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94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南充高中 2014 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
第 I 卷(选择题 48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
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
皇帝称号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宪宗
皇帝姓名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见深
相互关系 明太祖之子 成祖之子 仁宗之子 宣宗之子 英宗之子
名中的偏旁 木 火 土 金 水
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皇权君主专制的相关情况们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归纳历
史本质的能力。由表格中各代皇帝的姓名体现了阴阳五行学的相生说,表明治者希望专制皇
权能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因此①②正确;而明朝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过分封制,但是
再后来消亡,③表示不合史实;④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为 C。
答案:C
2.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
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解析:本题是通过明朝臣子们的抱怨考查明清时期专制皇权不断地加强。根据材料“四鼓咚
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
的向往。本质上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 B。
答案:B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
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 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
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家们的主张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墨子“节用”的观点
代表了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民本”的思想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思想代表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 A、B 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到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
故排除 D 项,选择 C 项。
答案:C
4.1912 年 2 月 11 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
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解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解读漫画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首先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观察
漫画,“1912 年 2 月 11 日”说明了时间,“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暗示内容等,联
想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的有关史实,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急切盼望结束君主专制的心情,D 符
合题意。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可以排除 A、B 两项;C 项从图文中体现不出来。故正确
答案为 D。
答案:D
5.1867 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
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
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
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解析:本题通过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曲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
了铁路的修建引发的后果,一是“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二是“担心外国人的势
力会变得过于强大”,也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的阻力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底层民众
的反对,因此 D 符合题意。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清政府的腐朽,排除 A;B、C 与材料无关,排
除,故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6.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
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
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来
解析: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判断。选
项 C 符合题意。A 不对,中共建党初期以发动工人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CD 都是 1927 年大
革命失败后的行为,与二大无关。
答案:C
7.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模式 将中国近代史看作
①“冲击—反应”模式 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
②“侵略—革命”模式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③“早期启蒙”模式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
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
A.①和③
B.①和②
C.②和③
D.①和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是需要在对教材知识深度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回答。
解题时注意抓住“根本对立”,由已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模式对应的历史史实是①模式反映
了鸦片战争促进新思潮萌发,②模式反映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③模式反映明中后期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由此分析可知处于对立关系的是①和③,A 符合题意。故选 A。
答案:A
8.“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
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
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材料中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都
属于资产阶级,分别是维新派、革命派和实业派,他们采用各种手段发展资本主义以救国,
所以 CD 说法正确,选择的时间是在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故 A
正确;这只能显示资产阶级各阶层要求变革,不能代表全体国人,所以 B 符合题意。
答案:B
9.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同之处是( )。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方面的生产关系调整的情况,建国后我国农业方面生
产关系多次调整。1990 年和 2008 年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仍是公有制,
排除 A 项;1957 年农民没有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排除 B 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基础的是 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 C 项。综合三图内容,体现了我国不断探索符
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故选 D。
答案:D
10.2012 年是“十二五”关键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
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
①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冒进错误
②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
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此类考题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依据所学史实及题干反映的信息可得出: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①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面临的环境
由美国封锁到经济全球化,② 符合题意;中国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到中
共十四大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③符合题意;由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的
“左”倾错误到尊重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④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B。
答案:B
11.“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
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
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霸维和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C.文革 “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外交,反映的是我国外交的变化。题干反映了 70 年代的两个重
大外交历史事件,即是尼克枪访华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再结合两条语录的含
义与对象美国来分析,及其 70 年代的国内背景,ABC 项说法与史实相符,排除;D 项“权宜
之计”说法错误,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2.1986 年 7 月 12 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
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
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
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
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因此 D 符合题意。故选 D。A 项错误,材料
无法体现妇女的地位是否提高;B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媒体对时尚的影响,并非改革开
放这一主题;C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大众传媒的影响,不是作用。
答案: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 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赢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
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 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
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 19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
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
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
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
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2008 年 2 月 7 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材料四 抗战中,四川(含重庆)先后接纳和安置了国民政府和各类机关约 57 个,迁川工
矿企业约 700 家,高校 48 所,随行人员近 4 万人,至于难民多得无法统计;当时四川人口
