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6 KB
- 2021-10-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1.(3分)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想获得关于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科学的方式是( )
A.神话传说 B.小说描写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现
2.(3分)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模型或实物不能入选其中的是( )
A.半地穴居房屋模型 B.稻谷和稻壳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粟的标本
3.(3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说中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人文初祖”。下列传说与黄帝有关的是( )
A.教民开垦耕种 B.阪泉之战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
4.(3分)“他是一位终结者,又是一位开拓者。在他这里,我国部落联盟局面结束,早期国家产生。”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5.(3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夏朝灭亡 D.西周灭亡
6.(3分)文物遗存能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文物能反映商朝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
A.司母戊鼎 B.猪纹陶钵
第19页(共19页)
C.渔纹彩陶盆 D.铁犁铧
7.(3分)《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该材料反映了( )
A.齐桓公称霸 B.楚庄王称霸 C.晋文公称霸 D.勾践称霸
8.(3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9.(3分)《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称颂的人物是( )
A.大禹 B.商鞅 C.李冰 D.墨子
10.(3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但汉文字却是统一的。秦始皇统一的文字是( )
A.小篆 B.甲骨文 C.隶书 D.楷书
11.(3分)《中国大历史》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文中的“新的朝代”是指( )
A.西周 B.西晋 C.西汉 D.东汉
12.(3分)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
A.开通丝绸之路 B.“罢黜百家,独尊僵术”
C.修养生息 D.“以德化民”
13.(3分)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严重的政局混乱。其突出表现是( )
A.地方反叛中央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迁都频繁 D.少数民族入侵
14.(3分)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初中生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请你算一算,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距今(2019年)多少年?( )
A.2138年 B.2137年 C.2136年 D.2135年
第19页(共19页)
15.(3分)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16.(3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这部史学名著是( )
A.《汉书》 B.《后汉书》 C.《三国志》 D.《史记》
17.(3分)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西晋
18.(3分)383年,前秦与东晋进行了一场决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19.(3分)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请再结合以下图片,说出这些材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大交融 B.国家大一统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繁荣发展
20.(3分)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
①大交革的时代②国家统一③政权分立④民族交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19页(共19页)
时代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春秋
孔子
①
战国
孟子
②
汉朝
汉武帝
③
(1)上面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儒学发展历程”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表,请你在表格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二:读图说史
(2)依据上图言论主张,判断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结合所学回答,这种思想学术的繁荣在战国时期形成了怎样的局面?这一局面对后世有何影响?
2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1)远古传说中与“选贤与能”相关的是哪一制度?“天下为家”表明夏朝建立后这一制度被什么制度所取代?
材料二: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亲、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觐的义务……。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页(共19页)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哪一重要制度?“封诸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3)依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2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民族交融现象是在什么时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壬寅,(孝文帝)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收《魏书》
第19页(共19页)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说说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民族融合?
第19页(共19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1.(3分)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想获得关于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科学的方式是( )
A.神话传说 B.小说描写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现
【分析】本题考查远古人类的验证方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考古发现的目的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迹等,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通过考古发现,人们获得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最科学的方式是考古发现。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远古人类的验证方法。
2.(3分)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模型或实物不能入选其中的是( )
A.半地穴居房屋模型 B.稻谷和稻壳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粟的标本
【分析】本题以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为切入点,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题目给出的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中,可以入选其中的是半穴居房屋、人面鱼纹陶盆、粟的朽粒。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B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第19页(共19页)
3.(3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说中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人文初祖”。下列传说与黄帝有关的是( )
A.教民开垦耕种 B.阪泉之战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
【分析】本题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说中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人文初祖”为切入点,考查黄帝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黄帝和炎帝都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他们曾强强联合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船,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发明养蚕缫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黄帝的相关史实。
4.(3分)“他是一位终结者,又是一位开拓者。在他这里,我国部落联盟局面结束,早期国家产生。”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分析】本题考查禹建立夏朝。
【解答】尧舜禹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到禹当部落联盟首领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禹的身份发生变化,他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故文字记述的应该是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禹建立夏朝,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5.(3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夏朝灭亡 D.西周灭亡
第19页(共19页)
【分析】本题考查了夏、商、周更迭,知道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解答】在题目给出的禹建夏朝、商汤灭夏和东周中间的史实为武王伐纣。盘庚迁殷不是王朝建立,西周灭亡是在公元前771年,和平王迁都东周开始是在公元前770年极为相近。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夏、商、周更迭。
6.(3分)文物遗存能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文物能反映商朝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
A.司母戊鼎 B.猪纹陶钵
C.渔纹彩陶盆 D.铁犁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解答】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题干图片中司母戊鼎能反映商朝青铜工艺成就。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青铜器的相关史实。
7.(3分)《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该材料反映了( )
A.齐桓公称霸 B.楚庄王称霸 C.晋文公称霸 D.勾践称霸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齐桓公称霸的相关知识。识记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史实。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反映的便是齐桓公称霸的历史事实。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
故选:A。
第19页(共19页)
【点评】本题以“管仲相桓公,葫诸候,一国天下。”的材料为依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8.(3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老文字的有关知识。应掌握甲骨文的有关知识。
【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
9.(3分)《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称颂的人物是( )
