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 M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一轮复习精品课件
教版科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
1
课时 走进实验室
第
2
课时 运动
第
3
课时
声现象
第
4
课时 光的传播 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
第
5
课时 光的折射 光的色散
第
6
课时 透镜及其应用
第
7
课时 物态变化
第
8
课时 质量与密度
2021/2/13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第
1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考点
1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考点聚焦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
分析论证;
(6)
评估;
(7)
交流与合作。
[
说明
]
步骤
(3)
、
(4)
、
(5)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考点
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
长度
单位
主单位
________
常用单位
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纳米
(nm)
等
测量
工具
常用工具
________
精确测量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测量
方法
看
选择刻度尺要观察它的
________
、量程和
________
放
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长度,紧靠被测物体
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____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________
的下一位
记
测量结果要由
____
和
____
组成
米
( m)
刻度尺
零刻线
分度值
垂直
分度值
数字
单位
第
1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
易错点
]
“
光年
”
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指光传播一年所通过的距离。
1
光年=
9.46
×
10
15
m
。
2
.时间的测量
单位
秒
(s)
、小时
(h)
、分
(min)
等
测量
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
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第
1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3.
误差是
________
和
________
之间的差异。
4
.特殊测量方法
(1)
累积法;
(2)
化曲为直;
(3)
化整为零;
(4)
方格法等。
测量值
真实值
[
注意
]
测量工具的选择并不是越精确越好,应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合理的选择。
第
1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考点
3
控制变量法
在探究某个问题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为了探究的方便,在设计实验时,先考查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叫
“
控制变量法
”
。
[
说明
]
“
控制变量法
”
是实验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测量误差和测量错误的比较
测量误差
测量错误
性质
不是错误,不可消灭
是错误,可消灭
产生
原因
①
与测量人的估读有关
②
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③
受环境等因素影响
①
不遵循测量和仪器使用规则
②
读数、记录结果时粗心
减小
或避
免的
方法
①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②
采用具有更高精确度的测量工具
③
运用合理的测量方法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可以避免
知识纵横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归类示例
►
类型一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例
1
一天,李明同学在火炉旁,将手中的铁钩放在炉火中烧得通红,他突然想到,如果把磁铁放在火中烧,会有什么现象?烧红了磁铁后,它的磁性变强还是变弱?他猜想应该是温度越高磁性越强吧!为此他设计并做了实验:将一个条形磁铁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吸着一堆小铁钉,现用酒精灯给磁铁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小铁钉纷纷落下。
请回答: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1)
根据李明同学所做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
你认为这一结论有什么应用?请列举一个应用的设想。
(3)
你认为李明同学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整个过程运用了怎样的探究学习步骤?
磁铁的磁性在高温时会减弱。
电视机内的扬声器尽可能远离发热的电子元件,防止扬声器内永磁体因高温退磁而损坏。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
——
得出结论。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题目中
“
烧红了磁铁后,它的磁性变强还是变弱?
”
——
提出问题;
“
应该是温度越高磁性越强吧!
”
——
猜想与假设;
“
将一个条形磁铁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吸着一堆小铁钉,现用酒精灯给磁铁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小铁钉纷纷落下。
”
——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
点评
]
科学探究有
7
个环节,很多实验考试题都会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考查。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2
福州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
猜想:呈在
________
侧
(
选填
“
室内
”
或
“
室外
”
)
。
猜想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室外
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液化形成小水珠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水蒸气要遇冷才会液化成小水珠形成水雾。夏季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卧室内开空凋,玻璃窗温度低,室外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
[
点评
]
“
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
是科学探究的灵魂,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应尽可能提出有依据的猜想。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例
3
[2011·
济宁
]
如图
1
-
1
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cm
。
1.85(1.83
~
1.86)
均可
[
解析
]
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1 mm
,读数应该准确到分度值,并估读下一位数字。
[
点评
]
测量时要遵守使用规则,尺子要放正,刻度要与物体对齐而且尽量贴近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4
如图
1
-
2
所示是测量一枚硬币直径的方法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硬币的直径为
______cm
;
(2)
测量时,直尺与三角板的放置有什么要求?
2.10
直尺与三角板应垂直放置。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这是长度测量中的特殊方法;配合法。
(1)
要注意没有利用直尺的
0
刻度线,减去起始刻度线的读数才是硬币的直径。
(2)
测量时,直尺与三角板应垂直放置。
[
点评
]
有些测量是很难直接测量,有的需要用配合法,本题是一个典型的配合法测圆的直径的方法。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5
[2011
·
赤峰
]
读图,图
1
-
3
,用停表测量校运会上女子
1500m
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
________
。
5 min10 s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图中停表里面小圈的指针是分针,读数是多少
min
,外面大圈的指针是秒针,秒针转一圈就是一分钟,读数是多少
s
。实验室还有一种停表的读数,秒针要转两圈才是
60 s
,这就要先看里面小圈的指针在两位数字间有没有过半,过半了,秒针就读第二圈。
[
点评
]
无论是长度测量还是时间的测量,适当选择测量工具是前提,要根据实际要求达到的准确程度来选择测量工具,例如,测量操场的周长没有必要精确到毫米,所以,选择尺子时就不要选择毫米刻度尺。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三 控制变量法
例
6
小黄同学做“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实验时,他取①泡沫塑料和②卫生纸两种作保温材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烧杯、钟表、热开水以及细线、硬纸片、剪刀,做两个相同的硬纸外壳,其中一个装置如图
1
-
4(a)
所示,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得图
(b)
所示“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实验过程室温基本不变,请回答: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1)
你认为小黄在操作时,就控制变量法方面还要注意什么?
(
只要求写出一条
)
(2)
①
和
②
哪种材料的保温性能较好?为什么?
(3)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多少?
