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年重庆一中高 2020 级高三下期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测试试题卷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细胞无线粒体,因此不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
B. 大肠杆菌细胞无核仁,因此不能合成 rRNA 和核糖体
C. 小鼠的红细胞无液泡,因此不能进行渗透吸水
D. 念珠藻细胞无叶绿体,因此不能在类囊体吸收光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
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
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
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和果胶
【详解】A、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乳酸,A 错误;
B、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能够独立进行生活,所以可以合成 rRNA 和核糖体,B 错误;
C、小鼠红细胞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所以可以发生渗透作用,C 错误;
D、念珠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也就没有类囊体,D 正确。
故选 D。
2.酶是细胞中重要的生物催化剂,但是酶的催化作用也可能受到一些化学物质的抑制。例如
非竞争性抑制剂能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不能与底物(反应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
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2 -
A. 非竞争性抑制剂使酶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B. 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方式解除
C.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高温都能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催化活性
D. 非竞争性抑制剂处理后的淀粉酶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酶的催化具有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 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
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
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酶本身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而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 错误;
B、题干信息可知,非竞争性抑制剂能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不能与底物(反应物)结合,
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故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不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方式
解除,B 错误;
C、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高温都能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催化活性,C 正确;
D、非竞争性抑制剂处理后的淀粉酶只是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是肽键未断裂,故非竞争性抑
制剂处理后的淀粉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 错误。
故选 C。
3.大肠杆菌的拟核内有一个环状 DNA 分子,长度约为 470 万个碱基对,在该 DNA 分子上分布
着大约 4400 个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 DNA 分子中含有 470 万个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
B. 该 DNA 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
C. 该 DNA 分子中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该 DNA 分子中每个基因的平均长度约为 1068 个碱基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 分子脱氧核苷酸由 1 分子磷酸、1 分子含氮碱基、1
- 3 -
分子脱氧核糖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 分子一般是由
2 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
排列在内侧,2 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详解】A、该 DNA 分子含有 470 万个碱基对,共有 940 万个脱氧核苷酸,所以含有脱氧核糖
和磷酸基团 940 万个,A 错误;
B、由于该 DNA 分子是个环状,所以每个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B 正确;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 错误;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所以大肠杆菌 DNA 上的碱基不一定是基因的序列,D 错误。
故选 B。
4.下列有关基因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种群中 A 比 a 的基因频率大,会导致进化中 A 基因的频率上升
C. 在遗传平衡体系中,红绿色盲基因频率为 n,则女性患者占人群的 n2/2
D.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随着种群数量的下降而上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
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可遗传变异例如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正确;
B、A 基因的频率是否上升,与其决定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有关,与种群中 A 或 a 的基因频率
无关,B 错误;
C、红绿色盲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在遗传平衡体系中,由于男女比例相等,如果红
绿色盲基因频率为 n,女性患者含有 2 条 X 染色体,所以在人群中的比例的 n2/2,C 正确;
D、随种群数量下降,各个基因型个体的也在减少,某种基因很可能会因为基因型个体的偶然
死亡而丢失,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大,D 正确。
故选 B。
5.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4 -
A. 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神经元轴突分泌的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D. 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
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
分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
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
用和储存,而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
【详解】A、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有抑制作用,但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没有抑制作用,A 错误;
B、神经元轴突末梢可以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从而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 正确;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 正确;
D、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升高
血糖,D 正确。
故选 A。
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模型法,如“S”型曲线就是构建的物理模型
B. 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 5 -
C. 种群密度调査方法多样,如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D.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很多,如阳光对优势植物的形成非常重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
