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4.00 KB
  • 2021-10-22 发布

2019-2020学年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七年级(上)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七年级(上)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3分)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石器 B.相传炎帝发明纺织 ‎ C.半坡人制作彩陶 D.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2.(3分)《史记》中记载:“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文中的“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大禹 C.商汤 D.炎帝 ‎3.(3分)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王华同学在学习某一内容时,搜索到如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应该是(  )‎ A.武王伐纣 B.平王东迁 C.春秋争霸 D.秦灭六国 ‎4.(3分)对下表所示有关秦国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大事件 公元前358年 打败韩军 公元前354年 攻取魏国少梁 公元前352年 攻取魏国安邑 公元前351年 攻取魏国固阳 公元前340年 打败魏军 A.分封制基本瓦解 B.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5.(3分)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 第20页(共20页)‎ 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6.(3分)史书记载,秦朝“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秦朝此举(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 D.直接有效地控制了地方 ‎7.(3分)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成守误期要被处死。“这表明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A.赋税沉重 B.刑罚严苛 C.征伐频繁 D.摇役繁重 ‎8.(3分)汉初,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到汉武帝时,王国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汉朝(  )‎ A.实行推恩政令 B.平定七国之乱 ‎ C.采取盐铁专营 D.推崇儒家学术 ‎9.(3分)“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10.(3分)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对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概括恰当的是(  )‎ 第20页(共20页)‎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太后主政皇帝无权 ‎11.(3分)《后汉书》记载,(公元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次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 C.秦末农民起义 D.黄巾起义 ‎12.(3分)某同学依据朝代更选示意图(如:下图)概括时代特征,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3分)2017年5月,我国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列人物中,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商鞅 B.张骞 C.鉴真 D.郑和 ‎14.(3分)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故谓之实录”,该著作不可能记载的史交有(  )‎ A.蒙恬北击匈奴 B.桂陵之战 ‎ 第20页(共20页)‎ C.光武中兴 D.巨鹿之战 ‎15.(3分)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秦汉文化“下列图片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辨析改错(12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国家的统治,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6.(3分)西周实行世袭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判断:   ‎ 改正:   ‎ ‎17.(3分)秦始皇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五铢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判断:   ‎ 改正:   ‎ ‎18.(3分)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等大规模反击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判断:   ‎ 改正:   ‎ ‎19.(3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判断:   改正: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7小题13分,第18小题14分,共27分)‎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的士子们,接受前代思想资源后,并不是照本宣科,固守先王之道是随时代的交迁、自己的理解、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处境,从古代经典理论中,各取而所需,加以发挥。各论短长,设塾授徒,终成一家之言。‎ 第20页(共20页)‎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请写出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祭授徒”的思想家及其核心思想,‎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2)秦始皇和汉武帝是如何“统一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原因。‎ ‎(3)上述两则材料表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景之治”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凋敝,政局动荡的局面,代之以“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的安定,繁荣景象,奠定了西汉盛世的坚实基础。‎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调敝、政局动荡的局面”?‎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给汉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如图。‎ ‎(3)材料三中标示出的实物是通过什么商路相互交流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条商路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 四、活动与探究(16分)‎ ‎22.(16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此,七年级(8)班开展了以“走进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的光辉】‎ 第20页(共20页)‎ 材科一 汉武帝采纳至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文上第一所有完备脱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速应国家培养官史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信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况固起来。‎ ‎﹣﹣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儒家五经”指的是什么?‎ ‎【科技的灿烂】‎ 材料二 ……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草”,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样,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 ‎(2)根材料二,分析这些的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 ‎【中医的魁力】‎ 材料三 华佗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别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3)材料三反映出华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中学生能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些什么?‎ 第20页(共20页)‎ ‎2019-2020学年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七年级(上)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3分)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石器 B.相传炎帝发明纺织 ‎ C.半坡人制作彩陶 D.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出现的表现,知道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体现了原始农业的出现。‎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作物的种植、家庭畜牧业的发展、聚落了出现和发展是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还没有产生;相传炎帝发明纺织,这是在原始农业产生很久以后。故AB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出现的表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体现了原始农业的出现。‎ ‎2.(3分)《史记》中记载:“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文中的“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大禹 C.商汤 D.炎帝 ‎【分析】本题考查黄帝的功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轩辕”指的是黄帝,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诛杀蚩尤,黄帝取胜,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的功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3分)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王华同学在学习某一内容时,搜索到如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应该是(  )‎ 第20页(共20页)‎ A.武王伐纣 B.平王东迁 C.春秋争霸 D.秦灭六国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争霸。