要控制玻璃杯中水的质量相等
(
或要控制两种保温材料的厚度相同
)
。
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卫生纸要好。泡沫塑料作保温材料时,水的温度降低得较慢。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
20 ℃
。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本题通过探究活动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以及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
由于是要探究两种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考虑到水温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要保证影响水温降低的因素都基本相同。这样在操作时就必须要控制与此相关的量相同,即要使玻璃杯中水的质量、初温相等,另外,两种保温材料的厚度也应取相同的。
(2)
从图
(b)
中可以看出,热水在两种保温材料的作用下,温度降低的快慢不同,其中卫生纸作保温材料时,水的温度降低得较快,故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卫生纸要好。
第
1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3)
根据热传递并结合图
1(
b
)
可知,当时的室温大约是
20 ℃
。
[
点评
]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应用控制变量法的试题。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
教育科学版
第
2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聚焦
考点
1
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
________
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
时间相同比
________
;
②
路程相同比
________
;
位置
路程
时间
第
2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3)
速度
定义
物体在
___________
通过的路程
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
________
的物理量
公式
v
=
________
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
km/h
换算
1 m
/s
=
3.6 km/
h
测量方法
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钟表测出物体运动的时间,利用公式
v
=
______
求得物体的速度
单位时间内
快慢
第
2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注意
]
(1)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来说,速度是保持不变的,速度的大小与路程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均无关,此时速度是常量。
(2)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2
.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时,选定的标准物。
[
点拨
]
(1)
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2)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3
.运动和静止是
________
的。
相对
第
2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4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说明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
______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
________
的运动,即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
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是一个定值,与时间的长短、路程的多少
________
运动
相等
无关
[
说明
]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研究同一个物体,其结论可能不同。
第
2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
________
运动,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________
的运动,即速度的大小经常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运动的快慢可用平均速度表示,它可以粗略反映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直线
不相等
[
注意
]
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是某几个速度的平均值。
第
2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2
速度及相关计算
vt
车辆的运行速度不超过
80 km/h
1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
v
=
________
;
s
=
________
;
t
=
________
。
2
.速度计算题型:
(1)
交通运输计算题:
交通运输工具的速度单位是:
km/h
。
第
2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如图
2
-
1
所示为某交通标志牌,请你说出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1)
图甲
“
80
”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
图乙
“
南京市
60 km
”
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车辆的运行速度不超过
80 km/h
交通标志牌到南京
市的路程是
60 km
第
2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
图像速度计算题:
由图像找出对应的一组数据,应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小华乘水上游船进入世博园的过程中,若以游船为参照物,浦江两岸的建筑是
________
的。如图
2
-
2
所示的
s
-
t
图像反映了游船在某段江面上的运动情况,由图像可得该游船行驶的速度为
________ m/s
,它在
30 s
内通过的路程为
________ m
。
运动
1
30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归类示例
►
类型一 机械运动
例
1
[2010·
江西
]
2010
年
2
月
25
日,中国滑雪运动员李妮娜在温哥华冬奥会上获得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的银牌。图
2
-
3
所示是她在空中飞跃时的情景,在此过程中,以滑板为参照物,她是
____________
的,以
____________
为参照物,她是运动的。
静止
地面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取决于参照物。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则是运动的,若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则是静止的。滑雪运动员相对于滑板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所以运动员是静止的。运动员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了位置变化,故运动员以地面为参照物,则是运动的。
[
点评
]
判断物体机械运动时要选择适当的参照物,参照物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要根据实际情形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45
车
(
或车中的人
)
例
2
五一节,爸爸驾车带楠楠去南滨路海洋公园游玩,途经长江大桥,如图
2
-
4
所示,如果车以
36 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
450 m
的大桥,则过桥所需的时间为
________s
。车行驶到桥中央时,爸爸问楠楠:为什么我们看到桥两边的路灯在不停地后退呢?楠楠告诉爸爸: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
________________
为参照物。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点评
]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二
速度及相关计算
例
3
2009
年
1
月
1
日
9
时整,江西首条湖底隧道开通。这条隧道西起阳明东路京九线隧道,东至国威路和上海北路交叉口,全长
1965 m
,双向六车道,其中湖底暗埋段
550 m
。在湖底隧道口有一交通标志牌如图
2
-
5
甲所示,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什么?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小车通过湖底暗埋段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限速
40km/h
49.5 s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点评
]
本题看得懂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4
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
—
时间图像,如图
2
-
6(a)
、
(b)
所示。
图
2
-
6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1)
观察图
(a)
可知,甲车在做
____________
运动。甲车通过
0.6 m
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________s
。
(2)
观察图
(b)
可知,在
AB
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________ m
。
(3)
比较图
(a)
、
(b)
可知,甲车的速度
________
乙车的速度
(
选填
“
大于
”
、
“
等于
”
或
“
小于
”
)
。
匀速直线
6
1.2
小于
[
解析
]
由
s
-
t
图像中对应的坐标值可分别得出
s
、
t
、
v
,进行相关计算即可得出结果。
[
点评
]
图像速度计算题是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物理试题,能很好地考查数理思维能力。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应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此类型题目难度不大。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5
[2011
·
贵阳
]
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
2
~
3
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
2
-
7
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
3 m
,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
15 m/s
,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
30 m
,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
1.2 s
,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在经过
1 s
刚好行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1)
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
若人以
1.5 m/s
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
提示:该车的宽度约
1.8 m)
(3)
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18 m
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第
2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1)
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1.2 s
,且这段时间内保持
15 m/s
的原速前进。所以
s
车
=
v
车
t
反
=
15 m/s×1.2 s
=
18 m
(2)
汽车从
A
点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
t
总
=
t
反
+
t
=
1.2 s
+
1 s
=
2.2 s
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
s
人
=
v
人
t
总
=
1.5 m/s×2.2s
=
3.3 m
考虑到车的宽度问题,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3)
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
点评
]
