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50 KB
  • 2021-11-01 发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版):三峡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0 三峡 教学目标 课题 三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有关郦道元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学习课文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方法,学会翻译文言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山川的雄奇壮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成年后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参阅了大量书籍,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背景材料 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WTXT](qú)[WT]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水经注》一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郦道元当时身在北方,实际并未踏足三峡地区,本文是他在前人记述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读准字音 阙处(quē) 襄陵(xiānɡ) 绝(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ɡ)‎ 通假字 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绝:沿溯阻绝(动词,断)‎  绝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 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古今异义 自:古义:如果。例句:自非亭午夜分。‎  今义:从;由。‎ 或:古义:有时。例句:或王命急宣。‎  今义:或许;也许。‎ 良:古义:甚,很。例句:良多趣味。‎  今义:好。‎ 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有时朝发白帝(“发”后省略了介词“于”)‎ ‎②飞漱其间(“其”前省略了介词“于”)‎ ‎③清荣峻茂(“清、荣、峻、茂”四个形容词前均省略了主语,它们分别是“水、树、山、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在这数不胜数的瑰宝当中,长江三峡就是一颗最亮的珍珠。去过三峡的同学,一定会因那两岸夹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一定会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让我们的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吧!‎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参考译文:‎ ‎1.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2.除非正午和半夜,其他时间都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3.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急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写景时动、静结合。 ‎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 ‎【品语言,赏美景】‎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使文章摇曳生姿。除了写景,作者的情感也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春冬之景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因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先从山写起。另一方面,先写山的高峻挺拔,为下文写水的水势作了铺垫。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而春冬之时的水势较为平缓,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方法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节奏性强,有张有弛。‎  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文章里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势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势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极大,一弛一张,扣人心弦。‎ ‎2.抓住特征,生动描绘。‎ 作者紧紧抓住景物特征,将三峡总貌和四季景象描绘得生动传神。文章首先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总体特点,其次分开描述四季之景:写夏季之景,突出水势大、水位高、水流急;写春冬之景,着“素”“绿 ‎”“清”“影”等字;写秋季之景,着“寒”“肃”“凄”“哀”等字。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清丽恰当的语句,写出了三峡急中有缓、壮中有秀的四季景色。‎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唯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传统文化  山水游记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感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月色、写竹柏,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写堤、写亭、写舟,像风景画一样真切可感。有些山水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才识和高超的思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类游记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