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候国,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春秋五霸包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图片包括了这些内容,所以王华同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春秋争霸。‎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争霸,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4.(3分)对下表所示有关秦国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大事件 公元前358年 打败韩军 公元前354年 攻取魏国少梁 公元前352年 攻取魏国安邑 公元前351年 攻取魏国固阳 公元前340年 打败魏军 A.分封制基本瓦解 B.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知道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分封制基本瓦解是在春秋,诸侯混战破坏经济、改革图强成为风潮在表格中均没有体现,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第20页(共20页)‎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3分)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分析】本题结合材料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解答】由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等内容可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糅合了诸子百家思想,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等知识的掌握。属于基础知识。‎ ‎6.(3分)史书记载,秦朝“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秦朝此举(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 D.直接有效地控制了地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解答】根据“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直接有效地控制了地方,D符合题意;ABC项与郡县制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 第20页(共20页)‎ ‎7.(3分)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成守误期要被处死。“这表明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A.赋税沉重 B.刑罚严苛 C.征伐频繁 D.摇役繁重 ‎【分析】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要被处死”,这表明秦法刑罚严苛,面临死刑,大泽乡起义爆发,故B符合题意。赋税沉重、征伐频繁、徭役繁重在题干中均无体现,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影响。‎ ‎8.(3分)汉初,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到汉武帝时,王国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汉朝(  )‎ A.实行推恩政令 B.平定七国之乱 ‎ C.采取盐铁专营 D.推崇儒家学术 ‎【分析】本题以汉初,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到汉武帝时,王国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汉初,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到汉武帝时,王国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汉朝实行推恩政令。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9.(3分)“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解答】“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 第20页(共20页)‎ ‎,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东汉。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10.(3分)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对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概括恰当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太后主政皇帝无权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汉后期的政治特点。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皇帝身边的两股势力﹣﹣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构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是东汉后期的一大痼疾,故C符合题意。题干是从皇帝、外戚、宦官三者关系形成来表达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的关系,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中后期时局的特点。‎ ‎11.(3分)《后汉书》记载,(公元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次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 C.秦末农民起义 D.黄巾起义 第20页(共20页)‎ ‎【分析】本题考查了黄巾起义。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184年”可知是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巾起义的时间。‎ ‎12.(3分)某同学依据朝代更选示意图(如:下图)概括时代特征,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图片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秦朝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朝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因故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3.(3分)2017年5月,我国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列人物中,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商鞅 B.张骞 C.鉴真 D.郑和 第20页(共20页)‎ ‎【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知道张骞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 ‎【解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此后,西汉和西域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3分)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故谓之实录”,该著作不可能记载的史交有(  )‎ A.蒙恬北击匈奴 B.桂陵之战 ‎ C.光武中兴 D.巨鹿之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记》所记述的内容的相关史实。“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著作是司马迁的《史记》。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年,不在《史记》的记录范围,故选项C符合题意。蒙恬北击匈奴、桂陵之战、巨鹿之战均在《史记》范围之内,故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史记》所记述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5.(3分)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秦汉文化“下列图片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 第20页(共20页)‎ 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文化的相关史实。识读图片,判断所属文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观察题干图片可知,①是商代的后母戊鼎,②是秦始皇陵兵马俑,③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④是青城山,东汉汉安二年(143年),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后母戊鼎是商代的,故排除有①的选项,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的文化的相关史实。‎ 二、辨析改错(12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国家的统治,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6.(3分)西周实行世袭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判断: × ‎ 改正: 将“世袭制”改为“分封制” ‎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世袭制”改为“分封制”。‎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7.(3分)秦始皇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五铢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判断: × ‎ 改正: 将“五铢钱”改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重点掌握秦朝的统一货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故错误,改正,将“五铢钱”改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故答案为:‎ 第20页(共20页)‎ 判断:×;改正:将“五铢钱”改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重点掌握秦朝的统一货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3分)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等大规模反击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判断: × ‎ 改正: 将“光武帝”改为“汉武帝” ‎ ‎【分析】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知道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反击匈奴。‎ ‎【解答】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等大规模反击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光武帝”改为“汉武帝”。