本题是结合生活实际的情景题,是命题的一个方向,但第二问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身临其境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即将自己置身在参照物上,观看被研究的物体,若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
教育科学版
第
3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聚焦
考点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________
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
________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以
____
的形式传播,称为
________
速度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
____
传声最快,
____
传声最慢,声音在空气
(15
℃
)
中的传播速度为
____ m/s
,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振动
介质
波
声波
固体
气体
340
第
3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说明
]
(1)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一是要有振动着的发声体;二是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三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2)
人耳感知声音的两个途径:
①
空气传导: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听觉神经
―→
大脑。
②
骨传导:头骨、颌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第
3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2
声音的特性
1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
响度
音色
[
比较
]
音调、响度和单色
概念
影响因素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的振动
________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
声音的强弱
①
发声体的
________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②
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距发声体越远
,声音
越发散,人耳感觉声音响度越小,甚至感觉不到声音
音色
声音的品质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也不同
频率
振幅
第
3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点拨
]
音调一般指声音的
“
粗尖
”
,响度指音量的
“
大小
”
; 辨别不同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依靠的是音色。
2
.超声波和次声波
频率高于
20000 Hz
的声音称为
________
,把低于
20 Hz
的声音称为
________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在
____Hz
和
________Hz
之间。
超声
次声
20
20000
第
3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人们以
________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 dB
是指刚刚引起听觉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的响度不能超过
________
分贝。
2
.噪声及其控制
从物理学
的角度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
护的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控制噪声
污染的途径
①
在
________
处消声;
②
在
________
中隔声;
③
在
________
处吸声
分贝
(dB)
90
声源
传播
人耳
第
3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4
声的利用
1
.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__
。
应用:回声测距、定位、
B
超、双耳效应等。
[
点拨
]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障碍物
(
如高山、建筑物的墙壁等
)
要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具有足够大的声强,并且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差要大于
0.1 s
。声音在空气
(15
℃
)
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
,因此,要能辨别出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
17 m
;若小于
17 m
则只能是感觉原声加强了,歌剧院、音乐厅等都要考虑回声。
2
.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__
。
应用:声波洗涤、超声碎石等。
信息
能量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知识纵横
声波与电磁波的比较
声波是声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超声波、次声波也都是声波,它们的传播也需要介质,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电磁波不是声波,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3
×
10
8
m/s
。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归类示例
►
类型一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例
1
[2010
·
成都
]
关于下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A.
图片
A
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
图片
B
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
图片
C
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
图片
D
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
解析
]
A
项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
项实验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
项实验表明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D
项中蝙蝠利用的是回声定位,故
A
正确。
[
点评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生活中常用的知识,这也是历届中考必考的知识点,以填空、实验等多种方式考查,考查时往往还要涉及声速、声波等知识点,并且与电磁波对比考查。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2
晚上,小吴在家中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燃后放在音响前面。过了一会儿通电了,交响乐又响起来。小吴从挂在墙上的镜子里发现音响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响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
(1)
烛焰在空内不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烛焰越靠近音响,烛焰摇曳得明显。由此可以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影响所致。
(2)
上述现象中,除与响度知识有关外,相关的声的知识还有
(
写出两例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波
(
或交响乐音或音响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等
)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本题为情景题,题目中给出了以下几个情景:交响乐响起来,从镜子里发现音响前面的烛焰在摇曳;烛焰越靠近音响,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认真分析情景,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就容易找出问题的答案。
[
点评
]
本题是考查声音的传播也是能量的传播,响度能反映能量的大小,而响度的大小又与振幅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有关。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二 声音的特性
例
3
[2010
·
苏州
]
一阵低沉的闷雷震得人心里发慌;远处好像有人在拉胡琴;一声刺耳的尖叫声使喧闹的人们陡然安静下来。上述三种声现象中所强调的声音的特点依次是
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响度
音色
音调
[
解析
]
闷雷震得人心慌,是因为响度大,能量大;人能分辨出胡琴声是因为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刺耳尖叫声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
点评
]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以考查三个特性的区别及应用为主;更细致地考查还涉及频率、超声波和次声波等。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4
如图
3
-
2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________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低
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
20Hz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发声体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程度有关,发声体越短、越细、越紧,其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超过一定范围时频率会低于
20Hz
,这种声音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听不到。
[
点评
]
这是用实验来验证: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这一题很多学生会误以为是跟响度有关的实验。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
三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例
5
[2011
·
潍坊
]
噪声污染已成为危害人们生活的三大污染之一,控制噪声污染应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方面着手,下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
)
B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A
、
C
是防止噪声产生;
D
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B
的窗户用双层玻璃,把双层玻璃中的空气抽掉,阻断噪声传播。
[
点评
]
控制噪声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的产生
——
阻断噪声的传播
——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控制噪声是有关环保的热门话题,也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热点,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生活中有关环保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方法集锦
第
3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2
.
转化法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中的应用
探究声音的产生中所用到的方法是转换法或者叫转换放大法。如判断咽喉发声时,可以用手触摸咽喉,这是将不易看到的振动转化为可以触摸的触觉,还可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水面溅起水花,或者让音叉与轻质的小球接触可以看到小球摆动,这都是转化放大法的应用。
·
教育科学版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聚焦
考点
1
光的传播
1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
________
。
2
.光的直线传播
(1)
光在
____________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例子:影子、日
(
月
)
食、小孔成像等。
(3)
应用:
A.
激光准直;
B.
站队成直线;
C.
射击时利用
“
三点一线
”
进行瞄准;
D.
