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 M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2
单元评估四(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C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则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但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答案为C项,排除A项;根据“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不是阻碍,故B项错误;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野蛮者,而不是进步者,故D项错误。
2.西方驻华公使经常指责清朝“各部院大臣均未与之往来”。究其原因是除总理衙门大臣外,其他部院大臣不能且不敢和西方在华官员接触,一是担心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二是遵循“人臣无外交”的惯例。材料说明( A )
A.清政府的近代外交观念淡薄 B.清廷官员对夷务的敌视
C.西方驻华官员企图操纵清朝 D.西方官员重视清廷洋务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清政府官员中,除了总理衙门官员之外,都不与西方官员接触,说明缺乏外交观念,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一是担心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二是遵循‘人臣无外交’的惯例”可以看出不是对夷务的敌视,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方驻华官员企图操纵清朝,排除C项;D项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D )
A.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解析:
12
材料说明英国持续贸易有赖于清政府国内秩序的稳定,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统治,这不利于英国的利益,为此,英国派出华尔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D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中“全赖于秩序和安定”的信息,排除。
4.太平天国曾颁布法令:“凡朝中大小官员,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规定反映出( C )
A.太平天国实行法治 B.太平天国建立天王专制
C.农民政权趋向封建化 D.其不具备反封建的性质
解析:“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法令是在强化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这说明农民政权已经趋向封建化,故C项正确;A项错误,太平天国没有实行法治,故排除;“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等体现不出天王专制,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故D项不符合史实。
5.1843年,上海县城和近郊人口仅20万,但是在50年代后,大量杭州、苏州、扬州士绅移民上海,到1862年,上海仅市区人口就已达到了300万,一跃而成为特大城市。上海人口迅速增加的直接因素是( B )
A.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洋务运动的广泛开展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50年代后,大量杭州、苏州、扬州士绅移民上海”并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到1856年时,苏杭一带已经被太平天国占领,故大量人口转移到邻近的上海,故B项正确;上海通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品贸易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方面,不会使人口增长如此之快,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
6.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这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D )
A.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 B.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
C.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D.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面对日本的侵略,纷纷采取了向其他列强求助的做法,想要通过其他列强来抵御日本侵略,这其实是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因为列强的本质就是侵略,不管是日本还是英法德,为了瓜分中国甚至会联合起来,只可能趁机敲诈清政府,不可能真正帮助,故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二人的做法没有起到效果,故B项错误。
7.下图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 D )
12
A.美、英、日 B.英、日、美
C.日、英、美 D.英、美、日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近代最早开始侵华的是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所以1868年英国在华航运市场所占份额应该最多,因此甲曲线代表的是英国;依据所学可知,1843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后,美国跟随英国的脚步参与侵华,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把关注重点放在美洲,而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才走上了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特别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在华航运市场所占份额仅次于英国,因此乙曲线为美国,丙曲线为日本,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8.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之顽强抵抗,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C )
A.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
B.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
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
D.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杨村战役,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一定真实,也未必夸大其词,故A、B错误;历史研究可以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也应重视国内学者的成果,故D项错误;“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了部分成效,故C项正确。
9.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凡掳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之,或竟捶楚以死”。材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 D )
A.排斥漠视知识分子 B.滥杀无辜影响恶劣
C.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D.失败有其必然因素
解析:
12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不一定是知识分子,故排除A项;B项是直接现象,C项是现象的原因,均排除;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滥杀无辜,激化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以说最终失败有其必然因素,故选D。
10.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骞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 B )
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
C.列强支持清政府 D.国家面临着分裂
解析:材料中分析了南方和北方对于辛亥革命的局势都感到不安,急需一个人物稳定局面,显然这时只有袁世凯可以稳定当前局面,这也反映出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A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此时不是国家分裂问题,是局面需要掌控问题,故D项错误。
11.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这主要表明( B )
A.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
B.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C.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
D.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根据题意可知,乡间所说的是“造反”而不是“革命”,说明农民阶级并不是不知道辛亥革命,故排除A项。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和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明显不符合事实,故排除C、D项。农民的概念中依旧认为是“造反”而非“革命”,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有所影响,但影响有限,故选B。
12.“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就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只是昙花一现,故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排除C项;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排除D项。
13.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时手持和张贴在大街小巷及商店门前的标语中,充斥着“万勿暴动”“切勿暴动”“爱国同胞切勿暴动”“警告同胞请勿暴动”“文明抵制,不可野蛮”“举止文明,幸勿暴动”等内容,担心表达不清而产生激烈行动。这体现出( B )
A.学生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
B.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
C.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不彻底性
12
