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00 KB
  • 2021-11-01 发布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饮酒》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 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 一、导入: 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 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 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 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 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 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 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二、初读诗歌: 全班自由朗读 2 次。 ①师: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请同学们看大 屏幕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后同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下面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②学生同桌间一听一读,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 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 ③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 2 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学生男女各出 一名代表,老师是第三打擂手。三人分别朗读。然后学生评判哪位朗读时情感把握与再现最 佳,并说明理由。 三、品读《饮酒》 1、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 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 屏显: 的菊花 的南山 的山气 的飞鸟 ②学生找出答案后,老师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展开描写。 ③再屏显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描写的景物来感受陶渊明拥有的生活。 在分析的过程落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的赏析。 ④那么“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你读懂了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 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 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⑤小结: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 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 然自在! ⑥由上个环节,提问: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 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归纳:悠然! 人为什么“悠然”?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 如此“悠然”?学生发表看法。老师引导。 ⑧于是诗人才有这样的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交流意见 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屏显:诗人从这 中悟出了 3 教师小结: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悟出了任 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 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感悟。这两句哲理性的小 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⑨师生问难时间,提问并全班解答。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 “酒”,为什么? 归纳: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 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 20 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 ⑩唱唱《饮酒》 A、 以小组为单位,请选用你熟悉一支曲子的调子,配乐演唱《饮酒》。 B、 给两个小组机会展示,并全班精要点评。 归纳:不能随意选取一支曲子,因为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是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子。 如《又见炊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 读读诗文,品品诗文,听听歌曲,唱唱诗歌,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啊, 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 四、结束课堂: 最后学生背背《饮酒》 A、 一生示范背诵。 B、 全体学生尝试背诵。 C、 老师提醒学生过手默写,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 (在背诵中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也力求在诗歌教学中有所突破。 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其一:议议“饮酒”一环节,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限,并没有在占有足够多的资料上 发现出规律。因此,这一任务应更早布置,老师提前将相关饮酒诗歌的资料发给学生。这样, 这一环节才能更有收效。 其二:激疑后,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为达成教学目标,点拨语言稍多,可能降低 4 了学生思考的难度。 其三:“理之趣”的把握这一环节很有难度,设计时对学生的理解力考虑不是很充分, 因此在老师归纳后还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回过味来。老师还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提问设计。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理解诗意,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难点: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的妙处。 【教学法】自主合作交流 【课时】1 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 分钟) 我们这 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 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 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 门太守行》。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 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 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 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 分钟左右)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 不遇,抑郁不平,27 岁去世,存诗 240 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 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 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 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3、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4、以时间为序。 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 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 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 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 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 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听到了,感受到: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6 小结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 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 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四、课外作业, 拓展延伸(3 分钟)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讨论补充记录 【反馈检测】(10 分钟) 1、诗人以(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春望》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 7 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 期。公元 755 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 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 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 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溅 jiàn 【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 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5、注释: 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从生。 时:时事,时局。 抵:抵挡。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6、理解诗意。 8 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 挚自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 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 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 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作业设计:抄写诗句 《赤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ppt 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9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 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 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 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 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 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 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 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 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 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 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10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 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 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 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 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 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 11 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 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 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 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 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 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 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 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 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 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 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 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 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 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 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 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 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 12 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 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 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 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 ——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 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 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13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 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 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 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 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渔家傲》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本词内容并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一个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渔家傲》。【板书】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播放音频,学生朗诵,教师指读) 14 1、 正音辨形 yīn 殷 qín 勤 jiē 嗟 日暮 màn 谩 péng 蓬 舟【板书】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 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 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 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 《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 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 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 创作背景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 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这首 词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 1130 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 关。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再读课文,分析意境 1、男生朗诵,思考分析 A、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板书: 海天一色图】 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 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 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 “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 15 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 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 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 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板书:天帝】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 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 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 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 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殷 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 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 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 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 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板书: 报天帝】 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 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 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 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 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B、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 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 16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 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 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C、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 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 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 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 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D、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 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 玉集》中语。” 四、总结 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色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 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 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诉隐衷,寄托情思。【板书:对社会的不满与失望 对理想 境界的追求而和向往】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 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 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 中是极为罕见的。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 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 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实, 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 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 伟的豪放词。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 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 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17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 《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 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 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 得出的。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 渔家傲 李清照 海天一色图 梦 天帝 对社会的不满与失望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报天帝