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10 KB
  • 2021-10-25 发布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月迹》 (16)_苏教版(2016)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月 迹 贾平凹 v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v把握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 变化的轨迹。 v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 情怀。 贾平凹 (1952~)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 大学中文系毕业 。 著有小说集 《商州散记》、 《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 《废都》; 散文集《月迹》、《心迹》、 《爱的踪迹》等。 贾平凹 (1952----)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 中篇小说奖; 《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浮躁》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 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 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格调清新隽永,明媚自然。 检查预习:正音 1.款款kuǎn 2.满盈yíng 3.面面相觑qù 4.倏shū忽 5.袅袅niǎo 6.嫉jí妒dù 7.酥酥sū 8.锨xiān刃儿 9.粗糙cāo 10.掬jū着 11.相依相偎wēi 《月迹》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 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重点:寻月亮 ⒈纵观全文,孩子们追寻月亮踪迹有 哪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1—4段): 盼月 第二部分(5—30段): 寻月 第三部分(31——36段):议月 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 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v穿衣镜上(3)→ v 院子里(5)→ v酒杯里(24)→ v 小河里(28)→ v眼睛里(30) 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 § 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 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 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归纳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院 中 望 月 杯 中 饮 月 河 中 寻 月 眼 瞳 见 月 镜 中 看 月 沙 滩 议 月 在寻月的过程中, 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盼望”—— “失望”—— “羡慕、嫉妒、争执”—— “越发觉得奇了”—— “都觉得满足了” 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情感线索 强烈的好奇心 争强好胜 强烈的好奇心 童心的纯洁美好 充满童真,童趣 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在孩童的 眼里月亮代表什么? 美好、圆满…… n 寻月过程    寻月所见    孩子的心理 n 镜中看月   n 院中望月 n 杯中“饮月” n 河中寻月 n 眼瞳见月 n 沙滩议月 月   迹 长腿 圆 亏 消失 失望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羡慕 嫉妒 争执 一人一月,月亮在心 人人拥有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么多 月亮是我们的印章 满足 童   心   升   华   之   迹 追求美的过程 月 迹 贾平凹 n 1、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们眼中的月亮,你 能举例说明吗? n 2、面对孩子们的争论,奶奶端来甜酒给每人 倒了一杯,每杯酒里也就有了一个满圆,奶 奶这样做的目的是甚么? n 3、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 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 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n 4、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 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孩子什么 样的特点? 1、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们眼中的月 亮,你能举例说明吗? v★镜中看月,写月亮“是长了腿的”,“先是一 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穿衣镜上 的圆便满盈了”; v★院中望月,写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 也没有这般儿亮”,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 清晰晰看见里面有了什么东西”等等。 v★从孩童的感觉来写:“倏忽间,哪儿……痒痒 的感觉”。 2、面对孩子们的争论,奶奶端来甜酒给 每人倒了一杯,每杯酒里也就有了一个满 圆,奶奶这样做的目的是甚么? v证明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每一个 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拥有美好 的东西。 v 3、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 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v不满足——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是新鲜 好奇,才去不断寻找,打破砂锅问到底, 所以总是不满足。 v满足——寻月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美 好的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了 孩子们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 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4、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 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 孩子们什么样的特点? 失望镜中月亮由圆而亏------ 羡慕、嫉妒、争执以为月亮仅属三妹------ 越发觉得奇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它并没有走”----- 都觉得满足 河中寻月、瞳中见月, “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好奇心 争强好 胜之心 纯洁美 好的童 心 小组讨论分析: 1、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v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 v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 好印迹; v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 迹。 2、在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中,奶奶这个人物是 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 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v——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 亮。是她首先提醒“月亮进来了”, 让孩子们看月亮; v——月亮出来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 “快去寻找月吧” v——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 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从院 内寻到院外,见到水中月,眼中月。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 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奶奶的形象及重要 作用? 3、这篇课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 上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大多是游子思乡、家人思 亲、分离思合的主题,多是伤感之作 本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不同之处: (1)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 兄姐妹团聚,是在祖辈的引导下共同赏月 (2)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积极向 上的,而不是伤感、悲凉的 (3)作品有意识的把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 起来,让其在寻月的过程中有一种心灵的升 华 《月迹》 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 月亮的过程, 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 亮的景象, 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 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 可贵的心灵世界。 4、把握主题 选取你最喜欢、最欣赏的句子: § 理解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 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 空中的印章吗?” 印章 在条据或证明材料上盖上印章,表明自 己对条据或材料负责;在个人字画书刊上盖上 印章,表明属于自己所有。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这个对话描写十分精彩,既写 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 爱的天性, 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 向往之情。 小结: 语言特色(一) v文章以第一人称手法, 以孩子的视角来看事物, 因而写得充满童趣。 既清新质朴,又亲切生动。 语言特色(二) (1)文章大量采用生活化、口语化语句, 表现出孩子们的生活情趣。 例如:“啊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噢,月亮竟有这么多的:只要 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等。 (2)儿化句使用,更突出儿童生活乐趣。 (3)文章大量采用叠词,显得亲切自如。 例如“粗粗的”、“疏疏的”“甜甜的”等 等, 在增强文章的生动感方面,起到很好效果。 情节安排上的特色 v本文情节线索清晰。 v在安排情节上,文章前后连贯,层层推进。 看月时,当大家沉醉于月亮的美时,月亮却 没了踪迹,于是引出寻月。 v写院子里的桂花树,是为后面写月亮里的 月桂和嫦娥作铺垫; v而写嫦娥又是为写三妹漂亮,从而为引出 我们争月亮作铺垫。 v“喝”掉了月亮,又自然引出第二次找月亮, v最后全文归结于议月亮,各自获得感受。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相关古代诗句: 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 留学生座谈会。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 。 同学们的发言先后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 。 ” 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 ”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相关古代诗句: 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留学 生座谈会。主持人的发言 引用了杜甫的诗句 “ ,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 。” 王安石的诗句: “ ,明月何时照我 还?” 亲爱的同学们: 希望大家能够永远带着一份 单纯的童真去尽情感受这个世界无 尽的美! 用心写童趣 如果那夜你是小兄妹中 的一员,你还会在哪里找到月 亮?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 用你富有童真、童趣的文字 描绘出来吧!(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