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8.96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 安塞腰鼓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黄土高原上, 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
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观众的心也 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
隆隆,隆隆。
(3)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
使人叹为观止。
(4)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 ,以
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
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战栗 寂静
D.演 突然 战栗 恬静
C
5.(南开中学·中考模拟)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是否高度重视人才,是上海成为“全球竞争力提升速
度最快的十座城市”之一的原因。
B.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
得杭州特有剧种——“杭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
历史机遇。
C.“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
人的节能环保作用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时时关注
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D.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他所
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D
6.(重庆一中·中考模拟)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
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将给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和电影的
普及提供可能。
②目前,用手机在线玩VR游戏、看VR电影还比较困难,这
主要是因为现在的4G网络达不到AR、VR技术所需的网速。
③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等特点,应用前景空前
广阔。
④从理论上讲,5G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未来
5G网络的峰值甚至可达20Gb/s。
⑤这一问题将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迎刃而解,未来,人
们的移动娱乐生活将更加丰富精彩。
A.③②④①⑤ B.③④①②⑤
C.②④①⑤③ D.②③④⑤①
B
7.(北大附中·中考模拟)综合性学习。
楹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古时多悬挂于楼
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要求字数相
同,词性相对,词义相关,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班级开
展“品赏楹联,传承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
完成以下任务。
(1)请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能够组成一副对联的两句
话,抄写在横线上。
A.立志读尽人间书
B.人生唯因读书好
C.悬梁刺股求学路
D.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2)生活处处是语文。请你自拟或从日常生活、文学诗
赋中找出一副对联,并根据楹联特点写出所选对联的妙处。
(3)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
典咏流传》等节目相继在央视热播。于是,“传承中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请你就此话题
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对联:天地留言,默默雾雨电;星月流响,朗朗家春秋。
妙处:在对联中巧妙地嵌入了巴金先生的代表作,有很
强的纪念意味;隐含了作者对巴金先生深沉的怀念。
示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好,因为能够丰富人的精
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技巧
1.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一般是主人公)+事件
(写出事件结果)+影响;人物+性格特点及身份。
2.叙事为主的文章:人物(一般是主人公)+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核心事件过程,一般不需要写出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写景状物的文章:景物(对象)+特点(情况)。
(巴蜀中学·中考模拟)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立新
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立于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
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
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70多岁
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
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
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
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去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
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
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
情?”
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
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
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
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
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
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
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
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
⑨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
开始扫地除尘。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
有何用?”
⑩“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
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没不要它,它就会努
力地活得更久,在风雨中站立得更久。反之,它就会倒塌得很
快。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⑪扫完屋后,他又在我的帮助下,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
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冻碎的瓦片,再换
上一片片新瓦……
⑫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过父亲上房换瓦,那时的他,身
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要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
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状,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
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⑬“至少保一年不漏了!”换完瓦后,父亲高兴地说。
⑭下来后,他又朝锅洞里点了一把火,将锅用热水洗了一
遍,烟囱里又冒起了久违的炊烟。接着,他又找来水泥和瓦刀,
将老屋裂开的墙砖重新勾缝、填好……他做这些时,心情异常
愉悦,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容光。
⑮把对联重新粘牢,将门、锁、桌子、灯泡,仔仔细细都
擦了一遍,父亲一件接着一件事做,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
了一番,让其一下子精神多了。
⑯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了,父亲心满意足地跟我踏上了回城
之路。路上,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总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
也毁了,他回来时,没地方睡,做不了饭,饿得肚子生疼。这下
修好,总算踏实了!
⑰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老屋,是
他每每站在城市的顶端,不断眺望的方向;是他余生想留在那儿,
但又无法留下来的无奈;是他一生无法剥离不能失去的根。
⑱我为自己对老屋曾经的不闻不顾感到羞愧,为自己触摸到
了父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醒悟。不禁想起儿时,我总觉得老家
藏在深山里,太过偏僻和落后;而现在,我开始为它的偏僻而倍
感庆幸,因为偏僻,没有商人去投资,没有人要拆迁掉我家的老
房,没有人切断我父亲浓浓的乡愁。
⑲不少生在农村,后来进城里的人,常喜欢唱衰人去屋空的
乡村。我想,与其唱衰,不如去做些保护或振兴它的实事。比如,
常回去看看老屋,像我父亲那般,帮它“梳洗”一番。老屋不消
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期待地归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09期,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
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
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我”陪父亲回去给老屋换瓦及“我”的感受。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屋比作孤寡老人,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老屋的孤独寂寞、沉默。
3.文章第⑯段写到父亲的梦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要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与前文“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
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形成呼
应,交代了父亲坚持要回去给老屋换瓦的原因,并为下文“我”
的抒情做铺垫;同时,表现了父亲对老屋的挂念,对故土的怀
念。
①父亲做梦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自己回去后没
地方住,没饭吃;②老屋是父亲不能失去的根,父亲对老屋充
满深情;③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
期待地归去。
剔红:天生的贵族
王平
①在一些历史古装电视剧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后宫中的起居、
坐卧、把玩等各种器具大多是红漆木器,而非金银珠宝。去北京
故宫博物院参观,你会看到宫廷内各种用具和摆设器物最多的也
是那种红漆木器。
②这种红漆木器被称作“剔红”,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品,
远比金银珠宝贵重得多,那可是奢侈品中的贵族。2017年5月,
在英国伦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拍卖会上,一件元末明初剔红花
卉纹大盘拍出了1568750英镑(约合人民币1400万元)。
③剔红何以如此昂贵?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材质和制作工艺
了。
④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是中国漆器工艺的一种,常
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至一定的厚度,待半干
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⑤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事实上远不是说的这么简单。
⑥首先,既然是漆器,就少不了用到漆。剔红使用的天然漆
取自漆树,需要用特定的刀子将树皮划开,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
住。生长16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取漆,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漆树一
年的产漆量也不过250克。原材料如此来之不易,注定了剔红是
天生的贵族。
⑦有了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它的制作工艺才是
压轴大戏。
⑧剔红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
雕刻出浮雕纹样。涂漆就是一道繁杂的工序,必须用真丝麻团沾
染,以旋转揉捏的方式在胎型上擦拭。每一分力道都需拿捏准确,
才能均匀上漆,相当不容易。涂完一层后,得等它干透,才能涂
抹下一层。制作一件剔红漆器,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两百层以上。
每一道漆层都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只能慢慢等其自然阴干。完成
一件剔红成品,少则需半年,多则需两三年。想想,这该有多么
不容易啊!