木工检测木料的表面是否平滑。
3
.光线与光速
(1)
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直线叫做
________
。
光源
同种均匀
光线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3×10
8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2
光的反射
1
.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都会发生
________
。
[
点拨
]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____________
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
________
的两侧,反射角
________
入射角。
(
即: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
[
说明
]
①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__
的。
②
入射角、反射角分别是光线与
________
的夹角,不是与平面镜的夹角。
反射
同一平面
法线
等于
可逆
法线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3
.光的反射包括
____
反射和
____
反射。
[
易错点
]
①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②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反射角是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两角始终相等。
镜面
漫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3
平面镜成像
1
.平面镜的光学特点:不改变入射光束的性质。
[
说明
]
平面镜只改变光束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其平行、发散或会聚的形态。
2
.探究
“
平面镜成像特点
”
(1)
实验使用的平面镜是薄玻璃板,主要是为了透光,便于观察镜后的物体。
(2)
实验使用的两根蜡烛应当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
________
关系。
(3)
玻璃板尽量薄一些,防止玻璃板的前后两表面各成一个蜡烛的像,不便于观察、比较;在测量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时要以玻璃板
________
表面的位置为准。
大小
前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4)
实验时,玻璃板放置要与水平面
________
。
3
.平面镜成像特点
(1)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且与物体
________
相等。
(2)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__
。
(3)
像、物的对应点连线与镜面
________
。
(
即: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
[
易错点
]
凭人的直觉容易误认为人走近平面镜时,人的像变大。实际上是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变小,但像的大小不变。产生错觉的原因是看到的物体大小与观察者看像的视角有关,视角越小,看到的物体感觉越小。
垂直
大小
相等
垂直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4
.平面镜成像原理简析
(
如图
4
-
1
所示
)
[
说明
]
①
平面镜对光要发生反射。
②
人眼确定物体的位置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
③
虚像:由光的反向延长线形成,不能显示在光屏上;虚像在镜后。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5
.平面镜成像作图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
________
定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来说是
________
的,作图方法与数学上作对称图形的方法一致。
[
说明
]
因为垂线是辅助线,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作图时垂线和虚像都要用虚线画。
反射
对称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6
.其他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
(1)
凹面镜的应用
①
利用凹面镜对光线的
________
作用:太阳灶。
②
利用过焦点的光线经反射后成为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探照灯、手电筒以及各种机动车的前灯。
(2)
凸面镜的应用
利用凸面镜对光线的
________
作用:汽车观后镜,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
会聚
发散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知识纵横
1
.
比较影子和像
影子
像
特点
光线到不的
区域
由光线或
光线
的
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明亮而有色彩
第
4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项目
因素
说明
光的反
射现象
反射光线的位置是由入射光线和平面镜的位置来决定的
反射光线的位置随入射光线或平面镜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平面镜
成像现象
像的大小是由物体的大小决定的
跟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第
4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归类示例
►
类型一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
1
[2011·
泰州
]
如图
4
-
2
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C
第
4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A
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
、
D
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碰到不透明的障碍物,在障碍物的背面,光线到不了的区域,就是影子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本类型题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第
4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2
[2011
·
鞍山
]
生活中经常提到的
“
影
”
,与我们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例如,水中倒影和立竿见影中的
“
影
”
,前者是由
______________
形成的,后者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
[
解析
]
水中倒影是光在水面处发生光的反射形成的;立竿见影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
点评
]
水中倒
“
影
”
的
“
影
”
是虚像,立竿见
“
影
”
中的
“
影
”
才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影子,两者形成原因不同。
光的反射
光沿直线传播
第
4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二 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例
3
平面镜中的
“
花
”
的大小取决于
(
)
A.
花本身的大小
B.
平面镜的大小
C.
花到平面镜的距离
D.
平面镜放置的高低
A
[
解析
]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物等大,因此“花”的大小取决于花本身的大小。
[
点评
]
本题是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等大,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大小。
第
4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4
[2011
·
山西
]
小豪用如图
4
-
3
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
“
平面镜成像特点
”
,请你帮他完成下列问题:
(1)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__
环境中进行
(
填
“
较明亮
”
或
“
较黑暗
”
)
;
(2)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
A
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__________
造成的;
(3)
如果将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________
。
较黑暗
玻璃板较厚
不变
第
4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在较黑暗的地方,蜡烛的像就更明显;玻璃板较厚,则前后两个面反射成两个像;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大小,所以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利用光的反射及平面镜成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的能力,本类型题目是考查的重点。
第
4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三 有关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例
5
[2011
·
滨州
]
如图
4
-
4
所示,试画出光源
S
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
A
点的光路图。
[
答案
]
如图所示
第
4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作发光点
S
关于镜面的对称点
S
′
,即为其像。连接确定入射点,即可画出光路图。注意标明光线的方向。
[
点评
]
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是考查的重点,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此类作图题要确定哪是反射面,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找出反射点
O
,再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方法集锦
在作眼睛通过平面镜看见物体的光路图时,先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物体成的像,然后连接像与眼睛,找到反射光线的入射点,再补充完整光路,画出光的传播方向。
·
教育科学版
第
5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聚焦
考点
1
光的折射
1
.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
________
。
2
.光的折射规律
(
如图
5
-
1
所示
)
折射
第
5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
折射光线向
________
方向偏折,折射角
________
入射角;
(4)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
________
;
(5)
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
________
。
[
说明
]
①
发生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②
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总是较大的,即不论空气中的角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总要比其他介质中的角要大一些
(
垂直入射除外
)
。
法线
小于
增大
不改变
第
5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3
.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
(1)
透过透明的介质看物体时,我们看到的是由于光的折射所成的物体的虚像;
(2)
在岸上看水中的鱼变浅
(
如图
5
-
2
所示
)
、在水中看岸上的树木变高、看到水中的筷子变弯曲都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3)
海市蜃楼、星星眨眼等现象都是由于折射使光的传播路径发生了弯曲。
第
5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易错点
]
人眼看物体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人的眼里,而不是人眼发光射到物体上,在解释光现象,尤其是作图时,一定要注意光线的方向。
第
5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2
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
1
.一束白光
(
太阳光,是复色光
)
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
_______
;这些色光排列成的光带叫
________
。
[
说明
]
①
太阳光可被分散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种颜色的光。
②
大自然中彩虹、霓、晕等现象也是由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
2
.色光的三原色:
______________
;电视机屏幕上的各种颜色都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合成。
色散
光谱
红、橙、黄、绿、蓝、
靛、紫 红、绿、蓝
红、绿、蓝
第
5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3
.物体的颜色
(1)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
_______
的色光决定的。
(2)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
___________
的色光决定的。
[
点拨
]
白色的物体能反射任何颜色的色光,什么颜色的光照射到白色物体上,白色物体就显示什么颜色;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无论什么光照射到黑色物体上,物体都将光吸收,物体仍是黑色。
4
.颜料的三原色:
____________
。
透过
反射
红、黄、蓝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知识纵横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概念
区别
光
在两种介质的界面返回原介质中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
联系
光
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光路是可逆的
传播方向
传播方向改变
斜射时传播方向改变;垂直射入时不变
传播速度
不变
改变
对比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第
5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规律
三线关系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二角关系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从空气斜
射入其他介
质:折射角
小于入射角
光从其他介
质斜射入空
气:折射角
大于入射角
反射角、折射角都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垂直
入射
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
折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第
5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图释
说明
光射到透明介质界面上,会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分别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归类示例
►
类型一 光的折射现象
例
1
[2011
·
衡阳
]
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是
(
)
A.
