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年 6 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中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无机盐可参与维持酸碱平衡
B. 水是良好的溶剂,也能缓和温度变化
C. 水既可以是某些代谢的反应物也可以是产物
D. 内环境中 K+浓度的降低不影响神经兴奋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组成生物题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主要是考察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自由水的功能有参与细胞代谢,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提供细胞的液体环境,同时也有保持
温度相对稳定的作用;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 pH,另外无机盐也可以调节生物的某
些生命活动等作用。
【详解】A、无机盐中的 HCO3
-/H2CO3 有维持 pH 相对稳定的作用、A 正确;
B、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同时水的比热容较高,因此能对生物体特殊的温度变化进行缓冲,
B 正确;
C、自由水既是某些代谢过程的反应物,同时也可以是代谢反应的生成物,如:有氧呼吸过程,
C 正确;
D、内环境中 K+浓度降低,神经元在静息时 K+外流的数量增多,因此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降低,
D 错误;
故选 D。
2.如图,表示人体某类(种)疾病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最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
- 2 -
C.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D.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答案】B
【解析】
【分析】不同的遗传病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表现的现象基本都不同,通过判断不同发育阶
段的风险曲线,来确定遗传病的类型。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通常来说在出生后和儿童的发病率比较高,成人的发病率往往要低
于青春期之前阶段,A 错误;
B、多基因遗传病往往出生和儿童时期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大,成年人后发病风险会高于
青春期之前,B 正确;
C、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通常出生前发病风险较大,而且通常都无法正常出生,C 错误;
D、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发病风险不属于该图像,D 错误;
故选 B。
3.下列关于“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淡水域水质”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目的之一是对相应水质进行调查,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污染
B. 调查过程需要观察水样采集地附近的动植物及周边环境
C. 实验计划记录表有“测量项目”实验结果记录表无“测量项目”
D. 采样和实验前后,都要清洗实验用品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内容是调查活动,调查淡水水域水质的活动目的是对学生周围生存环境的
水质状况进行调查,测定水质,同时给出改良水质的合理化建议;具体的方法步骤:采集水
样,指定计划:实验记录中应含有测量项目、水量、材料用具、主要实验步骤等项目,作出
预测、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等过程。
【详解】A、实验目的中对水质的观察测量和调查来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污染,A 正确;
B、调查过程中观察调查地点附近的动植物分布情况及周边环境是否对水质有明显的影响,B
正确;
C、实验计划目录中“测量项目”在实验结果记录中也应该有“测量项目”,C 错误;
D、采样和实验后对仪器及实验用品都需要进行清洗和整理,以确保水样不被污染;D 正确。
故选 C。
- 3 -
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已分化的动物细胞不再分裂 B. 癌细胞可看作是正常细胞异常分化
的结果
C. 幼嫩组织中不发生细胞凋亡 D. 细胞衰老过程中形态结构不变但细
胞代谢发生较大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分裂是指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增殖数目;细胞的分化是指细胞在个体生长发育的过程
中结构、形态、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的癌变是指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
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细胞恶性增殖;细胞凋亡是指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
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一种细胞自动死亡的过程。细胞衰老是细胞进入衰老状态后,细胞的结构
和生理功能发生衰老现象的过程。
【详解】
A、动物细胞经过分化后还保留一部分具有分裂能力并且不断通过细胞分裂来增殖数目的分生
组织细胞,如皮肤生发层细胞等,A 错误;
B、癌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特殊性的改变,可以看做是细胞异常的分化,B 正确;
C、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的死亡,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因此幼嫩的组织也可能发生细
胞凋亡,C 错误;
D、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不但细胞的代谢能力下降,而且细胞的结构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D 错误;
故选 B。
5.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了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B. 波森·詹森的实验检验了达尔文父子实验的化学物质假说
C. 温特对波森·詹森的技术做了改进,并分离出相应的化学物质
D. 上述 3 个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答案】D
【解析】
- 4 -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经历了达尔文的实验、波森·詹森的实验、拜尔、温特等人的实验最终发
现并命名使植物生长的物质就是生长素,后来科学家通过从人尿中分析化学成分确定了促进
植物生长的物质就是吲哚乙酸。
【详解】
A、达尔文的实验通过在单侧光下将胚芽鞘尖端用锡箔小帽罩住与正常的植株进行对比,发现
植物尖端感受光照并产生一种“影响”作用于尖端以下的部位,造成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A
正确;
B、波森·詹森通过琼脂块放置在尖端和尖端下部之间实验证明了对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
以通过琼脂块作用于尖端以下的部位,间接验证了尖端产生了一种物质作用于尖端之下部位,
B 正确;
C、温特将植物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通过对比未放置尖端的琼脂块和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对
于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了尖端产生的物质就是使植物产生弯曲现象的原因,并命名这种物
质为生长素,C 正确;
D、上述三个实验都没有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 错误;
故选 D。
6.图表示某对常染色体的结构对比,其中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该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属于
( )
