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3 KB
  • 2021-10-27 发布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之二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马说》导学案 ‎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理解全篇大意,朗读背诵。‎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创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4.读准字音:‎ 祗( ) 骈( ) 槽枥( ) 一食( )或尽粟一石( ) 邪(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才美不外见( ) 食( )之不能尽其材 ‎ ‎5.朗读课文,解释加点字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 )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 策( )之不以( )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 )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 )策( )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课堂学习】‎ 一.疏通文意 二.感知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文章的主旨)?‎ 三.小组探讨:‎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 ‎《马说》检测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故( )虽( )有名马 2.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3.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4.一食( )或( )尽粟一石。‎ ‎5.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是( )马也 ‎7.虽( )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 )‎ ‎8.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 ‎9.策( )之不以( )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 )之而不能通( )其意,‎ ‎10.执( )策( )而临( )之 ‎11.其( )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二、翻译句子。‎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__________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___________ ‎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 三、思维训练题。‎ ‎①本文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表达作者的情感。说说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_____________;千里马:_______ ;食马者:________ _______‎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 ‎④文中表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有哪些?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文中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有哪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⑦请你找出一句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