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
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
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
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A、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模型法,如“S”型曲线就是构建的数学模型,A 错误;
B、均匀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结构,B 错误;
C、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C 错误;
D、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很多,如阳光对优势植物的形成非常重要,D 正确。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7.戊二醛具有除去藻类的功能,可作为水族箱的消毒剂。为了研究戊二醛在除藻时水体中戊
二醛的浓度对高等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学者以沉水植物大水榕为研究对象,在适宜光照和黑
暗条件下分别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 6 -
(1)植物根尖细胞中,能合成 ATP 的膜结构是_____________。乙组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
量有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分析图中数据,水体中戊二醛的浓度为 10mg·L-1 时,在实验时间内大水榕光合作用产生
的氧气量为____________mg·L-1。
(3)实验结果表明,戊二醛对大水榕实际光合作用的影响是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水体中存在戊二醛时,大水榕出现叶片明显黄化,光合作用显著降低的现象。
由此可知,戊二醛抑制光合作用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线粒体内膜 (2). 温度、处理时间、沉水植物生理状态等 (3). 0.85
(4). 戊二醛会抑制大水榕的实际光合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戊二醛浓度越大,抑制作用
越强 (5). 戊二醛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或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从而使叶绿素含量减少
【解析】
【分析】
1、植物细胞中,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均能合成 ATP,细胞呼吸产生 ATP 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光合作用产生 ATP 的场所叶绿体中类囊体膜。
2、分析题图:甲图为光照条件下的大水榕实验结果,此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
水体中氧气量增多。乙图为黑暗条件下的实验,黑暗条件下植株进行细胞呼吸,水体中氧气
量减少。
【详解】(1)植物的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只进行呼吸作用,则产生 ATP 的膜结构是线粒体
内膜。甲、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戊二醛的浓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的
变化。因此,乙组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处理时间、沉水植物的多少、沉水植物
的生理状态等。
(2)水体中戊二醛的浓度为 10mg•L-1 时,甲中的数据为 0.50mg•L-1,这是植株净光合作用释
放的氧气量;乙图中的数据是 0.35mg•L-1,这是植株细胞呼吸的利用氧气的量,故在实验时间
内大水榕的实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 0.85mg•L-1。
(3)甲、乙中的数据表明,水体中存有戊二醛时大水榕的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都减慢,因
此戊二醛会抑制大水榕的实际光合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戊二醛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
强。
(4)水体中存在戊二醛时,大水榕出现叶片明显黄化,因此戊二醛可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或
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从而使叶绿素含量减少,进而使光合作用显著降低。
【点睛】本题以水体中戊二醛的浓度对高等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为背景,考查植物的 ATP、光
- 7 -
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基础知识,考查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题关键
是对题干信息的提取和对题图曲线的分析,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及无关变量,分析影响光合
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
8.研究人员对某轻度有机物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湿地生态系统群落的____________是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流经该生态系统的
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____________,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
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3)下图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某种贝类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B、C、D 表示能量值(单
位:kJ),则图中 B 表示____________能量。若该贝类摄入的能量为 m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
nKJ,某种鱼以贝类的粪便为食物,则该种鱼从贝类同化量中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____KJ。
【答案】 (1). 物种组成 (2).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加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 微生物分解 (4). 物质循环 (5).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6). 0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
2、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散失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
所利用;
(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详解】(1)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由于该生态系统有轻度有机
物污染,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加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湿地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过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
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 8 -
(3)由题分析,A 表示同化量、B 表示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 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粪便属于排遗物,不属于该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所以该种鱼从贝
类同化量中获得的能量为 0。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需明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9.ABA(脱落酸)会抑制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拟南芥种子中含有的隐花色素 CRY1 是一种能够
感受光的受体。为了研究 ABA 与隐花色素 CRYl 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野生型
拟南芥、CRYI 突变体(无法合成 CRYI)的种子,分别放在 MS 培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 ABA 的
MS 培养基中,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体中的脱落酸常常合成于____________部位,其主要作用是抑制____________、促
