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6.00 KB
  • 2021-10-26 发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3 唐诗五首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 讨论法 质疑法 点拨法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3课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王绩《野望》‎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 徙(xǐ)倚 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美丽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野望孤独无依 背诵王绩《野望》,由律诗引出《黄鹤楼》的学习。‎ 崔颢《黄鹤楼》‎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引导,理解诗句含义。‎ 品读,体味诗中的情感。‎ ‎(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黄鹤楼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737年,节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军。王维奉命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感知诗的内容。‎ ‎(1)理解诗句的内容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千古名句,描绘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1)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使至塞上 ‎1.背诵学过的三首唐诗。‎ ‎2.说说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感受。‎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出蜀游历的满腔豪情。‎ 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这首诗描绘了出蜀经荆门至楚地过程中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时的喜悦之情。‎ 渡荆门送别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朗读 ‎①把握诗歌节奏 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 ‎②把握诗歌感情 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 品味诗句,把握内容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联?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5)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6)全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西湖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诗人描写了西湖早春莺飞燕舞、花乱草浅、柳树成荫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1)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全诗以游踪为线索描写西湖美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白堤,使整首诗结构严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西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写景中寄寓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钱塘湖春行 本课的五首诗都是唐代律诗,格律工整,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每首诗题眼设问,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找、画、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