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 M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
25
课
泉港民族中学 庄梅霞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结庐
/
在
/
人境,而无
/
车马
/
喧。
问君
/
何
/
能尔?心远
/
地
/
自偏。
采菊
/
东篱
/
下,悠然
/
见
/
南山。
山气
/
日夕
/
佳,飞鸟
/
相与
/
还。
此中
/
有
/
真意,欲辨
/
已
/
忘言。
诗歌朗读
【陶渊明】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
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
第一位田园诗人
,被称为“古今
隐逸
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
诗
一百六十多首,
辞赋散文
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
田园诗
”。
作者简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诗歌分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诗歌分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然闲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
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
。
诗歌分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
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
辞官归隐
的联想。
诗歌分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诗歌分析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歌分析
1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2
、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
诗人闲适
的生活,感悟到的
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
精神上的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诗歌赏析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
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
有意为之
,而是在采菊之间
无意中
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诗歌赏析
一、背诵默写:
1
、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2
、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赏析
二、选择题
1
、对陶渊明的
《
饮酒
》
赏析有误的一项:
A
、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
、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
、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
、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诗歌赏析
C
2
、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诗歌赏析
B
3.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
“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
“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诗歌赏析
A
三、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分析
1
分,情感
2
分)
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歌赏析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诗歌赏析
《
饮酒
》
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情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诗歌主旨
国
破
|
山河
|
在
,城
春
|
草木
|
深
。
感
时
|
花
|
溅
泪,恨
别
|
鸟
|
惊心
。
烽火
|
连
|
三月
,
家书
|
抵
|
万金
。
白头
|
搔
|
更
短,浑
欲
|
不胜
簪。
春 望
杜甫
诗歌朗读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朝代
唐
评价
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
义诗人
,被尊称为“
诗圣
”
作品风格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
,
风格多样
,
以
沉郁顿挫
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
被称为
“
诗史
”
代表作品
《
兵车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及
“
三吏
”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
三别
”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
等
作者简介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
爆发。
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
757
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
感时恨别、忧国思亲
的五言律诗
--《
春望
》
。
写作背景
诗歌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歌一开始“
国破
”二字点明
时间
, “
山河在
”三个字表明了
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
。一个“
破
”字写出了
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
,令人怵目惊心;一个“
深
”字写出了长安城满眼是繁密的
杂草之景
,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
渲染
了
悲凉
的气氛。
译文: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
诗歌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
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散,闻
鸟啼而惊乱人心。
结构上:
以“感时”
承上
,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
启下
,
怅恨离别之苦,起到
承上启下
的作用。
内容上:突出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
诗歌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
战事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家书一封相当万金。
“连三月”
写出战乱
时间之长
,
“抵万金”
写出家书的
珍贵
。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
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名句。
诗歌赏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满头白发而今越
搔
越
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搔”
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
细节描写
,它传达出了诗人
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
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
难以排遣的愁苦。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歌分析
1.
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
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
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2.“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心底的哀愁。“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
离乱伤痛
之外,又
叹息衰老
,则更增一层悲哀。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1.
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
《
春望
》
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
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
?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
诗歌赏析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有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
拟人
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诗歌赏析
1
、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
、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
、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D
诗歌赏析
2
、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
.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
.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C
安史之乱
烽 火
国
破
家
亡
(悲凉)
草木
深
(思念)
家书
贵
花鸟
溅泪
惊心
沉痛
感时恨别
诗歌小结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感。
诗歌主旨
雁门太守行
黑云
/
压城
/
城欲摧,
甲光
/
向日
/
金鳞开。
角声
/
满天
/
秋色里,
塞上
/
燕脂
/
凝夜紫。
半卷
/
红旗
/
临易水,
霜重
/
鼓寒
/
声不起。
报君
/
黄金
/
台上意,
提携
/
玉龙
/
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诗歌朗读
豪壮、慷慨、激昂
“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
后人多用题面意思,
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文学常识
李贺(
790
~
816
),字长吉,唐代
著名诗人,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
岁病卒,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
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
,创造出一种
新奇瑰丽的境界
,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 “奇才”“鬼才”,被人称为
“诗鬼”
,著有
《
李长吉歌行
》
。
作者简介
诗歌分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
首联:
写景又叙事
,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2.
