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6.00 K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2地球表面形态
课时作业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着地表形态。完成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答案】 A
2.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解析】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高填低”,会使高的地方变低,同时也会使低的地方增高。
【答案】 C
下面是相同比例尺同一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属于( )
A.背斜成山 B.背斜成谷
C.向斜成山 D.向斜成谷
【解析】 考查等高线、褶皱的判断和应用。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作辅助线,中间比两侧地势低——山谷),且有河流发育;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该地地层由中心向两翼岩层由老到新,所以地质构造是背斜(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
【答案】 B
4.该地区( )
A.背斜储水
B.向斜储油
C.背斜下部开凿隧道比较安全
D.图中河流的流向为由南向北
【解析】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向上拱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保持隧道干燥。河流流向为由北向南(水往低处流)。
【答案】 C
5.下图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背面图案,图中各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4
A.甲—流水沉积 B.乙—风力侵蚀
C.丙—流水溶蚀 D.丁—断裂下陷
【解析】 长江三峡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褶皱山,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为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壶口瀑布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C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6~8题。
6.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7.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8.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6~8.【解析】 第6、7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③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③的左侧就是美洲板块,右侧就是非洲板块。第8题,位于非洲或南美洲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
【答案】 6.D 7.A 8.B
下图为某河流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A.中游落差小 B.地转偏向力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 D.入海口潮差小
10.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
4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9~10.【解析】 第9题,甲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入海时堆积形成的,地转偏向力和入海口潮差对三角洲发展速度和方向都有影响。第10题,瀑布受河水的侵蚀作用影响不断后退,与此同时,河床不断加深,河床纵剖面坡度逐渐变小,瀑布最终消失。
【答案】 9.A 10.C
读沿回归线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如图),回答11~12题。
11.与图中丙处山地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活动 B.断层
C.板块挤压 D.背斜拱起
1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
B.图中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A处可能存在油田
D.丁处岩层地质年龄最新
11~12.【解析】 第11题,丙处山地岩石属于岩浆岩,所以该处山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其左侧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山脉位于断层上升的一侧,该山脉的形成与断层有关;根据海沟可以判断丙处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该山脉的形成与板块挤压有关。第12题,甲处为背斜,更适合建设隧道;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处有含油岩层,且是背斜构造,因此可能存在油田;丁处岩层位于消亡边界,所以地质年龄不可能最新。
【答案】 11.D 12.C
下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C.乙地的海拔高于丙地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14.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受流水侵蚀作用,易形成沟谷
B.乙地受风力搬运作用,易形成戈壁
C.丙地受风力沉积作用,易形成沙丘
D.三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均易形成风蚀蘑菇
13~14.【解析】
4
第13题,本题考查对沙尘暴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的判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据图可知甲地为风沙源地,乙地为风沙过境地区,丙地为沙尘暴减弱至消亡地区。图中沙尘暴是由甲地吹向乙地的,说明风是从甲地吹向乙地的,即水平方向上气流从甲地流向乙地,由此说明甲地气压高于乙地。风沙源地的植被覆盖率应是最低的,故甲地植被覆盖率比乙地低。丙地沙尘暴减弱至消亡,说明丙地的风速很小,无法再吹动这些沙尘到别的地方了,故乙地风速大于丙地。乙地的海拔如果高于丙地,那么在沙尘降落到较低海拔地区时会产生加速度,从而加剧风沙活动,与图示信息不符。故D项正确。第14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上题分析可知,沙尘暴在丙地减弱至消亡,说明沙尘在此降落沉积,其地质作用为风力沉积作用,如果沙尘量大,极易形成沙丘。甲地为沙尘源地,气候一般比较干燥,流水侵蚀地貌很难发育。沙尘暴源地一般以颗粒细小的沙尘为主,在风力搬运过程中难以形成以大块砾石为主的戈壁。故C项正确。
【答案】 13.D 14.C
15.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风。沙丘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_。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貌。
【解析】 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1)西北 风力侵蚀
(2)东北 风力沉积
(3)上升
(4)喀斯特(岩溶)
1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解题关键是区分地形与地质构造。第(2)题,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第(3)题,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并且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第(4)题,乙地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丙地为断层,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
【答案】 (1)谷地(鞍部) 山岭 背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被侵蚀成谷地。
(3)岩石年龄: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地表滑坡、渗漏等灾害。
4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中地理 第1章 行星地球 第2021-09-107页
- 2020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产业活动与2021-09-1011页
- 2020版高中地理 第1章 行星地球 第2021-09-1012页
-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年高二2021-09-1010页
- 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2021-09-105页
- 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检测2021-09-109页
- 2020高中地理 第2单元 城市与地理2021-09-1011页
- 2020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人口与地理2021-09-1011页
- 2020高中地理第0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2021-09-106页
- 2020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2021-09-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