁布的条例的目的是在“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
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的往来”。从中可以看出,台湾当局认同两岸是一个国家,
要规范台湾与大陆人民的来往。故 A 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C 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只
是台湾当局颁布的关系条例,D 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选 B。
答案:B
21.1960 年 1 月 28 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
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
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 )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为今后解决
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可知这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成为国际关系的
重要准则。故选 D。A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 项错在“开始重视”,D 项错在“首次打开”。
答案:D
22.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 年代联苏抗美,60 年代既反苏又反美,70
年代联美抗苏, 80 年代不结盟。1994 年中俄签署《联合声明》,形成了一种“不结盟、不
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2011 年中美确定致力于建
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 )
①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根据国际形势和自身利益的变化进行调整
②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③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④合作取代对抗是中国与美苏(俄)关系发展的方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根据材料中新中国外交的曲折发展过程,从 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
90 年代—21 世纪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外交政策在不断调整中,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方针;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中可以看出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
世界和平;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及 2011 年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确定,看出合作取代对
抗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故选 C。
答案:C
23.阅读下边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解析:材料中“罗曼诺夫王朝完蛋啦”,可以得出是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
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
的苏维埃政权宣布推出一站。故 A 说法错误。
答案:A
24.《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
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
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C.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
D.欧共体的出现
解析:材料反映的二战后期,苏联稳固扩大其在东欧的势力,与西方列强产生了直接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由于这种矛盾,最终导致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国际格局形成美苏两级格局。故选 B。
答案:B
25.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
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
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妄图称霸世界,为遏制苏联及中国,美国大力扶植日本,使其成为在亚洲遏制苏联和中国的
前哨。故选 B。A、C 项说法与现实不符;D 项说法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无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26 题 18 分,27 题 18 分,28 题 14 分)
26.(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
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4 分)
材料二: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
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
施导致的后果。(3 分)
材料三: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
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
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6 分)
材料四:(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
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
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4)怎样理解材料四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5 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中“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
县…”,可见汉初的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依据所学知识,这三项制度
是承袭秦创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依据材料中“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
二是“得赋敛”,由此可知,汉初实行分封诸侯国的措施,诸侯在其封国内拥有创制官职、
收取赋税的权利。依据所学知识,到后来诸侯割据势力过大,形成地方对抗中央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由此可见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颁布推
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第二小
问可根据“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及所学郡县制的影响总结答案。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威的根基”指的是贵族垄断政权;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对
政权的垄断的措施是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并分配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梭伦改
革的意义总结回答问题即可。
答案:(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 分)渊源:承袭秦制。(1 分)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1 分)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1 分)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1 分)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
侯的防范。(3
分)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3 分)
(1)理解: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2 分)进步作用:扩大了民主权
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 分)
27.(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
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
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
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
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
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
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
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
的作用与局限。(7 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 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
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 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
产生的标志
1628 年 《权利请愿书》
1689 年 《权利法案》
1701 年 《王位继承法》
1721 年 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
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832 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 世纪 50 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 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 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
院”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 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
弱
1948 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
1747 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人一票”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
权力制衡关系。(8 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3 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中“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
关法规…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
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
的监察法”。由此可以总结权力监督的特点:时间早、建立法规并不断完善、行政制度体现
了监督理念。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权力监督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根据材料
二可以看出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权力监督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2)结合所学知识,英国通过《权力法案》限制王权,从皇权至上到法律至上,到 18 世纪中
叶,英国成为典型的代议制国家,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故第一小问应该
从《权力法案》颁布之后到 18 世纪中叶的重大事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英国政治体制
中的势力组成有:议会、内阁、政党。结合所学,总结回答问题即可。
(3 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近性、灵活性,体现在制度机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中,根
据时代发展而不断做出调整。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可知,如英国国王的权利
由限制王权到统而不治;下议院的权利的不断加强;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完善;选举权的不断
扩大等。
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
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3 分,每点 1 分,任答 3 点即可) 作用:有利
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 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
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2 分)
(2)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
再行使立法否决权。(4 分)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
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
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4 分)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
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3 分)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
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
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3 分)
28.(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
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
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
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数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
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
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
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
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
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
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 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
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2 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 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
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6 分)
解析:(1)材料中“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
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由此可见武则天感悟的制度因素是宗法制、礼乐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的不同主张;根据材料中“象征
“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
民族之总称”,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
对外。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分析其民族主张的进步意义。孙中山的主
张有利于中华民国的建成和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共的主张则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实现全民族抗日。
(3)依据材料中“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国
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实
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我国各民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
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2 分)
(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2 分)
进步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
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4 分)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3 分)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3 分。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 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2018年高2021-08-2637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8-242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8-2417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8-2446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8-2319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25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12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18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17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