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9.50 KB
  • 2021-10-27 发布

八年级物理全册7-3力的平衡教案(新版)沪科版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7.3 力的平衡 时 间 主备人 使用人 课 题 课 型 实验探究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课 时 1 课时 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重点是得出通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平衡条件。我打算先通 过复习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引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分析实例得出 牛顿第一定律的推论:即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也保持平衡状态,然后 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然后再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举例分析:如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又如在 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 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 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从而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2、指导学生根据目标自主学习 自学检测 1、平衡 状态是指物体在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能保持_________ 状态或_________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有两种情况,一是物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当 一 个 物 体 受 到 两 个 力 作 用 时 , 二 力 平 衡 的 条 件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力平衡的条件 思考后回答 思考并举例回答 认真听课并思考 根据目标自学 自我检测 2 猜一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达到平衡呢? 指导学生根据所准备的器材进行小组实验进行探究 小车受力大小 小车受力方向 小 车受 力 是 否 在同一直线上 小车是否平衡 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畅谈收获 当堂检测 1、一根电线下吊着一盏灯,下列各对力中是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 A.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对电线的拉力.B.灯的重力和灯对电线的拉力. C.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的重力 D.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对地球的吸引力. 2、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 ] A.物体的重力压在桌面上 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的重力和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3、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 这两个力( ) A.一定是平衡力 B.可能是平衡力 C.一定不是平衡力 D.无法判断 4、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一种实验方法,如图ABCD 中分别用照 相机拍摄(每 0.1S 拍摄一次)的小球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受 到平衡力的作用的是( ) 5、重 35000N 的飞机,悬停在空中,则直升飞机受到的空气作用力是 ______N,方向为____________。 6、一位乘客站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轮船甲板上,他受到的___________和重 力是一对平衡力,脚与甲板之间的摩擦力是______N。(不考虑空气阻力) 课后作业 同步探究----自我评价 边实验边将结果 记录在表格 分析实验数据小 组讨论得出通一 条直线上二力平 衡的条件 学生谈收获 学生规定时间内 完成当堂检测内 容并上交批改 学生课下完成课 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力的平衡 一、 二力平衡 静止状态 平衡力 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 二力平衡条件 1、作用于同一物体 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