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1 KB
  • 2021-10-25 发布

人教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篇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 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剿?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 ‎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 ‎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新课  ‎ ‎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 ‎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 ‎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一、课题: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1. 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 ‎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 ‎                                                   ‎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 十、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