水中倒影
B.
小孔成像
C.
日食的形成
D.
海市蜃楼
D
[
解析
]
A
是光的反射现象;
B
、
C
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
点评
]
区分光的各种现象是中考的热点,往往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形成的各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区分。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2
[2010·
咸宁
]
如图
5
-
3
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
B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A
是光的反射现象;
C
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
是光的折射现象。
[
点评
]
光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方式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光沿直线传播的有日月食、手影、小孔成像等;光的反射有平面镜成像、倒影等;光的折射池底变浅、钢笔错位等。需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二
光的折射规律
例
3
如图
5
-
4
所示,容器底有一探照灯
S
发出一束光线投射到木板上,在
B
点形成一个光斑,当向容器中注水时,光斑将移向
B
点的
________(
填
“
上方
”
或
“
下方
”
)
。
下方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光线原来沿直线传播,向容器中注入水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将使光线向
B
点下方偏折。
[
点评
]
本题考查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掌握程度并会分析实际问题。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4
[2010
·
崇左
]
如图
5
-
5
甲所示,在南美原始森林的河流里有一种射水鱼,它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的树枝上停留的昆虫等猎物后,便向猎物射水,使猎物落在水面上后进行捕杀,喷射出的水在空中呈抛物线形状。关于这个情景,请你在图乙中作出光路图表示:猎物
P
反射的光线是如何进入鱼的眼睛
E
的。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答案
]
如图所示
[
解析
]
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树枝上停留的昆虫等猎物,是猎物的反射光线通过水面处发生折射进入了鱼的眼睛,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向法线偏折。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应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特别要注意光线的传播方向。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三 色散、物体的颜色和看不见的光
例
5
[2010
·
烟台
]
如图
5
-
6
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其颜色自上而下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颜色的光。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
(
如图乙所示
)
,则光屏上就出现
________
。
红、橙、黄、绿、蓝、靛、紫
(
或七种
)
红色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复色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的,红纸只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
[
点评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的。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6
[2010
·
常州
]
五一佳节,在常州紫荆公园月季花展上,小明将红色滤色镜
(
即红色玻璃
)
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
(
)
A
.绿叶黄花
B
.黑叶红花
C
.黑叶黑花
D
.红叶红花
C
第
5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的。绿叶黄花的月季反射的色光是绿光、黄光;红色滤色镜只能透过红光,所以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黑叶黑花。
[
点评
]
该题考查的知识是物体颜色的判断。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色光会被它吸收。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它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色光会被它吸收。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方法集锦
1
.由于光的折射特点,无论是在水上观察水下的物体,还是在水下观察水上的物体,所观察到的物体像的位置都是比物体原来的位置发生了上移,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变高了。
2.
同时有反射、折射的光路图中,以法线为基准,若有一侧只有一条光线,则其为入射光线,以界面为基准,若有一侧只有一条光线,则其为折射光线。
·
教育科学版
第
6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聚焦
考点
1
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
凹透镜
概念
中间
厚边缘薄的透镜
中间
薄边缘厚的透镜
别称
会聚透镜
发散透镜
形状
性质
对光线有
______
作用
对光线有
______
作用
会聚
发散
第
6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光心
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
________
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
实焦点
)
凹透镜的焦点是透过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
(
虚焦点
)
焦距
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典型
光路
光心
第
6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点拨
]
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还是有发散作用,不是看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是否相交,而是看光线经过透镜后与原来的传播方向相比是
“
靠近了
”
还是
“
远离了
”
主光轴。
第
6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常见应用
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实验时,因燃烧的蜡烛发光,所以能使所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实验时,要使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___
。
同一高度
第
6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常见应用
物距
u
成像的特点
像距
v
应用
正倒
缩放
虚实
u
>2
f
倒立
______
实像
f
<
v
<2
f
(
v
<
u
)
照相机
u
=
2
f
倒立
______
实像
v
=
2
f
测焦距
f
<
u
<2
f
倒立
______
实像
v
>
2
f
(
v
>
u
)
投影仪
幻灯机
u
<
f
正立
______
虚像
物像同
侧
(
v
>
u
)
放大镜
u
=
f
不成像
平行光
测焦距
缩小
等大
放大
放大
第
6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点拨
]
(1)
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焦点像远像变大,物远焦点像近像变小。
(2)
无论成实像,还是虚像,物体越靠近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处,则所成的像就越大。
(3)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和物的移动应符合
“
同向性
”
,即当物靠近透镜时,像则应远离透镜,也就是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则应增大;反之亦然。
第
6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3
眼睛与眼镜
项目
近视眼
远视眼
外形
焦距
比
正常眼的焦距
____
(
选填
“
长
”
或
“
短
”
)
,晶
状体比较突出
比正常眼的
____(
选填
“
长
”
或
“
短
”
)
,晶状体
比较扁平
晶状体折
射光线的
本领
比
正常眼要大些,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比正常眼要小些,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矫正方法
配戴凹透镜
配戴凸透镜
短
长
第
6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4
显微镜和望远镜
项目
组成
成像性质
显微镜
两个凸透镜
倒立、放大的虚像
望远镜
(
开普
勒望远镜
)
两个凸透镜
倒立的虚像
[
说明
]
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同一个物体,距离眼睛越远,视角就越小,物体看起来就变小了。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知识纵横
照相机
眼睛
光学元件
凸透镜
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焦距特点
焦距不变化
焦距可变化
成像原理
u
>2
f
,
f
<
v
<2
f
,缩小、倒立的实像
成像位置
胶片上
视网膜上
物距改变后成清晰像的方法
镜头前后伸缩,改变像距,焦距不变
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即改变焦距,像距保持不变
1
.
