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 MB
- 2021-09-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丰县实验高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地理学科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备课教师: 程兴定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常见天气系统的判别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
教学重、
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教学
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
过程
第一讲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地理意义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轻巧记忆]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温馨提示]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位于南半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
①高海拔地区:→→→
②内陆地区:→→→
温差大小的原因分析方法
温差大小的原因主要从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天气和气候状况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温差大小的比较
原因分析
海洋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陆地小
海洋比陆地热容量大,增温降温慢
高原地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
大气密度及厚度不同,保温作用不同,温差变化不同
阴天日温差小,多云雨气候区年温差小
云雨天气及气候使增温降温幅度变小
考点
常考题型
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大气受热状况示意图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生产、生活案例考查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
热力环流示意图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实际上高压、低压,只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意义重大,具有比较价值。垂直方向上一定是近地面气压高,向高空气降低)。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
⇨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读气压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②判断祼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考点
常考题型
热力环流
根据温度的分布规律来考查气流运动与天气状况
根据示意图考查海陆风和山谷风
结合实际考查热岛效应的影响
1.判读气压形式
(1)低压中心(如图1中乙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高压中心(如图1中甲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3)高压脊(如图1中丙处):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如图1中丁处):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两处低压和两个高压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2.判断风向
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如图2中A地吹偏南风)。
3.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图3中乙地)。
(2)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如图3中甲地)。
5.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6.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如图1中C处和G处;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如图1中D处和H处。
第二讲___气压带和风带_
[考纲要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2)六个风带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温馨提示]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1月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7月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温馨提示]
(1)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而形成的。
(2)根据陆地上的气压类型(高、低气压)和季风风向可判断季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典型分布区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影响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
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3.抓“移动、变化”——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移动方向一致、移动幅度很小;极地高气压带位置不再变动,但是强度和影响范围有明显变化。如下图所示: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压带、风带
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压带、风带
形成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草原气候
高温多雨为湿季
信风带
高温少雨为干季
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炎热干燥
运用规律巧记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降水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是:①气温下降,使水汽达到饱和凝结。②有充足的水汽。依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降水较多
降水稀少
考点
常考题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影响
根据示意图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特点
根据区域图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二者特征差异较大,具体如下:
季风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亚洲内陆
太平洋
亚洲内陆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性质差异
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特征
(1)气团: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锋面附近的天气状况: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温馨提示] 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而言的,所以不要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而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2.锋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温馨提示]
(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2)夏季江淮流域的梅雨、冬季贵阳的阴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基本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B高压脊。
(2)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A低压槽。
2.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以北半球为例)
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等压线状况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
示意图
气流运动
水平气流
近地面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近地面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天气现象
常出现阴雨天气
多为晴朗天气
我国典型天气现象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三、气象灾害及防御
1.热带气旋
(1)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2)台风(或飓风)是指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3)发生季节: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
(4)主要危害: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带来的危害。
2.干旱
(1)定义: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成因:是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变异引起。
(3)特点: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4)主要危害:影响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甚至危及人和动物的生存。
3.寒潮
(1)定义: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在我国,凡是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且在一天内,最低气温低于5℃以下就称为寒潮。
(2)发生时间:一般在冬半年。
(3)主要危害:气温骤降,伴有大风、雨雪、霜冻、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影响农业、交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冷锋示意图
2.暖锋示意图
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1.锋的符号不同
若天气形势图中出现符号,则表示冷锋,且有三角锯齿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若出现符号,则表示暖锋,且有半圆形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
2.冷、暖气团运动方向不同
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锋面坡度不同
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4.雨区范围及位置不同
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
5.气温、气压的变化不同
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示意图
锋面气旋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
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①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②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由图可知,气旋的前方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冷锋M控制,故在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1.主要气象灾害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①广阔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②充足的水汽;③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狂风、暴雨、风暴潮
干旱
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
水分极
度缺乏寒潮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
出现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尘暴
2.我国的气象灾害
灾害名称
时空分布差异
成因
旱灾
东北区夏旱为主
气温升高,雨期推迟
华北区的春旱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来临
长江区,发生在7~8月的“伏旱”
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
西南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
台风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等省区
濒临热带气旋多发的西北太平洋
寒潮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
源于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3.主要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a.加强监测、预报;
b.植树造林;
c.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
d.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干旱
a.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b.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c.跨流域调水;d.循环用水,节约用水;e.改进耕作制度等
暴雨洪涝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a.监测、预报;b.洪泛区土地管理;c.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d.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e.实行防洪保险等
考点
常考题型
气象灾害
以区域气象灾害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气象灾害的分布及产生
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气象灾害的成因
读图析图能力(六)——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图是描述某地区气温分布状况的地图,因气温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密切相关性,成为高考综合考查中的重要图类之一,判读的重点是等温线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3.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
(1)海陆与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向)南(弯曲),七(月)陆(向)北(弯曲)。
(2)地形: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3)洋流: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4.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2)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4)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5)平原、高原面上等温线稀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如图2中台湾东部为台湾山脉,等温线密集,而其西部为平原地形,等温线稀疏)。
第四讲____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
史时期
距今1万年前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
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近代
近百年气象观测记录时期
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温馨提示]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
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有利: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作物减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防止森林火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减少二氧化碳的数量:植树种草。
(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1)热带
(2)亚热带
(3)温带
(4)寒带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农业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考点
常考题型
全球气候变暖
以气温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全球气候变暖
以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气候变暖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洋流等。
1.纬度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
最热(或者最冷)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2.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3)气团: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归纳如下:
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气团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②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受赤道气团(西南季风)控制,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控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
4.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地形
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的影响。
(二)特点类似或独特的气候类型
1.降水均匀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均温在26℃左右,全年皆夏;降雨量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温带海洋性气候: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小;终年温和多雨;冬雨较多。
2.雨热同期的气候类型
(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雨热异期的独特气候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见下表。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所属半球
气温
变化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热)月均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平均气温<15℃
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类型)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 000 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1 000 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年降水量1
热带季风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500~2 000 mm
年降水量750~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6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年降水量300~1 000 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250 mm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板书
设计
第二讲大气
第一节 大气运动。1受热过程,2风的形成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1形成2分布与移动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2气旋与反气旋
第四节 气候变化 1原因2影响3对策
教学
反思
相关文档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9-174页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5-42021-09-1712页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9-134页
-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届高2021-09-132页
-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届高2021-09-1332页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9-133页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9-134页
-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届高2021-09-104页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9-104页
-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届高2021-09-10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