A.大禹 B.商鞅 C.李冰 D.墨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采取了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样就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灾,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华阳国志》记载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称颂的人物是李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0.(3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但汉文字却是统一的。秦始皇统一的文字是( )
A.小篆 B.甲骨文 C.隶书 D.楷书
【分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治。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但汉文字却是统一的。秦始皇统一的文字是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为解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第19页(共19页)
对政令推行和各地区文化交流造成的障碍,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相关历史史实。
11.(3分)《中国大历史》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文中的“新的朝代”是指( )
A.西周 B.西晋 C.西汉 D.东汉
【分析】本题以《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汉武帝统治的知识。
【解答】据“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的朝代”是西汉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汉的相关史实。
12.(3分)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
A.开通丝绸之路 B.“罢黜百家,独尊僵术”
C.修养生息 D.“以德化民”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知道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解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休养生息来恢复经济。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3分)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严重的政局混乱。其突出表现是( )
第19页(共19页)
A.地方反叛中央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迁都频繁 D.少数民族入侵
【分析】本题考查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解答】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东汉中后期以后,统治阶级更加腐朽,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14.(3分)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初中生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请你算一算,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距今(2019年)多少年?( )
A.2138年 B.2137年 C.2136年 D.2135年
【分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知道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解答】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距今2156年,即119+2019﹣1=2137年。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3分)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分析】本题以美国学者德克•卜德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造纸术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这是对造纸术的描述。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故选:B。
【点评】注意识记纸的出现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16.(3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
第19页(共19页)
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这部史学名著是( )
A.《汉书》 B.《后汉书》 C.《三国志》 D.《史记》
【分析】本题考查了《史记》。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可知这是《史记》。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史记》的内容、地位。
17.(3分)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西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18.(3分)383年,前秦与东晋进行了一场决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 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第19页(共19页)
19.(3分)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请再结合以下图片,说出这些材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大交融 B.国家大一统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繁荣发展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
【解答】由“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3分)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
①大交革的时代②国家统一③政权分立④民族交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
【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分析相关时代特征,确定主题。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19页(共19页)
材料一:
时代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春秋
孔子
① 仁
战国
孟子
② 仁政
汉朝
汉武帝
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上面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儒学发展历程”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表,请你在表格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二:读图说史
(2)依据上图言论主张,判断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结合所学回答,这种思想学术的繁荣在战国时期形成了怎样的局面?这一局面对后世有何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孔子、老子、韩非子、儒学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着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反对一切战争,提出以“仁政”治国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第19页(共19页)
(2)据材料二图片及“无为而治”可知,材料二中图一的思想家是老子。由材料二图片及“兼爱”“非攻”可知,材料二中图二的思想家是墨子。由材料二图片及“依法治国;君主专制”可知,材料二中图三的思想家是韩非子。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
时代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春秋
孔子
①仁
战国
孟子
②仁政
汉朝
汉武帝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图一:老子;图二:墨子;图三:韩非子。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百家争鸣、孔子、老子、韩非子、儒学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
2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1)远古传说中与“选贤与能”相关的是哪一制度?“天下为家”表明夏朝建立后这一制度被什么制度所取代?
第19页(共19页)
材料二: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亲、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觐的义务……。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哪一重要制度?“封诸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3)依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治、禅让制、分封制。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古传说中与“选贤与能”相关的是禅让制;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据材料“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亲、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觐的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分封制;“封诸侯”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西周初期,为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
(3)据材料“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第19页(共19页)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郡县制的推行,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禅让制;世袭制。
(2)分封制;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始皇巩固统治、禅让制、分封制的相关历史史实。
2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民族交融现象是在什么时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壬寅,(孝文帝)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收《魏书》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说说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民族融合?
【分析】
第19页(共19页)
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匈奴民族战争不断。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的基础。
(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民族交融现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主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的主流是和平友好或民族融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依据材料“(孝文帝)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可知,他采取了改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来促进民族融合。他还采取了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等措施来促进民族融合的。
故答案为:
(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匈奴。
(2)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平友好或民族融合;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3)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任意答到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张骞通西域、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7/16 10:53:34;用户:五峰中学;邮箱:wfzx88@xyh.com;学号:36725791
第19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