约 7000 万,八年抗战共征兵近 300 万人,为全国各省之冠!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抗战中川
军伤亡人数为全国的 2/10……八年抗战,国家总支出 1.4 万多亿元(法币),四川负担了
1/3,还不包括四川抗日献金运动募捐的 5 亿。
《新华日报》发表《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盛赞四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
方的主要基地”,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赢政创立的政治制度,并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4 分)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4 分)“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
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4 分)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体现的?(3 分) 综合材
料一、二、三,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2 分)
(4)结合材料四说明四川在抗战中的贡献。
解析:(1)此题较为容易,主要考查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
制度的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是权力的至高无上,另一个是家天下的王位继承
制度。(2)本题考查了柏拉图对古希腊民主制的看法及其理想国的主张。第一小问从材料第
一段“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概括;第二小问从材料第二段哲
学王的思想来概括。(3)根据材料三“...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继续思考‘孔子
的公共伦理’”描述的特征,再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提高三大制度来实现。
关于“特殊的民主”的认识主要从中国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人类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
第二问谈认识可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4)此题可以从四川的地理位置和四川在抗战中
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人民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
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1 分)
主要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 分)
(2)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4 分)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 2 分,任答出 2 点即可得 4 分)
观点:同意。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没有改变中国的社
会性质。(4 分)
(评分说明:只答观点不得分,理由任答 2 个 4 分;不表明观点,只答理由不得分。)
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4 分)
(评分说明:只答观点不得分,理由任答 2 个 4 分;不表明观点,只答理由不得分。)
(3)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3 分)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只有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才能当家做主。(2 分)
(4)①四川是抗战的大后方;②四川是抗战的兵源基地;③四川是抗战的财源和物资基地。
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人民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为祖国的民
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要言之成理均可。)(每小点 2 分,共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1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
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
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
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
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
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的资
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主。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
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
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
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
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
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 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
实现了关税自主,在 1927 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 4%,1931 年则提高
了 10%,1933 年提高了 20%,1934 年更是达到了 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 1936 年,成
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
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为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五 30 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
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
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 “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
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2008-10-15 《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六: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
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
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3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 分)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 析其原
因。(5 分)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分)
(4)据材料四,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
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6 分)
(5)材料五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
“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5 分)
(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六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
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1 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
活中”的?(4 分)
解析:(1)根据材料“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人口增加,
劳动效率低下”、“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
发展”等信息分析概括。(2)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抓住关键词“明清时期”“手工业领域”
“新变化”。第二问注意问题的时间,抓住关键词“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特点”,分析原因
时要从当时社会现状出发。(3)从材料“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
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可以看出西方工业品充斥中国
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这说明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特点应据材料一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的提示,说明基础工业发展迅速;原因可直接归纳
外交、经济发展规划、经济管理部门完善等因素;优势可以从科学、具有说服力方面加以分
析。(5)此题考查的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
所学史实,第一小问“分田到户、自主生产”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小问根据
提供的信息可以从萌芽阶段自发秘密、确认阶段政府肯定、发展阶段全国推广加以归纳;第
三小问作用可以从生产关系的调整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的提高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角度加以概括。(6)可以结合建国后的基本史实直接回答出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和
市场在较长时间内从中国公众视线中推出,改革开放后市场又重新在中国出现,尤其是 1992
年十四大的召开更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1 世纪初,
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1)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 分)
(2)新变化:①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管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②纺织业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③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主等早期“资本家”(3 分)
特点:发展缓慢(2 分)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制度的阻碍。(3 分)
(3)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 分)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 分)
(4)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2 分))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2 分)
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2 分)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分) 自发秘密、政府肯定、全国推广。(3分) 调动农民生产
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 分)
(6)主要原因:计划经济。(2 分)
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 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 分)
相关文档
- 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2018年高2021-08-2637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8-242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8-2417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8-2446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8-2319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25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12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18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17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7-0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