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4 M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9 桃花源记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同学们还记得八年级上学期学习的这首陶渊明的《饮
酒》吗?今天,让我们学习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他理想中
的世外桃源。
9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9 桃花源记
1.熟记“俨然”的“俨”、“间隔”的“间”、“诣太守”的
“诣”、“遂迷”的“遂”等字的读音;熟记“垂髫”“叹
惋”“骥”等字的字形;理解“豁然开朗”“要”“延”“扶”
“寻”等词的意思;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重点)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
描写生动的特点。(难点)
4.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素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
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
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
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
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
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
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
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9 桃花源记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
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
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
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
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
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
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
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9 桃花源记
邑人 间隔 俨然 屋舍 黄发垂髫
缤纷 怡然自乐 阡陌 豁然开朗
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yì jiàn yǎn shè tiáo
bīn yí qiān mò huò
9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9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知
9 桃花源记整体感知
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进入桃花源 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发现
做客 离开
9 桃花源记整体感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沿着,顺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尽。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新鲜美好。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
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
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
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发现桃花源
9 桃花源记
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看到了哪些景物?
溪流 桃林
芳草
落花
高山 洞口
这些景物洁净幽寂,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在的静美,
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的条件。
精读细研
9 桃花源记
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精读细研
9 桃花源记整体感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隐隐约约,形
容看不真切。
整齐的样子。 类。
进入桃花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
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可以互相听到。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
指小孩。
9 桃花源记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
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
,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
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
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
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
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
小孩都安闲快乐。
整体感知
9 桃花源记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
环境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
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
的村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
情景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精读细研
9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整体感知
做客桃花源于是,就。 同“邀”,邀请。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详细。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
地说出。为,对,向。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渔人)说。“语”
后省略“之”,代渔人。
值得。
9 桃花源记
译: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
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
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
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
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
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
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
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
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整体感知
9 桃花源记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
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具言”:桃花源之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
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
难严重。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
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精读细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
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9 桃花源记整体感知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做记号。
拜访。
离开桃花源
就顺着旧路(回去)。扶,
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
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
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
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9 桃花源记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
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
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的生活情
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
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
!
此处若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
长。
精读细研
9 桃花源记
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
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
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
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
会罢了。
精读细研
9 桃花源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
终。后遂无问津者。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问路。这里是“访
求、探求”的意思。
名驎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
里说他“好游山泽”。
整体感知
再寻桃花源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
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
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9 桃花源记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
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
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
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精读细研
9 桃花源记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理解了课文的内
容,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
课文内容,梳理一下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9 桃花源记
学完本文,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桃林美,土
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③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
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村民款
待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
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寻向
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驥“欣然规
往”,却“未果,寻病终”。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
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
寄托。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
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幸
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
强烈愿望。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
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
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
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
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
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
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
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
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
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
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安宁生
活的愿望从未改变。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通 假 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缘溪行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单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异义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得其船,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寻向所志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之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
处处志之
桑竹之属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代词,他们。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代词,这。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寻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9 桃花源记
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得其船
代词,那。
代词,指桃花源。
代词,他们的。
代词,渔人。
代词,他的。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动词,离开。
名词,房屋。舍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副词,于是,就。
副词,终于,竟。遂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渔人甚异之( )
复前行( )
处处志之( )
初极狭,才通人(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异,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9 桃花源记
省略句
便舍船,从口入
便要还家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林尽水源
省略主语“渔人”,可补充为“(渔人)
便舍船,从口入”。
合作探究
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可补充
为“(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此人
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
文言句式
9 桃花源记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合作探究
“……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9 桃花源记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
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
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
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
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
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
生活的强烈愿望。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9 桃花源记课堂小结
陶渊明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丢人格;穷困时
安贫知足,不发牢骚,不和自己过不去,心态平和地度
过了一生。由此可见,平常心很重要,对于我们来说,
生活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种种坎坷,但我
们要正确面对,及时地放平心态,克服困难,这样我们
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学后感悟
9 桃花源记
❶层层设疑,激发兴趣。
开头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也只说主人公是个渔人。
接着写桃林奇景,也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
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
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
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
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
者带来一丝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种层层设疑
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
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写作特色
9 桃花源记
❷语言朴素,准确精练。
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
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
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
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
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在这段文章里,作者还表现了高超的
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
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
“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
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
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写作特色
9 桃花源记
桃
花
源
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逢桃林
桃林尽,山洞现
进入桃花源
自然风光
良田
美池
桑竹
生活情景 往来种作
怡然自乐
再寻桃花源
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世外桃花源
寄托美好理想
板书设计
9 桃花源记
1.下列句中画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仿佛若有光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解析】A项,“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是形容食物的味道好;B
项,“仿佛”古义是隐隐约约,今义是指差不多,好像的意思。C项,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D
课堂检测
9 桃花源记
2.对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解析】B项,“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
B
课堂检测
9 桃花源记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解析】B项,“要”同“邀”,邀请。
B
课堂检测
9 桃花源记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解析】解答这类题,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意义来划分。A项,正确的断
句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项,正确的断句为“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D项,正确的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
课堂检测
9 桃花源记
传统文化中“桃”的象征意义
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在人们
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
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以各
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引
申、发展、整合、变异。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
想世界;枝木用于驱邪求吉,在民间巫术信仰中源自于万物
有灵观念;桃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
生育的寓意。桃树的花叶、枝木、子果都烛照着民俗文化的
光芒,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致密地渗透在中国桃文化的纹
理中。
拓展探究
9 桃花源记
拓展阅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拓展探究
(中考真题)
9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
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
终。后遂无问津者。
拓展探究
9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4)处处志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拓展探究
9 桃花源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
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
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
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
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拓展探究
9 桃花源记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
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
为甜美。
拓展探究
9 桃花源记
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标记
2.(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4.相似点: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
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9 桃花源记课下作业
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将它描绘下来吧。
相关文档
-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2021-10-2746页
-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2021-10-2721页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2021-10-2799页
- 八年级物理下册7-5摩擦力课件1(新版2021-10-2729页
- (武汉专版)2019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2021-10-2724页
-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应有格物致知2021-10-2714页
- 八年级上生物课件八年级上册生物课2021-10-2713页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2021-10-2721页
- 八年级数学上册14-3因式分解14-3-12021-10-2710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雷电颂 (7)_鲁教2021-10-27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