‎ ‎【点评】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反击匈奴。‎ ‎19.(3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判断: √ 改正: √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7小题13分,第18小题14分,共27分)‎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的士子们,接受前代思想资源后,并不是照本宣科,固守先王之道是随时代的交迁、自己的理解、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处境,从古代经典理论中,各取而所需,加以发挥。各论短长,设塾授徒,终成一家之言。‎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请写出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祭授徒”的思想家及其核心思想,‎ 材料二 ‎ 第20页(共20页)‎ ‎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2)秦始皇和汉武帝是如何“统一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原因。‎ ‎(3)上述两则材料表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观点、秦始皇和汉武帝是“统一思想”的措施和结果等知识。明确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思想领域出现的趋势是,从思想自由到思想专制。‎ ‎【解答】(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战国的士子们,接受前代思想资源后……各取而所需,加以发挥。各论短长,设塾授徒,终成一家之言”可知,这就是百家争鸣。最早“设塾授徒”的思想家是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可知,秦始皇统一思想的措施是焚书坑儒。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皇失败的原因是,秦始皇时,焚书坑儒,赋税沉重,法律严苛,引起人民的反抗,统治最终被推翻。武帝成功的原因是,汉武帝时,“異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忠君有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而巩固了政权和统治。‎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三可知,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思想领域出现的趋势是,从思想自由到思想专制。‎ 故答案为:‎ ‎(1)局面:百家争鸣。思想家:孔子。核心思想:“仁”。‎ ‎(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秦始皇时,焚书坑儒,赋税沉重,法律严苛,引起人民的反抗,统治最终被推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忠君有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而巩固了政权和统治。‎ ‎(3)从思想自由到思想专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观点、秦始皇和汉武帝是“统一思想”的措施和结果等知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20页(共20页)‎ 材料一“文景之治”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凋敝,政局动荡的局面,代之以“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的安定,繁荣景象,奠定了西汉盛世的坚实基础。‎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调敝、政局动荡的局面”?‎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给汉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如图。‎ ‎(3)材料三中标示出的实物是通过什么商路相互交流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条商路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丝绸之路及影响、汉朝兴盛的因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汉朝的兴盛。‎ ‎【解答】(1)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文景之治……奠定了西汉盛世的坚实基础”可知,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措施有: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 ‎(2)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汉武帝……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可知,“新货币的发行”是指把铸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盐、铁、酒的专利”是指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制度。它的影响很大,使国家的財政状況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示意图可知,材料三中标示出的实物是通过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来交流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易和文化交流。‎ ‎(4)据所学和材料一、二、三可知,汉朝兴盛的因素有: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提倡节俭;加强中央集权;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国家加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等。‎ 第20页(共20页)‎ 故答案为:‎ ‎(1)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浮华。(任答两点即可)‎ ‎(2)措施:把铸权收归中央,統一铸造五铢,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易和文化交流。‎ ‎(4)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提倡节俭;加强中央集权;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国家加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丝绸之路及影响、汉朝兴盛的因素的相关史实。‎ 四、活动与探究(16分)‎ ‎22.(16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此,七年级(8)班开展了以“走进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的光辉】‎ 材科一 汉武帝采纳至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文上第一所有完备脱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速应国家培养官史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信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况固起来。‎ ‎﹣﹣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儒家五经”指的是什么?‎ ‎【科技的灿烂】‎ 材料二 ……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草”,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样,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 ‎(2)根材料二,分析这些的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 ‎【中医的魁力】‎ 第20页(共20页)‎ 材料三 华佗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别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3)材料三反映出华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中学生能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些什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儒家五经”、华佗的主要观点及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做法。‎ ‎【解答】(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汉武帝……设立太学……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适应国家培养官史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信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况固起来”可知,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培养官吏。“儒家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些书写材样,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可知,这些的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是它们笨重、脆弱、昂贵。改变这种状况的我国古代技术是造纸术。‎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可知,华佗的主要观点是运动有助于身体律康。为此,他创编出了医学体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学生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应如此做,要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精髓和核心;积极宣传和弘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践行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 ‎(1)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培养官吏(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答出三个即可)‎ ‎(2)原因:笨重、脆弱、昂贵(任答三点即可);造纸术。‎ ‎(3)运动有助于身体律康。(符合意即可)他创编出了医学体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4)现们要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精髓和核心。内容:积极宣传传和弘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践行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第20页(共20页)‎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儒家五经”、华佗的主要观点及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20 18:41:51;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0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