A. 缺失 B. 重复 C. 倒位 D. 易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分为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四种,都是单个染色体上片段的增加、减少和
片段交换等。根据题干中的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应携带等位基因(相同基因),
经分析得出染色体的 g、h 基因所在片段与同一条染色体 a 基因所在的片段发生了交换而导致
- 5 -
的如图所示的变异。
【详解】
A、B、C、D 根据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分析,同一条染色体上两个不同的片段之间发生交换
的现象属于染色体倒位,C 正确;
故选 C。
7.温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温度既影响化学反应本身,又影响酶分子的热变性。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分子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热变性
B. 温度越高,酶促反应速率越快
C. 随着温度升高,酶变性的速率先增后减
D. 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也是酶保存的最适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促反应通常受到 pH、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
响有两个方面,第一温度对酶分子自身具有热变性作用;第二温度对酶促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往往是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酶在低温条件下活性较低,分子不易变性,高温导致
酶热变性而失去活性。
【详解】A、酶是有机物,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升高温度,酶分子会发生热变性而失去活性,
A 正确;
B、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升高温度,化学反应自身速度加快,但同时酶因热变
性而失活,因此升高到一定温度后,酶促反应速率下降,B 错误;
C、随温度的升高,酶的热变性速率越来越快,最终酶全部变性完全失活;C 错误;
D、保存酶的最适温度应该是低温,而不是最适温度,D 错误;
故选 A。
8.下列关于无菌或灭菌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分离并计数以尿素为氮源的土壤微生物实验中,取土样的工具必须是无菌的
B. 蔬菜在开水中浸 1min 入坛与添加白酒可确保泡菜腌制的无菌环境
C. 制作斜面时,装有培养基的试管先后经灭菌、斜靠和冷却过程
D. 生根后的试管苗在移栽锻炼时,所用的蛭石无需灭菌
【答案】B
- 6 -
【解析】
【分析】
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围绕着如
何避免杂菌的污染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详解】A、为防止取土工具上的微生物对实验结果构成影响,取土工具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A 项正确;
B、泡菜制备过程中没有进行“开水中浸 1min”,起到灭菌效果的应该是盐水煮沸,B 项错误;
C、斜面培养基的制备步骤为:灭菌、斜靠和冷却,C 项正确;
D、无土栽培时不需要进行灭菌处理,D 项正确。
【点睛】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灭菌是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
施。
9.图为人体细胞内溶酶体相关功能示意图,Ⅰ、Ⅱ、Ⅲ表示相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通过胞吐消化细胞外的物质
B. 溶酶体中的各种水解酶都直接来自高尔基体
C. 过程Ⅰ和Ⅱ会有液体被吞入胞内
D. 过程Ⅲ对于线粒体的更新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A
- 7 -
【解析】
【分析】
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溶酶体为细胞质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
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许
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一般不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细胞外的物质通过胞吞进入细胞
内后再进入溶酶体内被水解,A 错误;
B、核糖体合成的水解酶经高尔基体加工后,贮存在溶酶体中,所以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直接来
自高尔基体,B 正确;
C、胞吞的物质除了固体物质外,也有液体物质,若吞噬的是液体物质,就叫胞饮,C 正确;
D、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对于图中的线粒体的更新具有积极作用,D 正确。
故选 A。
10.桦尺蛾(其幼虫为桦尺蠖)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控制,黑色对灰色显性;某地区桦
尺蛾几乎都为灰色,由于工业污染,30 年后灰色仅占 4%。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所有黑色和灰色的桦尺蛾组成一个种群
B. 自然选择是导致桦尺蛾上述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C. 30 年后,在黑色桦尺蛾的群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64%
D. 工厂排出的煤烟直接作用于基因型导致控制黑色的基因频率逐代上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
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
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该地区所有黑色和灰色的桦尺蛾不
构成一个种群,还缺少幼虫的桦尺蠖,A 错误;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导致适应性进化的
- 8 -
唯一因素,B 正确;
C、30 年后灰色仅占 4%,则 a=1/5,A=4/5,AA=16/25,Aa=8/25,则在黑色桦尺蛾的群体中纯
合子所占比例为 16/24≈66.7%,C 错误;
D、工厂排出的煤烟直接作用于桦尺蛾的表现型,D 错误。
故选 B。
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主动免疫有人工免疫或自然免疫
B. 自然免疫有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C. 主动免疫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疫苗实现
D. 自然免疫可以通过两次或多次注射疫苗实现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工免疫是指通过人为地注射疫苗类毒素或抗体使人具有免疫力;自然免疫是自然
状态下因患病或从母体经胎盘、乳汁获得抗体而产生的免疫。凡直接得到抗体获得免疫均为
被动免疫;而不直接获得抗体,在外因诱导下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则为主动免疫。
【详解】A、主动免疫有人工主动免疫或自然主动免疫,A 正确;
B、自然免疫有自然主动免疫或自然被动免疫,B 正确;
C、主动免疫也称自动免疫,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疫苗实现,C 正确;
D、通过两次或多次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能力属于人工免疫,D 错误。
故选 D。
12.下列关于人体的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炎热环境,人体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起来,脂肪被分解
B. 人体在炎热的刺激下,皮肤中的血管产生反射性的舒张反应
C. 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的散热过程都发生在体表
D.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参与了人体的体温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
- 9 -
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
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肝脏、肌肉