前句:
运用
比喻和夸张
,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后句:
用
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
,“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城将士
严阵以待,雄姿英发。
诗歌分析
3
.“
压”、“摧”
两个动词,
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
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诗歌分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
颔联:
叙事
写景,从
听觉和视
觉描写,极力
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
2
.“
满”,勾画出战争的
规模之大
。“角声满天”写出战斗的
激烈
。“秋色”渲染
凄凉悲壮的气氛
。“夜”点明
交战时间之长。
诗歌分析
3.
特别有表现力的是
“凝”
字。胭脂是为了突出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
侧面烘托
,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
渲染了黯然凝重
的氛围,
衬托出战地的悲壮惨烈。
诗歌分析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
颈联:
叙事
写景,描写了援军到来的活动。
2.
前句中
“半卷”
写出援军的
悄然行军,“临易水”
交代
交战地点
。
后句接着写双方的苦战。
诗歌分析
3
.“
半卷”
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没有因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
半卷红旗是
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
为了隐蔽突袭
,攻其不备,
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这也体现了我军的
智慧,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
典故
,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永别勇士荆轲的场景历历如在目前,催人泪下。“声不起”三字,写天气极寒,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诗歌分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尾联
:借用
典故,表达了将士欲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点明主旨。
2.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诗歌分析
3.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
国家
。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此联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献身。
4.
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却能完全
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叹为观止。
1.
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诗歌赏析
2.
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
以招贤才
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
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诗歌赏析
3.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
金色、胭脂色、紫红色
,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
黑色、秋色、白色
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
色彩斑斓
的画卷。
诗歌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写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歌主旨
诗歌朗读
折戟
/
沉沙
/
铁未销,
自将
/
磨洗
/
认前朝,
东风
/
不与
/
周郎便,
铜雀
/
春深
/
锁二乔。
赤壁
杜牧
杜牧:
(
803
~
852
),
晚唐
杰出的诗人。字
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
诗、赋、古文
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
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
李商隐
齐名,并称
“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
《
孙子兵法
》
十三篇。有
《
樊川文集
》
。
作者简介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
将磨洗认前朝。
译文:
一
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感慨
写实
诗歌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赏析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
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
“
折戟
”
,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诗歌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
“
铜雀春深
”
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以二乔的命运隐喻东吴的存亡,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
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诗歌赏析
1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2
、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
叙事
。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
议论
。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诗歌赏析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诗歌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喻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也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诗歌主旨
诗歌朗读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
/
云涛
/
连晓雾, 星河欲转
/
千帆舞。 仿佛梦魂
/
归帝所, 闻
/
天语, 殷勤问我
/
归何处。
我报
/
路长
/
嗟日暮, 学诗谩有
/
惊人句。 九万里风
/
鹏正举, 风
/
休住, 蓬舟
/
吹取
/
三山去。
李清照
(
1084
~
1155
) 号
易安居士
,
南宋
杰出
女文学家
,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
赵明诚
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
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有
《
易安居士文集
》
、
《
易安词
》
,已散佚。后人有
《
漱玉词
》
辑本。
作者简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出
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
壮的图画。
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朦胧。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诗歌分析
“帝所”,
指天帝居住的宫殿
。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
仿佛梦魂归帝所”
诗歌分析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
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向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
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苦难和心愿。
诗歌分析
上句,
“路长嗟日暮”,作者借此
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
彷徨忧虑
的神态。
下句
,“谩有”,是“
空有”或“徒有”
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有李贺
《
南园十三首
》
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诗歌分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鹏正举”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诗歌分析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
嗟”“谩
”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
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
彷徨忧虑
的神态,表明
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
字流露出心中的
哀怨惆怅
:
一是空有诗情诗才
,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
二是慨叹自己
身逢乱世,有着
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诗歌分析
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
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
,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
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
的图画,描绘出一种
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
虚实
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
刚健昂扬
的气概,词风
豪放
。
诗歌分析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
浪漫主义
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
婉约派
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
豪放
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诗歌小结
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诗歌主旨
相关文档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2021-10-2715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五首 渔家2021-10-2727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五首 雁门2021-10-2712页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2021-10-2724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五首 渔家2021-10-277页
- 八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21 诗词五首2021-10-2732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五首 雁门2021-10-2713页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2021-10-2730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五首 赤壁2021-10-2719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五首 赤壁2021-10-27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