类比眼睛和照相机
第
6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倒、正
光屏承接
成像方式
实像
倒立
能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虚像
正立
不能
折射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归类示例
►
类型一 利用作图方式描述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例
1
[2011
·
宿迁
]
根据图
6
-
1
中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
答案
]
如图所示
[
解析
]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的会聚后,会经过另外一侧的焦点。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二 生活中常见应用透镜的实例
例
2
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
(
如图
6
-
2)
,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
(
红、黄、蓝、绿、黑五色环
)
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
10 cm
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A.
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
10 cm
,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B.
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
10 cm
小于
20 cm
,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
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
将白色的墙上蒙上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在墙上得到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是投影仪的原理,则物体应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物距应大于
10 cm
小于
20 cm
,所以
A
错误。因墙面是凹凸不平的,对光发生漫反射。红布能反射红色光吸收其他色光,所以可以看到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
点评
]
无论是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显微镜、放大镜还是望远镜,它们的成像都利用了透镜的成像规律,所以熟记并理解透镜成像规律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办法。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例
3
[2011
·
鸡西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
吴洋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
(
如图
6
-
3
甲
)
,看到手指
________
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
(
如图
6
-
3
乙
)
,看到房屋
________
的像。
(
选填
“
放大
”
、
“
等大
”
或
“
缩小
”
)
放大
缩小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2)
他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
6
-
3
丙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物体到凸透
镜的距离
/cm
光屏上像到
凸透镜的距离
/cm
光屏上
像的大小
3.00
光屏上没有像
5.00
光屏上没有像
12.00
60.00
放大
20.00
20.00
等大
25.00
16.67
缩小
30.00
15.00
缩小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________
。
(3)
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________(
选填
“
增加
”“
缩短
”
或
“
不改变
”
)
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小
缩短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在墙上得到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是投影仪的原理,则物体应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物距应大于
10 cm
小于
20 cm
,所以
A
错误。因墙面是凹凸不平的,对光发生漫反射。红布能反射红色光吸收其他色光,所以可以看到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
点评
]
此题是一道综合性的实验探究题,充分体现了探究的步骤,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思维习惯,通过同学用凸透镜看远近不同物体成像不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最后调节照相机加以应用。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四 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
例
4
[2011·
泰州
]
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对于近视者而言,远处物体经晶状体折射所形成像的位置以及相应的矫正方式是
(
)
A.
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B.
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C.
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D.
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A
第
6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近视者的眼睛对光线屈光过强,远处物体经晶状体折射所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使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所以需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
点评
]
与近视眼相比,远视眼晶状体比较扁平,比正常眼的焦距长,晶状体折射光线的本领比正常眼要小些,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制成的老花镜,在光线进入眼睛以前就先会聚一些,这样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的人就能看到近处物体所成的清晰的像了。无论是对近视眼还是远视眼知识点的考查,都是考查透镜对光线的偏折能力的理解。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方法集锦
1
.利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透镜成像规律解题时,可以利用光路的可逆性来判断光折射后的传播路径、判断物体成像的特点。
2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与物体相比,不但大小发生了变化,而且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3
.当用物体遮挡住凸透镜一部分时,不会影响所成实像的大小,只能使像变得暗些。
·
教育科学版
第
7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聚焦
考点
1
温度及其测量
概念
温度表示物体的
________
程度
常用单位
摄氏
度;符
号:
℃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____
℃
,沸水的温度为
____
℃
,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____
℃
。某地气温-
3.5
℃
读做:
_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
。
测量工具
温度
计
(
常
用液
体温
度计
)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量程
测量范围
分度值
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使用口诀
使用之前先观察,明了量程分度值;
泡全浸入被测液,不碰容器底和壁;
进入液体要等候,示数稳定再读数;
读数泡留被测液,视线与柱上面平。
冷热
0
100
1
负
3.5
摄氏度
零下
3.5
摄氏度
第
7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2
熔化和凝固
晶体
非晶体
不同点
形态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熔化
温度不变
温度升高
凝固
温度不变
温度降低
熔点、
凝固点
有熔点、凝固点,同种
晶体熔点和凝固点
____
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
点
熔化过程中
________
热
凝固过程中
________
热
1
.晶体和非晶体
相同
放
吸
第
7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1)
常见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2)
常见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
注意
]
(1)
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
温度达到
______(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
②
继续吸热。这是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2)
晶体凝固的条件:
①
温度达到
________
;
②