产热减少,并不会激活脂肪代谢酶,A 错误;
B、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这些反应由神经系统
调控,B 正确;
C、体表皮肤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C 正确;
D、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减少;骨骼肌战栗,立毛肌
收缩,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产热增多,所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均参与了体
温调节,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相关内容,明确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均起作用。
13.某种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膜对 Zn2+的转运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如图。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在 0~60min 和 60~120min,Zn2+分别以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进入细胞
B. 在 60~120min,曲线变缓说明该动物细胞内外 Zn2+浓度逐渐相等
C. 在 0~60min 内,参与 Zn2+转运的载体蛋白可能在不断增加
D. 若横坐标为 O2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曲线形状将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随着时间的增加,锌离子的转运速率先逐渐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说
明锌离子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其运输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60min 后锌离
子的转运速率基本不再增加可能受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据此分析答题。
- 10 -
【详解】A、在整个时间范围内,锌离子的运输方式是不变的,A 错误;
B、在 60~120min,曲线变缓受可能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而从图中信息不能说明该动物细胞
内外锌离子浓度逐渐相等,B 错误;
C、在 0~60min 内,参与锌离子转运的载体蛋白可能在不断增加,导致锌离子的转运速率不断
增加,C 正确;
D、若横坐标为 O2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曲线形状可能保持不变,也可能改变,D 错误。
故选 C。
14.下列关于 HIV 和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艾滋病是一种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
B. HIV 的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同时含有 HIV 特有蛋白质
C. HIV 侵染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将整合到宿主的 DNA 中
D. HIV 可以感染脑细胞、巨噬细胞或辅助性 T 淋巴细胞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
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
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艾滋病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故其是一种可
以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A 正确;
B、HIV 的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但蛋白质种类与宿主细胞质膜不相同,含有 HIV 特有蛋
白质,B 正确;
C、HIV 为逆转录病毒(RNA),侵染宿主细胞后需先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 DNA,再整合到宿主
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C 错误;
D、HIV 除了感染辅助性 T 细胞外,还可感染脑细胞、巨噬细胞等,D 正确。
故选 C。
- 11 -
15.为比较酵母菌不同呼吸方式对葡萄糖的消耗情况,某小组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酵母菌培养
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右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min) 葡萄糖摩尔浓度(mmol/L)
0 初始 245
15
有氧 186
无氧 213
30
有氧 99
无氧 135
A. 若用碘-碘化钾试剂检测,则无法获得该实验结果
B. 0~15min 的需氧呼吸平均速率小于 15~30min
C. 0~30min 内无氧条件下葡萄糖消耗量大于有氧条件
D. 0~15min 需氧呼吸产生 ATP 的总量大于 0~30min 厌氧呼吸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速率的表示方法和相关计算,以及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相关知识,
需要从表格和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并结合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分析作答。
【详解】A、本实验的测定指标为葡萄糖浓度变化,而碘-碘化钾试剂用以检测淀粉,故若用
其检测,则无法获得该实验结果,A 正确;
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需氧条件下 0~15min 内葡萄糖的消耗速率为(245-186)
/15≈3.93mmol/L/min,15~30min 内葡萄糖的消耗速率为(186-99)/15=5.8mmol/L/min,故
0~15min 的需氧呼吸平均速率小于 15~30min,B 正确;
C、据表格数据可知,0~30min 内无氧条件下葡萄糖消耗量为 245-135=110,有氧条件下葡萄
糖消耗量为 245-99=146,即 0~30min 内无氧条件下葡萄糖消耗量小于有氧条件,C 错误;
D、0~15min 需氧呼吸葡萄糖的消耗量 245-186=59,0~30min 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
245-135=110,1 个葡萄糖分子,通过需氧呼吸可生成 30 个 ATP,而通过厌氧呼吸(糖酵解)
只能生成 2 个 ATP,故 0~15min 需氧呼吸产生 ATP 的总量大于 0~30min 厌氧呼吸产生的,D 正
- 12 -
确。
故选 C。
16.已知人的 ABO 血型,由三个基因即ⅠA、ⅠB 和 i 控制。一对夫妇血型分别为 A 型和 B 型,
生了一个 O 血型的儿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儿子 O 血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IA 对 i 为完全显性,IB 对 i 为完全显性
C. ⅠA、ⅠB 和 i 基因分别决定红细胞表面的 A 抗原、B 抗原和 O 抗原
D. 若该儿子与 A 血型的女性结婚,生一个 O 型女儿的可能性为 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ABO 血型系统是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IA、IB 和 i 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构成六种基因型
(IAIA、IAi、IBIB、IBi、IAIB 和 ii)和四种表型(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根据题目可知,这对夫妇血型分别为 A 型和 B 型,生了一个 O 血型的儿子,所以这对夫妇的
基因型为 IAi 和 IBi,儿子的基因型为 ii。
【详解】A、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在
本题中,仅有一对等位基因,不会出现基因重组,A 错误。
B、根据血型决定原则,IAi 和 IBi 表现出 A 型和 B 型,说明 IA 和 IB 均对 i 为完全显性,B 正确;
C、ABO 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 A 与抗原 B 而将血液分成 4 种血型。红细胞上仅