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却将拟南芥种子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
养,根据题干信息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测,CRY1 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通过____________(填“提高”
或“降低”)种子对 ABA 的敏感性来实现的,做出这种推测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根冠、萎焉的叶片等 (2). 细胞分裂 (3). CRYI 是感光受体,其发
挥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 (4). 降低 (5). ①在相同浓度 ABA 的影响下,②野生型种子
中含有 CRYI,其发芽率比突变型更高,说明 CRYI 能够降低种子对 ABA 的敏感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文分析,本题探究 ABA 与隐花色素 CRY1 对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的影响,图中显示本题有
两个自变量分别是添加不同浓度 ABA 的培养基和拟南芥种子的种类。由于 CRY1 是能够感受光
的受体,故该实验应在适宜的光下进行。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添加不同浓度的 ABA 的 MS 培养
- 9 -
基与不添加 ABA 的 MS 培养基中种子的萌发率都有降低,说明 ABA 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率。
【详解】(1)植物体中的脱落酸常常合成于根冠、萎焉的叶片等部位,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
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由于实验中 CRY1 是能够感受光的受体,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为保持无关变量
一致且适宜,要将拟南芥种子置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培养。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在添加相同浓度的 ABA 的 MS 培养基中,野生型种子中含有 CRY1,
其发芽率比 CRY1 突变体的发芽率要高,说明 CRY1 能够降低种子对 ABA 的敏感性。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对于探究实验题中要注意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之间的对比。
10.某种二倍体动物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由等位基因 H、h 控制;直毛对卷毛为显性,由等位
基因 R、r 控制。基因型为 HhRr 的个体,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能有三种,其中
两种位置关系如图甲、乙所示:
类型编号 甲 乙 丙
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位置
(1)请参照甲、乙两图,画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另外一种位置关系___________(竖线表示染
色体,圆点表示基因)。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上述三种位置的基因中,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是
___________(填类型编号)。
(3)若一个基因型为 HhRr 的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HR∶hr=1∶1(不发生基因
突变和交叉互换),则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可能是上表中的___________(填类型编号)。
(4)若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 HhRr 的个体测交子代中红眼直毛∶红眼卷
毛∶白眼直毛∶白眼卷毛=4∶1∶1∶4(没有发生致死现象),产生该比值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答案】 (1). (2). 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3). 甲乙丙 (4). 甲或丙 (5).
- 10 -
①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甲,②且亲本在减数分裂时一部分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交叉
互换,③产生了四种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HR:hR:Hr:hr=4:1:1:4
【解析】
【分析】
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发生
自由组合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位基因彼此分离,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遵循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详解】(1)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能两个显性基因连锁如甲,有可
能一显一隐连锁如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除了表格中的关系,有可能位于两对
同源染色体上,其位置关系丙为: 。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
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甲、乙、丙三种位置关系的同源染色体
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在遗传时都遵循
基因的分离定律。
(3)图甲、图乙、图丙所示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不考虑交叉互换,一个基因型为 HhRr
的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图甲为 HR∶hr=1:1;图乙为:Hr∶hR=1∶1;
图丙为:HR∶hr∶Hr∶hR=1∶1∶1∶1,符合题中结果的可能是甲或丙。
(4)若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测交实验应选用基因型为 hhrr 的个体进行测交,因
为 hhrr 只产生 hr 一种配子,与基因型为 HhRr 的个体测交后代,基因型及表现型比例为 HhRr
(红眼直毛)∶Hhrr(红眼卷毛):hhRr(白眼直毛):hhrr(白眼卷毛)=4∶1∶1∶4(没有
发生致死现象),说明基因型为 HhRr 的个体产生了四种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 HR∶Hr∶hR∶hr
=4∶1∶1∶4。配子两多两少,两多的 HR、hr 连锁在一起,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甲
所示;两少表示亲本在减数分裂时一部分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首先能够根据表格中信
息判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连锁互换定
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来解题。。
(二)选考题:
- 11 -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近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北极部分冰川融化,一些埋藏在冰层中的远古细菌暴露出
来,生物科学家对这些远古细菌展开研究。根据有关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冰层中的细菌非常稀少,科学家从冰层中取出冰块并融化成液体后,最好用
___________(方法)来测定细菌的数目。
(2)科学家采用固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科学家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自养型细菌和酵母菌混在一起,请写出用选择培养
基分离得到自养型细菌的实验原理___________。
(4)科学家发现,某远古细菌能产生分解有机磷的酶,可应用于污水的净化处理。获得该酶
的粗提取液后,可用缓冲液进行___________处理,此方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依据该酶
相对分子量大于其他蛋白质的特点,可采用___________方法纯化。
(5)分离得到的有机磷分解酶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固定至净水器滤芯中发挥作用。如果
某种有机磷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___________(能/不能)用固定化细胞的方法来分解有机
磷。
【答案】 (1). 滤膜法 (2). 防止冷凝后皿盖上的的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
防止培养基中水分过快挥发 (3). 自养型细菌能在不含有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
酵母菌则不能 (4). 透析 (5). 去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或用于更换样品中的缓