D.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学生运动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又注意斗争的方式,因此体现了爱国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生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C选项错误,据五四运动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D选项错误,据五四运动阶段性胜利的标志可知,材料并未体现出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14.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某史学家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
A.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B.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C.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D.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因此主题是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故A项正确。B项是维新思想,C项是新文化运动,D项是辛亥革命,均是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表现,不全面,排除。
15.1929年,蒋介石在演讲中宣称,中国目前“只有整个民族受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事实”,“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的利益”,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这体现了蒋介石( B )
A.继承国民革命的使命 B.强化正统地位的企图
C.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 D.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
解析:由“1929年”可知,国民政府已经形式上统一全国,故排除A项。近代中国的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实际上是要乘机打击地方军阀,巩固统治,故选B项,排除D项。1929年抗日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项。
16.下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 C )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合计
占农村总户数(%)
3.5
6.4
19.6
70.5
100
占农村总土地(%)
45.8
18.5
17.3
18.4
100
A.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国民党民生主义已初见成效
C.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解析:
12
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材料中地主和富农等不同阶层所占户数和土地数体现不出自然经济解体,故A项错误;国民党的民生主义指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地主、富农户数少但所占的土地数多,反映出近代中国农村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进而说明中共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材料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17.1928年11月,毛泽东指出:“边界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明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这说明毛泽东( B )
A.构建革命统一战线反对专制统治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
C.巩固工农联盟推动革命形势高涨
D.主张加强对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肯定了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B项正确。统一战线是指不同集团的人为了相同的目的结成的共同阵营,材料没有涉及构建革命统一战线反对专制统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工农联盟的目的,而是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对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的内容,而是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排除D。
18.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专门负责与共产国际联络的人员在上海被捕,电台也落入敌手。到1936年春之前,中共中央与莫斯科一直处于失联状态。这一状况( A )
A.客观上促成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B.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使毛泽东确立了党内的领导地位
D.结束“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
解析:1934年7月到1936年春之前,中共中央与莫斯科失联,长征期间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被迫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等问题,从而客观上促成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故A项正确;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于遵义会议,完全确立于党的七大,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思想上解决是在“延安整风”时期,故D项错误。
19.下表是中国抗战时期从美苏和其他国家进口的武器数量以及与1943年本国生产的数量对比(只计运抵中国战场的武器数量)。据此表可知( D )
1943年
国产量
抗战总
进口量
从苏联
进口量
从美国
进口量
从其他国
家进口量
步枪
66 831
91 722
0
2 722
89 000
机枪
12 331
17 380
5 200
351
11 829
迫击炮
2 481
830
0
30
800
火炮
24
1 972
1 040
96
836
坦克
0
82
82
0
0
装甲车
0
100
0
0
100
飞机
0
2 279
997
1 282
0
A.美国对华军事援助集中于轻型武器
B.苏联是抗战时期援华最多的国家
C.中国抗日战争是东方抗日的主战场
12
D.对1943年美国援华应理性分析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国内一年的产量相比,除飞机外,从美国进口到中国战场的武器都很少;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武器相比,也只有飞机一项比苏联略多,其他武器也微不足道,因为美国出售给中国的武器主要供应了缅甸战场,替英国打仗。除飞机外,抗战期间我们的武器主要来自国内生产,外来武器占很小比例,所以,对1943年美国援华应理性分析,故D正确;从表中看出,美国出口到中国战场的飞机较多,飞机不属于轻型武器,A错误;材料数据只是1943年从美苏和其他国家进口武器的数据,无法得出“苏联是抗战时期援华最多的国家”的结论,排除B;材料数据只是1943年从美苏和其他国家进口武器的数据,无法看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东方抗日的主战场”,排除C。
20.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指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由此可见,当时( A )
A.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 B.国民党丧失了军心民心
C.暴力革命观念深入人心 D.美国大力支持国民政府
解析:材料“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说明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民众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排除B;材料没有民众支持暴力革命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美国支持国民政府打内战的信息,排除D。
21.下列诗句与下图漫画作品《关起门来打死狗》主题一致的是( C )
A.“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B.“谋和协议虽城下,不失将军明白身”
C.“领袖运筹决战前,锦州南取锁喉咽”
D.“车轮十万上前方,战转江淮千里长”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东北蒋匪”“锦州大捷”等信息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结合选项可知,C项与漫画主题相符,正确。A项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是平津战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是淮海战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2
22.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决定( B )
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C.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
D.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以前各军地域性质和色彩太浓,不能适应解放全中国的新形势的需求,改编后的各军突破了地域限制,有利于全国解放的需求,B符合题意;1949年1月三大战役基本结束,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A不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C不正确;材料所述与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的形成无关,D不正确。
23.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 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这反映了( C )
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
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
D.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的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东西部经济的发展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进行的经济建设的成果,1946年11月为解放战争初期,这个时期西部经济的整体发展要低于东部,所以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均衡性”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东部金融机构平均数低于西部只是一种现象特征,并不是出现的原因,而且近代以来许多大型工矿企业都建设在东部,因此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西部,故排除。D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46年11月,是解放战争的开始阶段,所以对金融布局的影响和冲击并不是很明显,不会对金融体制形成巨大的影响,故排除。