有抗原 A 为 A 型,只有抗原 B 为 B 型,若同时存在 A 和 B 抗原则为 AB 型,这两种抗原均无的
为 O 型。所以 i 不决定 O 抗原,C 错误;
D、与该儿子能生出 O 型血女儿的女性应为 IAi 基因型,A 型血的女性可能基因型为 IAIA 或 IAi,
但无法确定其为 IAi 所占比例,所以无法确定后代为 O 型血所占比例,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复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需明确复等位基因中的显隐关系
及在社会群体中无法直接确定基因型比例。
17.某细胞中多肽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13 -
A. 图中核糖体从右向左移动
B. mRNA 中的 4 种碱基被彻底氧化后,能产生含氮废物
C. 若 mRNA 上含有 30 个胞嘧啶,则 tRNA 上有 30 个鸟嘌呤
D. 在光学显微镜下,核糖体呈现微小的悬滴状,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携带氨基酸的 tRNA 即将进入 mRNA 上靠右侧空置的结合位点,推测核糖
体向右移动。
【详解】A、据分析可知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A 错误;
B、RNA 分子元素组成为 C、H、O、N、P,故其彻底氧化产物中有含氮废物,B 正确;
C、tRNA 上的反密码子(三个碱基)与 mRNA 上密码子(三个碱基)配对,并不是 tRNA 的完整
序列与 mRNA 配对,C 错误;
D、要观察核糖体的结构需用电子显微镜,D 错误。
故选 B。
1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生指数增长的种群一定处于最适的环境条件
B.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C. 种群中每对亲本平均生育 2 个子代,则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 领域行为或内分泌调节通过改变环境容纳量而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
- 14 -
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详解】A、发生指数增长的种群不一定处于最适的环境条件,如在培养液中培养的细菌,其
生存环境和资源均有限,但最初时由于数量较少也可能存在指数增长,A 错误;
B、逻辑斯蒂增长(S 型曲线)总是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B 正确;
C、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或百分比,种群中每对亲本平均生育
2 个子代无法反映年龄结构的类型,C 错误;
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种群个体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等内源性调节因
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 错误。
故选 B。
19.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饲养层细胞由射线照射处死的成纤维细胞组成
B. 可用特定的选择或纯化方法从细胞系中获取细胞株
C.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培养基
D. “多莉”的克隆过程中,通过调节培养基中牛血清浓度实现营养限制性培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
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
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维持适宜
的温度和 pH)。细胞株:原代培养细胞传至 10 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细胞生长停滞,大部
分细胞衰老死亡,少数细胞能存活传到 40~50 代,这部分细胞称为细胞株。细胞系:细胞株
传到 50 左右不能再继续传代,部分细胞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变细胞的特点,可以在培养条
件下无限制的传代下去,这部分细胞称为细胞系。
【详解】A、饲养层细胞由获得成纤维细胞组成,成纤维细胞可分泌一直分化的物质,A 错误;
B、通过一定的选择或纯化方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称为细
胞株,B 正确;
C、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C 正确;
D、核移植前可调节乳腺细胞培养基的牛血清浓度,进行营养限制性培养,以利于重组细胞基
因表达的分子开关的启动,D 正确。
- 15 -
故选 A。
20.图表示给 T2 噬菌体做相应标记并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中所用的大肠杆菌含有 32p,②中所用的大肠杆菌不含 32P
B. ③中进行搅拌的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 若对子代噬菌体的 DNA 进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可在离心管中获得 2 个条带
D. 若②中为一个噬菌体进行实验,并释放出 200 个后代,则有 0.5%的噬菌体含有 32p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标记噬菌体:先分别用含 35S 和 32P 的细菌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再用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噬菌体,从而得到被 35S 和 32P 标记的噬菌体。(2)被标记的噬
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
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 T2 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保温时间过长或保温时间过短;
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含放射性的原因:搅拌不充分。
【详解】A、①中所用的大肠杆菌含有 32p,②中所用的大肠杆菌不含有 32P,A 正确;
B、③中进行搅拌的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B 正确;
C、亲代噬菌体的 DNA 被 32P 标记,得到的子代噬菌体有不含 32P 的和含 32P 的 DNA,进行密度梯
度超速离心,可在离心管中获得 2 个条带,C 正确;
D、一个噬菌体进行实验,后代中有 2 个噬菌体含有 32P,则有 1%的噬菌体含有 32p,D 错误。
故选 D
21.下列关于“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清水组检测结果为尿糖试纸呈棕色
- 16 -
B. 加到试纸上的待测液体经加热后方能进行判断
C. 实验中蛋白质溶液组和葡萄糖溶液组均为对照组
D. 实验中分别从各试管吸取 2mL 待测液体加到葡萄糖试纸上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尿糖试纸是尿糖患者用来检查自己尿糖情况的专用试纸。根据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
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以
及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的原理,将上述两种酶和无色化合物
固定在纸条上,制成测试尿糖含量的酶试纸。
【详解】A、清水组检测结果为尿糖试纸为无色,A 错误;
B、用试纸进行尿糖检测时,不需加热即可判断,B 错误;
C、实验中蛋白质溶液组和葡萄糖溶液组均为对照组,C 正确;
D、实验中分别从各试管吸取 2 滴待测液体加到葡萄糖试纸上检测,D 错误。
故选 C。
22.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注: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的总数×100%
A. 实验过程中用盐酸破坏细胞之间的纤维素,使细胞容易分开
B. 有丝分裂指数、种子发芽率均与可可碱浓度呈正相关
C. 可可碱对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可能与秋水仙素基本相同
D. 可可碱可能通过延长或停滞分裂间期而降低种子发芽率
【答案】D
- 17 -
【解析】
【分析】
分析坐标图形: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种子的发芽率都逐渐降低,分
裂期细胞所占的比例也逐渐降低。