冲液 (6). 凝胶色谱 (7). 化学结合或物理吸附 (8). 不能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的原理是根据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即:蛋白质的形状、大小、电荷性
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的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胶色谱
法的原理: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
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如血红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的步骤为:(1)样品处
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
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
鉴定--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固定化酶 固定化细胞
- 12 -
酶的种
类
一种 一系列酶
制作方
法
吸附法、交联法、包埋
法
吸附法、包埋法
是否需
要营养
物质
否 是
缺点
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
酶促反应
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
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
应效率下降
优点
①既能与反应物接触,
又能与产物分离②可
以反复利用
成本低,操作容易
【详解】(1)由于冰层中的细菌数量很少,因此最好用滤膜法来测量其中的细菌数目。
(2)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为了防止冷凝后皿盖上的的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或
者为了防止培养基中水分过快挥发,在培养时培养基要倒置培养。
(3)自养型细菌能在不含有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酵母菌则不能,因此用不含有机
碳源的培养基便可分离出自养型细菌。
(4)酶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粗提蛋白质后,可采用透析进行粗分离,透析袋中盛有的
是缓冲溶液,透析的作用是去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或用于更换样品中的缓冲液。蛋白
质的纯化可以采用凝胶色谱法,其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
的速度不同,从而将大小不同的蛋白质分开。
(5)由于酶分子较小,常用化学结合或物理吸附进行固定。若发酵底物是大分子,由于大分
子物质不易进入细胞,因此不用固定化细胞来分解有机磷,而采用固定化酶分解有机磷。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培养基的作用,微生物的培养,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固定化技术,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 13 -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可引起水泡性口唇炎。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抗 HSV-1 的单
克隆抗体可快速检测 HSV-1。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备抗 HSV-1 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要用到___________技术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2)制备此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给小鼠注射一种纯化的 HSV-1 蛋白相当于___________,使
小鼠体内发生体液免疫,产生分泌相应抗体的 B 淋巴细胞。将该 B 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
细胞融合,再用特定选择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检测,最终可获得___________的杂交瘤细
胞。
(3)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 B 淋
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
原因是___________。
(4)若要大量制备抗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还需对上述杂交瘤细胞进行___________培养和
抗体检测,最后将该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的腹腔内使其增殖,
从培养液或小鼠______中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5)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可准确地识别 HSV-1 蛋白,其原因是该抗体具有
___________等特性。
【答案】 (1). 动物细胞培养 (2). 抗原 (3). 筛选 (4). 能无限增殖且可产
生专一抗体 (5). 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 100% (6). 克隆化 (7). 腹
水 (8).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HSV-1 蛋白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生成抗 HSV-1 蛋白的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
备过程是从小鼠的骨髓中取 B 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
抗体的细胞,植入小鼠腹腔中增殖,从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的
特点。
【详解】(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是先效应 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接着
筛选出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内和体外培养,提取单克隆抗体,则运用的技术有动
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2)HSV-1 蛋白属于抗原,将其注射到小鼠体内会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分泌
相应抗体的 B 淋巴细胞,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 B 淋巴细胞,将该 B 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
- 14 -
细胞融合,再经过筛选、检测,最终可获得所需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具有双亲的特点,即
既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值,又能产生专一抗体。
(3)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 B 淋
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原因是:细胞融合是随机的,
且融合率达不到 100%。
(4)克隆化培养时,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的腹腔中(体内培养)或培养基中(体外培养)
使其增殖,再从腹水中或培养液中提取、纯化获得大量制备抗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5)单克隆抗体可准确地识别这种 HSV-I 蛋白,其原因是单克隆抗体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
强等特性。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一般。
- 15 -
相关文档
- 重庆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2021-09-2836页
-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62021-09-276页
-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2021-09-265页
- 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2021-09-266页
- 【生物】江西省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2021-09-267页
- 【生物】重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2021-09-2622页
- 【生物】重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2021-09-2621页
- 重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2021-09-2630页
- 重庆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2021-09-2437页
- 重庆市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理综2021-09-18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