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2021-10-26 发布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初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无答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宜昌市夷陵区龙泉初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全卷三个部分,共31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温馨提示:同学,走进中学,你就走进了人生的又一处驿站,也攀上了语文学习的又一级台阶。在语言文学这个庭院里,花香满径,足够你采英撷华。一张语文试卷的答题,展示的是你的语文素养,所以要特别注意:字迹美观、卷面整洁、文笔优美,你能行!‎ 第一部分 汉字(10分)‎ ‎1.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汉语写拼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它不仅倾 ( )盆瓢泼,而且绵绵如丝,或淅淅lì lì( ),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②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到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 sè ( )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 咄咄( )逼人。‎ 2. 结合语境解释句中方框内的汉字。(2分)‎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板印刷术”,开启了文化传播的高效率和高速度。‎ ‚这孩子说话活像个大人。‎ 3. 根据句子的意思,用孔子的原话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 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个人、家庭和社会责任,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 )‎ ‚到了四十岁,对外,明白了社会;对内,明白了自我;对自己,明白了责任。( )‎ 4. 汉字随着历史的发展,字义也在变化,你知道唐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指的是什么吗?(2分)( )‎ ‎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 5. 请将下面语句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里。(2分)‎ 第二部分 阅读(60分)‎ 一、 积累与默写(6分)‎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写出完整的一章)(2分)‎ ‎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时序变迁、新旧事物交替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分)‎ ‎8.“2019宜昌菊展”四方宾客汇聚龙泉古镇,我们可以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名句 “ , 。”来表达龙泉人民的热情好客。(2分)‎ 二、 享鸟之自在,悟人之和乐。(15分)‎ ‎ 材料一 画眉鸟 欧阳修 ‎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材料二 养鸟有道 郑板桥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鸟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 ‎ 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古乐曲名。)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漱口啜茗,见(1) 扬翚(huī,飞翔。古书上指有五彩羽毛的雉。)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2) 乐而已。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忍何如也!‎ ‎9.把材料二中加横线的句子读几遍,然后加标两个逗号断开。(2分)‎ ‎10.文言文中常用“之、而、以、者、也”等词语,借助语感,在提供给你的词语中,选择两个汉字分别填入材料二的(1)和(2)中,使文句通畅。(2分)‎ ‎11.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材料一、二中标记的“及”字的意思。(2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 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 ‎13.用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对文章进行概括,是一种读书方法。请在材料一中选择恰当诗句对材料二进行概括。(2分)‎ ‎14.材料一《画眉鸟》作者欧阳修作此诗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通过阅读该诗,‎ ①说说你对诗人在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和心境的理解;②分析诗中用了何种典型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心情。(3分)‎ ‎15.放鸟入山林,这是养鸟人胸襟的博大。想象大海雄伟壮阔,孕育日月星河,这是曹孟德的雄心与气概。请写出《观沧海》中与之相关的诗句。(2分)‎ 一、 寻早春草色,晓人生道路。(13分)‎ 寻 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竞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竞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问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11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12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镪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6.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___________→遥见草色:____________‎ ‎17.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4分)‎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2分)‎ ‎19.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3分)‎ ‎20.同是写春,诗人杜甫却不同于《寻春》所发情怀,请默写杜甫以南国春天为背景,与故人重逢时难以言尽的悲凉感慨的诗句(连续的两句)(2分)。‎ 三、淡淡点滴汇聚,融融父女情深。(13分)‎ 杨绛和他的父亲——孙莲莲 ①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缄默的智慧”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达观的态度。