【详解】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使用 15%的盐酸能够使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
的中胶层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A 错误;
B、从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种子的发芽率都逐渐
降低,B 错误;
C、图示显示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增加,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所占比例减小,说明可可碱的作用可
能是导致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
期,C 错误;
D、根据题中信息,可可碱可能通过延长或停滞分裂间期,抑制细胞的分裂期,使衰老死亡的
细胞不能得到更新,从而降低种子的发芽率,D 正确。
故选 D。
23.灵敏电表接在蛙坐骨神经 M、N 两点,如图甲所示,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电刺激后的
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乙为图甲中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电表测得电位的双向变化
B. 图乙中上、下波峰高度分别代表图甲指针向左、向右偏转角度
C. 图乙中上、下波峰高度不同是由于 M、N 两电极距离较近引起的
D. 图甲中刺激强度越大,则图乙中上、下波峰高度越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结合题图可知,电表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详解】A、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电流依次经过灵敏电流计的左右电极,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
向的两次偏转。电位出现双向变化,A 正确;
- 18 -
B、通过观察图甲电表的偏转绘制得出图乙,其中的上下波峰高度代表指针偏转的最大角度,
但是据图无法得出偏转方向,B 错误;
C、图乙上下波峰高度不同是由于蛙坐骨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不同,C 错误;
D、刺激达到阈强度即引起神经兴奋,再提高刺激强度对兴奋程度无影响,D 错误。
故选 A。
24.图为基因型 AaBb 果蝇的细胞分裂图(仅图示部分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含 2 套遗传物质和 2 个染色体组
B. 该细胞继续分裂可以形成 4 个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C. 该细胞继续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二极体
D. 该果蝇体细胞中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 4 种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
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
【详解】A、该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含 2 个染色体组;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染色单体,且
A、a 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细胞中有 4 套遗传物质,
A 错误;
B、该细胞继续分裂产生 4 个子细胞,分别是一个配子(卵细胞)和三个极体,B 错误;
C、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继续分裂,
产生卵细胞和第二极体,C 错误;
D、由于果蝇体细胞中含有 8 条染色体,分别是 3 对常染色体和 1 对性染色体,该细胞是雌性,
- 19 -
性染色体为 XX,所以该果蝇体细胞中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 4 种染色体,D 正确。
故选 D。
25.某雌雄异株植物的红花与白花、宽叶与窄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 A/a、B/b 控制,且存在
某种隐性基因导致花粉致死现象。将表现型相同的杂合亲本杂交得到 F1,F1 随机授粉得到 F2
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红花宽叶 红花窄叶 白花宽叶 白花窄叶
雌性 30/96 0 2/96 0
雄性 45/96 15/96 3/96 1/9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本的基因型为 AaXBY、AAXBXb
B. 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
C. F2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中宽叶♂:窄叶♂:宽叶♀:窄叶♀=7:1:7:1
D. F2 红花雌株与红花雄株杂交,后代中红花♂:白花♂:红花♀:白花♀=24:1:24: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F2 中雌性个体中红花与白花比例为 15:1,宽叶与窄叶比例为 1:0;雄性个体中红
花与白花比例为 15:1,宽叶与窄叶比例为 3:1,由此可知: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A/a)
在常染色体上,控制宽叶与窄叶的基因(B/b)在 X 染色体上。因为 F2 中雌性个体为雄性个体
个数的 1/2,且雌性中无窄叶个体(XbXb),可以推得含有 b 基因的花粉致死。
【详解】A、F1 随机交配得 F2,在 F2 中白花(aa)占 1/16,所以 F1 产生 a 配子的概率为 1/4,
A 配子的概率为 3/4,即 F1 中关于花色的基因型为 AA 和 Aa,且比例为 1:1,所以亲本关于花
色的基因型组合为 AA×Aa;在 F2 雄性个体中窄叶(XbY)占 1/4,所以 F1 雌性个体产生 Xb 配子
的概率为 1/4,XB 配子的概率为 3/4,即 F1 雌性个体中关于叶型的基因型为 XBXB 和 XBXb,且比
例为 1:1,由于两亲本表现型相同,所以亲本关于叶型的基因型组合为 XBXb×XBY。因此两亲
- 20 -
本基因型为 AaXBY、AAXBXb,A 正确;
B、因为在 F2 雌雄个体中花色表现型及比例相同,所以花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 错误;
C、F2 中宽叶雌株(XBXB 占 3/4,XBXb 占 1/4)与窄叶雄株(XbY)杂交,产生雌配子种类及比例
为:XB:Xb=7:1;Xb 雄配子致死,所以只有 Y 一种雄配子可以与雌配子结合,所以后代表现型
及比例为宽叶♂:窄叶♂=7:1,C 错误;
D、F2 中红花雌株和红花雄株中各基因型所占比例相同(AA 占 9/15,Aa 占 6/15),所以产生雌
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4:1,后代雌雄表现型及比例相同,为红花:白花=24:1,但由
于 Xb 花粉致死,F2 中红花雌株和红花雄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数不同,所以不会出
现红花♂:白花♂:红花♀:白花♀=24:1:24:1,D 错误。
故选 A。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模型,箭头表示捕食或分解过程,数字代表相应的能量流动值(单位:
kJ/a·m2),其中①~③表示尸体、粪便。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图中所示外,还应该有_______。该生态系统以_______(填
“捕食”或“腐食”)食物链为主,其中腐食食物链起点是_______,最长的食物链有_______
个营养级。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分析植食动物一年内生物量大小的变化时,除了
考虑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之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
(3)若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中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 D、E 和 F 到死亡生物或现
成有机物的箭头、_______。
- 21 -
【答案】 (1). 无机物、气候、能源 (2). 腐食 (3). 死亡生物/现成有机物 (4).
4 (5).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 (6). 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肉食动物)的能量 (7).
