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8 MB
  • 2022-04-01 发布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愚公移山》 人教版(2016部编版) (3)

  • 5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1《列子》愚公移山太行王屋山山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实已散轶佚,今本为东晋张湛所集。书中有不少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作家作品 寓言寓言中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及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3、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听课文朗读录音 太行万仞惩塞汝曾诸箕畚荷孀龀叟匮厝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hángrènchéngsèrǔzēngcéngzhūjīběnhèshuāngchènsǒukuìcuòyōng 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B 字词解释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古代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面积,方圆高度……的人表修饰北面的高山。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表顺接将近苦于、为......所苦’曲折、绕远。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我和险峻的大山。……的样子互相他的凭借的且置土石(于)焉众人纷纷的说竭尽连……也如……何”就是“把……怎么样”。赞同提出到之于 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于是率领……的敲凿挖土用箕畚蹦蹦跳跳去他们冬夏成年男子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寡妇换牙交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表修饰拐弯制止他,代指愚公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并把怎么样思想顽固竟比得上即使通,改变同“慧”,聪明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长叹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表转折加大增高为什么表顺接铲平停代词,代这件事向穷尽愁通“无”,没有。的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这时水的南面同“措”,放置。感,被……感动背“陇”通“垄”,高地。 段意:介绍王屋太行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第一段:第二段: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付诸行动第三段:第四段:愚公的行为感天动地,天神帮助他实现了心愿。内容分析本段通过__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写智叟采用__、__描写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对话语言神态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问题探究 4.妻子的“献疑”体现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5.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6.第⑧句和第⑩句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7.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关心丈夫年迈体弱。这是她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侧面表现移山之难。侧面表现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a.杂然相许b.杂曰。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8.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11.结尾从结构到内容上有什么作用?9.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10.从愚公的答话与驳斥中,我们能看出什么问题?目的用意不同。智叟是讥笑与责难愚公,是有意挖苦用轻视。其妻的“献疑”是关心,并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展。愚公移山决心之大,大智若愚,为后人谋求福利的奉献精神。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主题。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愚公不“愚”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大智若愚智叟不“智”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返回上页下页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好有哲理哟!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文中着重塑造了老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1.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2.对比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B.愚公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C.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对比。D.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作用:对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3.情节曲折 我们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精神。 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会遇到像挖山一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所以我们今天仍需要愚公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能,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新时代愚公精神永驻我们心中! 愚公村生活剪影 愚公移山雕塑 古人愚公能移山,气壮山河美名传。少年皆做新愚公,宏伟大业早实现。 参考题目:假如我是当代愚公假如我是当代智叟 古今异义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2曾 古义:竟,却 今义:曾经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6诸 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荷 古义:扛今义:荷花8息 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已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1方 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2惩 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文言知识归类 词性活用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箕畚装。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4聚: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1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1方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其远出海门【正当】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3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5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5.动词,去、到: “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1.副词,“将”:年且九十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 特殊句式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智叟愚公之妻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献疑”“笑而止”关切嘲笑忧虑讥讽讲真话、提问题提醒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是为了设法克服苦难自作聪明很严厉的责备、十足的轻视、有意挖苦、嘲笑愚公的无能。 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全面发展持之以恒雄心壮志对比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 认为“愚”的理由: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把山移到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破坏环境和生态……返回上页下页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拓展探究 认为不愚的理由: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型”农民。2.他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智叟先斥后驳,而且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结果使智叟哑口无言(“无以应”)。3.他懂得哲学,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他吓怕了山神,感动了天帝,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的决心和毅力。5.从个人出发,可能是“愚”的,但他为子孙着想,为后代造福:说愚不要紧,只要除穷根,愚了我一个,造福后代人。6.若像智叟那样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话,将永远“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返回上页下页 7.大智往往若愚。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说:“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8.毛泽东曾写《愚公移山》一文,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搬掉“三座大山”。还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9.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10.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11.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返回上页下页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快要到90岁了,面对着山住着。他苦于被北面的大山所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再 说,往哪儿放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部。”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变换季节,才能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有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顽固,顽固的无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儿子又生孙子 ,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