继续放热。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液体才能凝固。
(3)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降低
(
例如: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
。
熔点
凝固点
第
7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
.固体熔化和凝固的四个图像
(
如图
7
-
1
所示
)
第
7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3
汽化和液化
1
.汽化:
物质从
________
态变为
________
态叫做汽化。汽化包括
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种方式。
液
气
蒸发
沸腾
第
7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
________
液体
____________
同时
发生
温度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
在沸点下
剧烈程度
缓慢汽化
剧烈汽化
温度变化
液体本身或周围
环境温度下降
液体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①
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③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的快慢
液面上气压的大小影响沸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共同点
①
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
________
现象
②
都需要
____
热
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表面
表面和内部
汽化
吸
第
7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注意
]
(1)
蒸发吸热,有
________
作用。
(2)
沸腾的条件:
①
温度达到
________
;
②
继续吸热。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3)
沸腾曲线中水平线段所对应的温度是液体的
________
。
2
.液化:
物质从
________
态变为
________
态叫做液化。液化有两种方法: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3
.汽化时要吸热,液化时要放热。
制冷
沸点
沸点
气 液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第
7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4
升华和凝华
1
.升华:
物质从
________
态直接变成
________
态叫做升华。
2
.凝华:
物质从
________
态直接变成
________
态叫做凝华。
3
.升华时要吸热,凝华时要放热。
[
注意
]
碘、干冰
(
固态二氧化碳
)
等受热后直接升华,没有液化过程;放热后会直接凝华,没有凝固过程。
固 气
气 固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知识纵横
物态变化
——
三态六变图
(
记忆秘诀
)
第
7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说明
]
(1)
晶体熔化、凝固及液体沸腾时,都必须具备对应的两个条件:一是温度
(
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沸点
)
,二是热量
(
继续吸收或放出热量
)
;
(2)
六种物态变化中三种
(
熔化、汽化、升华
)
吸热,三种
(
凝固、液化、凝华
)
放热。
(3)
在熔点温度时,物质的状态有三个可能:固态、固液共存、液态。
第
7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归类示例
►
类型一 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例
1
[2011
·
重庆
]
图
7
-
3
是温度计的测量情形,其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________
℃
。
37.80
第
7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体温计的最小分度值是
0.1℃
,读数准确到最小分度值,并估读下一位数字。
[
点评
]
日常应用的不同温度计使用方法及构造区别是此部分考查的热点,同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也是考查的重点。
第
7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二 生活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例
2
[2011·
济宁
]
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
C
第
7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A
是蒸发现象,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B
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
也是蒸发现象。
[
点评
]
对于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的区分及解释形成原因是考查的重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主要有:云、雨、雾、雪、霜、露、雹等。
第
7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三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例
3
[2011
·
衡阳
]
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
A
.凝固
B
.液化
C
.熔化
D
.凝华
C
[
解析
]
ABD
都是物态变化中会放出热量的。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要放出热量。
[
点评
]
对于选择题目中的一些实例及其涉及的知识点,正确的要加强记忆,不正确的要知道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同样可以当作知识点来掌握,这样长期累积,就可以拓宽学习物理的知识面,使视野更开阔,遇到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
7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四
物态变化的探究实验
例
4
[2011
·
河南
]
小聪在
“
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
”
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
7
-
5
所示。下表为他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装置图和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第
7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
℃
-
4
-
2
0
0
0
0
1
2
(1)
实验时,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
“
适当
”
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该晶体的熔点是
________
℃
。
(3)
小聪从数据中还发现:该物质在开始
2 min
比最后
2 min
升温快,这是由于它在固态时的吸热能力比液态时的吸热能力
________(
选填
“
强
”
或
“
弱
”
)
造成的。
试管不接触烧杯底
试管中装有晶体的
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
0
弱
·
教育科学版
2021/2/13
方法集锦
知识纵横中的
“三态六变”图是记忆和分析物态变化过程吸、放热的最好工具,图中物态由下向上变化,就是吸热过程,物态由上向下变化,就是放热过程。
·
教育科学版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聚焦
考点
1
质量
定义
物体所含
____________
叫质量
单位
主单位
________
常用单位
t
、
g
、
mg
基本性质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的改变而改变
1
.
质量
物质的多少
kg
形状
状态
位置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
.质量的测量
(1)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________________
。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案秤、台秤、杆秤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
托盘天平的使用
具体步骤如下:
①
“
看
”
: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
“
放
”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
“
调
”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
“
称
”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⑤
“
记
”
: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
注意事项:
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
注意
]
(1)
天平的调节:
A
.水平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
.横梁平衡调节: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待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处。
(2)
天平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3)
使用天平测质量时,不可移动平衡螺母。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考点
2
密度
1
.