(增加)“光能→”净初级生产量、(增加)各种生物呼吸的箭头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所示两条食物链: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捕食链起于生产者,腐食链起
点于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生态系统某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途径
可划分为: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可划分为:呼吸消耗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
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结合
图示生物成分,除了图中所示外,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无机物、气候、能源等;
图中所示该生态系统主要有两条食物链: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的起点是死
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根据净初级生产量在两条食物链中的能量分配量大小可以判断,该生
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由图所示最长的食物链有 4 个营养级。
(2)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根据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
分析植食动物一年内生物量大小的变化时,除了考虑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及流向分
解者的能量之外,还需要考虑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肉食动物)的能量。
(3)根据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对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中需要修改
之处有:增加 D、E 和 F 到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的箭头、增加“光能→”净初级生产量、增
加各种生物呼吸的箭头。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过程等相关知识,
解题时注意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图中各字母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对
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27.在某 1 年生植物的生长中期采用黑色遮阳网对其进行适当的遮阴处理,测定适当遮阴与未
遮阴下(A:30%遮阴,B:无遮阴)其各项光合作用指标,结果如下图。
- 22 -
注: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请回答:
(1)欲提取与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研磨过程加入的 95%乙醇的作用是________,研磨液用
______进行过滤,利用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________的不同分离色素。
(2)卡尔文循环中 1 分子 CO2 与 1 分子 RuBP 结合形成 1 分子的_______;遮阴组在 8:00 至
10:00 胞间 CO2 浓度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
(3)据图分析,10:00 至 12:00,无遮阴组净光合速率明显下降,是_______(填“气孔”
或“非气孔”)因素导致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从 8:00 至 16:00,有机物积累量更多
的是________(填“遮阴组”或“无遮阴组”)。
【答案】 (1). (溶解并)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 (单层)尼龙布 (3). 溶解
度 (4). 六碳分子/六碳化合物 (5). 净光合速率逐渐提高,气孔导度逐渐下降
(6). 非气孔 (7). 胞间 CO2 浓度上升 (8). 遮阴组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8:00 至 16:00 期间,遮阴组和无遮阴组的气孔导度均下降,遮阴组的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 8:00 至 12:00 期间下降,但 12:00 至 16:00 期间提高,而无遮阴组
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 12:00 至 16:00 期间不断下降。无遮阴组的净光合速率在 12 点时达
到最低,出现光和午休现象。
【详解】(1)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过程中,95%的乙醇用于提取色素,在研钵中同时加入少
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研磨后将研磨液迅速用单层尼龙布过滤。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
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快,反之则慢。
- 23 -
(2)在暗反应中,1 分子 CO2 与 1 分子 RuBP 结合形成 1 分子的六碳化合物。据曲线图分析显
示,8:00 至 10:00 期间,遮阴组的净光合速率逐渐提高,气孔导度逐渐下降,因此胞间 CO2
浓度逐渐下降。
(3)10:00 至 12:00,无遮阴组虽然净光合速率下降,但胞间 CO2 浓度上升,因此其影响因
素是非气孔因素导致。据图分析,8:00 至 16:00,遮阴组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大于无遮阴组,
因此这段时间内有机物积累量更多的是遮阴组。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
象的能力。
28.已知某植物性别决定为 XY 型。该植物花色的合成机理如图所示。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某
同学选取一株红花和蓝花的植株进行杂交,得到的 F1 全为紫花,F1 随机授粉得到 F2,F2 表现型
及比例为紫花:红花:蓝花:白花=9:3:3:1。
(1)杂交实验中对母本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进行人工去雄,理由是________。
(2)该花色合成途径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来控制细胞的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3)分析结果可知,花色遗传遵循_______定律,其中基因_______(填“A”或“a”)控制
酶 1 的合成。
(4)若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若取 F2 中蓝花和红花植株,
让该群体随机授粉,子代中纯合蓝花所占比例是_______。
(5)若基因 B/b 是位于 X 染色体上,用遗传图解表示 F1 紫花雌株的测交过程_______。
【答案】 (1). 不需要 (2). 雌雄异株/没有两性花 (3). 酶(的合成) (4). 自
由 组 合 (5). A (6). AAbb×aaBB (7). 1/9 (8).