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 ②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表示拥护。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拥护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拥护。他对女儿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敢吗?”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 )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 )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ƒ 对于杨绎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的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 。 ”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口呼”‎ 之类不感兴趣。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最喜欢的书籍。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颇费了一番踌躇。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已升做父亲的朋友了。‎ ‎④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她也要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一次父亲叫住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  ⑤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突然在苏州因中风去世。1983年,杨绛在《当代》双月刊上发表了散文《回忆我的父亲》,记录了和父亲一起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在那平静恬淡的娓娓道来中寄托了女儿对父亲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怀念。‎ ‎21.钱钟书觉得杨绛父亲“望之俨然,接之也温”,请问文中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杨老先生“温”的性格特点。(3分)‎ ‎22.在‚段中的甲、乙括号里分别填入一个关联词,使句意连贯。(2分)‎ ‎23.文中刻画父亲的形象极有特点,按照你的理解,在ƒ段中横线上的补写一个句子,使之符合人物性格。(2分)‎ ‎24.文章在表现杨绛与其父亲的性格及情感时,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 ‎25.杨绛父亲教育子女的做法具有怎样的特点,其中哪一点你觉得对现实中存在的子女教育问题最有启示,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与蛙声相伴,共朗读同行。(13分)‎ ‎ 与青蛙赛读——黄长江 我有一种习惯,爱与青蛙赛读。‎ ‚我老家的房屋在一片田野的边上,小时候,我爱读书。每年不到夏天,春风把青蛙吹醒,三两天闷热后,一阵雨下来,青蛙们便开始朗诵起来。而这时我静悄悄的简陋书屋也开始有了生气,我的读书声也开始获得了生机,我把几乎等于默读的声音提高起来。随着蛙声的节奏越来越紧,我的读书声也开始找到了一种脍脍炙人口的节奏感。夏天来了,一场大雨后,门口的稻田全盛上了水,青蛙朗诵便阵阵地热闹起来,整齐起来,好似乡村中小学里的学生们齐读某一篇课文,同时开始,同时读到朗诵的高潮,同时戛然而止。幼时本来并不是特爱读书的我,却爱听乡村校园那种齐刷刷的读书声,故也爱听这种蛙声,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了两三年,形成了习惯,并已听得入神入心,觉得青蛙那么小的动物,一不为当官、二不为发财,仅为把田野里的禾苗催绿催熟,读书却那么的勤奋,何况人呢?人是高级动物,有理想有追求,来人间一世匆匆几十年,至多百年挂零,却大多希望能出人头地。当父母早早地把子女送入学堂,希望子成凤,女成龙,能各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不说为人类谋发展,为国贡献,少说也为家庭增光。‎ ƒ青蛙的朗读,常常是在夏秋,往往是从早到晚到深夜,一阵阵,我受其鼓舞。先是爱听青蛙的朗读,后来从青蛙的朗读声中寻找到了美,感受到了乐声,于是获得乐趣,阅读兴趣大增。我也拿出青蛙的朗读精神,每天从早到晚到夜深地勤着读,先是仅读课本,读了课本后读课外读物,读得懂的读不懂的都读,读不懂的常常先读图片。与青蛙赛着朗读,读声朗朗。夜里,父亲常在睡醒一觉后问我:“小卯(我的小名),你要读到什么时候?”我说:“等青蛙不读了我才睡觉。”‎ 而青蛙常常要到深夜一两点才停止朗读。次日一早,我的读书声常常会在凌晨五点多钟就把父母震醒,这时父亲常常会问我:“小卯,你没睡觉吗?”“我说:“我睡了啊。”“你几点起的床?”“我在青蛙开始晨读时起来的。”‎ ‎④每逢春秋,我一直与青蛙赛着读。几年的时间里,除了课本外,我读了《猪八戒吃西瓜》《海灯法师》《华罗庚》《霍元甲》等许多小人书和《伊索寓言选》《王莽起义》《雷峰传》等故事书。不知不觉间,我通过一次到那时为止算是最正规、最严肃的升学考试后,顺利地升入了初中,随着知识面的逐步拓宽和求知欲的迅猛增强,我的阅读胃口大增。除了比小学课本多了几倍的课本外,我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也更加浓厚起来。特别是到了夏秋,青蛙们欢读起来的时候,我又受到鼓舞而与其赛读起来。于是在初中的几年里,除课本外,我读了《李大钊》《天安门诗抄》《毛泽东选集》1—5卷、《周恩来文集》《春风化雨集》《福尔摩斯探案集》《鲁滨逊漂流记》《气球上的五星期》以及《读者文摘》(《读者》原名)、《青年文摘》《大墙内外》《作品与争鸣》《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当代》《十月》《诗刊》《星星》《诗林》《诗潮》《新民晚报》等许多当时读得似懂非懂的书和报刊。‎ ⑤三年的初中生活很快过去,考上高中,进了县城------‎ ‎26.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文题。(2分)‎ ‎27.第‚段的某个句子里有两个词语位置颠倒了,请找出来并订正。(2分)‎ ‎28.第‚段的画线句子提到学生们读书的情景,结合你的学习体验,发挥想象和联想,用一个比喻句再现这一情景。(2分)‎ ‎29第ƒ段作者回忆自己夜读经历,提出了青蛙的“朗读精神”,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对这种“朗读精神”的理解。(2分)‎ ‎30.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运用抒情句或议论句为文章补写一个结尾。(3分)‎ ‎31.从文中第④段内容来看,作者阅读量大,门类杂,更难得的是他自幼受青蛙感召,热爱读书,志向坚定,他的经历,恰好与《论语》中儒家先哲的主张一致。请默写出《论语》中与此有关的完整的一条。(2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32.作文。(60分)‎ 清晨到黄昏,黎明到深夜,每一天,时间的长短都一样。同样的一天,可能因心境的不同而变得短暂或漫长:或是因为欢欣愉悦、沉醉专注、依依不舍……,这一天似乎转瞬即逝;或是因为担忧牵挂、百无聊赖、翘首以待……,这一天让人度日如年。无论感觉过得快还是慢,每一天都在生命里,不可替代。‎ ‎ 请以“日子过得真 ”为题,从“快”与“慢”中任选其一,填在标题横线处,使标题完整,写一篇作文。‎ ‎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 ②不少于600字;‎ ‎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