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5 M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3* 《马说》
伯乐相马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
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
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
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
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
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
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
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23*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3* 《马说》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
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
的思想感情。(难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
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素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23* 《马说》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
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
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23* 《马说》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
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
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
宜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
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23* 《马说》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
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
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
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23* 《马说》
祗 骈 槽 枥 粟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zhǐ pián cáo lì sù
lì sì cè yé
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23*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23* 《马说》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
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即使。 只,仅。 奴仆。
(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
引申为并列。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指人们并不知道。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
系,译为“可是”。
整体感知
23* 《马说》
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
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
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
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整体感知
23* 《马说》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
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精读细研
23* 《马说》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精读细研
23*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有时。
同“饲”,喂。
连词,表承接,
可译为“来”。
表肯定语气。
指示代词,
这样。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同“现”,
表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
强调“是马”。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
“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整体感知
23* 《马说》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
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
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整体感知
23* 《马说》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精读细研
23* 《马说》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精读细研
23* 《马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
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
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
才能。材,才能、才干。
助词,用在动词后。
凑足音节,无实义。通晓它
的意思。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同“耶”,表示疑
问,相当于“吗”。
语气词,表判断。
整体感知
23* 《马说》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整体感知
23* 《马说》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
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
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精读细研
23* 《马说》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精读细研
23* 《马说》
“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让我们继
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23* 《马说》
人才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 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千里马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
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合作探究
23* 《马说》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
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
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
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合作探究
托物寓意
23* 《马说》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
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
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
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合作探究
23* 《马说》
4.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
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
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
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
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
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
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
乐!
合作探究
23* 《马说》
5.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合作探究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陈述语气
反问语气
转折语气
诘问、感叹语气
23* 《马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同“饲”,喂
同“现”,显现、表现
合作探究
通 假 字
23* 《马说》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
表示复数或列举。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23* 《马说》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之
策之不以其道(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助词,不译
其
其真不知马也( )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代词,它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23* 《马说》
以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而伯乐不常有( )
介词,因为
介词,按照
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来
合作探究
策
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鞭子
用鞭子打
23* 《马说》
能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才能
能够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吃
通“饲”,喂
合作探究
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完
动词,竭尽
23* 《马说》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23* 《马说》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23* 《马说》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
不以其道”。
合作探究
23* 《马说》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
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
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
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
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
的待遇的情感。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23* 《马说》
感悟一:《马说》讽刺了压制、埋没人才的统治
者,那是在古代社会。而在今天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
中,我们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除了必备的才能,
我们还要积极进取,善于抓住机遇。
感悟二:“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给“人才”创设宽松的工
作环境,使其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是当务之急。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23* 《马说》
❶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
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
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
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
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
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
埋没的原因。
写作特色
23* 《马说》
❷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
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
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
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
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流露出
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
写作特色
23* 《马说》
马
说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千
里
马
的
遭
遇
食马者……外见
祗辱于……称也
策之不……无马
以
马
喻
人
托
物
寓
意
意图:揭露统
治者不识人
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
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
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愤
懑之情
痛惜
嘲讽
愤怒
板书设计
23* 《马说》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A
A
课堂检测
23* 《马说》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怎么,怎能
正确的方法
识别,了解
课堂检测
23* 《马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课堂检测
23* 《马说》
古诗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 ——韩愈《马说》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中考真题)
23* 《马说》拓展探究
【乙】
三闾祠①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祠:位于湖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令。
23* 《马说》拓展探究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1)骈死于糟枥之间( )
(2)是马也( )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4)湘兰沅芷年年绿( )
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平 江 远 山 极 目 回。
23* 《马说》拓展探究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
《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
【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
(1)“_______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
【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_______________”导致了
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文章原话回答)
23* 《马说》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1.(1)骈,两马并驾,一同 (2)这样,指示代词
(3)通晓 (4)意指成长
2.(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
呢?
(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
引起楚人的伤心。
3.(1)食 马 者/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平 江 远 山/极 目 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
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未有庸人不忌才
23* 《马说》
1.背诵课文。
2.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
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
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
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课下作业
相关文档
-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2021-10-262页
- 2019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0章 分式 12021-10-264页
-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分式1-1分式第2021-10-2626页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2021-10-264页
- 八年级物理下册10.4浮力(浮力综合练2021-10-267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0-2642页
-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2021-10-2621页
- 八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第2章复习 2021-10-265页
- 华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课件2021-10-2624页
-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之五2021-10-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