- 24 -
AXB AXb aXB aXb
aXb
AaXBXb
紫花雌株
AaXbXb
红花雌株
aaXBXb
蓝花雌株
aaXbXb
白花雌株
aY
AaXBY
紫花雄株
AaXbY
红花雄株
aaXBY
蓝花雄株
aaXbY
白花雄株
紫花雌株:红花雌株:蓝花雌株:白花雌株:紫花雄株:红花雄株:蓝花雄株:白花雄株=1:
1:1:1:1:1:1:1
【解析】
【分析】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蓝花:白花=9:3:3:1,说明 A/a 和 B/b 基因位于两对同源
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和 B 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紫花,A 存在 B 不存在时表现
为红花,B 存在 A 不存在时表现为蓝花,A 和 B 都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花。
【详解】(1)该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XY 型,说明该植物是雌雄异株,在进行杂交时不需要
去雄。
(2)该过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F2 表现型及比例为 9∶3∶3∶1,说明该花色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符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分析,A 和 B 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紫花,所以 A 控制酶 1 的合成。
(4)若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F1 代基因型为 AaBb,亲本基因型为 AAbb×aaBB,F2
蓝花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1/6AAbb、2/6Aabb、2/6aaBb、1/6aaBB,产生配子
aB=2/6×1/2+1/6=1/3,则 aaBB=1/9。
(5)若基因 B/b 是位于 X 染色体上,则 F1 代基因型为 AaXBXb×AaXBY,则用遗传图解表示 F1
紫花雌株的测交过程为:
- 25 -
AXB AXb aXB aXb
aXb
AaXBXb
紫花雌株
AaXbXb
红花雌株
aaXBXb
蓝花雌株
aaXbXb
白花雌株
aY
AaXBY
紫花雄株
AaXbY
红花雄株
aaXBY
蓝花雄株
aaXbY
白花雄株
紫花雌株:红花雌株:蓝花雌株:白花雌株:紫花雄株:红花雄株:蓝花雄株:白花雄株=1:
1:1:1:1:1:1:1
【点睛】本题考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
够根据所给信息,总结出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能够对绘制遗传图解,能够对所给信息进行
综合分析和计算。
29.(一)回答与桑椹汁、桑椹酒和桑椹醋生产有关的问题:
(1)桑椹汁生产:挑选新鲜桑椹制匀浆,匀浆中用果胶酶将果胶彻底酶解得到_______,目
的是提高果汁的________。
(2)桑椹酒生产:桑椹汁中加入由_______、发酵红曲、乳酸链球菌素构成的复合发酵工艺
组合,能快速启动发酵,并能有效抑制发酵过程中_______污染而导致挥发酸超标;在 16.6℃
下发酵 26 天,可获得酒精度为 4%的桑椹酒;欲加快发酵过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至
少答出 2 点)。
(3)桑椹醋生产:选择高产醋杆菌时,可将醋杆菌用_______法培养在白色的 CaCO3 培养基上,
并挑选_______的菌落作为发酵菌种。若增加接种量和接种不同类型醋杆菌,则可以加快产酸
的进程,并抑制_______对发酵的影响,从而提高醋酸含量,使口感更纯正。
(二)回答与利用生物技术培养抗虫棉有关的问题
(1)获得目的基因:若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则该方法的前提是目的基因_______。
(2)导入目的基因:农杆菌转化法是选择________作为载体,为便于筛选导入成功的细胞,
载体上带有________基因。将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培养期间,要发生农杆菌的附着,_______,
这是为了获得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有农杆菌的数量、共培养的时间
- 26 -
和温度等环境条件,还有_______等(至少答出 2 点)。共培养后,将植物材料转入含植物激
素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同时添加_______以去除附着的农杆菌。
(3)检测导入是否成功。常用________(A.聚合酶链式反应 B.同位素标记法 C.抗原
抗体杂交 D.光电比色法)快速筛选出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现有抗虫基因整合到一条染
色体的转化植株,欲获得纯合植株,常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至少答出 2 种)。
【答案】 (1). 半乳糖醛酸(和甲醇) (2). 出汁率和澄清度 (3). 酵母菌 (4).
产酸微生物 (5). 提高发酵温度、增加果汁含糖量、提高酵母接种量等 (6). 涂布分
离/划线分离 (7). 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 (8).(不耐酸等)杂菌 (9).
序列已知/已知序列 (10). 农杆菌的 Ti(或 Ri)质粒 (11). 标记 (12). T-DNA 的
转移和整合(或转化) (13). 农杆菌的种类、受体细胞的植物种类、受体细胞的植物基
因型、外植体发育阶段 (14). 抗生素 (15). A (16). 自交、单倍体育种
【解析】
【分析】
1.果酒制作的原理:用于果酒发酵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它的代谢类型是
兼性厌氧型,主要以出芽方式繁殖,影响果酒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温度、氧气和 pH,酵母
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 18~25℃。
2.基因工程又叫 DNA 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
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
和生物产品。
【详解】(一)(1)用新鲜桑椹制匀浆,在匀浆中加入果胶酶的目的是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
因为果胶在果胶酶的作用下能彻底酶解得半乳糖醛酸。
(2)酿酒的关键菌种是酵母菌,因此为了得到桑椹酒,需要在桑椹汁中加入由酵母菌、发酵
红曲、乳酸链球菌素构成的复合发酵工艺组合,该组合能快速启动发酵,并能有效抑制产酸
微生物污染而导致挥发酸超标;在 16.6℃下发酵 26 天,可获得酒精度为 4%的桑椹酒;为了
加快发酵过程,可以提高发酵温度、增加果汁含糖量、提高酵母接种量等措施来进行。
(3)与筛选高产醋杆菌,根据醋酸能与白色的 CaCO3 发生反应,进而出现透明圈的原理将醋
杆菌用涂布分离/划线分离法培养在白色的 CaCO3 培养基上,并挑选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
比值)较大的菌落作为发酵菌种,因为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意味着醋酸菌产
生醋酸的能力强,若增加接种量和接种不同类型醋杆菌,不仅可以加快产酸的进程,还能抑
制 (不耐酸等)杂菌对发酵的影响,从而提高醋酸含量,使口感更纯正。
- 27 -
(二)(1)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直接获取、PCR 扩增技术和反转录法获得,也
可用化学方法获得,用该方法的前提是首先获知目的基因序列,然后再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
基因。
(2)农杆菌转化法是选择农杆菌的 Ti(或 Ri)质粒作为载体,因为 Ti 质粒中含有 T-DNA 序
列(可转移的 DNA),为了筛选导入成功的细胞通常需要载体上带有标记基因。根据农杆菌的
侵染特性,将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培养期间,农杆菌携带含有目的基因的 Ti 质粒,通过带有目
的基因的 T-DNA 的转移和整合,最终获得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除农
杆菌的数量、共培养的时间和温度等环境条件外,还有农杆菌的种类、受体细胞的植物种类、
受体细胞的植物基因型、外植体发育阶段等都会对转化效率产生影响,为避免农杆菌的影响,
将导入成功的植物材料转入含植物激素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时,还要添加抗生素将附
着的农杆菌除去。
(3)利用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技术)可快速筛选出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从而检测导
入是否成功,故选 A。
现已经培养出抗虫基因整合到一条染色体的转化植株,相当于是杂合子,对于杂合子通常用
自交(最简单)的方法获得纯合植株,也可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快速获得纯合体植株。
【点睛】熟知果酒和果醋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是解答
本题的另一关键!