密度
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
主单位
kg/m
3
常用单位
g/cm
3
基本性质
密度是物
质的一种
特性
(1)
同种材料,同种物质,
ρ
不变,
m
与
V
成正比;
(2)
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1)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2)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
比较
]
kg/m
3
与
g/cm
3
比较,
1 g/cm
3
=
10
3
kg/m
3
。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点拨
]
(1)
水的密度为
1.0×10
3
kg/m
3
,读作
1.0×10
3
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图像:如图
8
-
1
所示,
ρ
甲
>
ρ
乙
。
1
立方米的水的质量
为
1.0×10
3
千克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
.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名称
量筒、量杯
用途
测量液体体积
(
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
使用
方法
“
看
”
量程、分度值
单位:
1
毫升
(mL)
=
1
厘米
3
(cm
3
)
“
放
”
放在水平台上
“
读
”
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3
.密度的测量
(1)
测固体的密度
原理
方法一
器
材
天平、量筒、水、细针
(
适用于密度小于水的固体
)
步
骤
①
用天平测得物体质量为
m
;
②
把适量水倒入量筒记下示数为
V
1
;
③
放入物块并用细针把物块压入水中浸没,记下示数为
V
2
,则
V
=
V
2
-
V
1
;
④
密度
为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方法二
器
材
天平、量筒、水、细线
(
适用于密度大于水密度的固体
)
器
材
①
用天平测得物体质量为
m
;
②
把适量水倒入量筒记下示数为
V
1
;
③
再用细线拴住物体放入水中记下示数为
V
2
,则
V
=
V
2
-
V
1
;
④
密度
为
[
说明
]
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一般采用排液法测量,这是一种科学方法
——
等效代替法;同时也别忘了规则固体体积是可以通过刻度尺直接测量长、宽、高来计算得出的。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2)
测液体密度
原理
器材
天平、烧杯、量筒、被测液体
方法
①
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m
1;
②
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
V
;
③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为
m
2
;
④
得出液体的
密度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
注意
]
在测量液体的密度时,我们经常会想到以下两种方法:
(1)
方法一:先测空烧杯质量
m
0
,再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
总
(
液体质量
m
液
=
m
总
-
m
0
)
,最后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
(2)
方法二:先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再测空烧杯质量
m
0
,最后将液体倒入烧杯测总质量
m
总
。
以上这两种方法都存在
“
液体粘壁
(
烧杯壁或量筒壁
)
”
导致误差较大的问题,所以测量时应采用上表中的方法。
(
历年中考经常对此考查
)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4
.密度的应用
(1)
用公式
ρ
=求密度,用密度鉴别物质。
(2)
用公式
m
=
ρV
求质量。
(3)
用公式
V
=求体积。
(4)
判断空心实心,鉴别物质。
第
8
课时
│ 考点聚焦
·
教育科学版
1
.质量与密度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一般同种物质的温度和状态发生改变时,密度也会发生改变。
2
.水的反常膨胀
0
~
4
℃
的水,温度升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
4
~
100
℃
的水,温度升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所以,水在
4
℃
时的密度最大。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归类示例
►
类型一 天平的使用
[
点评
]
天平的使用是常规考题。学生对天平的使用非常熟悉,但是一定要仔细才能避免出错,难度较小。
例
1
[2010·
泰洲
]
如图
8
-
2
所示是小明测量物体质量的情景,明显的操作错误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游码位置没调
“
0
”
用手取放砝码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例
2
[2011
·
盐城
]
小明用托盘天平测量铁块的质量,所用天平的标尺如图
8
-
3
所示,最小砝码的质量与标尺最大刻度值相同。测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到标尺的
___________
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测量时右盘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天平的指针偏向左侧,这时铁块的质量
________(
选填
“
小于
”
、
“
等于
”
或
“
大于
”
)
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入
5g
的砝码后,指针偏向右侧。接下来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至天平平衡。
用镊子取出
5g
砝码放回砝码盒,再移动游码
0(
或
“
零
”
)
大于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点评
]
正确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考查重点,一般考查天平使用过程中调平、测量过程、读数等细节问题,还会涉及测量精确程度的评估以及在非正常情况下使用天平测量质量。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二 质量、密度的测量
例
3
[2011·
扬州
]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合金块的密度:
(1)
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
(
如图
8
-
4
甲
)
,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
调;
左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2)
小明用托盘天平测合金块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乙所示,指出其中的一个错误是:
______________
。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的方法称合金块的质量,平衡时放在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所示位置如图丙所示,则合金块的质量是
________g
。
(3)
用细线拴好合金块,把它放入盛有
30 mL
水的量筒中,水面达到了如图丁所示,则合金块的体积为
________cm
3
,合金块的密度为
________g/m
3
。
用手拿砝码
47.4
10
4.74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点评
]
本题主要考查了测量固体密度的基本思路,在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中要注意:
A.
一般应先测质量
m
,再测体积
V
,这样可以避免物体因吸水而造成质量测量值偏大的问题;
B.
测量吸水性较强物体的体积时,可让其先吸足水,再放入量筒的水中进行测量,即“排水法”;当然也可以采用“排油法”或“排沙法”等进行测量;
C.
当测量较大固体的体积时,可采用八年级上册教材
P122
图
8
-
4
的思路。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类型三 质量、密度的图像
例
4
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冰和水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环境下将
1 g
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
8
-
5
所示的图像。请你观察此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1)
冰从-
4
℃
上升到
0
℃
时体积将
________
,密度将
________
。
(2)
水从
0
℃
上升到
4
℃
时体积将
________
,密度将
________
。
(3)
冬天,当河面结冰时,与冰接触的河水温度是
________
℃
,较深河底的水温是
________
℃
。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0
4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
解析
]
(1)
由图像可知,冰从-
4℃
上升到
0℃
时体积将增大,密度将减小。
(2)
水从
0℃
上升到
4℃
时体积将减小,密度将增大。
(3)
与冰面接触处就是冰水混合物的状态,所以水温为
0℃
;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冰漂浮在水面上,由图像规律可知,冰下水温在
0℃
到
4℃
之间,
4℃
时水的密度最大,所以较深河底处水温是
4℃
。
[
点评
]
本题考查的是一类经典的图像问题,考查了考生从图像中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一般是先在图像上分别取横坐标量
(
或纵坐标量
)
相等的几个点,然后分别比较另一坐标量的大小关系。
第
8
课时
│ 归类示例
·
教育科学版
1
.
利用水和一个空瓶子来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为
ρ
液
=
ρ
水
。
2
.
在调节托盘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总是指向横梁下沉端,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天平翘起端调节。
(
即:指针偏左,螺母右调;指针偏右,螺母左调
)
相关文档
-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海燕》 (8)_苏2021-10-2727页
- 八年级上数学课件《探索三角形全等2021-10-2775页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崇尚2021-10-273页
- 2018年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2021-10-2721页
- 八年级数学上册热点专题网格及坐标2021-10-279页
-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综合能力2021-10-275页
- 八年级下数学课件:18 平行四边形 2021-10-2718页
- 八年级数学上册15《分式》15-1分式2021-10-2722页
- 八年级下物理课件八年级下册物理课2021-10-2770页
- 八年级下数学素材图形的旋转课件_2021-10-27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