⑨更不容易的是“剔”。
⑩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这样解释“剔”:“以硬碰硬为雕,
以硬碰软为剔。”汉字就是这样奇妙,一个“剔”字既解释了剔
红的制作方法,又道出了剔红制作的不容易。以硬碰软,是指剔
红雕刻制作工艺——用坚硬的刀子在漆将干未干、呈牛皮糖状态
时进行雕剔。漆干则脆,一剔就裂;漆湿则黏,沾刀无型。素胎
上涂一层漆后,雕刻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干未干时进行
雕剔。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工匠下刀前的构图设计和刀功,要出
刀无悔,运刀如笔才行。一刀出错,前功尽弃,不管你制作到
了哪一步,这件漆器都无法挽回了。
⑪此外,从工匠手里出来的崭新的剔红器具还不算成品。
新制的剔红作品颜色过于明艳,略显俗气,还不是它最好的状
态,还需要使用者双手摩挲,历经时间打磨,才能呈现成熟温
婉的红,剔出的纹样才能活灵活现。也就是说,剔红必须使用
多年,才能历久弥新,光彩照人。
⑫想想看,这剔红是不是比金银珠宝更不易得?
⑬你也许会问,既然能剔红,那能不能“剔”别的?当然
可以,根据漆色不同,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等都是
有的。剔红技艺起源于唐朝,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
代。因明朝皇帝姓朱(大红色),剔红受到宫廷专宠,就发扬
光大了。加之早期流传下来的其他作品很罕见,于是我们看到
的都是剔红了。
5.剔红为什么被称为“天生的贵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
说明。
6.文章以《剔红:天生的贵族》为题有什么好处?
①原材料来之不易;②制作工艺繁杂;③打磨和使用时间长。
①点明了说明对象;②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剔红的珍贵和来之
不易。
7.文章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并简要分析。
8.文章第⑩段引用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剔”的解释,有什
么作用?
示例一:作比较。如第②段“这种红漆木器被称作‘剔红’,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品,远比金银珠宝贵重得多,那可是奢
侈品中的贵族”一句,把剔红和金银珠宝相比较,突出了剔红
的艺术价值。示例二:列数字。如第⑥段“生长16年以上的漆
树才可取漆,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漆树一年的产漆量也不过250
克”一句,列举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其原材料的来之不易,使
文章真实可信。
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既解释了剔红的制作方法,又道出了剔红
制作的不容易。
9.随着《国家宝藏》节目的播出,备受冷落的“剔红”也
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国宝不仅“活起来”了,也“火起来”
了。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示例:文化需要传播,走近百姓,回归大众视野,这样才能被
大众所熟知。也就是说,只有把文化交还给日常生活,博物馆
里的文物才能真正复活,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
盛夏的傍晚。一阵阵轻柔的和缓的晚风,飘
出完达山谷,掠过牡丹江面,把果园里的香味,
把大江上的波浪的清凉,一丝丝,一股股地吹送
进江南岸的龙泉镇,渐渐地,镇子里的炎热和喧
闹消歇了。马路旁的白杨、垂柳,庭院中的丁香、
海棠,也全从酷暑的困倦中醒了过来。清风在绿
叶间簌簌流动,花香在屋檐下悄悄飘荡。一切都
是惬意的,宁静的。整个沿江排开的小城,如同
一个仰面静卧的巨人,正用它全部身心去感受晚
风的恩泽,去尽享风中那淡淡的幽香和湿润的爽
意。
相关文档
- 安徽省2021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2021-11-0117页
-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散步》 (2)_苏2021-11-019页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2021-11-0126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泊秦淮》 (15)_2021-11-0123页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首届诺贝2021-11-0132页
-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021-11-013页
- (新人教版)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2021-11-0118页
-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课件口语2021-11-0127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曲五首 过零2021-11-016页
-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口技》 (4)_苏2021-11-0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