24.1935年1月郭沫若听到遵义会议精神的传达,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七绝·遵义会后》一诗:“千钧重担一丝悬,有术回天事亦艰。十日长征停遵义,单纯防御责谁肩?”从中不能看出他( D )
A.对中国革命艰难险阻的担忧
B.对党能够克服艰难的信任
C.对“左”倾错误的声讨与谴责
D.对中国革命前途感到困惑
解析:通过“事亦艰”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革命的担忧,A项解读正确;通过“有术回天”可以看出作者对党能够克服艰难的信任,B项解读正确;通过“单纯防御责谁肩”可以看出作者对“左”倾错误的声讨与谴责,C项解读正确;诗句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D项解读不正确。
25.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C )
12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是因为中共主动放弃延安,这就使国民党的大量军队和物资被牵制在延安,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作家刘鹗创作的小说《老残游记》共20回。1903年,该小说在报刊上被陆续发表,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该书第一回为全书总纲。它以一艘颠簸于洪波巨浪上且破烂不堪的大船象征岌岌可危的中国。船上的人分为三类,一类为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人,暗喻上层统治集团,他们毛手毛脚,“把这船弄得狼狈不堪”;二为鼓动乘客的造反者,象征革命派,他们被丑诋为“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势必使大船倾覆沉没;三为“下等水手”,影射当时的中下层官吏,他们为非作歹,造成一个“民困思乱”的危局。为扶危济弱,老残送来一个“最准”的外国罗盘,以能找正航向,却被“下等水手”和煽惑造反的人同声斥为“汉奸”而被驱逐下船。
——摘编自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从上述总纲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4分)
答案:示例:
信息:革命派鼓动乘客造反,要使大船倾覆。
历史现象: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发动反清起义。
概述和评价: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和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在各地发动多次起义。这些起义以推翻清朝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起义虽然遭到失败,但是顺应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促成革命形势的发展、成熟,最终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被推翻。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首先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例如依据材料“一类为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人,暗喻上层统治集团,他们毛手毛脚,‘把这船弄得狼狈不堪’”的内容可得出近代清政府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局时仍然故步自封、腐败堕落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为鼓动乘客的造反者,象征革命派,他们被丑诋为‘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势必使大船倾覆沉没”的内容可得出革命派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发动反清起义的信息;依据材料“为扶危济弱,老残送来一个‘最准’的外国罗盘,以能找正航向”的内容可得出作者反对革命,希望采取一些西方文明修补残破的国家的信息。依据所学相关内容对所选信息进行概述和评价。
12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民军队发展大事记(部分)
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经验,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经验表述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至少运用两个史实)(14分)
答案:示例:
12
经验:党领导军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
说明: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三湾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中国的革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抗日战争期间,党牢牢地控制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权,使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党领导军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验”,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如依据“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官兵平等,设立各级士兵委员会”等得出党领导军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依据材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等可知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依据材料“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垦荒自给”可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革命成功的重要保证;等等。就观点“党领导军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说明示例如下: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三湾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中国的革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抗日战争期间,党牢牢地控制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权,使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党领导军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其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28.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求真理于世界”,努力探索救亡图存和富国强民之道,并从失败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
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
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
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材料三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四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2
(1)结合梁启超的观点,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时期分别有哪些阶级或阶层提出什么思想并指导了什么代表性的历史事件。(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下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4分)
(4)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4分)
答案:(1)器物方面: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或“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制度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或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文化方面: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
(2)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转变。
(3)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4)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解析:(1)学习的三个层面分别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其对应的事件包括早期抵抗派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材料中的上卷主要是学习技术,它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中卷和下卷反映出西学东渐由注重技术向制度和思想文化转变。
(3)从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国民所共有。
(4)毛泽东20世纪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12021-08-314页
- 高中历史第5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2021-08-319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2021-08-316页
- 2020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2021-08-3123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314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2021-08-319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319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2021-08-314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12021-08-314页
-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2021-08-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