30.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苜蓿中的黄酮对动物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为研究不同
浓度苜蓿黄酮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及其对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科研人员用 MTT
法以细胞悬液 OD 值为观测指标测定细胞增殖能力,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请完善实验思路,
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仪器:
用二甲基亚砜(DMSO)配置的浓度为 25、50、75 和 100µ/mL 苜蓿黄酮溶液、用动物细胞培养
液配制的一定密度的动物乳腺上皮细胞悬液、光电比色计、MTT 法细胞增殖测定仪器等
(要求与说明:MTT 法测定细胞增殖具体操作不作要求;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不作要
求;在一定细胞数范围内,OD 值与细胞数成正比;培养过程中培养液变化忽略不计;实验条
件适宜)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取若干培养瓶,各加入 998mL 的细胞悬液,分为 5 组,编号甲~戊,每组 5 个重复。
②甲组:加入 2mL 二甲基亚矾;_______。
- 28 -
③________。
④实验第 5 天,_______。
⑤________。
(2)结果分析与结论
苜蓿黄酮对某动物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及其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
项目
时间
/d
甲组 乙组 25µg/mL
丙组
50μg/mL
丁组
75μg/mL
戊组 100µg/mL
细胞增殖 3 0.37 0.38 0.38. 0.37 0.37
细胞增殖 5 0.39 0.39 0.41* 0.46* 0.40*
乳酸脱氢酶活
性
5 1078.80 675.60* 573.21* 1138.04 796.89*
注:表中*表示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不带*数据表示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单
位:略)
根据上表可得实验结论:
结论一:作用时间较短时(3 天),苜蓿黄酮对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
结论二:_______;
结论三:_______。
(3)实验分析
细胞呼吸中,乳酸脱氢酶(LDH)催化的反应_______(填“产生”或“不产生”)ATP,这一
催化反应发生在_______(填“需氧”或“厌氧”)呼吸中。本实验中还可用细胞培养上清液
中 LDH 的浓度代表细胞的受损程度的原因是_______。为减少微生物对实验结果带来的干扰,
实验中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添加的胎牛血清可采用_______(方法)去除杂菌。
【答案】 (1). 实验组乙~戊:分别加入等量的用二甲基亚砜配置的浓度为 25、50、75 和
100μg/mL 的苜蓿黄酮 (2). 细胞培养到第 3 天和第 5 天时,分别用 MTT 法测各组细胞悬
液 OD 值,取平均值并记录 (3). 测各组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取平均值并记录 (4).
统计、比较、分析实验结果(或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 随着培养时间加长
(5 天),较高浓度的苜蓿黄酮对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 (6). 在较低浓度或较高浓度
- 29 -
下,苜蓿黄酮显著提高乳腺上皮细胞中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7). 不产生 (8). 厌氧
(9). 正常情况下 LDH 分布在细胞内,只有当细胞受损时乳酸脱氢酶(LDH)才能释放出来,
且受损越严重,释放出来的 LDH 越多 (10). 过滤/添加抗生素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应以题意所示的实验目的--研究苜蓿黄酮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及其对乳酸脱氢
酶(LDH)活性的影响为切入点,结合题意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
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等,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问题情境补
充完善实验思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1)本实验研究的是不同浓度的苜蓿黄酮溶液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及其对乳酸脱
氢酶(LDH)活性的影响,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甲组用 2mL 二甲基亚矾,则乙
~戊组分别加入等量的用二甲基亚砜配置的浓度为 25、50、75 和 100μg/mL 的苜蓿黄酮,同
时将五组细胞培养到第 3 天和第 5 天时,分别用 MTT 法测各组细胞悬液 OD 值,取平均值并记
录,到实验第 5 天,测各组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取平均值并记录,再统计、比较、分
析实验结果(或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根据表格分析可以得出:作用时间较短时(3 天),苜蓿黄酮对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随
着培养时间加长(5 天),较高浓度的苜蓿黄酮对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在较低浓度或较
高浓度下,苜蓿黄酮显著提高乳腺上皮细胞中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3)LDH 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发生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 ATP。正常情况下 LDH
分布在细胞内,只有当细胞受损时乳酸脱氢酶(LDH)才能释放出来,且受损越严重,释放出
来的 LDH 越多,因此本实验中还可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LDH 的浓度代表细胞的受损程度。动
物细胞培养基中添加的胎牛血清可采用过滤或添加抗生素去除杂菌。
【点睛】本题以“研究不同浓度苜蓿黄酮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及其对乳酸脱氢酶(LDH)活
性的影响”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
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 30 -
相关文档
-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2021-09-2821页
-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021-09-2830页
-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21-09-2721页
- 2017-2018学年浙江省温州市九校协2021-09-279页
- 生物卷·2018届浙江省温州市“十五2021-09-2615页
-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2021-09-2622页
-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0届高三2021-09-2631页
-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2020届高三112021-09-2628页
- 浙江省温州市2020届高三4月普通高2021-09-2534页
-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2021-09-2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